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学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
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
(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板书:各有长短)(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
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doc

《雪梅》说课稿一、说教材:《雪梅》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最后一首,诗人卢钺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化的方式,生动而有趣味地写出"梅雪争春”的场面。
本诗不同于古今其他诗人把雪、梅并写报春的写法,让人觉的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全诗说理精辟深刻,告诫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说学情:古诗学习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生涩难懂的。
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对诗的理解程度只能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层次的品味。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验诗歌的意境上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想象诗歌的画面。
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方法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五、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
2.难点:感悟古诗蕴含的道理。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导入1.背诵《暮江吟》,说一说你对白居易的了解。
说一说本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背诵《题西林壁》,说一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并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把雪花和梅花都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诗人卢钺笔下的《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雪梅》说课稿 共2篇

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一)一、说教材这首《雪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新审定的部编版的一首哲理诗。
诗中描写了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
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
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2、了解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三、教学过程1.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阁]半包围结构。
“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
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
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
阁须输◆易错提示:[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3.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
“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雪梅》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冬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那些在寒冷中依然盛开的梅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雪梅》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雪梅的美丽和坚韧。
-在意象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诗人要用雪梅来象征人的品质?”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讨论雪梅的特性,如耐寒、清香等,让学生理解其象征的高洁和坚韧。
-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用对仗的方式写一句诗,通过实践加深对对仗技巧的理解。
-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意象把握: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梅”所象征的高洁、坚韧,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
-写作技巧:掌握《雪梅》的对仗、押韵等写作技巧,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对仗结构。
2.教学难点
-词汇运用:学生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词汇灵活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中。
-意象理解: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雪梅”背后的深层寓意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领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雪梅》,使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从《雪梅》中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4.提高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雪梅》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雪和梅被人们争相歌咏,唐朝的大诗人岑参在《大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中写道(幻灯片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家、诗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这样描写白雪(幻灯片出示):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在中国的古诗史上写雪花的人很多,描写梅花的人也很多,元代的大诗人王冕这 样歌咏白梅(幻灯片出示):忽如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宋代著名的词人陆游 看到飘落的梅花,油然而生(幻灯片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参考答案】
(一)、锋利 山峰 阁楼 文章 障碍 (二)、可爱 珍珠 因为 (三)、1.梅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音。
2.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雪梅》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 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课后作业。
(一)、比一比,组词语。
锋(
) 阁(
) 章(
峰(
) 阔(
) 障(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_____________
白香 品格高洁。
不畏困难 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这首诗中,白雪因梅花的存在显得更加晶莹,梅花因白雪的映照显得更加高洁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2019部编版四年级古诗《雪梅》说课稿共2篇

2019部编版四年级古诗《雪梅》说课稿共2篇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一)一、说教材这首《雪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新审定的部编版的一首哲理诗。
诗中描写了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
可是有一天雪和XXX却争执起来了。
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
诗人通过雪、XXX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2、了解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XXX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三、教学过程1.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ɡéfèixūxùnshūsāo会写的字:阁费XXX输会认的字:骚人(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阁]半包围布局。
“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
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布局。
左部“车”末横变提,誊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伸展,罩住下部。
阁须输◆易错提示:[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XXX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出示浏览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3)同桌之间交换有题目的地方。
3.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古诗《雪梅》教学反思

古诗《雪梅》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雪梅》的过程中,我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背景介绍与文学融合:在开始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有关诗人、诗歌背景和文学时代的相关信息。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学历史背景,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比喻手法的解读:《雪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
我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一手法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培养他们对比喻的感知能力。
情感体验与个人表达:我鼓励学生通过诗歌的描写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个人表达来理解诗歌。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雪和梅的印象,以及诗人的感悟。
韵律感受与声调模仿:《雪梅》往往具有独特的韵律和声调。
我在教学中通过声调模仿和诗歌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多角度解读与讨论: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包括对自
然景物的理解、人生感悟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实例分享与联想:我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些与雪梅相关的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想和理解诗歌的主题。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实际感知。
评价与反馈:在教学结束后,我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对他们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了评价。
这有助于我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更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深入理解。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雪梅》-说课稿-古诗赏析一. 教材分析《雪梅》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梅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的赞美。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律感。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朗读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雪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雪梅的美丽和坚韧,理解诗人对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的赞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雪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词语,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赏析中感受诗的美,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雪梅的图片,播放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的美。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雪梅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雪梅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雪梅》,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律美。
3.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4.讨论: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雪梅》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为诗人卢梅坡所作,作者用拟人化的方式把雪、梅为争春而发生摩擦生动的描绘出来,二者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互不相让。
不同于古今其他诗人把雪、梅并写报春的写法,让人觉的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14.同桌互背。
15.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
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雪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六、教学反思
1、颠覆了诗歌教学的单一模式。
传统的诗歌教学就诗教诗:揭示诗题,了解诗人,读通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歌。
教学方式呈单线形,模式化,而我认为我这堂课视野宽阔,以梅花为主题来重新构建课堂。
从历代诗人吟咏梅花的诗句入手,体会梅花的色香味以及内在精神,展示了较为广阔的梅文化背景;然后再切入文本,解读文本。
所以这堂课不能简单地归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觉得更是一种文化性。
2、提升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艺术。
审美意味着创新,本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乃至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清新亮丽。
例如诵读诗歌的创新艺术——师生接读,反复引读,前后回读,创设情景地读,步步升华地读,诗意浓浓,回味无穷。
再如教学流程的设计艺术——由梅花的外形到内在品质,由梅花到像梅花一样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读梅花的学生,最后由梅花魂扩展到民族魂,一气呵成,艺术无痕。
再看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该艳则艳,该淡则淡;能简则简,当艳不让;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就像一幅墨梅图,素雅中透出幽香,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