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五首:渔家傲》赏析

合集下载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渔家傲——[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陽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塞下:边界险要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儿向衡陽飞去。

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留意:留连之意。

四面边声:四面八方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一声。

连角:紧随着军中的号角。

连,紧随。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环抱中。

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未彻底击溃敌军,取得全面胜利。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在石头刻字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无计:没有办法。

羌管悠悠霜满地:笛声悠扬,寒霜满地。

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称羌管。

不寐:睡不着。

【翻译】边境上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向衡陽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紧随着号角响起。

在重重高山的环抱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年老酒,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想回家也毫无办法。

夜里,羌人的笛声忧怨绵长,寒霜像月光一样的撒满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将军的头发白了,战士泪流干了。

李清照渔家傲赏析

李清照渔家傲赏析

李清照渔家傲赏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渔家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词一开头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这里,“星河”,即银河。

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

而通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

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

部编本初二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及中考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及中考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及中考汇编1000字《渔家傲》是文学巨匠林语堂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他的散文集《翻译乱世》。

这篇文章以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渔家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描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渔民的豁达乐观,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人文精神,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第一段,作者借景描述了崇明岛的雾景,通过天接云涛、山峰突兀的句子,极具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与后面的渔家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叙述渔家把小船装满鲜鱼的时候,作者提到“等待着妻女端上热饭热鱼”,这种家庭和乡土的温馨气息可以被视为对“天接云涛”的最佳反衬。

第二段,作者描绘了在船上吃鲜鱼的情景。

鱼肉直接寄生在自然鱼喹和朝霞的背景之中,形成了一幅生态画卷,同时也似乎在告诫人们,要珍惜好这片自然美景,保护好这里的渔业资源。

第三段,作者引入了“战争”这一话题,并切换了角色,自己变成了一名士兵。

作者在当时的紧张气氛中,通过观察渔民的生活,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人生启示。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旨:在生命面前,一切矛盾和彼此对立的事物还原成了人的肉体和吃些鱼、喝些茶之类的简单需求。

第四段,采用了极为铿锵有力的议论,林语堂利用我们思维的惯性,强调了“全人类的放逐和战争都成了一种傻瓜辈的游戏”,最后呼吁人类“要走出傲慢和不可理喻的仇恨,来庆贺大自然和人类天赐的幸福生活。

”《渔家傲》这篇文章, 寓意深刻,充满人文关怀,是一篇充满生命力的散文。

文章中的豁达、乐观的渔民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度认识和对生命的珍视,是对人类一种伟大的呼唤。

同时,也是对人类一种真正的启示,我们应当珍惜我们手中的一草一木,呵护这美好的大自然,更应该陶冶美好的灵魂,拥有太阳的力量和灵山的安和静。

中考汇编:1. 如果你是“渔家人”,你会怎样做才能让一艘船在大浪中“如履平地”?答案:必须掌握好舵。

2. 渔民为什么要用“双拐”呢?答案:为了交错连接与支撑撑篙。

3. 渔家人中,女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答案:烧水做饭,照顾家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当时边塞上流传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渔家傲原文及诗意解读

渔家傲原文及诗意解读

渔家傲原文及诗意解读渔家傲原文:渔家傲,在夜晚,海风吹拂,渔夫在港口修理渔网。

他们用粗犷的双手,缝补碎裂的麻线。

他们是海的儿子,他们是鱼的追逐者,他们是潮汐的守护者。

渔家傲,敢于面对汹涌的波涛,敢于挑战狂风暴雨。

他们的脸上带着阳光的痕迹,他们的眼睛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无惧风浪的袭击,因为他们深知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

渔家傲,默默无闻,他们的日子过得简朴而充实。

他们捕捞着鱼群,用渔网捕获希望。

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计。

他们是那个海岛上普通的一员,但他们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渔家傲,他们享受着大海给予的温暖与宁静。

他们无论在平静的日子里还是暴风雨肆虐的黑夜里,都能感受到大海的呼唤和激励。

他们是那片宽广海域的主人,他们是港口的守望者。

渔家傲,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和传承。

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代代相传,让后代能够继续在大海中翱翔。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捕捉到的不仅仅是鱼,更是一份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期盼。

渔家傲,靠海而生,以海为伴。

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他们尊重海洋的规律,懂得与之相处的智慧。

他们是海洋的儿子,也是大海的祭品,他们在大海的怀抱中,培养起了他们独特的骄傲和力量。

渔家傲,不是一个个个体,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们的傲骨和勇敢是每个人心中潜藏的力量。

无论是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都可以学习渔家傲的精神,勇敢面对,奋力行动。

诗意解读:《渔家傲》这首作品呈现了渔民勇敢、坚定、勤劳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普通人勇往直前的讴歌与赞美。

渔民以海为业,虽然生活质朴却充满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他们面对风浪勇往直前,用双手修理渔网,用汗水和智慧支撑起家庭的生计。

渔民们孜孜不倦地追逐鱼群,为了生活和家人的未来,他们拼搏奋斗,默默无闻。

他们深知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收获,只有通过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在风浪中生存。

