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合集下载

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探索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探索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探索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者:马迪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6期《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英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成为英国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因而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浅析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一)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世界格局发生巨变,政治、经济都面临着巨大危机,战争也接踵而来,“侵略”和“杀戮”使人类的价值观面临崩溃。

欧洲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引导下,欧洲各国陆续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在此背景下“现实主义文学”诞生。

现实主义(Realism)又被称为写实主义,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论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一书中正式提出“现实主义文学”,继而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明确的划分,席勒在书中认为具有“人文性”、“能反映客观生活的”、“朴素的”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同时针对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进行区分:自然主义是“庸俗的自然”,所展示的具有表象性,而现实主义为我们深层挖掘具有内在性的“真实的自然”。

继而席勒将“现实主义”构建在悲观主义与人文道德的基础上,在文学作品中展示出“人性的丑恶”与“命运的悲剧性”。

美国文学批评家R.Wellek在其著作《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针对“现实主义”进行诠释:现实主义具有“人道性”、“批判性”、“真实性”、“历史性”和“客观性”,继而“现实主义具有历史性,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作为自觉发展而来的流派,因而部分专家认为可以将其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继而又将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细分为:神话现实主义、古典时期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启蒙时期现实主义直至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而《鲁滨逊漂流记》则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杰出作品,也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初是以“劳资矛盾”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由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所处小资产阶级,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继而为我们展示出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和资产阶级的罪恶。

合理分析鲁滨逊漂流记里面的现实主义元素

合理分析鲁滨逊漂流记里面的现实主义元素

合理分析鲁滨逊漂流记里面的现实主义元素作者:夏娇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3期摘要:现实主义元素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本书的作者“笛福”通过回忆的方式对主人公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经典的描述,并充分的融合了英国殖民主义与宗教迫害理念,实现了荒岛文学与现实主义元素二者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读者在本书的阅读中可以摄取一种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鲁宾逊漂流记》;人物形象;宗教元素;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乐观精神引言:外国现实主义代表文学作品中《鲁滨逊漂流记》当属典范作品,在本书的描写中,使用的语言幽默风趣、富含韵味。

作者在描写主人公的时候,通过犀利的文笔对其个性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刻画,使其变得活灵活现,宛如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

正是因为本书故事情节丰富多彩,惟妙惟肖,所以深受读者喜爱。

本书所倡导的创新、拼搏、冒险精神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符合,所以其艺术价值极高。

(一)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时代背景英国属于群岛国家,岛屿众多,所以英国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发展历史等与岛屿息息相关。

因此,“荒岛”成为了英国文学历史上比较常见的文学主题,并且在文学作品里常以意象性形象出现,久而久之就发展为了“荒岛文学”。

一般只要是涉及了“荒岛”主题的文学作品,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大多都是与世隔绝,独自生存在没有人烟的孤立岛屿中,然后作者会以孤岛为背景,开始续写人和自然之间的斗智斗勇情节。

不过我们却不能将荒岛文学彻底的定性为倾向式潮流,因为在各个时代都有人写出相同特点的文学作品,所以才被归结为荒岛文学。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于1719年,这一阶段,正是英国政治、经济、思想出现大变革的使其,英国经过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其殖民地扩张至了印度、北美、西印度群岛、亚洲等地区,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殖民霸主,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在思想上,社会更加强调自由、平等,启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

《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

《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作者:王馨陈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笛福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是回忆录式的冒险小说,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鲁滨孙并以其超凡的艺术成就广为流传。

主人公自信、坚毅、勇敢、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当代青年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现实意义引言《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三部鲁滨孙小说中流行最广的一部。

它是受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经历的启发而构思的。

1704年,赛尔科克因在海上叛变被船长抛到智利海外荒岛,五年后得救时,几乎成了失去语言能力的野人。

而笛福却让笔下的鲁滨孙积极进取,雄心勃勃,主宰了自然,创造了新生活。

他把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由衷赞颂和自己的海上体验,艺术地倾注于这个人物身上,写出了这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不朽名著,并因之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鲁滨孙漂流记》由三个部分构成:头一个部分简要描写主人公离家出走,经营种植园等情景;中间的主体部分描写他离群独处的孤岛生活;第三部分写他回英国途中与狼群的搏斗。

其间主体部分最为精彩。

它通过勾画鲁滨孙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更为集中而又具体地揭示了赞美劳动和同自然斗争的基本主题。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一、鲁滨孙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鲁滨孙这个人物是世界文学史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形象。

他充满探索和冒险精神。

为向往海外的新世界,他放弃安逸而平庸的生活,及至获得成功,亦不肯停息。

后半生虽然漂泊于没有人烟的荒岛,但却靠双手在艰苦中赢得了生存的权利。

他坚信人的聪明才智定能战胜任何困难。

这个信念使他终于成为自然的主人、荒岛的征服者。

鲁滨孙的形象,也是殖民主义者的真实写照。

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鲁滨孙的性格里充满了自信乐观、不屈不挠的精神,好奇心强、勇于冒险、热情而富有主见使这个人物浑身散发着无穷的人格魅力。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以《鲁滨
孙漂流记》为例
胡瑛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7(0)10X
【摘要】纵观英国文学发展史,现实主义文学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发展历史悠久,还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其中的代表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为例,剖析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一、现实主义文学
发展历程在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仍是备受瞩目的创作理念,其真正在英国形成并发
展起来大约在18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彻底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英国的主流文学。

