制冷技术与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介绍范文

热泵技术介绍范文热泵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能够将自然界中较低温度的能源转化为高温热能,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制冷及热水供应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热泵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优势。
热泵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热量的传递是有方向的,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
热泵系统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阀等组成。
通过压缩机的运转,使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外界低温环境的热量,然后经过压缩、冷凝的过程,将热量释放到高温区域。
通过这个过程,热泵能够将外界低温能源转化为高温热能。
热泵技术在供暖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传统的供暖方式,如燃煤锅炉和电热器,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且污染环境。
而热泵系统利用环境空气、地热或废热等低温能源供热,能够实现能源的再利用,大幅度提高供暖效率。
热泵供暖系统不受燃料的限制,使用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环保优势。
热泵技术在制冷领域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制冷设备,如冰箱和空调,通过电能将热量从低温区域移除,使室内保持低温。
而热泵制冷系统可以将外界的低温能源转化为冷量,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与传统设备相比,热泵制冷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能耗。
此外,热泵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热水供应领域。
传统的热水锅炉需要燃料来加热水,而热泵系统则可以利用周围的低温能源,将其转化为高温热能,提供给热水设备。
热泵系统在热水供应领域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的优势。
总之,热泵技术通过利用高效的能量转换原理,将外界低温能源转化为高温热能,广泛应用于供暖、制冷及热水供应等领域。
热泵技术具有高能效、环保、节能的优势,是一种可持续利用能源的重要方式。
随着人们对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热泵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一)热泵技术1、将热量从低温环境传送到高温环境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状态下,我们不能将外部寒冷环境中的热量带到更加温暖的室内环境中。
同时我们也知道,科技的发展则是通过理论及相关设备将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实现。
而这项将热量从冷环境传送到热环境的技术已存有150多年了。
这项技术至今广泛运用于制冷设备的生产:即把热量通过制冷剂散发到外部更高温度的环境中去的设备。
同样,这项技术也可运用于制热:即将外部环境中的热量传送到室内进行制热而无需燃烧燃料来产生热量。
2、如何使用热空气进行室内制冷图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步骤1 —获取热空气我们假设将35℃的热空气封闭到一个带可运动活塞的圆柱体内。
步骤2 —膨胀我们设法将此空气膨胀,比如膨胀为原体积的1.2 倍。
这样则会造成空气温度的降低,因为:-空气膨胀后,初始状态时存在的热量散发给更大容积的空气。
-用于膨胀的能量从圆柱体内空气中提取(流体学理论)。
在此假设的膨胀容积下,空气温度从35℃下降到了13.3℃。
步骤3 —制冷我们把这个空气温度为13.3℃的圆柱体转移到温度为26℃的室内。
圆柱体内的空气则可以进行室内制冷。
此图例说明了可以将更高温度的空气膨胀并转移,然后进行室内环境的制冷。
热空气制冷原理图3、如何使用冷空气进行室内制热图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步骤1 —获取冷空气我们假设将10℃的冷空气封闭到一个带有可运动活塞的圆柱体内。
步骤2 —压缩我们将此空气压缩,使其容积减少20%,这样则会造成其温度升高,因为:—空气压缩后,初始状态时存在的热量加热更小容积的空气。
—用于压缩空气的能量传送到圆柱体内的空气中(流体学理论)。
在此假设的压缩体积下,空气温度由10℃上升到了36.4℃步骤3 —制热我们把这个空气温度为36.4℃的圆柱体转移到温度为20℃的室内,圆柱体内的空气则可进行室内的制热。
此图例说明了可以将更低温度的空气进行压缩并转移然后用于室内的环境制热。
冷空气制热原理4、将热量从低温传送到高温的设备能够将热量从低温环境传送到高温环境的设备有很多种,每种之间的物理及化学过程不一。
热泵技术原理

热泵技术原理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低品位能源(如空气、水、土壤等)通过热泵设备提取热量,再经过压缩、传递、释放等过程,将低品位能源中的热量提升到高品位能源(如室内空气、热水等)的一种高效节能技术。
热泵技术在供暖、制冷、热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环保、节能、安全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热泵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蒸发、压缩、冷凝、膨胀。