《渔家傲》中的渔民热爱大海,他们是海的儿子,也是大海的守护者。

他们尊重海洋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 李清照天ti ān 接ji ē云y ún 涛t āo 连li án 晓xi ǎo 雾w ù。

星x īn ɡ河h é欲y ù转zhu ǎn 千qi ān 帆f ān 舞w ǔ。

仿f ǎn ɡ佛f ú梦m èn ɡ魂h ún 归ɡu ī帝d ì所su ǒ。

闻w én 天ti ān 语y ǔ。

殷y īn 勤q ín 问w èn 我w ǒ归ɡu ī何h é处ch ù。

我w ǒ报b ào 路l ù长zh ǎn ɡ嗟ji ē日r ì暮m ù。

学xu é诗sh ī谩m àn 有y ǒu 惊j īn ɡ人r én 句j ù。

九ji ǔ万w àn 里l ǐ风f ēn ɡ鹏p én ɡ正zh èn ɡ举j ǔ。

风f ēn ɡ休xi ū住zh ù。

蓬p én ɡ舟zh ōu 吹chu ī取q ǔ三s ān 山sh ān 去q ù。

诗词赏析: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

”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 ,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 ”,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词,通过对边塞军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1.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

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边疆战士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2.结构层次:这首词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上阕主要描绘边塞秋天的景色,下阕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异”字连接上下阕,使得整首词的结构更加紧凑。

3.语言表达:这首词的语言表达优美,形象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秋思”、“归路”、“黄叶地”、“孤灯”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同时,这首词的语言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4.思想意义:《渔家傲(秋思)》的思想意义非常深刻。

首先,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边塞军人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安全的关注和忧虑。

最后,这首词的思想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上,通过对边塞军人的描绘,作者强调了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词作,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边塞军人生活的反映,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
的思想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把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了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上阕写词人梦中所见所闻,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为壮丽,其中“接”“连”二字把四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仿佛梦魂归帝所”过片承上启下,由词人的梦境过渡到对“天帝”的发问,把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却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的《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词人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学诗谩有惊人句”,这里化用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自己尽管有惊人之句,但毫无用处。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大鹏冲天飞正高,词人希望像大鹏那样,乘风去到那没有离散、没有战乱、没有悲伤的仙境,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整首词豪迈奔放,又不失婉约之情,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李清照词作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
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⑴欲转⑵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⑶,闻天语⑷,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⑸,学诗谩⑹有惊人句。

九万里⑻风鹏⑼正举。

风休住,蓬舟⑽吹取(11)三山(12)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⑻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⑼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⑽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11)吹取:吹得。

(12)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研讨与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本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词写梦游太空的情景。

开头两句就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另一个世界。

这里云层接天,有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雾气弥漫,透露出黎明前的曙光。

平常称作银河的星河,正随着夜色将尽而回转它的河床,好似有无数小帆船在银河中随波荡漾。

作者用“涛”、“转”、“舞”几个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

由银河联想到地面上的河流,进而设想有许多帆船在天上的河流中航行,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从第三句我们得知,前面写的原来是梦境,云涛、星河都是作者梦中在天宫所见。

“帝所”,传说中天帝的住所。

这句说,我的梦魂仿佛是飞上了天宫。

因为梦中的感觉是恍惚不清的,所以用“仿佛”。

写到这里,作者舍弃了其它一切不必要的描绘,只是说:我听到了天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她的意图是突出天帝对她的询问,以便引出下片的回答,而这个回答,正是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下片一开始就是对天帝的回答。

“报”,即回答。

“嗟[jiē]”,叹息。

“谩”,是徒然的意思。

她回答天帝说,我感叹天色晚、道路长,前途渺茫;我白白具有写诗的出众才华,因为这毫无用处。

天晚路长,不是写实而是象征,并且化用了《离骚》的诗句。

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长诗《离骚》中,曾用“日忽忽其将暮(日暮)”“路曼曼其修远(路长)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象征当时楚国政治黑暗的现实,并表现自己追求光明理想的决心。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朝廷权奸误国,抗战不力,她自己也饱经离乱之苦,精神上十分苦闷。

在这两句词里,她用“天晚,路长”象征当时动乱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会现实;通过“学诗谩有惊人句”,表现了她感到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然而她也并没有颓丧、消沉。

看,“九万里风鹏正举”,大鹏鸟正在乘着强劲的风势向着九万里的高空奋飞呢!作者在这里借助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描绘了大鹏鸟冲天而起,搏击长空的雄伟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大鹏的无限钦仰之情,借以表现她昂然向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下文又通过向往神话中的“三山”,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吹取”,吹到的意思。

作者是多么希望,乘上有如蓬草那样随风飘荡的小船,借着这股强劲的风力,把她吹向那远在渤海中的三座仙山啊!“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

传说那里住着神仙,有长生不老药,有珍禽异兽,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在传说中,是一个极富有吸引力而又难以到达的神奇的世界。

李清照说她向往三山,当然,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什么仙,她只不过是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光明,借那虚无缥缈的仙山,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的象征,来表示她不甘心消沉,仍然抱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罢了。

而把理想寄托于仙境,这也就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一种否定。

李清照的许多词给人们留下了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印象。

这首风格豪放
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

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梁启超评价这首<渔家傲记梦>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