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合集下载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础知识6·1·1地表水(了解):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海洋、地表水、地下水6·1·3水污染当量:水污染物当量数等于该污染物的年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可以理解为污染的贡献值,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的大小)#当量值指污染物危害越大,当量值越小。

而当量数=排放量/当量值6·1·4安全余量-----考虑到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双顶格:污染物达标排放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双不顶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地表水环境安全余量6·1·5污水排放: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二、基本程序(重点)6·2·1基本任务确定评价等级(由名录确定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与监测计划---明确结论6·2·2基本要求分类+分级三、评价等级的确定1、影响因素识别●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环境影响类别:污染、水文要素,直排、间排2、评价因子的筛选水污染影响型评价因子●行业排放标准有涉及到的水污染物●车间排放口第一类污染物●水温●面源主要污染物●项目有排放且水质超标的因子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因子●水面面积●水量、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温●冲淤变化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考虑因素:●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水环境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3、评价等级的确定水污染影响型: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要求掌握)上图中的W是当量数,当量值的确定以COD作为参考水文影响型:水温、径流、受影响地表径流四、评价范围的确定一级、二级、三级A●若受纳水体为河流:(掌握河流,其余了解即可)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等关心断面●湖泊、水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3、1km(一、二、三级)的扇形区域●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按照GB/T19485导则执行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应该至少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三级B应满足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要求涉及地表水有风险的,覆盖环境风险影响范围所及的5、评价时期确定:河流: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丰水期和枯水期,至少枯水期三级:至少枯水期(枯水期是水环境各项指标最弱的时候,在枯水期进行评价)6、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名录(国家已经确定,不是自己判断确定的)确定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在地图上标注各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并列表相关的信息(坐标、保护对象、要求、相对距离、坐标、高差等)7、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不要求记忆五、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覆盖评价范围、无回水,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不小于500m、有回水,上游和下游调查长度相等2、调查因子:应不少于评价因子3、调查时期与评价时期一致4、调查内容项目污染源、区域水污染源、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目标5、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卫星遥感6、调查要求*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量*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已建项目、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已批复)等污染源●一级评价以收集已有排污数据为主,辅助现场检测●二级评价主要收集已有排污数据,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测●三级A主要收集污染源数据,无需现场检测●三级B分析仅仅依托设备的可实施性*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优先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近三年的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数据补充检测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在拟建排放口上应当布置对照断面(应在500m以内),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设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可直接采用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控制断面,也可以布设在调查范围内重点环保目标(如取水口)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发生改变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