首先是蒸发过程,热泵设备中的低温低压工质(如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外界空气或水中的热量,从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蒸汽。
接着是压缩过程,低温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蒸汽,同时蒸汽的温度和压力均显著提高。
然后是冷凝过程,高温高压蒸汽在冷凝器中释放热量,变成高温高压液体。
最后是膨胀过程,高温高压液体通过膨胀阀减压蒸发,回到低温低压状态,完成一个循环。
热泵技术的原理实质上是利用压缩机对低品位能源中的热量进行提升,使其温度和压力升高,然后释放到高品位能源中,从而达到供暖、制冷、热水等目的。
热泵技术的核心在于能量的转移和转换,通过不同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实现能量的提升和利用。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热泵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家庭、商业建筑的供暖和制冷,还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热水供应、制冷设备等。
与传统的采暖、制冷设备相比,热泵技术具有更高的能效比和更低的运行成本,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和经济的使用体验。
同时,热泵技术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有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的来说,热泵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的供暖、制冷、热水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压缩机对低品位能源中的热量进行提升,实现能量的转移和转换。
热泵技术不仅在家庭、商业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工业生产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热泵技术必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制冷设备与热泵技术的发展应用

制冷设备与热泵技术的发展应用Chapter 1 制冷设备的发展制冷设备是一种利用制冷循环原理,将热能从一个物体或物质中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物质中的设备。
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制冷设备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冷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1.1 制冷循环原理制冷循环原理是现代制冷设备的基础。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制冷剂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实现热量的吸收和释放,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通常采用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组成。
1.2 制冷设备的种类制冷设备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可分为制冷箱、制冷机、制冷车、船用制冷机和空调机组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空调机组和制冷箱。
1.3 制冷设备的应用制冷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研领域。
在农业领域,制冷设备可以用于保存水果、蔬菜、肉类等食品。
在医疗领域,制冷设备可以用于保存、运输和处理药品、疫苗等生物制品。
在工业制造中,制冷设备可以用于冷却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和液体等。
Chapter 2 热泵技术的发展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环境中的高温热能和低温热能,通过制冷循环实现能量传输的技术。
它是一种高效的热能利用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1 热泵技术的原理热泵技术利用制冷循环原理,将环境中的低温热能通过蒸发器和膨胀阀转化为制冷剂的蒸发热,从而制冷;将环境中的高温热能通过压缩机和冷凝器转化为制冷剂的冷凝热,从而制热。
2.2 热泵技术的种类热泵技术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原理,可以分为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废气热泵等。
2.3 热泵技术的应用热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在生活领域,空气源热泵可以用于取暖和制冷;地源热泵可以用于地暖和热水供应;水源热泵可以用于大型商业建筑的空调。
在工业生产中,废气热泵可以用于回收工业废气中的热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Chapter 3 制冷设备与热泵技术的应用制冷设备和热泵技术是两种相互关联的技术。
热泵技术与制冷技术的异同点

热泵技术与制冷技术的异同点一、工作原理热泵技术:热泵是一种利用逆卡诺循环原理,通过消耗少量电能,将低位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位热源的装置。
