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的优缺点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的利弊

传统文化的利弊

思维缺陷
中国哲学长于辨证思维,却不善于分析思维。不注 重科学的论证,不会西方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轻 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甚至说技艺是“小人” 的事业,为君子所不齿,视之为“奇技淫巧”、 “雕虫小技”。《礼记· 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 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 器以疑众,杀。”因而科学的发展缓慢。 中国哲学是一种主观先验的思维方式:对“道”的 实践和贯彻,只讲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 过分依赖于人们的个人能力和智谋,不重视将其变 成社会的普遍精神、方法、规则、程序、法制等。
以和为贵
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
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国语》: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亦讲“和”,《老子》说:“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知和曰常,知常 曰命。” 但是老子冲淡了“和”与“同”的 区别,既重视“和”,也肯定“同”。“塞 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 同其尘,是谓玄同。”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两方面
相互依存的关系。《左传》记载子产之言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宋代张载《西 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 地所生,人与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气的本性 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兄弟, 万物都是我的同类 。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黄土文明) 。一个方 面是形成了内向性的民族性格。中国地处东南大陆,偏安一 隅,四周封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形 成了一种爱好和平的内向性格。对周边民族讲求相安无事、 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双方和平,这既是农耕经济下农民自 身的要求,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这一点与西方民族追求军 事征服、利益争斗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方面,农耕经济形成了重农轻商的政治传统。这 一点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 发达的重要原因。重农轻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农业始 终被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首位。“耕读继世,诗书传 家”,认为做人一是读书,二是种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10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10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10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体会【篇1】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而让中国成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传统文化,我一定将这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让其源远流长。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

有民间艺术如:京剧、国画等。

还有风俗习惯:春节、元宵节、闹花灯。

但是我却对剪纸情有独钟。

我的奶奶是个剪纸高手,所以我对剪纸非常熟悉。

奶奶会剪出姿态各异的小动物,和一些奇花异草与一些人物图案,剪刀只要一到了奶奶手里,不一会,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就完工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奶奶就会把已经剪好的图案,给街坊四邻们当窗花。

比如那小兔子,浑身是红色,长长的耳朵,在轮廓线里还剪出了许多的小齿,很像小兔子的绒绒的毛。

旁边还装饰着舞动的小花,要多可爱有多可爱。

我看奶奶剪,不禁的好奇心其,也想学一手。

可是剪刀一到了手里,却不听指挥了,不是剪掉了胳膊,就是剪掉了腿。

急的我把剪刀一摔,说:“我不学了”。

这时奶奶走过来说:“剪纸是一门奇特的艺术,只有平心静气,勤学多练,才能掌握它,心浮气躁的人是学不会的。

”在奶奶的指导下,我终于剪出了一个粗线条、四不像的小动物。

但是我还是很高兴,我心里想:“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而让中国成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传统文化,我一定将这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让其源远流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心得体会【篇2】又到一年中秋时,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除了吃月饼这一传统项目外,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那就是:看花灯、猜灯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都已经被大家所遗忘,秉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在中秋佳节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家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猜灯谜的活动。

爷爷提前准备了许多的灯谜,虽然没有花灯看,但是灯谜却是不少。

爷爷把它们都写在一张张红纸上,猜对的还有奖品,看着那些丰富的奖品,我们都跃跃欲试。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好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好与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各是什么?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3、判断传统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两面性如果用最直接明了的方法讲的话,就是:利和弊。

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面那么广,还真没办法用一句话简单直接准确的概括。

《周易》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同样的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望庐山瀑布》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这个道理,同一个人看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世界上最优秀卓绝的文化,她不但让中国人懂得礼义廉耻,懂得仁义理知信,还让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有纸写字作画,有火药作枪炮御敌,有精美丝绸暖身,有指南针作向导在大海或沙漠中行走时不再迷失……近代,随着一大批野心勃勃海归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学夷人之长以制夷”思想土崩瓦解,中国传统文化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几千年的文明古迹,精美建筑多数被拆除,或者以“保护性修缮”之名修得面目全非,处处是西式高楼林立,中国人说话时也以中间夹杂着ABCD而自豪,很多小学生中学生,连一篇像样的中文文章也写不出来,却整天为学英文而发奋图强。

