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合集下载

如何成为创新人才

如何成为创新人才

如何成为创新人才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追求的目标。

因此,成为创新人才不仅仅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如何成为创新人才。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发出新的想法和方法。

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开放思维:拥有开放的思维意味着能够抛弃一切旧观念和固定模式,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

这是创新人才最为重要的基本素养。

2.多思维交叉: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互交叉,往往会产生别有一番风味的新想法。

因此,创新人才需要不断了解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深入学习并尝试将其融合到自己的领域中。

3.思维转化:将一个领域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中,能够产生出新的思维和方法。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些跨领域的创新工作中。

二、关注市场需求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必须构建在市场的基础上,因此创新人才应该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了解市场情况。

因此创新人才应该做到以下若干点:1.理解市场变化:关注市场发展变化,了解市场上的主流需求和未来趋势。

2.不断地创新对市场需求作出响应:创新人才应始终保持创业的姿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来迎合市场变化。

3.注重市场反馈:从市场反馈中得到启示,补充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积累实践经验在创新过程中,实践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实践中,创新人才能更加深入地预见到贡献和收益。

因此,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实践经验:1.勇于尝试并不断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勇于尝试新的想法,以便找到适合自己领域的创新形式。

2.培养分析能力:对实践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和优化点。

3.定期总结和反思:定期复盘自己的实践过程,分析其中的提升和优化空间。

四、加强协作创新往往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合作,因此创新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

首先,学校应该创建积极创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最后,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学术研究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创新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学科之间的融合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开设跨学科的创新教育课程。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的研究,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研究。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鼓励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创新人才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指导。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

五、创新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为了推动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可以引入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如项目评估、作品展示、综合素质评价等。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创新思维的定义和培养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提升途径。

1. 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点创新思维是指在面对问题或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富有创意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跳出框架思考:创新思维不拘泥于传统模式,能够超越约束和限制,勇于尝试新的观点和方法。

(2)积极主动:创新思维鼓励主动思考和主动行动,不断寻求新的机会和挑战,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方案。

(3)多元协作:创新思维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中寻求启发,从而产生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2.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和发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法:(1)培养好奇心: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对新事物的关注和探索,从中汲取灵感和创意。

(2)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勇于接受失败和反思。

(3)学会提问:培养良好的提问习惯,多问为什么、如何等问题,从中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潜在解决方法。

(4)多元化学习: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尝试从其他领域汲取灵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领域中。

3.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个体或组织实现创新的能力,是创新思维付诸实践的结果。

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个人及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1)个人层面: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可以提升个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实现自身梦想和目标。

(2)组织层面:创新能力强的组织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持续竞争优势,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4.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提升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以下是几种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1)鼓励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和创意的环境,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本文将从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和实战训练方面探讨科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技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创客活动、科技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机会。

二、提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科普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实战训练科技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实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为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平台。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和实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他们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做出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并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贡献。

结束语:科技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和实战训练等方面,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需要共同努力。

通过科技教育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意生成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意生成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意生成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产生新的、独特的想法和观点的能力。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培养创新思维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并介绍一些创意生成的方法。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1.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要培养创新思维,首先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标准答案的背诵,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是不利的。

相反,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开展多种艺术和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鼓励多角度思考创新思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挖掘问题的本质,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往往是多个思维的碰撞和结合。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

通过开展小组项目、分工合作等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

同时,团队合作也可以让学生从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产生更多的创新思路。

二、创意生成的方法1. 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用于整理和展示思维的工具。

通过将问题或主题放在中心,然后以树状结构展开相关的子主题和关联内容,可以帮助思维跳跃和关联。

思维导图法可以激发联想和创意的产生,为创新提供思路。

2.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通过反向思考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的方法。

即从反面思考问题,想象一种和期望相反的情境,再根据这个情境寻找解决方案。

逆向思维可以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3. 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通过将问题与其他领域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类比,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其他领域已有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创意的生成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4. 创意碰撞创意碰撞是指通过集思广益,多个人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产生创新的方法。