它能够从环境中提取热量,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温度水平,从而提供热水、采暖、空调等应用所需的热量。
制冷技术:制冷技术是通过特定的制冷循环过程,如蒸发、压缩、冷凝和节流等步骤,移除热量并降低物质温度的技术。
其主要目的是创造低温环境或维持物品的低温状态。
二、应用领域热泵技术:热泵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供暖、热水供应、农业温室、工业干燥、冷藏和空调等领域。
在供暖和热水供应方面,热泵可以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气锅炉等设备,实现零排放和高效节能。
在农业领域,热泵可以为温室提供加温,促进植物生长。
制冷技术:制冷技术的应用同样广泛,主要涉及食品保鲜、冷藏、工业冷却、空调等领域。
食品冷藏和保鲜是制冷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维持低温环境,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并保持其品质。
在工业领域,制冷技术用于冷却反应物、维持设备正常运行等。
空调系统则是制冷技术在舒适性领域的典型应用。
三、系统组成热泵系统:热泵系统主要由热泵主机、连接管道、末端装置(如散热器、地暖等)以及控制系统等组成。
主机是系统的核心,包含了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关键部件。
制冷系统:制冷系统通常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主要部件组成。
这些部件通过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通过特定的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来移除热量。
四、节能性热泵技术:由于热泵能够从环境中提取热量并提升温度,因此相比传统的直接加热方式(如燃烧燃料),热泵具有更高的能效比(COP 值),通常COP值可以达到3到4,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消耗较少的电能可以获得更多的热量或冷量,因此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制冷技术:制冷技术的节能性主要取决于制冷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状况。
在满足相同制冷需求的情况下,能效比(EER)是评价制冷系统节能性能的重要指标。
先进的制冷技术以及合理的系统设计和维护可以显著提高EER值,从而实现节能目标。
热泵技术应用案例

热泵技术应用案例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热能传递原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供暖、制冷、热水和热回收等领域。
下面列举了10个热泵技术应用案例。
1. 居民楼采暖系统:热泵技术可用于居民楼的集中供暖。
它通过从环境中吸收低温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低温热能提升并传递到室内,实现供暖。
2. 商业建筑空调系统:热泵技术可用于商业建筑的空调系统。
它通过从室外吸收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传递到室内或室外,实现制冷或供暖。
3.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热回收:热泵技术可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热回收。
它通过从废热中吸收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提升并利用于其他工艺过程。
4. 污水处理厂热能回收:热泵技术可用于污水处理厂的热能回收。
它通过从污水中吸收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提升并利用于污水处理过程或供暖。
5. 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加热:热泵技术可用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加热。
它通过从环境中吸收低温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提升并加热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水。
6. 医院手术室空调系统:热泵技术可用于医院手术室的空调系统。
它通过从室外吸收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传递到手术室,实现温度控制和空气净化。
7. 温室种植环境控制:热泵技术可用于温室的种植环境控制。
它通过从室外吸收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传递到温室内,实现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提高植物生长效率。
8. 超市冷冻设备:热泵技术可用于超市的冷冻设备。
它通过从室内或室外吸收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传递到冷冻设备,实现冷冻和保鲜效果。
9. 高温热泵干燥系统:热泵技术可用于高温热泵干燥系统。
它通过从环境中吸收低温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提升并应用于物料的干燥过程。
10. 地源热泵供暖系统:热泵技术可用于地源热泵供暖系统。
它通过从地下吸收热能,经过压缩、蒸发、冷凝等过程,将热能传递到室内,实现供暖效果。
热泵的不同类型及比较

热泵的不同类型及比较众所周知,热泵作为提供热量的主要设备之一,以其对环境友善及节约能源等特点,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