第四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对水质的要求。
· 判据的档次划分
(1)污水排放量:>20000m3 /d、10000~ 20000m3 /d、 5000~ 10000m3 /d、 1000~ 5000m3 /d、 200~ 1000m3 /d五个档次;
2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A=污染物类型数,B=需预测浓度 的水质参数数目) 复杂:A=3,或A=2 且 B ≥ 10 中等:A=2 且 B < 10,或A=1且B ≥ 7 简单:A=1 且 B < 7
4 算术平均法
n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4 预测条件的确定
· 预测点的确定:已确定的敏感点;环境现状监测点 (利于进行对照);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 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水文站;需要预测 河流混合过程段的水质时,应在该段河流中布设若干 预测点;当拟预测溶解氧时,应预测最大亏氧点的位 置及该点的浓度;可在排放口附近的适当水域加密预 测点,以便确定超标区的范围。
污染物的降解分为两个阶段:(1)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包括 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及氨化后生成的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 (2)氨氮硝化(含氮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由氨氮 氧化为硝酸盐)。
4 衰减变化 · 碳化过程:呈一级反应:
可得: · 硝化过程:也具有一级反应的性质:
可得: 的估算: 或
4 衰减变化
4 报告书编写阶段:总结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 为项目监测和事后评价作准备。
n 评价等级的划分
4 划分评价工作等级的判据 · 确定判据的原则 1 反映建设项目向地面水排放污染物及相关地面水问题
的主要特点;
2 参数的形式简单,其数据在评价大纲编写阶段能够得 到。
· 判据的确定
3 与建设项目排污有关的判据: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 4 与地面水环境有关的判据:受纳水体规模、受纳水体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在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 等级及海湾特点按照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环境水力学参数 等的需要决定。
例题: 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下列 不属于河流的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是( )。 A.流量 B.弯曲系数 C.潮差 D.水温分层 E.糙率
A.污水排放量 B.清洁生产水平的先进性 C.污水防治措施的可行性 D.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
2.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 2.1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知识点: 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⑵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 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 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 ⑶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 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⑷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考虑污水排 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以排污口为圆心,以 调查半径为半径)。
③内容:水选取用的预测模 式及应输入的环境水力学参数的需要决定其内容。 ④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 期内进行。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和天数不要求完全相同 ,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及环境水力学参数的前提 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
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 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见下表) 1.3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
是指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具体规定如下表所示:
例题:
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中不包 括( )。 A.间接冷却水 B.含热量大的冷却水 C.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 D.循环水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的水环 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依据中包括( )。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导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导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 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预测方法
数值模型法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物在 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范围。
解析模型法
利用解析解或简化解析解的方法,对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 行快速预测。
经验模型法
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适用于 数据充足且变化规律的地区。
文字部分
01
采用规范的专业术语,文字简练、准确,逻辑清晰。
图表部分
02 包括必要的插图、表格等,以直观展示项目概况、地
下水环境现状、影响预测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附录部分
03
可附上相关的研究资料、监测数据等,以供审查人员
参考。
报告提交与审查
提交时间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 审查。
水质改善
通过注入清洁水、曝气、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改善地下水水质,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恢复
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恢复,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处置
在污染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措施,如切断污 染源、紧急疏散等,减轻污染危害。
WENKU DESIGN
目的和背景
保护地下水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面临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风险。为 了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以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020/12/10
13
表2.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
产品名称
单位产品废水排 放系数/m3t-1
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系数/kgt-1
名称
排放系数
制革(以原皮加 工量计)
45~70
SS BOD5
S2Cr3+
25~30 30~35
0.2 0.2
酒精制造(玉米 为原料)
120~130
CODCr SS
910~950 420~460
按照区域水质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环 境质量目标;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 生的源强;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
制;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
在调查和分析评价范围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 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预测和评价建设项 目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 区、水环境保护目标以及水环境控制单元的影 响范围与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和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明确给出地表水环境 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2020/12/10
15
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径流的淋溶和冲刷作用下, 大气中、地面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城市垃圾、农村 畜粪便,农田中的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 物质或有机物)进入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洋等受纳 水体造成的污染(Line D. E.1998;Parry R.,1998)。
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对非点源污染的定义 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 表及地下水体。
11
a.点污染源
定义——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通过 管道和沟渠收集和排入水体的废水。 生活污水:来自家庭、商业、机关、学校、餐饮 业、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 工业废水:来自工业生产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水量水质随生 产过程而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资料
评价水环境影响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域功能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资料 调查内容包括用水情况、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及渔业、水产养殖水域面积等,并应注意地面水与地下水之间 的。 (2)水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 河道断流时应由环保部门规定功能,并据此选择标准,进行评价。 (3)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 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或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向已超标的水体排污,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 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
②按照评价等级确定的评价范围,结合水环境调查情况,制定出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由环境监测机构 实施监测。当取得监测数据后,应对数据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检查,如发现数据变化异常或与收集资料差异较 大,应反馈监测机构进行数据核对。
③根据监测数据.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
④根据水体水文特点和污染物特征,选取相应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工作.模型中参数的选取,应通过计算 或查阅资料等方法确定。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评价名词
01 工作内容
目录
02 所需的基本资料
03 主要任务
04 工作程序
05 评价工作分级
基本信息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项目引起水环境变化的 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水污染防治与废水排放方案等提出避 免、消除和减少水体影响的措施、对策建议,最后做出评价结论。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评价对象相关文件,初步确定评价对象的废水排放量及水质,确定评 价工作级别及评价范围.确定需重点的污染因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地表水的污染和自净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表水资源地球水97%的水是海水,剩余3%的淡水中2.977%是以冰川或冰川的形式存在,只有0.003%的淡水是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包括土壤水、可开采地下水、水蒸气、江河和湖泊水等。

只要人类不过度开采和滥用并适当的保护,这些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和自净过程还是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求的。

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如图4-1.二、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按排放形式不同,将水体污染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1.点污染源是指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Qs计算式(4-1):Qs =86400sqNK(4-1)式中:Qs——居住区生活污水量,L/s;q ——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L/(人.d);N——设计人口数Ks——总变化系数(1.5~1.7)。

]工业废水Qs按式(4-2)估算:Q =tmMK i3600 (4-2) 式中:m ——单位产品废水量,L/t ; M ——该产品的日产量,t;K i ——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 t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h. 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4—1。

2. 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1)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不同区域径流系数见表4-2 (2)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3.水体污染物由点源和非源排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物、石油类、热量和放射核素等。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60题)1、(2018年)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关于噪声测量结果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应单独评价B.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进行评价C.同一测点连续两天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进行评价D.同一测点昼间、夜间的测量结果按昼夜等效声级进行评价【答案】 A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地面水控制单元的划定因素不包括()A.水体B.汇水范围C.生态流量D.控制断面【答案】 C3、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针对()的保护措施。

