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题(共7套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巩固练习(包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巩固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B.玻璃窗破裂C.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水D.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2.塑化剂是塑料软化剂,被禁止添加在食品里.塑化剂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粘稠液体B.熔点﹣50℃C.有慢性毒性D.溶于多数有机溶剂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B.食碱遇食醋冒气泡C.铁生锈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4.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操作规范的是()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把鼻孔凑到试剂瓶口闻浓盐酸气味C.用手拿着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D.在制取气体时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5.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水做成锅B.汽油挥发C.石蜡熔化D.粮食酿成酒6.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蜡烛熔化C.木炭燃烧D.电灯发光7.连接一套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装置,一般按下列什么顺序进行()A.自上而下,再从左到右B.从右到左,再自上而下C.自下而上,再从左到右D.随意装8.下列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自来水杀菌消毒B.石墨制铅笔芯C.二氧化碳用来灭火D.氮气做保护气9.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水车灌溉B.雕刻石像C.预报地震D.烧制陶罐二、多选题10.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下列假设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1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液体读数B.检查气密性C.点燃酒精灯D.加热液体1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倾倒液体C.滴加液体D.D.检查气密性13.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吸取少量液体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C.读取液体体积D.加热液体药品14.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15.如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A.气体从b端通入空瓶,可收集氧气B.在瓶内装澄清石灰水,可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C.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可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D.瓶内装部分水,b端接氧气钢瓶可观察是否有氧气输给病人三、填空题16.智能手机耗电量大,移动充电宝应运而生.如图是一款移动充电宝的示意图:(1)图中所示的物质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2)移动充电宝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________能.(3)写出只用一步反应表示铁比铜活泼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4)电池从早期的干电池发展到现在的燃料电池、锂电池等,由此请你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________ .17.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不能用________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________任何药品的味道;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________,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
小芳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如图甲所示。
结合小芳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乙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向锥形瓶中注入水至a处,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B.注入水后,向左推或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均可改变该装置的压强C.向左推注射器活塞时,观察到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气密性良好D.注射器连接长导管也可以进行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2.超疏水性仿生材料对水的作用与荷叶相似,水滴在其表面不易附着。
将玻璃放在蜡烛火焰上灼烧,表面沉积一层黑色物质(见图),该方法可获得一种能用于手机触屏的超疏水性材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黑色物质是由石蜡蒸气冷凝而成B.黑色物质可能含碳元素C.黑色物质是由石蜡不充分燃烧产生D.铁质输水管的内壁若采用超疏水性材料能防锈蚀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B.食物腐烂C.电灯发光D.冰雪融化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B.熄灭酒精灯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向试管中加入石灰石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6.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用100mL量筒量取5.26mL的稀硫酸B.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氧化铜粉末C.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62°C D.用托盘天平称取9.28g食盐7.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蜡烛熔化B.牛奶变酸、蜡烛燃烧C.天然气燃烧、蔗糖溶解D.干冰升华、钢铁生锈8.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切勿让试管底部接触灯芯,这是因为( )A.将使酒精燃烧不完全B.易使酒精灯熄灭C.灯芯温度低,易使已受热后的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D.灯芯温度高,易使试管底部熔化9.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
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连接仪器B.溶解NaCl固体C.滴加液体D.检查装置气密性2、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滴加液体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下列古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4、下列与试管相关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连接橡皮塞B.振荡试管C.加热液体D.晾干试管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B.C.D.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铜丝用作导线B.食醋用于清洗热水壶内的水垢C.氢气用作火箭燃料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以延长保质期7、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B.极难溶于水C.在空气中能够燃烧D.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8、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9、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倾倒液体C.取固体药品D.量取液体10、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纸张的化学性质的是()A.白色B.可燃C.易碎D.不溶于水B解析:B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C.易碎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D.不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B。
2.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湿衣服晾干B.铁制品生锈C.矿石粉碎D.冰雪融化B解析:BA、湿衣服晾干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铁制品生锈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矿石粉碎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冰雪融化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3.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A.B.C.D. D解析:DA、用手捂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玻璃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锥形瓶中的液面,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内继续注水,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下降,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大,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形成一段液柱,说明装置不漏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若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图中所示文字说明装置漏气,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B.C.D. D解析:D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应稍倾斜,图中试管没有稍倾斜,所以操作错误。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选项中“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A.读数偏大B.腐蚀胶帽C.标签受损D.炸裂试管2、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B.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C.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D.用石油为原料生产药物3、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司马光砸缸B.凿壁偷光C.火烧赤壁D.铁杵磨成针4、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检查装置气密性C.量取液体体积D.给物质加热5、以下诗词中,体现了化学变化的是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6、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河水结冰B.酒精挥发C.粮食酿酒D.石蜡熔化7、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B.倾倒液体C.检查气密性D.加热液体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9、下列成语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A.火上浇油B.百炼成钢C.滴水成冰D.杯水车薪10、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B.火药爆炸C.粮食酿酒D.棉纱纺布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表示的液体体积是______mL。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5分钟训练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熟悉和掌握教材上讲过的内容和知识。
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A.门捷列夫B.道尔顿C.拉瓦锡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
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
答案:D3.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4.物理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10分钟训练1.解释下列物理性质:(1)熔点:(2)沸点:(3)压强:(4)密度: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
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3.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检测卷-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检测卷-人教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
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玉柄雕琢B.骨笛打孔C.彩陶烧制D.金简刻字2. 下列成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星火燎原B.披荆斩棘C.死灰复燃D.百炼成钢3. “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
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能支持燃烧B.不易溶于水C.密度比空气略大D.无色气体4.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的是 ( )5. 正确操作是实验安全、成功的关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10 mL量筒量取8.55 mL水B.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试管外壁应干燥C.不能用手触摸药品D.用托盘天平称量,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6. 实验操作不仅要科学规范,还要关注环保、安全等问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7. 给150 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下列仪器中的 ( )①试管②烧杯③蒸发皿④酒精灯⑤试管夹⑥石棉网⑦铁架台(带铁圈)A.③④B.②④C.②④⑥⑦D.①④⑤8. 小林用10 mL的量筒量取8 mL的液体,读数时他采用了仰视的方法,结果量取的液体体积 ( )A.大于8 mLB.小于8 mLC.等于8 mLD.无法确定9.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若将药品放在右盘,而砝码放在左盘,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为10 g,游码示数为0.8 g,则药品的质量是 ( )A.10.8 gB.9.2 gC.10.0 gD.无法确定10. 下列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的是 ( )A.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B.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二、填空题11. 在物质的下列性质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
①可燃性②溶解性③导电性④熔点⑤沸点⑥密度⑦硬度(1)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2)植物油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植物油的比水小。
(3)天然气能燃烧,说明天然气具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解析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用作制冷剂B.铜用于制作铜火锅C.氧气用于焊接金属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铜用于制作铜火锅是利用铜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氧气用于焊接金属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生石灰作干燥剂B.用铜丝制作导线C.用液氧作火箭助燃剂D.用稀盐酸除去水垢【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解答】解:A、用生石灰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和水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用铜丝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用液氧作火箭助燃剂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用稀盐酸除去水垢是利用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3.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固体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应用胆矾。
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A.制法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用途【分析】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变化及用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