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杜甫《登高》参赛教案讲解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一、教材分析《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分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社会。

三、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意象和哲理的分析;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哲理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杜甫生平事迹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

2. 朗读诗文: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翻译诗文:学生自主翻译诗文,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分析意象和哲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哲理,教师进行总结。

5. 联系杜甫生平:学生思考杜甫的生平事迹与诗文内容的联系,教师进行讲解。

6.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登高》,并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短文。

9.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4. 运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悲悯情怀,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杜甫《登高》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式、修辞等。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背诵全诗,教师评价。

4.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4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5 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评价并给予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和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登高》的内涵,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并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欣赏教师推荐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杜甫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供学生课后欣赏和阅读。

6.2 诗歌朗诵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登高》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教师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案汨罗五中刘修明[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作业布置(3分钟)][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指导诵读(3 分钟)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三、作者简介(4 分钟)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四、赏析文本(28 分钟)《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可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诵读指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