总观前后上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利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仁义道德,上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弊是教导人们做一个有仁义道德,有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也是她致命的要害呢,就因为她的仁义道德,让她在一个不讲仁义道德的年代被一些不讲仁义道德的人钻了空子,使自己在自己的地盘都无法立足,就因为她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高深理论,让一些肤浅的蠢驴们人云亦云,说她是封建迷信,以颠覆她为荣。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而言的。

中华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中华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在 人际交 往 中能够 与他 人保 持

种和谐友善 的关 系 , 但 在对具
体 问题 的看法 上却 不必 苟 同于
对方 。 小 人 习惯 于在 对 问题 的看
管我们 内心 怎么想 ,每天 必须 请安 : “ 爸爸 , 昨天 晚上您睡好 没有 ?” 古代 甚至还要 “ 鞠
躬” , 这个是不能违抗 的。然后清 明节 、 中秋
中华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文/点
都觉得很烦 ,他们说 中国人 总是把普通 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 , 说 成他们独有 的优 秀品质 , 这个太可笑 了。
我们在对外文 化交 流上有一个问题 , 就是我
所 以要讲 中华 民族 的优点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 一个特征是我们 特有 , 外 国人基本没有 , 或者说有 的很少 ; 另一个特 征是世世代代普 及并传 承下来 。 一定要符合这两个特征才能说 中华文化在精 神上 的
法 上迎合别 人的心理 、 附和别人
的言论 , 但在 内心深 处却并不抱
有一种 和谐友善 的态度 。 孔 子 规定 了这 样一 整 套 的 东西 , 使得 我们 几千年来 中国人
意思 。所 以我们老是做 这样 无谓的宣传 , 外 国人
优点一 : 在人格模式上 。 我们普及 了君子之道。 每个 民族都有 自己的人格理想 : 有 的民族 的人格理想是成为 巨 人, 有 的民族 的人 格理想是成 为先 知( 先知先 觉的先知 ) , 有 的民族 的人格理 想是成为绅士 , 有 的民族 的人格理想是 成为骑士 , 有的 民 族 的人格理想是成为武士 。中华 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 为君子 , 这个 和世界各大 民族都不一样 。

这是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文化 给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1、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民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首先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国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渡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2、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3、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余秋雨谈中国文化优缺点

余秋雨谈中国文化优缺点

余秋雨谈中国文化优缺点余秋雨谈中国文化优缺点余秋雨是我i过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谈中国文化优缺点,欢迎大家阅读!余秋雨谈中国文化优缺点著名学者余秋雨做客“西南联大讲坛”,为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与命运》的演讲。

在余秋雨看来,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欧洲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荣格曾经讲过,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成为一种集体人格,在这样的概念下,中华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中国人集体人格的体现。

余秋雨介绍,他在去年10月18日,受邀到纽约联合国大厦做主题演讲,当时演讲的题目是“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脉”,演讲会场座无虚席,因为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地位上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这一“巨人”的秉性。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42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跨入成熟文明之列,因为中国满足了古文明的三个标准,第一是有文字,第二是有金属冶炼,第三是有集中居住的城邑。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是进入四大文明古国的最末一位,但是却拥有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的中华文明。

余秋雨说:“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曾提出,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人类智慧的轴心时代,因为在那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其中包括释迦摩尼、孔子、苏格拉底、阿基米德、韩非子……在这次智能大爆发中,中国人没有缺席。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比较有趣地写过这么一番话:‘在那个时代,当希腊的智者在亚德里亚海岸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的时候,印度的智者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和神的关系,中国智者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和人的关系。

