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绪心理调适之不再孤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情绪心理调适之不再孤独

xx 石碁镇文边小学xx

摘要:

孤独感在小学生中是越来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文中,我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孤独感对学生的伤害有多大,并举出我的一些做法,来帮助这种有着或轻或重孤独感的学生走出孤独感。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关键词:

孤独感消除方法

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由于受到学校学习压力、生活节奏的高度紧迫感、父母过高的期望、不良的同伴交往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不时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扰,受到孤独、失望、忧郁、焦虑、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虽然这些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的,但若不及时调整,将会使这些不良情绪转变成严重的情绪障碍,从而阻碍小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小学生的情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在百度词条里面输入“孤独感”,随之显示的是以下定义: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孤独是自己感到与人不融洽、孤单寂寞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感到孤独在小学生中不是普遍现象,单对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缺少家庭温暖的小学生来说,却又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孤独感的小学生,以气质而论,抑郁质的较多;以性格而论,内向型的较多。

在做了大量的课堂言语交往情况调查表明,小学生在上课时确实存在着“孤独”心理,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某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上课时,教师只注意师生之间的交往,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只发生在课堂之外,也应开展于课堂40 分钟之内。不然,学生

往往不能真实地暴露学习中德困难与缺点,也就无法避免课堂上存在“被遗忘的角落”。第二,学习小组尚未成为课堂教学的功能单位。课堂上除了全班“大集体”活动,就是“孤独的个体”,缺乏小群体的学习活动。第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受动”心理,他们很少或很不愿意自己去启动师生交往,更多的是等待老师赋予自己“主动”的机会,这往往被视作孩子听话、懂事之类良好的表现,学生行为上的“筑栏”特色加深了心理上的胆怯、保守以及日复一日积淀而成的孤独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孤独感长期不能消除,不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孤独感会无法避免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中,从而可能导致病态心理。

在笔者过去的教学生涯中,曾经遇到不少有或轻或重孤独感的学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女孩子。

小梅(化名),10岁,从小在家乡由爷爷奶奶带大,直到10 岁才由父母接到番禺来一起生活。当她父母带着她到学校来见老师时,她怯生生地躲在父母身后,睁着大眼睛四处看。我作为班主任,带她到教室去,但是没想到她居然用力抱着妈妈不放手,怎样都不肯跟我到教室去。我制止了她父母强迫她的做法,先让她冷静下来再说。等了十多分钟,她才平静下来。我走到她跟前,蹲下对她说:

“小梅,欢迎你来到新学校,我是你的班主任,现在我带你去教室认识其他和你一样大的小朋友。好吗?”说完,我微笑着伸出手去牵她的手。这次,她没有太多的反抗,小心翼翼地把手递给我。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让这个女孩走出这种孤独感,将会是我的责任。

下文还会再提到这个女孩。我认为师生平等是克服小学生在校感受“孤

独”

心理的前提。教室要对每个学生都尊重、关心和严格要求,教室不能无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应当学会尊重学生的现在,并以学生的现在为起点,把他们吸引到与自己合作的教育过程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接纳与尊重他,让学生以“本我”和教师交往,视教师为知己,这样他就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小梅在课堂上只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但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若老师点名让她回答问题,她只会直直地站着,一个字也不说。课间,其他同学邀请她一块玩耍,她也只是呆在座位上,对同学的邀请置之不理。在观察小梅一段时间后,我了解到她画画非常出色,在美术课上不止一次受到美术老师的表扬。我决定以这个为切入点。我把几个美术比较好的同学召集到一起,鼓励她们与小梅交往,并且把为班级设计墙报的任务交给她们。在她们设计墙报的过程中,小梅渐渐会和同学交流一两句,不再是“闷嘴葫芦”了。

慢慢地,我在课堂内外对小梅的关注让她感受到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小梅的脸上也出现了笑容,并且,对于我的接近,她也不再抗拒。

对于如何消除小学生的孤独感,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教师要引导类似小梅这样的学生交几个同龄的知心好友,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传授学习经验,进行有益的活动。于是,真诚的友谊自然地消解孤独感,同时也有助于她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朋友们在互相关心、互相交流中,自然就不会产生孤独感。

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集体活动,例如运动会、合唱等,应鼓励学生参加,使她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她们融入到集体中。这样,她们的孤独感自然就会减少并逐步消失。

第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她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因势利导,创造各种必要条件,热情地进行辅导,不能压抑她们的兴趣。

第四,要启发学生的爱心。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关心别人,体察别人的心

情。

让学生明白,如果多关心别人,别人也不会对你冷漠疏远。让孩子在内心产生一种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受,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具有健康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梅在课堂上仍旧是比较封闭,不愿回答问题。我并没有气馁,因为我很清楚,这种孤独感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消除。

在课堂学习中,我采用小组学习,让班上几个热心助人的同学和小梅一组,并让她

们多关心小梅让她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我在巡视小组学习时,有意在她们组多做停留,倾听她们的意见,与她们一起讨论。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小梅终于敢于在小组内发言,将自己的见解告诉组员。而我也从不吝啬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学期结束前,小梅给我送来一张自己画的画。上面画着一个长头发、穿裙子的大姐姐,牵着一个小妹妹的手。我看了,笑了笑,问她:

“画中的是谁啊?”她声如蚊呐地说:

“这就是老师你和我!”那一刻,我感动极了。我什么话也说

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握住小梅的手。我知道,小梅终于打破孤独感的包围圈,勇敢地走出来了。

我认为在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环节:

第一,意见沟通。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及班级活动的意见和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求同存异。第二,情景创设。当学生最需要关注、理解和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最佳时机。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失败、寻求帮助时,应及时给予爱的温暖。这样学生在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尊重,因此能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有利于发挥主体精神和丰富完善主体人格。

在往后的交往中,我慢慢得知小梅形成孤独感的原因。原来小梅的父母在她出生没多久就外出务工,每年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回家一趟,平常的交流只局限于电话。爷爷奶奶年纪也比较大,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对哥哥比较好,

对小梅几乎是吃饱穿暖之外都不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梅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人交流,只沉溺于画中的世界。

得知情况后,我将之反馈给小梅的家长。在一次家长、孩子、老师的详谈之后,小梅将她对爷爷奶奶的不满、对父母忽略她的反感一一表达出来。说完之后,小梅如释重负地说:

“我终于说出来了!”对于她肯说,我们当然持肯定的态度。

接下来就是家校合作,把小梅的心结彻底打开。我建议家长利用假期,带小梅到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