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发酵菌的耐药现状

合集下载

唐华平-非发酵菌的耐药现状及应对策略

唐华平-非发酵菌的耐药现状及应对策略

另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2]:
使用过的抗菌 药物
病例组 (n=30)
对照组 (n=31)
碳青霉烯类
19
3
OR
P值
16.12 <0.001
2020/11/4
1 Braz J Infect Dis. 2005 Aug;9(4):301-9.
19 2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5 Jul;11(7):540-6.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死亡率 死亡率
P=0.007
0.4
30.6%
0.3
0.2
13.5%
0.1
0
铜绿假单胞菌组
n = 49
MRSA组 n = 148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的死亡率达 MRSA感染者死亡率的2倍以上
Osmon S, et al. CHEST 2004;125:607–616.
非发酵菌产生MDR的主要诱因
抗生素滥用
2020/11/4
18
Driscloo JA, et al. Drugs 2007;67(3):351-36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是导致不动杆菌发生耐药的危险因素
巴西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MDR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结果发现[1] :
发生MDR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100%使用过碳青霉烯类,与非 MDR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
2002-2004年
716 698 507 403 348 221 150 105 91 58 44 54
No.1 No.3
10
协和12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 北京协和医院 徐英春 2006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及策略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及策略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及策略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

非发酵菌指的是不能在常规条件下进行发酵的革兰氏阴性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肠杆菌属(Escherichia)。

这些菌株在感染过程中发展出多种耐药机制,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本文将探讨非发酵菌耐药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多重耐药性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重耐药菌株对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呈现耐药现象。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以及耐药菌株的自身进化使得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给抗生素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耐药机制非发酵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

其中包括药物靶标的突变、药物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以及β-内酰胺类药物酶的产生等。

这些耐药机制共同作用,使得非发酵菌株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大大增强。

医院感染非发酵菌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传播的,因此医院感染成为非发酵菌耐药的主要途径。

它们可以通过医疗设备、空气和手术室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旦感染发生,非发酵菌的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非常困难,临床结果往往不理想。

应对策略强化抗生素管理与合理使用为了应对非发酵菌耐药,强化抗生素管理是一个必要的策略。

在医院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途径。

此外,通过加强医生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减少无效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发展新型抗生素当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十分重要。

目前的抗生素对非发酵菌的效果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发展新型抗生素。

在研发新型抗生素时,应该考虑耐药菌株抗药机制,以及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此外,还可以探索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疗法等。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非发酵菌的耐药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传播的,因此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这包括加强手卫生、环境消毒以及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等。

本院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对策

本院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对策

本院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对策目的:通过统计以了解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非发酵菌分布、耐药性等特点以便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素耐药率。

方法:回顾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非发酵菌的情况,分析其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并进行总结。

结果:送检样本主要来源为痰(77.64%)、血(6.42%)、尿(5.18%);在740株病原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占20.00%,而鲍曼不动杆菌也达14.4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24%。

这三种常见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在50%以上。

结论:非发酵菌在ICU病房为常见致病菌,其耐药性均越趋严重,特别是对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故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标签: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耐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数合并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免疫力低,多为长期卧床、联合抗菌素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以及各种导管和呼吸机的使用的患者,为院内感染的易感对象。

而院内易感致病菌中,尤其以非发酵菌多见,且耐药谱广、耐药性强,从而使临床治疗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ICU病房患者非发酵菌感染的情况及耐药特点,以提供临床用药相关依据,回顾性分析统计了2012年1-12月送检的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送检患者标本,分别为痰、血液、尿液、咽试子、分泌物、粪便、胸水、腹水、胆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占77.64%、6.42%、5.18%、3.31%、3.11%、1.04%、1.04%、1.04%、0.72%、0.52%)中分离所得病原菌共740株,同一患者重复检出的菌株不计入。

质控菌株有铜绿假单胞菌(为ATCC27853)及大肠埃希菌(为ATCC25922)。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课件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课件
加速非发酵菌疫苗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 感染的发生。
CHAPTER
非发酵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强化环境清洁和消毒
隔离感染患者
提高公众对非发酵菌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普及非发酵菌感染知识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人们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免 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WATCHING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 疗对策课件
目 录
• 非发酵菌概述 • 非发酵菌的耐药性 • 非发酵菌耐药性的检测与监测 • 非发酵菌耐药性的治疗对策 • 非发酵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contents
CHAPTER
非发酵菌概述
非发酵菌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特点
非发酵菌的分布与流行趋势
分布
流行趋势
CHAPTER
非发酵菌的耐药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非发酵菌耐药性的挑战
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共享非发酵菌耐药性的研究成果和防控经 验。
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展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 高防控水平。
建立全球监测网络
建立全球性的非发酵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非发酵菌的耐 药性动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公共卫生管理
监测数据有助于评估和控制非发 酵菌的传播风险,为公共卫生管
理提供决策依据。
药物研发
监测结果有助于发研发。
耐药性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组织合作 信息共享 培训与能力建设
CHAPTER
非发酵菌耐药性的治疗对策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非发酵菌的耐药现状及抗生素选择