’思考人和物的欧洲,诞生了发达的自然科学,思考人和神的印度人,热衷于超自然的实践,而我们的诸子百家,不管哪一家都是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长达4000多年的中国文化,具有异于其他文化的优缺点。

余秋雨说:“中国文化一路走来,有几个最好的优点。

中华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中华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他们说中国人总是把普通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说这个太可笑了。

所以要讲中华民族的优点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我们或者说有的很少;另一个特征是世世代代普一定要符合这两个特征才能说中华文化在精神上的如果不符合这两个特征的话,那叫乱讲。

我们现在好多找到古代有一个人讲过一句什么话,就以为我们一直我们不要以为古书里讲过的话就是我们民有的时候古人是看到大家做不到才这么讲的,所以恰恰相反。

我们在街上随处可难道就证明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随地所以要口号。

所以请大家思考一不是说古代有这样的话就能证明我们好。

中华民族确有自己独有且延续千年的文化,那就是:人格行为模式的礼仪之道和思维模式的中庸之道。

我们普及了君子之道。

有的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为巨先知先觉的先知),有的民族有的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为骑士,有的民对于君子,孔子是有规定的:比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对自己要求高,小人对别人要求高;君子怀德,意在奉献;小人怀土,欲要占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我们普及了礼仪之道孔子想让大家做君子时间,人民并不识字处去讲,他的学生到处去讲多少?所以孔子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传播是很困难的,只有在行为模式上规定一些行为规范,半强迫地让大家遵照执行道变成礼仪之道来实行管我们内心怎么想昨天晚上您睡好没有躬”,这个是不能违抗的All Rights Reserved.被世或者说是它是一这个平心而论是中华文明活到今天的重要原,所很有交给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理应管吧?但中国的知识分子信奉一句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窗外事,窗外事就是公共空间的事,他们是不管的。

所以,公共空间没人管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一个最大的毛病。

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大陆的游客既爱又恨,爱的是我们的高消费,恨的是我们的高声喧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浅谈中国文化的优缺点
我看到“中国文化最大的优点或缺点”这几个字眼时,脑海里不自觉地就跳出了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的一段话,“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阁楼,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尽的的聪明。

”好奇心驱动,非得再翻开《谈中国诗》细看看,却又再看到一段醒目的话,“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一并概括了中国文化的优缺点。

中国文化的早熟恐怕是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欧美文化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就以中国诗的发展历程来看,“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如同罗马史诗般恢弘的史诗,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古代早已具有完备的史官制度,历史的传承和记载的功能交由史官编纂的史书来负责。

而中国的戏剧诗,从最早的各种“传奇”的出现,演变到元朝,关汉卿等创作的元杂剧才在一定意义上具备戏剧诗的雏形。

反观中国的抒情诗,早至商周时期,就已有《诗经》广为传诵。

(当然,当时还没有编纂成为《诗经》,但这些诗歌已经产生并在民间和贵族之间流传)《诗经》中抒情诗所达到的高度,足以另今人汗颜。

到唐朝时,中国诗再一次达到了巅峰,抒情诗的发展已达到堪称完美的地步。

但是在巅峰之后,再继续发展,由于体制越来越严密,格律越来越讲究,加之唐诗的巅峰实在难以逾越,所以尽管宋人在玄诗方面有一定成就,但相比唐诗的巨大成就还是微不足道的。

一直到近代,民国时期徐志摩,戴望舒等海外留学归来的诗人们,受西方诗歌的影响,才使中国的诗坛稍有一丝新意。

关于这点,袁行霈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中有一段话说的甚是有理,“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的发育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

成熟期一般说来较短,犹如鲜花之盛开,在一段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充分发挥了这种题材的各种潜在的表现力,使后人难以继续有所作为,而只能在追慕之余进行模仿,于是这种题材也就衰老了。

