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人教部编版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如“羊群在草原上像一朵朵白云”,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用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针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段落的主题,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在文化背景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介绍草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至于语言表达的提升,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辽阔的草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展现的民族风情缺乏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言表达的提升: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并组织实践活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草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它描绘了老舍先生眼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自然美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描述。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理解作者如何生动地描绘出草原的美丽。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大家在探讨草原文化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对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拓宽文化视野。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篇1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件展示)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

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

〔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

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草原的独特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重点:1. 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和感受。

2. 学会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学难点:1. 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课文《草原》的课本和电子板书2. 描述草原特点的图片或实物3. 各小组的合作角色卡片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 出示或展示具有草原特点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关于草原的,请大家先说一说你对草原有什么了解或感受?Step 2 阅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大意。

2. 学生跟读课文,理解内容。

Step 3 分组合作(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有4-5名学生。

2. 每个小组从草原的不同角度来进行合作探究,角色卡片分为:草原观察家、草原画家、草原大家、草原记者。

3. 角色卡片的分配和要求由教师提前与学生说明。

4.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合作来完成以下任务:- 草原观察家:观察草原的景色和动植物,描述草原的特点;- 草原画家:用画笔或颜色制作草原的画,并且用文字描述画面;- 草原大家:从草原的意义和价值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草原记者:以采访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草原的特点和意义。

5.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Step 4 合作展示(15分钟)1. 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2.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展示草原画作、采访等形式进行合作展示。

Step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草原的特点和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重点:1、领略草原的魅力;2、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吉祥三宝》)草原上不仅有“吉祥三宝”,还有“草原三剑客”:作家鲍尔吉原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哲理性散文《静默草原》,感受大草原的无穷魅力。

二、领略草原独特的魅力。

1、检测预习效果。

2、点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3、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交流描写草原的语句有哪些。

思考体会这些语句体现了草原的哪些特点4、从上面来看,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对景物的描绘,那么本文重点写的是什么呢明确:重点不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是对草原的感受。

三、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1、学生分组讨论,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的感受⑴、辽远而苍茫。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⑵、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⑶、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⑷、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⑸、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⑹、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重点探究以下句子:⑴“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⑵“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如何理解⑶“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如何理解⑷本文题目是“静默草原”,“静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草原是“静默”的四、品味作者独特的情感。

1、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怎样的情感3、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展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4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4篇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读课文,学课文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

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两个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

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作者简介课件: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通用16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1目标设计: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教具:录音机VCD学具:留言卡课前准备: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课堂流程:一、诱趣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二课上求知:(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1、指名读段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三触景体验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及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壮丽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感悟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如“碧绿”、“辽阔”等。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草原的哪些特点?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草原的哪些情感?4.课文解析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了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草原》作者:老舍原文略。

2.生字词表碧绿、辽阔、美丽、赞美、向往、丰收、牧歌、骏马、牛羊、毡房等。

3.教学课件制作关于草原的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辅助教学。

4.家长签字表家长签字确认表,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奶茶: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

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

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

乌孜别克族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

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藏族、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牛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

南方的港式奶茶又称为"丝袜奶茶",当地饮用奶茶的习惯起源于英国的下午茶,但制法有所不同,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用乳量及糖份较多,冷热饮均可。

奶茶,是藏族、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奶茶所用的茶叶是青砖茶。

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

奶茶包括时下最流行的港式奶茶/丝袜奶茶/鸳鸯奶茶、果汁、雪泡、冰红茶/绿茶、泡沫红茶、绿茶、调味茶饮、酷乐冻、芋头妈妈、优格八大系列200个品种。

奶茶的一般做法先将茶捣碎,放入白水锅中煮。

茶水烧开之后,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搅拌茶水,待其有所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或奶粉,用勺搅拌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即成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

奶豆腐: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

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

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

因像豆腐而得名。

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

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

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

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鄂温克: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

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有支架并盖有篷布,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

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陈巴尔虎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歌曲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曲:阿拉腾奥勒作词:火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啊哈嗬咿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啊啊哈嗬咿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歌曲2.天堂填词:腾格尔谱曲:腾格尔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老舍的文章内蒙风光(节选)1961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进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

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志。

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以上作为小引。

下面我愿分段介绍一些内蒙风光。

渔场这些渔场既不在东海,也不在太湖,而是在祖国的最北边,离满洲里不远。

我说的是达赉湖。

若是有人不信在边疆的最北边还能够打鱼,就请他自己去看看。

到了那里,他就会认识到祖国有多么辽阔,而内蒙古也并不仅有风沙和骆驼,像前人所说的那样。

内蒙古不是什么塞外,而是资源丰富的宝地,建设祖国必不可少的宝地!据说:这里的水有多么深,鱼有多么厚。

我们吃到湖中的鱼,非常肥美。

水好,所以鱼肥。

有三条河流入湖中,而三条河都经过草原,所以湖水一碧千顷——草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

湖上飞翔着许多白鸥。

在碧岸、翠湖、青天,白鸥之间游荡着渔船,何等迷人的美景!我们去游湖。

开船的是一位广东青年,长得十分英俊,肩阔腰圆,一身都是力气。

他热爱这座湖,不怕冬天的严寒,不管什么天南地北,兴高采烈地在这里工作。

他喜爱文学,读过不少的文学名著。

他不因喜爱文学而藏在温暖的图书馆里,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

是的,内蒙古尽管有无穷的宝藏,若是没有人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

可惜,我忘了这位好青年的姓名。

我相信他会原谅我,他不会是因求名求利而来到这里的。

风景区札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

多么幽美呀!它不象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

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饰,只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

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处处美丽。

它没有什么石碑,刻着什么什么烟树,或什么什么奇观。

它只是那么纯朴的,大方的,静静的,等待着游人。

没有游人呢,也没大关系。

它并不有意地装饰起来,向游人索要诗词。

它自己便充满了最纯朴的诗情词韵。

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

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

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

也许有,恐怕是藏在柳荫下钓鱼呢。

河岸是绿的。

高坡也是绿的。

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

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象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绿草中有多少花呀。

石竹,桔梗,还有许多说不上名儿的,都那么毫不矜持地开着各色的花,吐着各种香味,招来无数的风蝶,闲散而又忙碌地飞来飞去。

既不必找小亭,也不必找石礅,就随便坐在绿地上吧。

风儿多么清凉,日光可又那么和暖,使人在凉暖之间,想闭上眼睡去,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夕阳在山,该回去了。

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不厌。

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

也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

正是因为有些荞麦与高粱,我们才越觉得全部风景的自自然然,幽美而亲切。

看,那间小屋上的金黄的大瓜哟!也得看好大半天,仿佛向来也没有看见过!是不是因为札兰屯在内蒙古,所以才把五分美说成十分呢?一点也不是!我们不便拿它和苏杭或桂林山水作比较,但是假若非比一比不可的话,最公平的说法便是各有千秋。

“天苍苍,野茫茫”在这里就越发显得不恰当了。

我并非在这里单纯地宣传美景,我是要指出,并希望矫正以往对内蒙古的那种不正确的看法。

知道了一点实际情况,象札兰屯的美丽,或者就不至于再一听到“口外”“关外”等名词,便想起八月飞雪,万里流沙,望而生畏了。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 l ēi)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ù 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3.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yǐn wěn)隐有鞭子的轻响。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jǐn jīn)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bá b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陈()啼()差()境()阵()蹄()羞()蛟()忍()毯()便()跤()涩()毡()鞭()三、按要求写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

(缩句)2.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仿写句子),好像。

3.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

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