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拉贸易现状问题及展望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拉贸易现状问题及展望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拉贸易合作也呈现出了日益增长的趋势。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拉贸易合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双方合作的加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一带一路”视角下,探讨中拉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合作的发展方向。
一、中拉贸易现状概况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持续增长。
中国已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逐渐增加。
双方的经济互补性明显,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建设工程对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支持作用,而拉美地区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和能源产品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拉贸易合作的发展,不仅为双方带来了经济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政治和文化交流。
双方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密切地合作,共同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和地区稳定。
面对中拉贸易合作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双方的贸易结构不平衡,中国的对拉美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等制造业产品,而从拉美进口主要是资源产品,这导致了双边贸易失衡的问题。
中国与拉美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了地缘政治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经济波动、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等,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双方在贸易合作中也存在一些技术壁垒和贸易规则不透明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合作的进一步深入。
三、中拉贸易合作的发展展望在解决当前贸易问题的中拉贸易合作也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推动贸易结构更趋均衡。
中国可以加大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为拉美国家提供更多的技术和产能输出。
中拉贸易合作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通过加强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提升物流、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双方在贸易合作中存在的壁垒。
双方可以加强贸易规则的沟通和协商,提升贸易的透明度和预期性,为未来合作构建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与阿拉伯的贸易便利化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与阿拉伯的贸易便利化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这对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加强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阿拉伯贸易便利化的加速作用。
一、背景介绍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重大倡议,旨在通过建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对接。
阿拉伯国家作为倡议的关键合作伙伴之一,受到了积极的响应。
1.2 中阿贸易关系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合作不断扩大,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阿拉伯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和贸易伙伴,而中国是阿拉伯国家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便利化的推动2.1 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之一是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于促进贸易便利化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投资和参与阿拉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铁路、公路等,有效地提高了贸易的通道和运输能力。
2.2 降低贸易壁垒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并与阿拉伯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
这些协定削减了贸易壁垒,鼓励了投资合作和贸易往来,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了更便利的贸易环境。
2.3 促进贸易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举办各类贸易合作与交流活动,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例如中国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卫生合作论坛”等,为两国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贸易的进一步便利化。
三、成果与展望3.1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据统计,2018年中阿贸易额超过244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5%,显示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3.2 投资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
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能源、基础设施、通信等。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摘要:中阿贸易比重平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贸易往来增长速度已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但中阿双向直接投资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贸易结构的失衡更是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规模,且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
未来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优化行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强化贸易关系,积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范围。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阿拉伯国家;挑战;创新路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完全放宽了对加入贸易伙伴国的门槛设定,更不涉及任何政治要求,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作为该战略重要参与方的阿拉伯国家,自古就是丝绸之路枢纽,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必将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紧密的贸易联系。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全面推进的能源、电力等产能合作与建设,将更加推进该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共同发展与合作。
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现状分析(一)中阿贸易规模持续上升,贸易往来增长速度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作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的阿拉伯国家,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海外投资市场。
具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资料统计显示,中阿双方间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00年时仅为152.06 亿美元,而待至2014 年则已上升至2481.88亿美元,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内进出口总额增幅已高达2860%,年均增速几乎为200%。
