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

中医治疗黄疸医案六则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更是自成体系,比如对单单一种黄疸疾病,针对不同证型就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现将部分典型医案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例一胡××,男,31岁。

入院日期:1962年6月10日。

因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暴发型)入院,(6月12日)除西药治疗外,并邀中医会诊。

婺勘樯矸⒒疲玳僮由裨瓴荒才钗蕹#蒴诳室矣欢瘢纱簦蟊阋?日未解,小溲黄赤,舌苔黄燥,质红绛,脉弦滑而数。

辩证:湿热炽盛,肝胆郁结,腑气不通,营液灼耗,心神被扰。

病起一周,证属急黄。

治法;清热通腑,凉血解毒。

方药:生大黄、黑山栀各12克黄柏、枳壳、郁金各9克菖蒲6克鲜生地24克茵陈30克鲜白茅根30克先煎汤、去滓取汁代水,放入上述各药浓熬,服2剂。

6月14日(二诊);大便解过三次,色焦黄,神智略定,黄疸未见加深,呕恶已止,小便黄赤,舌苔略润,质仍红绛,脉象弦滑,前方去菖蒲加血余炭、地榆炭,2剂。

6月16日(三诊):神志转清,黄疸亦见减轻,但仍懊,苔转黄腻,质尚红,脉象弦滑,再以清热养阴疏肝利胆。

方用:生大黄6克黑山栀12克郁金、黄柏、麦冬、鸡内金各9克枳壳6克川石斛12克茵陈30克半枝莲30克先煎佛,去滓取汁代水,放入其他药再熬,服4剂。

6月20日(四诊):前方略有加减继服。

例三孙××,男,三个月,初诊日期:1971年11月18日。

患儿出生半月后,皮肤及巩膜开始发黄,大便色白,溲黄,一周来吐奶。

1971年11月1日血查黄疸指数79单位,总胆红质6.82毫克%,直接胆红质6.6毫克%,凡登白氏试验,直接迅速反应,谷丙转氨酶150单位,麝浊3单位。

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

治以利胆清热化湿,连服12剂,黄疸虽未加重,但也未见消退。

1971年11月18日转诊,症见一身发黄,吐奶,溲黄。

指纹深紫,舌苔白。

辨证:湿热中阻,瘀热发黄。

治法:清热利胆,芳化活血。

方药:茵陈6克郁金3克酒芩6克土茯苓6克藿香3克杏仁3.5克橘红3克赤芍6克藕节6克泽兰6克车前子6克治疗经过;以上方为主,间断取药30剂,1972年4月7日复查:谷丙转氨酶193单位,总胆红质小于0.3毫克%,黄疸指数4单位。

黄疸的经方辨证

黄疸的经方辨证

2023-11-16contents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方治疗•针灸治疗•预防调护目录病因病机01身黄、小便不利、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症状健脾祛湿,利胆退黄。

治法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茯苓、白术、泽泻、猪苓等。

方药湿邪困脾肝脾不和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

症状身黄、胁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瘀血阻滞症状身黄、胁痛、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利胆。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等。

辨证论治02湿热蕴脾证症状治法身黄、色泽鲜明,胃脘痞满,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尿黄,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剂药物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栀子、大黄、滑石、薏苡仁、藿香、白蔻仁、连翘、薄荷、射干。

肝脾不调证身黄、色泽较暗,胁胀或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或便秘,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症状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治法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方剂柴胡、枳壳、白芍、甘草、党参、茯苓、白术、扁豆、砂仁、麦芽。

药物B CD症状身黄、色泽晦暗,胁痛如刺,痛处不移,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或秘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方剂膈下逐瘀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茵陈、栀子、大黄、五灵脂、当归、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

治法活血化瘀,利胆退黄。

瘀血阻滞证A经方治疗03总结词清热利湿退黄详细描述茵陈蒿汤是治疗黄疸的经典方剂,主要药物成分包括茵陈、栀子、大黄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该方剂适用于湿热黄疸,表现为身黄、小便不利、舌苔黄腻等症状。

茵陈蒿汤总结词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详细描述逍遥散是一种调和肝脾的方剂,主要药物成分包括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等,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

该方剂适用于肝脾不和引起的黄疸,表现为胁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逍遥散大黄蛰虫丸总结词活血化瘀,通腑泄热详细描述大黄蛰虫丸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方剂,主要药物成分包括大黄、蛰虫、水蛭等,具有活血化瘀、通腑泄热的功效。

中医院黄疸篇医案选

中医院黄疸篇医案选

中医院黄疸篇医案选
患者:张某某,女,28岁,1994年12月4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手足黄月余,皮肤略黄,巩膜稍黄,食欲差7~8天,食后脘痞、乏力,平时常心慌,口苦,心烦,无寒热,身不痒,不恶心,苔薄白,质可,脉细弦,大便正常,小便不黄。

