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复习提纲
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件: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共21张PPT)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材料二:
第 21 页
(3)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民众站立起来”?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 22 页
【答案】 (1)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国民党残余部队。 (2)渡江战役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使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 台,从而实现“天翻地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 屈辱历史,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 新纪元,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从这一刻起,中华民族朝着 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
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拉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5 页
4.开国大典 (1)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间
内容
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会议一致决定:宣告中
1949 年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
10 月 1 日
纲领》为本政府施政纲领,任命
___周__恩__来____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意义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3 页
2.渡江战役
背景
国共北平和谈破裂
时间 战线
1949 年 4 月
东起江苏__江___阴___—西至江西__湖___口___
概况
①1949 年 4 月 21 日,__毛__泽__东____、__朱___德____发布了 《__向__全___国__进__军__的__命__令___》,人民解放军在___江__西__湖__口__至 __江___苏__江__阴___的千里战线上发起__渡__江__战___役___,国民党苦心经
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共4份打包)

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4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共4份打包)一、教材分析《2018年秋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单元主要涵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他们来说,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仍然具有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计划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同时,我也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和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中国革命的胜利,学生将能够:1. 时空观念: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前后联系。
2. 史料实证:学会运用史料,如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学生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培养其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事件及其意义。
2.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土地改革(一)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重大事件(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新的政治协议会议。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北平改为北,作为首都。
国旗: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土改的内容: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3、意义:(1)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4. 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1.目的、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堵枪眼)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组成的中朝联军(总司令:彭德怀);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6.意义:1)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3)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打击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
7.此时的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8.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1)政治上孤立;2)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
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一)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年—1956年底)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提纲1.我国四大基本国策;2.我国两大基本战略;3.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4. PRED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分别是什么?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1.1战后世界新格局【“两极”与“冷战”】(1)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它形成的标志;(2)东西方对峙的方式、它开始的标志;(3)殖民时代终结的标志;(4)七十七国集团成立的目的;1.2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巩固新生政权】(1)___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2)“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指什么事件?中国出兵的目的是?(3)在此期间,西藏得到_______解放;(4)“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指什么事件?它的意义?======================================================== ==========1.·改革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3.·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过多,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破坏环境,威胁人的生存与发展4. 人口发展1.1 【“两极”与“冷战”】(1)东西方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2)冷战·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3)纳米比亚的独立(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2 【巩固新生政权】(1)新中国的成立(2)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3)和平(4)1952年土地改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5)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各种措施最终作用(目的);【进入社会主义】(1)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标志;(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4)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事件;【失误与挫折】(1)三大失误;(2)文革结束的标志;(3)“大跃进”的影响;(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在哪里?(6)失误出现的原因;【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1)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间;=========================================================== ==========(5)巩固新生政权【进入社会主义】(1)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完成(2)农业生产合作社(3)公私合营(4)一五计划(交通运输、重工业)【失误与挫折】(1)·大跃进(“吹牛”)·人民公社化运动(公共食堂、一切公有)·文化大革命(1966~1976)(“批斗会”“破坏文物古迹”“大字报”)(2)党中央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3)·毁掉不少山林·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4)·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5)违背了紧急发展的客观规律(6)·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1)1964年10月16日(2)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3)“两弹一星”的精神内容;1.3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年代】(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历史性决策;(2)新时期鲜明特点;(3)改革,首先在______展开,“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指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

二、重庆谈判2
蒋介石给毛泽东同志的第一封电报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 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蒋介石给毛泽东同志的第二封电报
延安 毛泽东勋鉴: 来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 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 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 务恳惠诺为感。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蒋介石给毛泽东同志的第三封电报 延安 毛泽东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 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 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内战的爆发
NEIZHANDEBAOFA
一、国共两党的代表大会 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月-6月 地点: 延安(陕) 主张: 和平、民主 国民党“六大” 1945年5月 重庆(渝) 独裁、专政
二、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1.时间: 1945年八月底 张治中(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 毛泽东 2.人物(图4-1 赫尔利(美国驻华大使) 从左至右): 周恩来(也参与了西安事变) 王若飞 3.结果:1945年10月10日, 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二、重庆谈判3 讨 论
1.为什么抗战刚结束蒋介石就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①迫于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 ②争取更多时间准备内战 2.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的意图是什么? ①如果毛泽东不去—— 蒋介石可以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 造舆论,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②如果毛泽东去—— 蒋介石可利用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 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