其中,出口额在2000-2014年间实现了从63.78 亿美元到1138.51亿美元的增长,增幅1935%,年均增速129%;进口额则从88.29 亿美元增长至1343.37 亿美元,增幅4421%,年均增速近乎300%。
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和应对建议

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和应对建议中国与阿联酋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不断加深。
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与阿联酋之间的经贸合作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思考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及应对建议,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更加清晰的路径和方向。
一、空间挑战1.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造成沟通障碍中国与阿联酋地理距离较远,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差异使得在经贸合作中存在着沟通障碍。
这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加有效的沟通机制来解决。
2.市场需求差异导致产品适应性差中国和阿联酋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双方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对方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适应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对方市场的需求。
3.政策和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和阿联酋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变化较快,不确定性较大,这给经贸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双方需要加强政策交流和合作,规避风险,提高合作的稳定性。
二、应对建议1.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解针对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双方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解。
可以通过举办中阿经贸合作交流会议、企业联谊等形式,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合作。
2.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提高适应性针对市场需求差异导致的产品适应性差问题,双方可以通过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提高产品的适应性,满足对方市场的需求。
可以加强双方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合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加强政策交流和合作,规避风险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面临的空间挑战虽然存在,但是双方可以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政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来应对挑战,推动中阿经贸合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相信随着双方的不懈努力,中阿经贸合作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带一路”中阿经贸合作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阿拉伯 国家联 盟; 中阿论 坛 ;经贸合作
阿拉伯 国家联盟 (以下简称 阿盟 )成 立 于 1945年 ,目前包 括 22个 阿拉伯 国家 。阿盟 国家位 于“一带一路 ”的中间地 带 ,资源 禀赋 丰 富 ,发展 潜力 巨大 ,其 丰富 的石 油 、天 然 气资源 与中国经济快 速发展 的能源需求 相契 合 。中国具有发 达 的制 造业 、丰 富的劳动力 、 雄厚 的技术实力 ,也 与阿盟 国家 的现实 需求 相 吻合 。 中国 已是 阿盟 国家 的第 二 大 贸易伙 伴 ,也是其 中 1O个 阿盟 国家 的最大 贸易伙 伴 。① 中阿开展 “一 带一路 ”建 设合 作 ,有 助 于 实现双方资源禀赋 、资金优 势 、市场潜 力 的有 效对接 ;有助 于共 同应 对全 球增长 、贸易 、 投 资格局和资金流 向正在发生 的深刻 变化 ;有助于在探索发展道路 上交 流借鉴 ,在追求共
边界与海洋 研究 第 3卷 第 1期
同发展上加强合作 ,实现合作共赢 、共 同发展 。
一
“
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和应对建议

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和应对建议中国与阿联酋是传统友好国家,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空间挑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与阿联酋之间存在着一些政治上的差异和敏感问题。
两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存在分歧。
中东地区局势复杂,各种地缘政治因素对中阿经贸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阿联酋与一些西方国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这可能给中阿经贸合作带来一些政治上的压力。
针对这些政治上的空间挑战,中国与阿联酋应采取以下应对建议。
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和合作,通过高层会晤和政治对话,及时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和分歧。
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中阿博览会等平台,推动中国与阿联酋在政治上的合作。
加强与阿联酋的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政治上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与阿联酋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会对经贸合作造成一定的挑战。
阿联酋经济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主导,而中国经济更为多元化,这可能导致在贸易结构和合作领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阿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交通和物流成本较高,对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制约。
针对这些经济上的空间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利用中国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与阿联酋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加强双向贸易投资,鼓励中国企业进一步投资阿联酋,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
加强产能合作,利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阿联酋的市场需求,深化双方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和共同研发,提高中阿经济合作的水平。
从文化方面来看,中国与阿联酋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会给经贸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两国在宗教、语言和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商务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和应对建议

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空间挑战和应对建议
中国和阿联酋在经贸合作领域拥有广阔的空间,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
本文将就这些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挑战:
1. 贸易不平衡:阿联酋是中国的第二大石油供应国,而中国在阿联酋的进口贸易中占比较小。
由于阿联酋依赖石油出口,这种贸易不平衡也存在交易风险。
2. 文化差异:中国和阿联酋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这可能会导致沟通和理解方面的障碍。
3. 受疫情影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贸易和旅游业受到了冲击,也对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应对建议:
1. 推动多元化合作:阿联酋是中东地区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和贸易机会。
除了石油合作以外,中阿双方可以加强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地产等领域的合作,以减少贸易不平衡,实现互利共赢。