A.居住区B.水环境C.生态敏感目标(水生、陆生)D.水土流失防治【答案】 C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3个阶段,即()。

A.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B.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C.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D.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答案】 C5、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

A.污水水污染物数量B.污水水质指标数量C.污水水质变化情况D.污水水质指标变化【答案】 B6、(2013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在评价项目边界(厂、场界)噪声时,评价量选择正确的是()。

A.扩建项目以扩建工程的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B.新建项目以该项目的噪声贡献值与其他环境噪声的叠加值作为评价量C.扩建项目以扩建工程的噪声贡献值和现有工程噪声贡献值的叠加值作为评价量D.扩建项目以扩建工程噪声贡献值、现有工程噪声贡献值和其他环境噪声的叠加值作为评价量【答案】 C7、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的适用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地表水的污染和自净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表水资源地球水97%的水是海水,剩余3%的淡水中2.977%是以冰川或冰川的形式存在,只有0.003%的淡水是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包括土壤水、可开采地下水、水蒸气、江河和湖泊水等。

只要人类不过度开采和滥用并适当的保护,这些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和自净过程还是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求的。

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如图4-1.二、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按排放形式不同,将水体污染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1.点污染源是指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

居住区生活污水量Qs计算式(4-1):Qs =86400sqNK(4-1)式中:Qs——居住区生活污水量,L/s;q ——每人每日的排水定额,L/(人.d);N——设计人口数Ks——总变化系数(1.5~1.7)。

]工业废水Qs按式(4-2)估算:Q =tmMK i3600 (4-2) 式中:m ——单位产品废水量,L/t ; M ——该产品的日产量,t;K i ——总变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决定; t ——工厂每日工作时数,h. 某些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4—1。

2. 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1)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估计:不同区域径流系数见表4-2 (2)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3.水体污染物由点源和非源排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物、石油类、热量和放射核素等。

三、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叫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和衰减有过程。

1.迁移和转化作用包括:推流迁移、分散稀释、吸附沉降等方面。

2. 衰减变化包括: (1) 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见图4-2; (2) 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 (3) 硝化作用 (4) 温度影响 (5) 脱氮作用 (6) 硫化物的反应 (7) 细菌衰减作用(8)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衰减作用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1.耗氧过程水体中的溶解氧在以下过程中被消耗。

(1) 碳化需氧量衰减耗氧 (2) 含氮化合物硝化耗氧 (3) 水生植物呼吸耗氧 (4)水体底泥耗氧2. 复氧过程:大气复氧、光和作用五、水温变化过程第二节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从理论上说,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要用到三维水质模型预测描述。

但实际应用的是一维和二维模型。

一维模型常用于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比较均匀分布的中小型河流水质预测;二维模型常用于污染物浓度在垂向比较均匀,而在纵向(X 轴)和横向(Y 轴)分布不均匀的大河。

对于小型湖泊还可采用更简化的零维模型,即在该水体内污染物浓度时均匀分布的。

一、 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和衰减模型 1. 完全混合模型一股废水排入河流后能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则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C )为:C=hp hh p p Q Q C Q C Q ++ (4-31)式中:Q h ——河流的流量,m 3/s;C h ——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 /L; Q p ——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m 3/s; Q p ——废水中污染物浓度,mg /L 。

例4-12.一维和多维模型在河流的流量恶化其他水文条件不变得稳态条件下,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预测。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一维模型可写作:E x 22x∂∂ρ一u xx∂∂ρ一K ρ=0 (4-32) 对于非持久性或可降解污染物,若给定x=0时,C= C 0,式(4-32)得解为:C=C 0exp[x M ux2(1-241uKM x +)] (4-33) 对于一般条件下的河流,推流形成的污染物迁移作用要比弥散作用大很多,在稳态条件下,弥散作用可以忽略,则有 :C=C 0exp(-uKx) (4-34) 式中:u ——河流的平均流速,m/d 或m/s;M x ——废水与河水的纵向混合系数,m 2/d 或m 2/s K ——污染物的衰减系数,1/d 或1/s;x ——河水(从排放口)向下游流经的距离,m. 例4-2:3.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污染物从排放口排出后要与河水完全混合需一定的纵向距离,这段距离称为混合过程段,其长度为x 。

当采用河中心排放时:x=xx M B u 21.0 (4-35)在岸边排放时: x=xx M B u 24.0 (4-36)二、BOD —DO 耦合模型S —P 模型基本假设:①河流中的BOD 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②反应速度是定常的;③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 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S —P 模型是关于BOD 和DO 的耦合模型,可以写作:dtdL=-K 1L (4-37) dtdD= K 1L —K 2D (4-38) 式中:L ——河水中的BOD 值,mg/L;D ——河水中的氧亏值,mg/L ;K 1——河水中BOD 衰减(耗氧)系数,1/d; K 2——河流复氧系数,1/d; t ——河水的流行时间。