【总页数】2页(P23-24)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现实主义文学;鲁滨孙;语言特色
【作者】胡瑛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浅析《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的殖民形象 [J], 冯远洋
2.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探索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J], 马迪
3.从《鲁滨孙漂流记》看英国价值观念的转变 [J], 张娅丹
4.开创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J], 王晓丽
5.孤岛上的生还者——从《鲁滨孙漂流记》看“鲁滨孙模式”英雄的打造 [J], 陈心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英国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理性现实化的探讨

关于英国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理性现实化的探讨

186理论与争鸣Theory and contention中国航班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CHINA FLIGHTS关于英国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理性现实化的探讨齐媛媛|唐山学院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出海遇难后漂流到无人岛,并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最终战胜了艰苦的环境回到人类社会的故事。

鲁滨逊是一个怀揣航海梦想、不畏家人阻挠、敢于挑战自然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人。

然而,纵观全篇,无论是自己利用枪支和简单的工具创造家园开拓种植园,解救星期五作为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和仆人,还是向往遨游四海去赚取财富等,都具有理性主义,都是与现实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鲁滨逊;理性;现实化1 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鲁滨逊出身于一个富足的商人家庭,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本可以让他平凡却满足地度过一生:“很有可能有机会仰仗亲戚的推荐,立足于社会,而且很有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勉,挣一份家财,过一辈子安适而快乐的日子”,然而他不安于现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内心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他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一段冒险征程。

鲁滨逊出海后遭遇了海上大风暴,第一次表现出了恐惧与懊悔,然而他身上有着十八世纪殖民主义盛行之下的冒险精神:对生活的探险和勇敢无畏,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

正是因为他具有坚持不懈的资本家精神,他能够在荒岛上开辟家园,创造奇迹。

这实质上是殖民主义时代下资本家孜孜不倦地创造财富的真实写照。

鲁滨逊曾经感叹:“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经济个人主义与新教伦理的结合。

在资本主义行进过程中,西方社会个体普遍形成了一种天职观,他们认为脚踏实地地劳动并创造财富是他们忠贞的使命。

他敢于独自冒险,四处经商,到非洲贩卖黑奴等,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他依然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顽强坚毅,热爱劳动,但纵观他的创业经历及其思想活动,其最终目的离不开私人占有财富。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社会思考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社会思考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社会思考作者:付露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3期【摘要】《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

由于该小说主题的普遍性,以及小说同时兼有现实层面和幻想色彩、表达了丰富的物质意义和社会意义,得以长盛不衰。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孤独感;独立人格一、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笛福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59岁那年读到一则海员在海外荒岛上生活五年后获救的新闻,笛福对他进行采访后对故事进行丰富的想象加工和情节渲染,迅速创作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讲述了鲁滨逊28年2个月零19天的奇迹自救经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表面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自救神话,但作品反映了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发展状态和清教深刻的宗教影响,探寻了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心灵救赎,人性如何获得解放,在解放的过程中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应当如何维持和探索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乐观主义。

小说集现实与奇幻、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精神引导和思想启发于一身,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

二、《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社会思考(一)从《鲁滨逊漂流记》分析当下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孤独感。

2012年6月21日傍晚18时许,西安市中心繁华地段,一名20多岁的女生仅因与一中年男子碰撞而发生口角,就被该男子残忍砍杀。

后据新闻调查报道,监控显示从碰撞到发生惨案,一共只有31秒的时间。

在警方确认嫌疑人并无精神异常情况之后,不少人同笔者一样重视分析嫌疑人的心理问题,而笔者也发现,不少人的分析结论都与一个问题有关,即社会孤独感。

在《鲁滨逊漂流记》的原型故事中,经历了5年荒岛生活的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被抛弃在荒岛上的时候,他的实际遭遇并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如鲁滨逊一样积极、乐观、顺利;最糟的时候,由于恐惧和孤独的折磨,甚至会抓狂、空虚、焦躁到无法控制。

但在小说中,发生的是完全相反的事。

由《鲁滨逊漂流记》透视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由《鲁滨逊漂流记》透视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由《鲁滨逊漂流记》透视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元素作者:万丽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8期摘要:荒岛文学的形成与英伦三岛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紧密相关,荒岛文学也是英国这个岛屿国家的传统文学体裁。

《鲁滨逊漂流记》是享有“小说之父”赞誉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创作的家喻户晓的作品。

本文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借助《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因素,透视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的现实主义元素对整个时代思想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荒岛文学现实主义价值观思想荒岛文学顾名思义是表现荒岛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这种文学作品中,“故事的场景往往发生在荒凉、遥远而未开化的岛上。