11月21日地区医院查肝功正常,HBsAg阴性,肝脏B超正常,建议做胰头B超。

辨证:脾虚湿热郁滞证。

治则:健脾清热利湿。

处方:茵陈30g,栀子10g,板蓝根15g,党参10g,茯苓20g,白术10g,陈皮10g,炒麦芽15g,泽泻10g,猪苓10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金匮要略》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本案患者食后脘痞、乏力、脉细提示脾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亏虚,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发为黄疸,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故治以健脾为主,佐以利湿退黄之品。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一、阳黄
黄疸→热重于湿证→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
黄疸→湿重于热证→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黄疸→胆腑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药:大柴胡汤
黄疸→疫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犀角散
二、阴黄
黄疸→寒湿阻遏证→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茵陈术附汤
黄疸→脾虚湿滞证→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
黄疸→湿热留恋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四苓散
黄疸→肝脾不调证→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方药:柴胡疏肝散或者归芍六君汤
黄疸→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鳖甲煎丸。

『黄疸集』中医黄疸简易疗法

『黄疸集』中医黄疸简易疗法

『黄疸集』中医黄疸简易疗法
黄疸,是一种遍身发黄,眼白、指(趾)甲都带黄色的疾病。

祖国医学称为湿热发黄,是因为消化道里有病,胆汁流到血分里去了,所以全身到处发黄。

有黄疸病的人,阳气旺湿从热化的就表现为阳黄证,阳气虚湿从寒化的人就表现为阴黄证。

阳黄证
发热,口里发苦,经常要喝水,全身黄色很鲜明,和橘子色一样,心里嘈杂不安,小便色红,短少。

舌上有很厚的黄苔,脉象数而有力。

治宜清利湿热。

处方
(1)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水煎服。

若消化不好,可加炒麦芽、神曲、山楂。

(2)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水煎服。

(3)满天星凤尾草海金沙木贼草鸡骨草车前草各10克水煎服。

(4)茵陈30克郁金6克赤小豆15克水煎服。

连服5~7 天(此方适用于急性肝炎发生黄疸)。

(5)麦芽25克栀子6克淡豆豉4.5克水煎服(此方适用于黄疸病有打饱呃,肚子胀等症状)。

阴黄证
全身皮肤,眼白发黄,色黑暗,不鲜明,不发热,不口干,肚子胀,大便泄,舌上有很厚腻的黄苔,舌淡红,脉迟。

治宜健脾化湿。

处方
(1)苍术12克陈皮6克茵陈15克水煎服。

(2)白术10克干姜3克茵陈18克水煎服。

(3)柴胡6克厚朴6克白芍10克枞壳4.5克党参10克延胡索
4.5克甘草3克水煎服(此方适用于慢性肝炎发生黄疸兼有右肋下疼痛等症状)。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是很多新生儿都会经历的一种生理现象,具体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这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过多积聚所引起的。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有很多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首先,中医认为黄疸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寒”和“热”型。

若是“寒”型,治疗上则需要用到温热的处理方法,如薤洋菜汤或是黄连汤等。

而如果是“热”型,则使用清热的方法比较合适,例如芩连败毒汤和虎杖汤等中药成方。

其次,中医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明显散瘀作用的药膳,比如枸杞饮和木通汤等。

婴儿的皮肤很嫩,在药膳的制作上就需要注意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这样更不会对婴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不确定药膳的制作方式,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是高级育婴师。

最后,中医还会推荐一些针灸、推拿和拔罐等手段帮助治疗黄疸,这种方式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以确保能够对婴儿的身体产生帮助作用。

除了中医对于婴儿黄疸的处理方式,还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育婴经验,帮助家长更好地护理新生儿。

首先,婴儿黄疸时建议多晒太阳。

阳光可以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减轻并帮助消除黄疸。

另外,家长在哺乳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例如让婴儿更多地吸到初乳,这样可以加速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工作,预防黄疸进
一步恶化。

同时,家长在照顾婴儿时,需要妥善掌握清洗和换尿布操作等基本常识,确保婴儿身体的清洁和卫生。

综上所述,婴儿黄疸时可采用中医的治疗方式,如中药、药膳、针灸等,育婴经验上则需要注意日常照顾和清洁操作等基本技巧。

在处理婴儿黄疸问题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帮助,避免因误操作而给婴儿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古今名医黄疸方106首

古今名医黄疸方106首

古今名医黄疸方106首1.一清饮(《仁斋直指》卷十六)【药物组成】柴胡90g,赤茯苓60g,桑白皮(制)、川芎各30g,甘草(炙)15g。

.【制法】上药锉。

每次9g,加生姜、大枣,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解郁,清热利湿。

【主治】疸症发热,诸热。

2.二金汤(《温病条辨》卷二)【药物组成】鸡内金15g,海金沙15g,厚朴9g,大腹皮9g,猪苓9g,白通草6g。

【制法】用水1.6L,煮取600ml,去滓。

【用法】分三次温服。

【功能】健脾消积,利水渗湿。

【主治】湿热黄疸,失治而为肿胀者。

3.三物汤(《良朋汇集》卷二)【药物组成】茵陈蒿9g,栀子、黄连各6g。

【制法】用水400ml,煎取32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大便自利而黄。

4.大茵陈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药物组成】茵陈、黄柏各4.5g,大黄、白术各9g,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3g,栀子4.5g。