2. 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为了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阿双方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人员互访等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3. 加强防疫措施:尽管疫情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双方可以通过加强防疫措施,恢复经济和旅游业发展。
另外,也可以在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网络会议等方面加强合作,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
在短期内,中阿经贸合作的确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在两国高层的互相信任和互相支持下,这些挑战可以被成功地应对。
未来,中阿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入合作,携手应对更多的挑战,共同推动两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拉贸易现状问题及展望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拉贸易现状问题及展望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要倡议,旨在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中拉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中拉贸易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一带一路”视角下中拉贸易现状问题及展望进行分析。
一、中拉贸易现状问题1. 不平衡的贸易结构中拉贸易存在着贸易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向拉美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等为主,而从拉美进口的商品大多以大宗商品、原材料等资源类产品为主。
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双方贸易的依赖性,也使得拉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资源型经济”的角色,相对脆弱。
中国对拉美的进口依赖性较高,拉美国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中国的市场话语权,容易受制于中国的市场政策和变化。
2. 贸易壁垒和制约在中拉贸易中,存在着一些贸易壁垒和制约,这些问题制约了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
一些国家存在着贸易壁垒,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等,限制了商品在市场的流通。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投资政策持谨慎态度,限制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对双方的贸易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3. 金融合作不足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金融合作是中拉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中拉之间的金融合作还存在不足之处。
金融合作不足不仅制约了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也对中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加强中拉金融合作,加强贸易融资支持等金融服务,有助于推动中拉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拉贸易展望1. 加强贸易多样化为了解决贸易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中拉双方应加强贸易多样化,拓宽贸易领域,加强合作,推动贸易结构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中方可以加大对拉美国家的技术援助力度,帮助拉美国家推动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增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2. 拓展双边合作领域双方可以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拓展双边合作领域。
除了传统的贸易合作外,还可以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通讯领域、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摘要:中阿贸易比重平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贸易往来增长速度已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但中阿双向直接投资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贸易结构的失衡更是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规模,且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
未来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优化行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强化贸易关系,积极扩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范围。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阿拉伯国家;挑战;创新路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完全放宽了对加入贸易伙伴国的门槛设定,更不涉及任何政治要求,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作为该战略重要参与方的阿拉伯国家,自古就是丝绸之路枢纽,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必将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紧密的贸易联系。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全面推进的能源、电力等产能合作与建设,将更加推进该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共同发展与合作。
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现状分析(一)中阿贸易规模持续上升,贸易往来增长速度超过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增速作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的阿拉伯国家,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海外投资市场。
具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资料统计显示,中阿双方间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00年时仅为152.06 亿美元,而待至2014 年则已上升至2481.88亿美元,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内进出口总额增幅已高达2860%,年均增速几乎为200%。
其中,出口额在2000-2014年间实现了从63.78 亿美元到1138.51亿美元的增长,增幅1935%,年均增速129%;进口额则从88.29 亿美元增长至1343.37 亿美元,增幅4421%,年均增速近乎300%。
截止2015年,中阿双方贸易额更是高达2512亿美元,在中国整体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的背景下,中阿贸易额仍较上年同比增长 5.2%。
其中,出口额达1139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3%。
2015中阿博览会期间双方更是在智能科技、新能源、装备制造、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等众多领域签约163个项目,投资金额1712亿元,提出和构建的“1+2+3”合作格局更是拓展了中阿双方在金融、航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范围。
例如,在2015年9月召开的《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宣告成立,约旦、阿曼、阿联酋、沙特等国的科技机构以及阿盟下属的高校与中阿科技转移中心达成了协议,成立5个分中心;同时,中国(境)外项目86个,投资金额超千亿元,国内合作项目77个,投资金额近700亿元。
(二)中阿贸易比重平稳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双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综合对比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总额可以发现,目前位居前三的依然是欧盟、美国、东盟,阿拉伯联盟尚未进入前五名,但结合中阿双方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00年中阿贸易总额在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仅为2.2%左右,而2014年该比重则上升至5.8%,“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阿双方间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大。