这种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荒岛远离真实和现实生活,而且借助于主观想象,荒岛保持着尚未受损的原始状态。

这种小说风行的心理根源是直接借助于存在大多数人之中的历险意识和猎奇本能。

”英国,这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其地理环境和人民的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等自始至终与岛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国家发展的历史也与岛屿密切相关。

因此,英伦三岛似乎自然地成为了荒岛文学孕育的摇篮。

从16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鼻祖的丹尼尔·笛福所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从19世纪R·M·巴兰坦的《珊瑚岛》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部部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这几部荒岛文学作品中,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因为它塑造了英国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真正的‘资产者’”的现实主义形象,为广大读者揭开了探寻18世纪英国社会风貌、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现实和历史相互交错的画卷。

一、《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透视1.小说取材的“真实性”丹尼尔·笛福的年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工业革命阶段。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分析

迫害成功的应用在了《 鲁滨逊漂流记》中, 将现实主义元素与荒岛文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为读者表达出坚韧不拔、 不断进取以及勇敢开拓的
精 神, 本 文 主要 分析 《 鲁 滨逊 漂流记 中的现 实主 义 元素 。 关键 词:《 鲁滨逊 漂流记 》; 现 实主 义元素 ; 分析
1 《 鲁滨逊漂流记》 的创作背景
相结合 的模式深刻的表现 出了英国的殖民扩展因素。
2 . 5对人 类社会 的再现
鲁滨逊的生存方式与黄岛文学的描述方法是一致的, 小说 中描写了鲁滨逊在恶劣的荒岛环境中通过 自己的创新精 神与奋 斗精神与 自然斗争 的过程 , 这一过 程深刻 的表现 出了J 人类征服 自然 的气 魄, 从启蒙主义 的思想来 分析 , 鲁滨逊 征服 自然 的过 程 也是人类社会 的发展 过程。 开始 的时候 , 鲁滨逊 以打猎来果
《 鲁滨逊 漂流记》 是笛福的代表作 , 这 部小说于1 7 1 9 年发
在笛福 生存的年代中, 英 国的殖 民地得 到了空前的壮大,
《 鲁滨逊漂流记 》 这是写于这样 的社会背景 中, 主人公鲁滨逊
从鲁滨逊的种族 表, 这一阶段 正是英语政治、 经济、 思想变革 的重要阶段, 在经 也是这一阶段英国开展殖 民扩展的真实写照, 与生活 环境来看, 他与黑奴 是有本质不同的, 他 是殖民扩张者 济上 , 英 国经 过了工业革命 , 一跃成 为世界上最 发达 的国家 , 当鲁滨逊 来到荒岛的时候, 这个荒岛还完全没有食物、 其殖 民地扩展 到印度、 北美 、 西印度群岛等地区。 在政治上 , 资 的代表。 更加没有社会文 明, 而鲁滨逊 作为文明的代表者, 为 产 阶级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力量 , 新 的社会秩 序拉开。 在思想 生存设施, 他用这些文化与智慧对荒 上, 当时社会 强调用理性来 追求 自由、 平等与 民族, 启蒙运动也 这个荒岛带来了先进 的文化与智慧, 岛开展 改造 , 经 过了一系列 的努力与奋斗, 他成功 的征服了荒 逐渐人们解放 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2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5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6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7 E- 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910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11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12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13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14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15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16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17 从商品分类看进口商品商标翻译方法18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19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s in Emily Bront’s Wuthering Heights20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21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22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23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24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25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礼貌失误26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27 A Study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28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29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30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31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32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33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34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35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3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37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38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对比39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4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41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42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43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44 浅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词汇差异45 从认知语境角度探究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46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47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48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49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中的人生观分析50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51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52 论加里·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意识53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54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55 中西方礼仪差异56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57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58 钱钟书翻译研究59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60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6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62 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分析--基于语用角度63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64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65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66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67 How Chinese Culture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Martial Arts68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69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70 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1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72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73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74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 gedy in A Rose for Emily75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76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77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78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79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8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81 从商业广告看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82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8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84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85 理想自我的追求——爱伦•坡与《莫格街血案》86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87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88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89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90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91 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92 解读海尔奥运营销战略93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94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9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96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97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98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99 “超人文化”的起源和会视角下的分析100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101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102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103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104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105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106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107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08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109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110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111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112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113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14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15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116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17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118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119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120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nd Misreading in Translation121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22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123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124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125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126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27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128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129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130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131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32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133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134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135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136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137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138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139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140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141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42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143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44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145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46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147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148 PPT课件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149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50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151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52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153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154 《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探析155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156 人性,社会结构与格列佛游记157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158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5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160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61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162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163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64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65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166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67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168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169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 sh Learning170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71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172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173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174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175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176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177 麦当劳成功之道178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179 浅析中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180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81 O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Expresssions in Touristic Text 182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83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应对策略184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185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186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87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88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189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190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91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192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93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94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195 通过《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分析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196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97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inancial Reports198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199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200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奶妈和《西厢记》中的红娘人物形象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