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修改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和学生实践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技巧,创作出有深度、有感情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和修改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灯下漫笔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实践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灯下漫笔的创作。

5. 修改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写作。

七、教学资源1. 灯下漫笔作品集: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灯下漫笔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 写作素材: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 参考书籍:教师推荐一些有关写作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第二课时: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内涵和外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灯下漫笔的起源与发展1. 灯下漫笔的起源:介绍灯下漫笔的起源,以及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关系。

2. 灯下漫笔的发展:介绍灯下漫笔在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灯下漫笔的类型与特点1. 灯下漫笔的类型:介绍灯下漫笔的各类别,如散文、杂文、小品文等。

2. 灯下漫笔的特点:分析灯下漫笔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1. 观察与思考:讲解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形成独特的观点。

2. 语言表达:教授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章:灯下漫笔实例分析1. 经典灯下漫笔作品选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灯下漫笔作品进行品读。

2. 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对所选作品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其写作技巧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创作实践1. 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作灯下漫笔的指导,包括选题、构思、写作等。

2.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创作。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灯下漫笔作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灯下漫笔作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如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独特、语言是否准确等。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精选灯下漫笔作品集、相关理论著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二、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

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三、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 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
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

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尼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四、整体感受
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1 、扫除字词障碍
2 、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深省、激动、有所感动。

找出来
(一)字词
嗜好shi 兑现dui 曷丧he 编纂zuan 夏桀jie
(二)词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厘定:整理制度
法祥:最初发生
(三)
找出文中你欣赏、感动、深省、体会主旨的语句
1 、第四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五节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 .............. 究竟一等于牛马了。

第七节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 ........... 只求他决定他
们怎样跑。

第十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十二节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 ........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四)感情基调
明确批判矛头如下
两方面: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奴才传统
小结:鲁迅的杂文,包含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中国历史————封建专制主义————怒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怜
(五)作业
1 、品味文中语句
2 、课课练1-5 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主题思想
由上节课大家找出的语句入手,明确批判矛头入手分析
中国历史
1 、专制暴政下,中国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分析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2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乱一治”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乱”时,官兵到,强盗到,百姓被掠杀
“政”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3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又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国民性问题
文中句:“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老百姓: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二)鉴赏要点
1 、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由小及大: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他一放大,便有了艺术的力量。

钞票折价兑换现银——————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深刻的思想
2 、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A 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为一体。

第六节叙述第七节议论带抒情第八、九节叙述带议论
B 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动力
C 语言富有力度,体现在用词上
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
历来所闻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
二、练习
思考和练习二
1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

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2 、“这一小玩艺”是指“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5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做奴隶而不得的”
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时代。

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作业:完成课课练6-17 题
人教版高二灯下漫笔教案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