其解析式为:L=L 0e t K 1- (4-39) D=1201K K L K -[e t K 1--e t K 2-]+D 0e t K 2- (4-40) 式中:L 0——河流起始点的BOD 值; D 0——河流起始点的氧亏值。

式(4-40)表示河流的氧亏变化规律。

如果以河流的溶解氧来表示,则DO=DO f -D= DO f -1201K K L K -[e t K 1--e t K 2-]--D 0e t K 2- (4-41) 式中:DO ——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 DO f ——饱和溶解氧浓度。

式(4-41)称为S —P 氧垂公式,根据式(4-41)绘制的溶解氧沿程变化曲线,又称氧垂曲线(见图4-3)。

在溶解氧浓度最低的点——临界点,河水的氧亏值最大,且变化速率为零,则dtdD= K 1L —K 2D=0 (4-42) D c =21K K L 0e c t K 1- (4-43) 式中:D c ——临界点的氧亏值;t c ——由起始点到达临界点的流行时间。

临界氧亏发生的时间t c 可以由下式计算: t c =211K K -ln 12K K [1— 10120)(D K L K K -] (4-44)三、污染物在河口中的混合和衰减模型 四、河口和河网水质模型河口是入海河流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的河段。

例如长江口为河口。

第三节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湖泊是天然形成的,水库是由于发电、蓄洪、航运、灌溉等目的拦河筑坝人工形成的,他们的水流状况类似。

在大多数时间里,湖泊与水库的水质呈竖向分层状态,如图4-5所示。

图4-6反映湖中的热分层,下层水温较稳定,表层受气温影响,斜温层为过渡区。

一、完全混合模型二、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第四节水质模型的标定一、混合系数估算(1)一个流量恒定、无河湾的顺直河段,如果河宽很大,而水深相对较浅,其垂向、横向、和纵向混合系数Mz 、My、Mx可按下式估算。

Mz =zαHu*(4-64)My =yαHu EMBED Equation.3 (4-65)M EMBED Equation.3 = EMBED Equation.3 Hu EMBED Equation.3(4-66)式中:H——平均水深,m;u*——摩阻流速(剪切流速),m/s;u*=gHII——水力坡度;g ——重力加速度。

一般河流度zα在0.067左右。

yα=0.1~0.2。

根据我国的一些史册数据,可得yα=(0.058H+0.0065B)/H,式中H、B为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和水面宽度。

对于河宽15~60米河流多数xα=140~300。

(2)泰勒(Taylor)公式(可用于河流与河口)My=(0.058H+0.0065B) gHI B/H≤100 (4-67)(3)艾尔德(Elder)公式(适用于河流)Mx=5.93H gHI(4-68)2.示踪试验示踪物质有无机盐(NaCl、liCl)、荧光染料(如若丹明W)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测定简单、准确、经济,对环境无害。

3.经验数据二、耗氧系数K1的估值1.实验室测定值修正法2.两点法利用式(4-13)的关系,通过测定河流上、下游两断面的CBOD值求K1。

K1=xu86400lnBBODABODCC,,(4-72)式中:CABOD,、CBBOD,——河流上游断面A和下游段面B处的BOD浓度;t ——两个断面间的流行时间。

三、耗氧系数K2的估值四、多系数同时估算法第五节开发行为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建设项目和区域或流域开发行动在其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都会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

一、工业建设项目1.建设期影响2.运行期影响石油冶炼工业、钢铁工业、铝和有色金属生产、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制浆和造纸业。

二、水利工程三、农业和畜牧业开发 四、矿业开发五、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第六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一、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1.技术工作程序 见图4-8 2.评价等级的划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

3.评价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二、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俄水质现状评价 1.工程分析和影响识别(1)项目特征与地表水水量和水质的关系(2)评价因子的筛选,一种评价评价因子对应一种水质参数或一种污染物,它反映拟建项目对水体的一种影响。

2.评价水域的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3.地表水水质监测调查 4.水质现状评价水质现状评价常采用指数法。

(1)评价标准:地表水的评价标准采用GHZB1-1999或相应地方标准;(2)水质参数的取值:实际工作中,取平均值与最大值的均方根作评价参数值,即C=(22max2-+C C)21(4-79)式中:C——某参数的评价浓度值;-C ——某参数监测数据(共k 个)的平均值; Cm ax ——某参数监测数据集中的最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