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学会在生活中坚持信仰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欣赏;2. 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诗歌解析、相关历史背景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资源;3. 学习素材:包括相关诗歌、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8.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登高》诗歌,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登高》诗歌的情况,以及对杜甫其他作品的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一、教材分析《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分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社会。
三、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意象和哲理的分析;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哲理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杜甫生平事迹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
2. 朗读诗文: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翻译诗文:学生自主翻译诗文,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分析意象和哲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哲理,教师进行总结。
5. 联系杜甫生平:学生思考杜甫的生平事迹与诗文内容的联系,教师进行讲解。
6.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登高》,并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短文。
9.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4. 运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登高》杜甫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通过炼字,分析意象的特点,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谈论法。
炼字法。
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配乐:二胡,二泉映月。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回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播放视频朗诵:《登高》。
你听了这篇小散文和朗诵,有什么样的感受?凄清、悲凉。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3、这是我们今日学习的两个目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二、初步感知1、大家都预习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和你的预习,你认为最能体现感情的是哪个字?"悲'3、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前四句。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气势;(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气势;(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2)解释生僻词语和翻译诗句;(3)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拓展:(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推荐相关诗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时的情感把握、气势展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学生用书;2. 相关诗歌资料、文献;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网络资源(如有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
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
“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
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
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 ___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