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期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

(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二、学习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古诗四年级教案(6篇)

古诗四年级教案(6篇)

古诗四年级教案(6篇)篇1:四年级古诗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

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1 12 下一页尾页(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秋浦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包括《枫桥夜泊》和《登高》两首古诗。

其中,《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枫桥附近,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情景;《登高》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 学会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2.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打印稿;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描绘这种美景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4. 讲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并结合PPT展示诗文意境;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齐读诗文,并进行背诵练习;6. 实践运用:学生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思念家乡登高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较为熟练,但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古诗两首》(秋浦歌)的后续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制定;2. 教学难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模板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模板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已预习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一、《山行》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下,抬头望去,看到了什么?2.学习古诗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山行》这首诗。

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生:齐读《山行》。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生:山行就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很好。

我们来逐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师: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生:诗人远远地走在寒山上,山石小径弯弯曲曲,白云深处有人家。

师:那么,“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诗又是什么意思呢?生:意思是在白云深处,隐约可以看到有人家的地方。

师:很好。

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第二句: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情景?生:诗人在枫林里停车,欣赏傍晚时分的枫叶,发现霜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4.朗读、背诵师:现在请大家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生:齐读《山行》。

师:很好。

下面请大家试着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山行》。

5.课堂小结师:《山行》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诗人通过对山石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望庐山瀑布》1.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山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教案(3篇)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感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出示课题《古诗两首》,提问:你们知道古诗吗?请说说自己知道的古诗。

2. 引导学生说出古诗的特点:韵律美、意境美、含蓄美。

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古诗两首》。

二、朗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语调。

3. 学生跟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味诗句1. 出示第一首诗,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出示第二首诗,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田野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背诵课文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逐句指导,帮助学生背诵。

3. 学生分组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从这两首诗中学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首诗?请说说这两首诗的主题。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春天和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背诵课文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逐句指导,帮助学生背诵。

3. 学生分组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写一首诗,你会写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赞美大自然。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模板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模板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模板3篇39;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

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

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

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

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

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

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

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

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

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

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

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

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