可以通过组织创意工坊、创意会议等方式,让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员共同探讨问题,产生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各个领域的教育机构和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规格。

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并分析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它指的是具备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观察力和洞察力观察力和洞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发掘问题和需求,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教育机构可以提供实践活动和案例研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2. 鼓励开放思维和多元思考开放思维和多元思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学生应该被鼓励在解决问题时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以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组织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多元思考。

3. 提供创新型学习环境创新型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机构和企业可以提供开放的实验室和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实验。

同时,教育机构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思维,也需要具备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包括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团队管理等多个方面。

培养创业能力的方法如下。

1. 提供商业素养教育教育机构和企业可以提供商业素养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和风险管理等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与实践项目,了解创业过程中的挑战和机会。

2. 强调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创业通常需要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和领导力培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协调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和解决冲突,以及如何有效地领导团队实现目标。

3. 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创业实践是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思维工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工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工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创新思维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革新与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思维工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工学人才。

一、理论基础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首先需要构建相应的理论基础。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与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紧密相关。

在培养工学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心理学、认知科学、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的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以及思维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2.认知科学理论认知科学研究人类的感知、思维、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

学习认知科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维的本质,并通过运用相关的认知策略来提高思维效率和创新能力。

3.创新管理理论创新管理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管理创新过程及创新团队。

学习创新管理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论,了解组织创新与个人创新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培养工学人才的过程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实践环节除了提供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工学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的创新思维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1.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项目,例如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

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和讨论真实的工学领域中的创新案例。

学生通过对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为他们今后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3.创新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加入创新的元素,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

通过创新实验,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

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

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从培养环境、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

一、培养环境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首先,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组织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和创新竞赛,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其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例如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支持。

此外,学校还需与社会、企业等紧密合作,开展项目合作或实习,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侧重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因此,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导航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质疑和挑战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评价机制正确的评价机制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

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

因此,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成果。

此外,要注重对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方向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的关键所在。

在培养环境、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创新,可以大大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并为社会的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十期・创新教育专栏・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岳晓东 龚 放一、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1世纪即将来临,西方发达国家正借助其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领域已经形成的优势,抢占制高点,则”,主导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使我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江泽民同志要求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充沛的后备力量与不竭的发展动力。

这是当代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

之所以说这一使命“最具挑战性”,首先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事关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发展后劲。

其次,是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

诚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可能过分注重学业上的表现,尤其是过分注重了考试成绩,“以致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①在“应试教育”中,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就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

”据统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与考试。

如此“千锤百炼”,使得“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求异、质疑精神受到压抑,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事实上,凡事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想法,不仅有碍“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也与高竞争、高弹性、多变化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要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历史任务,就必须进行关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的研究和实验。

同时,由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时代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因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必须走出高校,与普教、幼教的同行携手合作,开展有关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研究。

在美国,奥斯本创立的创造学在60年代就已风靡欧美。

它大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和探索。

创造学的基本原则是“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水平可经训练提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更将创造力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把创造境界的提升看成是人格完善的体现。

8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创造力的研究更加深入。

许多国家都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加速其研究,形成了各色各样的研究体系。

在我国,对创新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涉足这一领域的人也大多是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学者,缺乏其他学科专家的参与。

所以,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与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跨学校的综合研究,已是势在必行之举。

二、与创造力相关的两种思维模式(一)聚合思维和发展思维的定义和内涵何谓创造力?它由何而生?怎样提高?这是认识和开发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就像对智力的定义至今仍莫衷一是一样,普遍为人接受的创造力的定义尚不存在。

纽厄尔等人在1962年提出,创造思维是非传统的、目的十分明确而又持续的思维,其成果对思维者或对人类文化都是新颖和有价值的。

在笔者看来,创造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就表现形式来说,创造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人们对创造力的定义众说纷纭,只有一点却是看法一致,即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