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热泵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热泵的种类、特点、使用场合及条件,对几种主要热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热泵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相关新技术。
1、热泵与制冷机区别热泵是一种以冷凝器放出的热量对被调节环境进行供热的一种制冷系统。
就热泵系统的热物理过程而言,从工作原理或热力学的角度看,它是制冷机的一种特殊使用型式。
它与一般制冷机的主要区别在于:①使用的目的不同。
热泵的目的在于制热,研究的着眼点是工质在系统高压侧通过换热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制冷机的目的在于制冷或低温,研究的着眼点是工质在系统低压侧通过换热器与外界之间的换热;②系统工作的温度区域不同。
热泵是将环境温度作为低温热源,将被调节对象作为高温热源;制冷机则是将环境温度作为高温热源,将被调节对象作为低温热源。
因而,当环境条件相当时,热泵系统的工作温度高于制冷系统的工作温度。
2、热泵的由来及主要应用型式2.1热泵的由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初,人们对能否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介质“泵”送到温度较高的介质中这一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英国物理学家J.P.Joule提出了“通过改变可压缩流体的压力就能够使其温度发生变化”的原理。
1854年,W.Thomson教授(即大家熟知的Lord Kelvin勋爵)发表论文,提出了热量倍增器(Heat Multiplier)的概念,首次描述了热泵的设想。
当时,热泵供暖的对象主要是民用,供暖需求总量小,特别是对由于采暖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尚没有足够的意识。
人们采暖的方式主要是燃煤和木材,因而,热泵的发展长期明显滞后于制冷机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氟利昂制冷机的发展,热泵有了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二战以后,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的对供热的大量需求及相对能源短缺,促进了大型供热及工业用热泵的发展。
制冷和热泵技术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

制冷和热泵技术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制冷和热泵技术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目前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双碳目标,即达到碳中和和减少碳排放。
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制冷和热泵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制冷和热泵技术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制冷技术与碳排放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家庭、商业还是工业领域,都离不开制冷设备。
然而,传统的制冷技术通常使用氟利昂等强大的温室气体作为制冷剂,这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减少制冷设备对气候变暖的贡献变得至关重要。
2. 热泵技术与能源效率热泵技术是一种基于热能转换原理的能源利用技术,可用于制冷、供暖和热水等领域。
热泵技术相比传统的供暖和制冷方式更加高效,因为它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富余的热能来提供制冷或供暖服务。
空气源热泵利用空气中的热能来提供供暖,而地源热泵则利用地下的热能。
相比传统的制冷和供暖设备,热泵技术能够产生更少的碳排放,并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
3. 制冷和热泵技术的应用案例制冷和热泵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
以下是几个应用案例的总结:3.1 家庭和商业空调家庭和商业空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制冷设备。
采用节能型空气源热泵替代传统空调系统能够显著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一些国家还推出了相关的奖励政策和补贴措施,鼓励人们购买和使用节能型空气源热泵。
3.2 工业制冷工业制冷是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对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采用效果更好的热泵和制冷设备,并优化制冷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
充分利用废热和余热,将其用于其他工艺过程,也可以提高整体的能源效率。
3.3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辅导制冷技术与热泵技术制冷技术是使某一空间或物体的温度降到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保持在规定低温状态的一门科学技术,它随着人们对低温条件的要求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液体转变为气体,固体转变为液体,固体转变为气体都要吸收潜热.4.1.1、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人工制冷有多种方法,目前主要是使用工作物质(制冷工质)状态变化时吸热和放热的特征来实现制冷。