九年级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中共“七大”1.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在陕西省的延安召开(时间:1945年4月底至6月初)。
大会主张在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情况下,要极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
2.中共“七大”(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935年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二.国共重庆谈判:目的: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②共产党:争和平揭骗局时间:1945年8月—10月结果: 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通常称为《双十协定》1.重庆谈判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全国人民非常关注谈判顺利与否?还会因谈判中的一点小小的争执的谣言而担惊受怕;对一件小小的挑拨离间之举动切齿痛恨。
为什么?全国人民的心情:期望重庆谈判取得成功!人民渴望和平,希望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
2.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冒着风险去重庆谈判,有人认为是“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有人却认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等人就不应该冒着风险去重庆谈判。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毛泽东明知蒋介石迟早都要发动内战,但还是需要亲赴重庆谈判的。
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教育了广大被蒋介石假和平所蒙蔽的群众,孤立了蒋介石,赢得了中间势力的同情,并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三.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根据表格,说说内战初期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1.爆发:(1946年6月),标志: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国民党蒋介石凭借军事上占绝对优势(兵力充足、武器优良),其战略方针是:“全面进攻,速战速决”,共产党针对敌强我弱与国民党力量对比悬殊,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采用的战略方针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2021年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件: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四单元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
2020/10/13
★知识框架
★中考链接
1.[2017·邵阳中考]1947 年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强渡黄河,揭开了________的序幕。( C )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
2.[2018·嘉兴中考]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转战陕北”“跃进大别山”“渡
第四单元 总结提升 第6 页
5.[2017·菏泽中考]下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 所在位置的内容( B )
A.消灭国民党主力Fra bibliotekB.推翻国民党统治
C.建立新中国
D.实现国家统一
6.[2017·泰安中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段碑文写道:“三十年以来,在
人民解放战争和人D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此碑文所指 的历史阶段是( )
第四单元 总结提升 第5 页
4.[2018·台州中考]学习历史地图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时空意识。下图反映 的史实及其影响是( A ) A.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反攻的序幕 B.渡江战役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 民党政权垮台 C.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决战的序幕 D.渡江战役的胜利,振奋了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8.[2017·营口中考]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
重举行。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 )
A.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B.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C.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9.[2017·黔东南中考]《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中唱到:“让我告诉世界,中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1918年11月)第二课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
铁路成为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革命知识分子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如邹容的《革命军》4.各地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拓展解读三名主义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名的创建)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复习提纲
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一、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①共产党:和平建国。
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一党独裁统治。
二、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妄图阴谋发动内战。
2.目的:①国民党方面:迫于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也为争取更多时间准备内战。
②共产党方面: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地点:1945年8~10月;重庆进行谈判。
4.主要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5.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通常称为“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三、内战的全面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2.标志: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3.经过①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蒋介石以“全面进攻,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②共产党:解放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到1947年2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2.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1947年3月,大举进攻延安;
中共对策: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采取“蘑菇战术”,不断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目的: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2、影响: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普遍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4、三大战役
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2.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意义: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
政方针。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
2.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3.结果: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意义: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残余势力退守台湾。
三. 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时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主要内容:(1)大会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定国名,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定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等。
(3)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意义: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的名称、政权的性质,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四.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时间: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意义:1、国内: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1、三年以来(1946—1949年解放战争)
2、三十年以来(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
3、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1949年百年反帝反封建斗争)
4、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①1921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②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两党合作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
④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⑤1927年9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⑥1934年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⑦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各阶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⑧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为1945年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⑩1949年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