就思维模式来说,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

聚合思维(convergen t th ink ing,又称辐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因此,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

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deductive th ink ing)和归纳思维(inductive th inhk ing)两种方法,前者力图通过一般原理的逻辑分析来证明特殊事实的存在,而后者则力图通过特殊事实的逻辑分析来证明一般原理的存在。

所以,聚合思维本质上是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最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

与此相反,发散思维(divergen t th ink ing,又称辐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因此,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发散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reversal th ink ing)、曲解思维(disto rti on th ink ing)、脑风暴(b rain sto r m ing)、夸张思维(exaggerati ong th ink ing)等方法。

这正如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者迪伯诺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在于求有效。

”②因此,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直觉思维(in tu itive th ink ing),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凭着个人的直观知觉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

直觉思维的成效取决于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与思维者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它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瑞普所说的那样,“发散思维促使人们改变对生活中种种视而不见事物的认识,以自我特别的方式来加以重新认识。

”③(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辩证统一在创新思维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答案。

聚合思维很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因而是已有信息的产物;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像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而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的产生以及新元素的发现,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等,都是聚合思维导致创新与发明的佐证。

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性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势的影响),流畅性(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各种不同的念头),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

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吉尔福特还进一步呼吁,人们不要将创造力当作少数人具有的特权,而应将其视为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殊品格来加以研究。

三、创新思维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一)创新思维与智力因素的关系创新思维和智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是否同时具有较高的智力和相应的人格特征?这是心理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

一般说来,智力泛指人类认识、分析、记忆和处理事物的综合能力。

国际心理学界对智力的研究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切入点”:一种是通过直接研究个体的智力行为来回答“什么是智力”的问题,这类理论的出发点是智力活动的外部表现,被称为“智力外显理论”;另一种不直接研究智力本身,而是研究普通人心目中的智力,力图借此回答“什么是智力”的问题,因而被称为“智力内隐理论”。

⑤此外,还有人从智力的外部表现去研究智力,把智力看成是表现于各种领域中的能力。

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登纳就认为,人类有七种智力,它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个人内部智力。

⑥我国心理学者王极盛也认为,智力主要是指人们认识和行动所达到的某种水平,其主要内涵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等五大要素。

⑦在美国,吉尔福特综合了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一个三角图形的关系(见图1),它主要说明:(1)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基本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趋势;(2)智商越高,则与创造力的相关性越低;智商在130分之上者的创造力可能分布很散,智力高者未必创造力就高。

⑧换言之,高智力就是高创造力的有力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盖泽尔斯也认为,高智商的人未必有高创造力,智力的高低与创造力的大小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加登纳更指出,一个人在成长中能否获得成功,智商的高低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事实上,用目前的智商测验方法,充其量只能测出一个人“学习智能”的高低,至于日后工作生活中成就的大小,却不能从智商测验结果中显示出来。

图1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在我国,不少学者也发现,高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绝对条件。

例如,华东师大陈国鹏等人经调查发现,创造力高的中小学生智力也较高,无论是全体被试的创造力得分和智商的相关,还是高创造力得分的被试智商和全体被试智商的比较,都说明了这一点。

⑨陈国鹏等人的研究还显示,智商高并不保证创造力也一定高。

创造力得分最高的被试,他们的智商并非最高;同样,智商高的被试,创造力也不是最高的。

所以,创造力和智力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

(二)创造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大量的心理学调查表明,创新思维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特征培养的问题。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也要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

这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人格品质。

70年代,任朱利和瑞斯就指出,“天才”儿童就是那些具有中等以上智力、较高的责任心和较高创造性三方面特征的儿童。

其中的第二点就是指动机、兴趣、热情、自信心、坚毅性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

βκ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其《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共有的心理特征,这通常包括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

βλ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其《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更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βµ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如,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体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