其中,出口方面,2015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额已达到1138.51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89%,较2000年增长了2.34 个百分点,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的第六大出口地区;在进口方面,2015年我国自阿拉伯国家进口总额为1343.37 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的6.85%,较2000 年3.92%的占比增长了2.87 个百分点。
可见,中阿双方无论是总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额的占比,还是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自2000年以来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意味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正在持续加深,未来将具备更大的合作潜力。
(三)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商品种类相对丰富而进口商品种类单一从中阿双方产业结构来看,阿拉伯国家占据绝对的能源优势,但农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却不发达,对于这些产品需求的满足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则正好在农业、轻工业等方面占据优势,形成了彼此间贸易的互补。
据UN COMTRADE数据库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饮料及烟草出口额0.148亿美元,较2013年上涨34%,为出口商品中涨幅最大的商品种类;其次为杂项制品(主要为轻工业纺织制品),出口额19.264亿美元,同比上涨13%;食品和活动物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类,植物油、脂肪和蜡类的涨幅均超过5%。
相较于出口,中国自阿拉伯国家的进口商品则略显单一,主要为原油、天然气等产品,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05-2013年我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由最初的5052 万吨跃升至1.14 亿吨,其中仅2013年就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5390 万吨;2015年中阿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上的贸易额已达到102.262亿美元,在所有商品进口额中的占比高达79.7%。
目前来自于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已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50%。
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一)中阿双向直接投资的纵向增幅迅猛,但横向存量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双方相互投资不足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外来资本大量涌入,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1-2015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1%,其中,仅2014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就达到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而在2003-2013年期间,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在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仅上升了0.1%,从0.17% 增长到了0.27%,而我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仅占外投资总额的1%;截止2015年,我国向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直接投资累计额也才刚突破100亿美元,不仅如此,在投资领域方面也十分有限,仅限于资源开发以及家电纺织等行业;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规模则更为有限,截止2015年累计额仅31亿美元,而该年阿拉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总额却高达334亿美元,这与阿拉伯国家实际对外投资能力以及我国目前的吸引外资能力均不匹配。
可见,中阿双方目前无论是在自我资本存在方面还是对外投资需求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双方间所实际发生的直接投资规模却十分有限,可以说双向直接投资规模甚至尚处于起步阶段,纵向增量的迅速增加并未带来横向存量的同步上升,未来双边投资规模还应积极拓展空间。
(二)中阿双边商贸过度集中于原油而货物出口乏力,制约了双方经贸的增速和未来发展空间从中阿贸易往来来看,原油及其衍生产品始终是中国的主要进口货物,自2000年以后一直占我国自阿进口的3/4 以上。
而在出口方面,我国销售至阿拉伯国家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
但分国别来看却发现,我国对产油国(除阿联酋外)的贸易逆差额已高达1020.48亿美元,而对非产油国贸易顺差额为922.746 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虽然中阿双方整体上看需求互补性强贸易结构较为均衡,但事实上这种均衡却是建立于产油国高贸易逆差和非产油国高贸易顺差基础之上。
具商务部数据显示,在1993 年之前,中国从阿拉伯国家直接进口的原油总量仅721万吨,但2000年则跃升至3364万吨;以2015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原油输入国中排名首位的依然是沙特阿拉伯,向中国输出原油总量为4967万吨,占当年该国原油输出总量的16.11%。
不仅如此,在6个主要原油输入国中阿拉伯地区国家就达4个,对中国出口原油占阿拉伯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48%。
这也意味着,中阿石油贸易额提高了近100倍,但同期的中阿经贸额实际上仅增长了60倍,中阿贸易额看似迅猛增长的势头其动力依然来自于石油。
步入21世纪,中阿石油贸易额继续增长达到22 倍左右,而同期的经贸额却只增长了12倍。
UNCTAD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 -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以通信设备类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最为迅速,但也仅实现了从18.8%至30.4%的增幅,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出口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趋势,由41.8%下降至21.2%。
可见中阿双边贸易额显著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石油,非石油货物增长乏力。
(三)中阿双方贸易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非产油国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限制了双方贸易未来的发展空间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对阿拉伯非产油国始终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以埃及为例,2016年1-5月,中埃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4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4%,但中国对埃及出口46.7亿美元,增长3.82%;中国自埃及进口1.37亿美元,下降75.01%。
中国与埃及的贸易顺差45.36亿美元,增长14.76%;出口商品主要有机电类产品、金属材料及制品、纺织类产品、轻工类产品、木质类产品、化工类产品以及其他类产品。
这些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主要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必然会对阿拉伯国家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行业造成冲击,导致双边经济摩擦的加剧。
例如,为确保本国必须的劳动力就业,沙特政府对企业所雇劳工的国籍作出了明确的限定:私营业主必须确保沙特籍劳工数占雇员总数的一定比例。
具体而言,工程类、维修类行业沙特籍劳工人员数必须在雇员总数中占10%以上;对于国家所投资的项目沙特籍劳工人员数的占比必须达到5%以上;而对于私营投资项目沙特籍劳工占比则必须达到10%以上。
若是无法确保本地劳工必要的就业规模则将受到沙特劳工部的处罚,严重者将不能获得政府合同。
不仅如此,沙特政府已决定逐步采取措施减少外国劳工,并最终将外籍劳工数控制在全国就业人口的20%以下。
(四)中阿双方贸易互补关系较强,但贸易依赖程度却较低,贸易规模的有限性和贸易摩擦的加剧制约了双方贸易潜力的充分开发海关总署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双边贸易额约47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沙特出口197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主要产品包括纺织品、机械和电子设备、塑料制成品、家具等;而中国则主要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石化产品、铜及其制品,仅2015年就自沙特进口原油5054.20万吨。
同时根据海关数据,2016年伊朗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液化天然气(16.9亿美元)、液化石油气(4.34亿美元)、钢铁产品(3.54亿美元)、液化丙烷气(3.43亿美元)、轻质原油及其衍生品(2.91亿美元),中国是其第一出口目的地;而我国对伊朗的出口商品则主要为机械设备、电子电气产品、运输工具、钢铁制品、轻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