”诗歌作为一种文
学体裁,自然亦难以逃脱这般命运。

只是中国诗歌过早攀上巅峰,让今人对于盛唐气象,只能空余追慕。

上面是从中国文学的体裁方面浅谈的一些,如果从中国文学中表现的价值观方面来看,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尚善性”。

孔子在评价《诗》三百时就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想没有邪念,这就是一种善。

这种“尚善”的思想,在文人雅士的诗赋中,表现为对下层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人口传诵的诗句;而在民间俗人之间,这种“尚善”的思想而表达的更为直接,往往是以各类戏剧小说里面的一些故事为其载体,比如流传至今的各类清官譬如包拯,海瑞等的形象以及后世民间对该形象的神化,再有就是比如《聊斋志异》里面各种传奇女子与书生的爱情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当现实的世界实在无法为某个故事的发展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的时候,民间的想象力就调动了起来,各种鬼神、超乎自然的力量就会出现,可以总结之为“天谴”,正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最典型的莫过于《窦娥冤》中,窦娥在被冤死时,竟然六月飘雪。

在窦娥死后,又有鬼神托梦于窦娥父亲,使得窦娥得以沉冤得雪。

还有,在《孔雀东南飞》当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坟头上“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另一个大家更加熟悉的例子就是《梁祝》,在故事的结尾梁祝双双化蝶而飞。

从情感上来说,我非常理解民间人们的这种纯朴的思想:他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在遇到冤情或者奸逆当道时,他们也渴望像包青天这样的青天大老爷的出现,拯救万民于水火。

但是理智上讲,这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个人认为,在这种文化思想熏陶下,导致国人在遇到不公时,更多的时候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的出现来拯救自己。

套用共产国际歌的一句话,“从来没有救世主”,仅仅期望别人的拯救,远不如自己的努力,或者说远不如从制度上的更正来得更有效。

神话的各种美好总的来说只是对处于不公平现实中的人们的一种慰藉和安抚。

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场合我们会看到“文化复古”的口号,近来网上呼声很高的各种关于“恢复汉服着装”的运动就是一个例证。

先且不考虑汉服这
个称呼过于强烈的民族色彩(包括我国国内的各种少数民族听到这个称呼时的心理感受,似乎多少又有华夷色彩的强烈区别在里面),把当下这种情况与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相比,当时的那种狂热的学习西方,鞭挞中国文化的不足,倡导“赛先生”和“德先生”,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回溯到千年之前,相似的情形也曾在盛唐出现,只不过当时我们是作为文化的输出国,而接受国是日本。

在近代,随着清朝的衰弱,“日本当扔破鞋子把中国文化扔在了一边,转而投入了西方文化的怀抱。

”(可以说是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中的失败,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今天各种国学热和“汉服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日益强盛不无关系。

个人认为,理性的,合理的国学的学习和汉服的推广,还是契合中国当前的发展的。

借鉴日韩两国的文化发展,很多中国年轻人有段时间津津乐道于韩国古装电视剧《大长今》,以及日本的各种传统食物譬如寿司在中国的大为流行,这两个国家都具有很高的现代化程度,但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却保留的相对完整。

但是,激进的,过于狂热的各种国学热、汉服运动还是不可取的,毕竟时代在发展,像“全面恢复汉服着装”这类口号显然是不合理的。

以上从几个小的方面浅谈了一些中国文化的优缺点,很多方面譬如中国文化的包容性都没有谈及到。

其实仅仅就“早熟”、“尚善性”这两个方面,我都很难单一地把哪个列为优点或缺点,只能说作为两个特点,从不同角度看而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就以“尚善性”来说,文化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尚善,当然值得褒扬。

但是仔细看看,总觉得这层面纱下有一种钝化民众思想的本质性作用在里面,总让我觉得有些许的不足。

但不管怎么样说,诸位皆是中国文化胞养中的婴儿,总难以逃脱面对这些。

以上学生拙见,或有大言之处,老师可笑而过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