任何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将要吸收热量,液体的沸腾温度(即饱和温度)和吸热量随液体所处的压力而变化,压力越低,沸腾温度也越低。
而且不同液体的饱和压力、沸腾温度和吸热量也各不相同。
例:1 个大气压(0.1M Pa)下制冷工质沸点(℃) 气化潜热r (kJ / kg)水100 2256氨(R717)-33.4 1368R22 -40.8 375只要根据所用制冷液体(称制冷剂)的热力性质,创造一定的压力条件,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所要求的低温。
要实现制冷循环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而且要以消耗能量作为补偿。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就是用压缩机等设备,以消耗机械功作为补偿,对制冷剂的状态进行循环变化,从而使用冷场合获得连续和稳定的冷量及低温。
a. 低压管道保温b. 工质状态②过热蒸气③饱和液④湿蒸气4.1.2.图表1.T-S 图2.压-焓图(lgP-h 图)4.1.3、 理想制冷循环——逆卡诺循环研究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影响制冷循环的各种因素,寻求节省制冷能耗的途径。
逆卡诺循环是使工质(制冷剂)在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后通过制冷装置,并以外功作补偿,然后流向高温热源。
逆向循环是一种消耗功的循环,制冷循环就是按逆向循环进行的,在温—熵或压—焓图上,循环的各个过程都是依次按逆时针方向变化的。
1.逆卡诺循环设备示意图逆卡诺循环在T-S 图上的表示2.实现逆卡诺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1)高、低温热源温度恒定;(2)工质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与外界热源之间无传热温差;(3)工质流经各个设备时无内部不可逆损失;制冷系数ε制冷循环常用制冷系数ε表示它的循环经济性能,制冷系数等于单位耗功量所制得的冷量。
对于逆卡诺循环而言:如果考虑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温差分别为△T k 和△T 0时,则4.1.4、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及热力计算1.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理论制冷循环不同于逆卡诺循环之处是:a.制冷剂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按等压过程循环,而且具有传热温差;b.制冷剂用膨胀阀绝热节流,而不是用膨胀机绝热膨胀;c.压缩机吸入饱和蒸气而不是湿蒸气。
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后的节流损失:不但增加了制冷循环的耗功量,还损失了制冷量。
这两部分损失必然使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有所下降。
)())(()(00000'-''=-'-'-'='=T T T S S T T S S T w q k b a k b a c c ε000000''('')()k k k T T T T T T T T T εε-∆==<--+∆+∆用干压缩代替湿压缩后的过热损失:(1).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后的节流损失制冷剂绝热膨胀作功量:w e = h 3-h 4''制冷剂通过膨胀阀损失的冷量:△q 01 = h 4—h 4''∵绝热节流前后焓值不变,即h 3 = h 4;∴w e = △q 01节流损失:制冷剂干度↑,液体含量↓,制冷能力↓。
(T 0-T k )↑或者制冷剂液态比热↑,则节流损失↑;反之↓。
制冷剂节流后的干度增加还与它的潜热有关。
用膨胀阀代替膨胀机后,增加了w e ,损失了△q 01,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下降。
(2).用干压缩代替湿压缩后的饱和损失在制冷压缩机的实际运行中,若吸入湿蒸气,会引起液击,并占有气缸容积,使吸气量减少,制冷量下降。
饱和损失不但与制冷循环工况有关,还与制冷剂的物理性质也有关。
2.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单位质量制冷量:q 0 = h 1-h 4 [kJ/kg]压缩机的单位质量绝热压缩耗功量:w = h 2-h 1 [kJ/kg]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单位质量放热量:q k = h 2-h 3 [kJ/kg]节流前、后焓值不变h 3 = h 4,则q k = q 0 + w制冷剂单位容积制冷量:[kJ/m 3]若已知总制冷量为Q 0[kW],则制冷剂质量循环量:[kg/s] 压缩机的吸气体积流量:[m 3/s]冷凝器的热负荷:Q k = M r q k [kW]压缩机的理论耗功量:N = M r w [kW]10v q q v =o r q Q M 0=v r r q Q v M V 01==理论制冷系数:3.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改善1.膨胀阀前液体过冷(1)液体过冷对制冷循环的影响液体过冷会增加△q ,且随着过冷温度的降低,△q 会增加;同时并不增加w ,因此制冷系数增加。
在实际应用中,按逆流方式传热或增加冷凝器传热面积,可达到一定的过冷度。
(2)回热循环回热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液体过冷和吸气过热,是利用流出蒸发器的低温饱和蒸气与流出冷凝器的饱和液体通过热交换器的传热过程而产生的。
回热循环特别适用于增加吸气过热度能提高其循环制冷系数、以及绝热指数较小,绝热压缩后排气温度较低的制冷剂,如R12(K = 1.136)、R502。