【制法】上?咀。

以水900ml,煮取300ml,去滓。

【用法】分三次服。

得快下,稍息三四日,更治之。

【功能】健脾利湿,清热退黄。

【主治】黄疸,黄如金色。

5.大黄消石汤(《金匮要略》卷中)【药物组成】大黄、黄柏、消石各12g,栀子9g。

【制法】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纳消更煮取100ml。

【用法】顿服。

【功能】清热利湿,泻积除黄。

【主治】黄疸,黄色鲜明,腹部胀满,汗出口渴,大便便秘,小便不利。

6.万金丸(《医学入门》卷六)【药物组成】苍术60g,陈皮、厚朴、夜明砂各30g。

【制法】上为末,用绿矾60g化水,入醋少许,煮面糊或煮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50丸,米饮送服。

【功能】磨积去黄。

【主治】小儿黄疸。

7.山茵陈丸(《圣济总录》卷一七四)【药物组成】山茵陈15g,山栀子仁、秦艽(去苗土)、大黄(锉,炒)各22.5g,朴硝(研)、郁李仁(汤浸,去皮,别研)各30g。

【制法】上药除郁李仁外,捣罗为末,与郁李仁和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良方 (1)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良方 (1)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良方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特征,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1.新生儿溶血性疾病:①新生儿溶血症。

②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

2.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

3.新生儿肝炎。

4.先天性胆道闭锁。

5.其他:①缺氧窒息。

②母乳性黄疸。

③半乳糖血症。

中医称本病为“胎黄”或“胎疸”,主要由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积发黄引起。

一、如何诊断1.生后24小时出现,持续2周不消退,早产儿3周不消退,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

2.辅助检查:(1)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

(2)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5μmol/L;或者血清胆红素每日增加85.5μmol/L以上。

二、鉴别诊断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日出现,4~5日最明显,7~10日自然消退,早产儿3周自然消退。

三、中医治疗辨证论治。

1.湿热熏蒸:[证候]面目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如橘皮,精神疲倦,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茵陈5g、栀子3g、大黄0.3g。

2.寒湿阻滞:[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淡而晦暗,或黄疸日久不退,神疲身倦,四肢欠温,纳少易吐,大便溏薄苍白,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茵陈5g、党参5g、干姜lg、白术3g、甘草2g。

3.瘀积发黄:[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较深而晦暗无华,日益加重,右胁痞块质硬,腹部胀满,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小便黄短,大便灰白,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3g、生地3g、牛膝lg、红花0.3g、桃仁0.5g、柴胡2g、枳壳2g、赤芍3g、川芎lg、桔梗lg、甘草2g。

四、西医治疗1.光照疗法:波长420~470毫微米的蓝光。

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5~8mg/kg,分次口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
黄疸又叫做黄胆,是因血清中的某些病症促使皮肤过度发黄的病症。

小儿黄疸是比较普遍的,严重的患儿可引发胆管炎、败血症等。

那么,黄疸的治疗怎么才回有效呢?治疗黄疸,使用中医方法是最理想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红枣,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猪肝,水煎服。

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灵芝,田鸡。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导致50%-60%的足月儿以及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5-7天开始消退,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周;而早产儿一般是在出生之后的3-5天出现黄疸,7-9天开始消退,最长会延长到3-4周。

对于新生宝宝发生的生理性黄疸,一般都不用特殊处理,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这样就能帮助宝宝有效退黄。

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直接在猛烈的阳光下照射,避免紫外线伤害到宝宝稚嫩的皮肤。

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黄疸母婴血型不合也会导致宝宝出现黄疸,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后的2-3天内出现,常见的是ABO溶血导致的黄疸,即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
或是B型血导致的血型不合。

而且此类母婴血型不合不但会导致宝宝黄疸,还有可能会出现贫血和肝脾肿大的特征。

孩子出生之后如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一定不能拖延,要尽快采取蓝光照射治疗手术,不然黄疸加重很有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死亡,或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一般都是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宝宝身上,一般都是在出生后的3-4天出现,可能会持续2-3周甚至是2-3个月之后才消失。

母乳性黄疸宝宝其他方面都很正常,所以如果医生检查之后诊断是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可以暂停喂养一段时间的母乳,黄疸会随之渐渐消退。

药物性黄疸
母亲使用一些磺胺等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有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如母亲在孕期使用过非那根、安定等药物,宝宝出生之后黄疸会加重。

所以在孕期,母亲一定要谨慎用药,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先咨询专业的医生,切忌擅自用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
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