非发酵菌的耐药现状及抗生素选择

7
7 7 6 5 5 4
1.17
1.17 1.17 1.00 0.83 0.83 0.67
0.17
0.17
0.17
2.67
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
其他真菌
37
6
6.18
1.00
2011年15家医院6012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
100 90 80
耐药率(%)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8 14.3 19 19.5 19.8 20.8 21.7 23.5 25 29.1 29.3 31.7 38.7 38.9
我院多重耐药、泛耐药菌种分布
2011年 2012年
2011-2012金华二院多重耐药菌细菌分布情况
•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 芽窄食单胞菌等非发酵菌属类,占比38.95% • MRSA占比18.42%
结 论
1、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增多趋势; 2、铜绿假单胞菌属等非发酵菌总体增多。
如何应对非发酵菌感染?
◆ 腹腔内感染
◆ 脑膜炎 ◆ 败血症 ◆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 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 ◆ 骨和关节感染 ◆ 泌尿非发酵菌耐药率(%)
抗菌药物 头孢哌酮/舒巴坦 耐药 28.5 敏感 52.7
美罗培南
阿米卡星 头孢他啶
45.2
35.3 39.6
52.2
60.9 51.2
6981
6723 6012 2519 1889 1271 830 598 322 211 655
16.46
15.85 14.17 5.94 4.45 3.00 1.96 1.41 0.76 0.50 1.54
产碱杆菌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金杆菌属 罗尔斯顿菌属 气单胞菌属 多源菌属 普罗威登菌属 志贺菌属 丛毛单胞菌 奈瑟菌属 博特菌属

临床标本中常见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临床标本中常见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t t n o i e r n o rh s ia , n r v d h vd n e o e s n b e u i g o n i itc . eh d A a it f a i fs x y a si u o p t la d p o ie t e e i e c f r a o a l sn fa t o i s M t o s o b v r yo e s mp e r e a a e o h u t r . s s ma e b a l swe e s p r t d f rt e c lu e Te twa d y ATB b c e ilt s n t u n . B a e i c p e d n a t ra e ti sr me t K— p p r p e es r a i g
a r g n s ( 2 ta n ) e u i o a 6 6 s r i s ,Acn t b ce a ma n i 5 4 s r i s a d S e o r p o n s mat p i a( 6 ta n ) i eo a t r b u n i( 7 ta n ) n tn to h mo a l h l 3 0 s r i s . o i
头孢 噻 吩 、 孢 曲松 和 复 方 新诺 明 的 耐 药 率 最 高 , 药率 大 于 8 ; 麦 芽 寡 养 单 胞 茵 对 亚 胺 培 南 天 然 耐 药 , 其 头 耐 o 嗜 对 他 大 多数 抗 菌 药物 呈 高度 耐 药 , 复 方新 诺 明 对该 茵非 常敏 感 , 药 率 为 7 8 。结 论 非 发 酵 茵 对 临床 常 用 的 抗 而 耐 .
进 行
共 分 离 出非发 酵 茵 17 O株 , 前 3 的 非发 酵 茵 分 别是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6 6株 , 曼 不动 杆 菌 5 4株 , 麦 芽寡 养 单 5 居 位 2 鲍 7 嗜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什么是非发酵菌?非发酵菌是一类不靠发酵代谢获取能量的微生物。

它们生长缓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在人体内引发感染。

一些非发酵菌种类通常生长于惰性和污秽环境,例如水、土壤或食物中,而其他非发酵菌可以从人和动物的皮肤、口腔和肠道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的耐药性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往往比其他微生物更高,这意味着它们难以被常见的抗生素杀死。

与其他细菌不同,非发酵菌不使用发酵作为它们的主要代谢方式,而是使用其他化学物质来产生能量。

这使得它们在天然界中生长得更为广泛和适应各种条件,然而却也使得常见的抗生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小。

非发酵菌的高度耐药性意味着,它们所引起的感染更加难以治疗,并且药物疗效的预测性很差。

抗生素过度使用的问题也加剧了这个情况。

当前,治疗非发酵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是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E、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但是已经发现存在多种产生了抗药性的非发酵菌,这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随着药品的不断使用而变得更加普遍。

治疗耐药性非发酵菌感染的策略做好预防措施由于非发酵菌的耐药性较强,更应注重预防。

保持好个人卫生、遵循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措施,以及注意食品的选择和烹饪等措施都有利于预防非发酵菌感染。

准确诊断非发酵菌感染准确诊断非发酵菌感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但是还需要考虑抗生素选择和使用的范围。

正确的药物治疗是准确诊断非发酵菌感染的前提。

没有明确的敏感性测试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这不仅对病人没有益处,还可能带来消耗性医疗的问题。

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来说,应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以防止抗生素负荷增加和高耐药的情况恶化。

如果一些老年病人或者有免疫缺陷的病人一直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菌的滋生。

坚持病原学领域的最佳实践,不是简单的使用抗生素,还需要注意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和剂量的合理性。

拓展非抗生素治疗选择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非抗生素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喂养益生菌、使用细胞保护剂和抗氧化剂进行治疗等。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课件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课件

非发酵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非发酵菌可以通过直接接 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 个体。
空气传播
非发酵菌可以通过空气传 播,特别是在医疗环境中 ,如医院、诊所等。
水和食物传播
非发酵菌可以通过水和食 物传播给人类。
非发酵菌多重耐药性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非发酵菌多重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 球范围内的挑战,对临床治疗造成了 很大的困难。
普及非发酵菌感染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公众传播 非发酵菌感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人们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免 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非发酵菌耐药性的挑战
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共享非发酵菌耐药性的研究成果和防控经 验。
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展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 高防控水平。
建立全球监测网络
建立全球性的非发酵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非发酵菌的耐 药性动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CHAPTER 02
非发酵菌的耐药性
非发酵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01 Nhomakorabea02
03
基因突变
非发酵菌在繁殖过程中发 生基因突变,导致对抗生 素的敏感性降低。
生物膜的形成
非发酵菌通过形成生物膜 来保护自身,生物膜能够 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
药物外排泵
非发酵菌通过药物外排泵 将抗生素排出体外,降低 抗生素在菌体内的浓度, 从而产生耐药性。
CHAPTER 05
非发酵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