R22采用回热循环是制冷系数降低不多,但保证干压缩和热力膨胀阀稳定工作。
对氨(K = 1.310)、R11等,因为提高过热度后会降低其制冷系数,所以不采用回热循环。
(2).带膨胀机的制冷循环(3).带有经济器的螺杆式压缩制冷循环(4).带有经济器的离心式压缩制冷循环4.1.5.双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蒸发温度降低对单级制冷循环的影响:1.节流损失增加,制冷系数下降。
2.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上升。
3.压缩机运行时的压力比增大,容积效率下降。
1、一次节流、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循环过程它与单级压缩制冷循环流程的主要区别是大部分制冷剂必须在高、低压级两只气缸中进行压缩,还增设了中间冷却器和膨胀阀。
如果已知一次节流、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所需要的制冷量、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则该循环的热力计算步骤和公式如下:[MPa] t 7 = t 6 + △t [℃]0P P P k m =124100h h h h w q N Q --===ε[kg/s]Mr1 ( h2 - h3 ) +Mr1 ( h5 - h7 ) = Mr2 ( h3 - h6 )2、一次节流、不完全中间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M r1 ( h 3' - h 6 ) = M r2 ( h 5 - h 7 ) [kJ/s]M r2h 2 + M r1h 3' = (M r1 + M r2 )h 3 = M r h 34.1.6、热泵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在选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空气源热泵机组冬季运行时,室外换热器温度低于O ℃时,其表面会结霜,明显降低机组效率,严重时会堵塞盘管,为此必须除霜。
(2) 应考虑机组噪声对周边建筑环境影响。
(3) 在冬季寒冷且潮湿的地区,需连续运行或对室内温度有较高要求的空调系统,应按当地平衡点温度(即空气源热泵供热量等于建筑耗热量时的室外计算温度)确定机组的容量和辅助加热的容量,以避免机组选择过大,造成初投资增加,运行效率降低。
(4) 机组选型时,应考虑机组使用的制冷剂种类是否符合国家当前环保的规定。
热泵供热系数为:热泵供热系数=制得的热量/耗功量= COP+ 1公式表示,热泵系数恒大于1,这说明热泵装置在高温热源的放热量始终大于耗功量。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冬季的制热量,应根据室外空调计算温度修正系数和化霜修正系数进行修正。
4.2制冷剂和载冷剂制冷剂又称制冷工质,它是在制冷系统中完成制冷循环的工作介质。
制冷剂在蒸发器内气化吸收被冷却介质的热量而制冷,又在冷凝器中把热量放给周围介质,重新成为液态制冷剂,不断进行制冷循环。
4.2.1、制冷剂的种类1.无机化合物氨和水是当前常用的制冷剂。
2.氟利昂CFC :含氯而无氢的氟化碳;会破坏同温层中的臭氧。
HCFC :含氢、氯的氟化碳;HFC :含氢而无氯的氟化碳。
3.混合物制冷剂8101h h Q M r -=(1)共沸溶液共沸溶液制冷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制冷剂按一定比例相互溶解而成的混合物。
它和单一化合物一样,在一定压力下蒸发温度一定。
常用的有R500、R502等。
(2)非共沸溶液4.1.2、对制冷剂的要求1.热力学性质方面(1)冷凝压力不太高,蒸发压力不低于大气压力;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之比不要过大;(2)单位容积制冷量要大;(3)临界温度要高;(4)凝固温度要低;(5)气化潜热要大;(6)绝热指数要低;3.制冷剂的安全及环境特性指标(1)、无害,不燃烧和爆炸;(2)、破坏臭氧(03)潜值ODP的大小表示该制冷剂破坏大气03分子潜能的程度,即对大气03层破坏的大小。
(3)、全球变暖潜值GWP,GWP是衡量制冷剂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程度大小的指标值。
(4)、大气寿命是指制冷剂排放到大气中,一直到分解前的时间,也就是制冷剂在大气中存留的时间。
制冷剂寿命长,说明其潜在的破坏作用大。
4.2.3、氯氟碳化合物的禁用及其对策1. 《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氯氟碳化合物是氟利昂族中的一大类,即含氯而无氢的氟利昂,它们会破坏同温层中的臭氧。
1985年和1987年缔结了《保护03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03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又先后通过了《伦敦修正案》(1990年)、《哥本哈根修正案》(1993年)、《蒙特利尔修正案》(1997年)和《北京修正案》(1999年)。
这些修正案对《议定书》所列消耗03层物质(Ozone Deleting Substanceo——简称ODS)的种类、消耗量基准和禁用时间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限制。
(1).《蒙特利尔议定书》及《伦敦修正案》主要规定了逐步削减与禁用CFC和哈龙(即BCFC)两类物质的要求和时间表,对HCFC类物质、没有提出相应的限制。
(2).1993年的《哥本哈根修正案》第一次将HCFC类物质纳入受控物质清单,并规定了逐步削减与禁用时间表,其内容如下:1) 对CFC(含BCFC)包括CFC一11、CFC一12、CFC一113、CFC一114、CFC-115等氯氟化碳类物质等,规定发达国家从1996年1月1日起完全停止生产与消费;发展中国家(CFC年人均消耗量小于0.3kg)最后停用日期为2010年1月1日。
2). 对HCFC包括HCFC一22、HCFC一123、HCFC一142b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