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人性场所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读书感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城乡规划学学号:********姓名:官卓作为一名规划师,我们永远要研究分析的就是人,因为我们设计的城市空间是要提供给形形色色的人来使用的。
一个城市空间设计的好坏不在于它形式的美丑,而在于使用者的真实感受。
我认为本书强调的是: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更不是为某些市长领导设计的,而是为生根在这个城市中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设计的,我们不能掉入自我意识的怪圈,而应该时时刻刻从普通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城市空间、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本书呼吁场所的诗意的回归、人性的回归。
本书对于美国城市中各类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细节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主要以人的真实感受为空间质量评价依据。
每一章节都有类似的结构,首先是对本章节涉及的开放空间类型给出定义,之后对此空间形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其形式和使用需求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接下来是每一章节最重要的主体部分,设计导则。
涵盖了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结合实际的研究调查数据,总结出这些空间要素设计的注意事项。
最后的部分就是相关的案例分析,对场地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及场地规划的有缺点呢分析。
全书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北美的公共生活是否已经衰弱的争论上,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如何促进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户外空间,最终希望能给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可亲可近、寄托心灵、富于意义、美轮美奂的人性场所。
第一章节探讨的是城市广场空间,首先作者提到了城市广场的地位。
虽然现代广场已经不像昔日的广场是城市的中心,但是在环境和功能上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此处作者极具创意的将现代的摩天大楼比喻成中世纪的大教堂,因为二者都是时代权利的象征,对人们充满了吸引了,这样使得在其附近的区域产生城市广场空间成为可能。
而对于美国现代的城市广场,作者给予的评价并不高。
由于容积率政策的刺激,一大批纪念性的广场被创造出来,但是他们的设计完全脱离了人们的需要,常常缺乏人的活动。
景观设计必读书目——(个人推荐)

景观设计必读书目——(个人推荐)曾有学生问我读什么景观书好呢?其实对于做园林设计来说,知道的东西越杂对设计越有帮助!但必竟大学几年时光有限,能认真的去看几本书定当会有所收获的。
所列书目全凭个人感觉,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学习而推荐!其实书目并不在多读精为好!有时读个几遍才会品出味道来!《园冶》计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园林人最为熟悉却又是最为陌生的一本书,能通读至尾的而又能读懂的没有多少人!)《从概念到形式》格兰特.w.里德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初学园林者要好好研读的一本书!)《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保罗.拉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园林者需要借鉴之)《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诺曼.布恩著中国林业出版社(每一个刚刚接触园林设计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从中能发现园林设计的乐趣与魅力!)《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江苏科技出版社(一版再版证明这本书有多有用了!)《景观设计学》著:西蒙咨译:俞孔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是为景观设计而写的,没有废话,只有精辟!)《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设计是为谁服务的呢?要关注于人的行为与活动,从而来引导和控制设计。
被列为做园林设计必研读的一本书)《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也是一本将人的行为习惯与设计相结全的经典著作,其对设计者的影响要远比人性场所要早,可惜没有再版!)《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谈空间的一些方法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简单而又实用!园林的空间组合其实并不比建筑少多少)《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有人说日式景观思想根源来源于此,120页的书包含的容量却是1200页)《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梳理最全的一本书!)《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曾有一个想法拿着这本书,对着照片去苏州园子里对照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图文价值套用俗语是五颗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余树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园林与艺术结合的体现)《交往与空间》扬.盖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
最全城市规划书单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美]贝利著《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设计》(修订版) [美]培根《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等编《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闵学勤著《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特兰西克著《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城市策划实战案例》赵卓文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编《城市设计新理论》 [美]亚历山大等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落脚城市》《包容性的城市设计》《城记》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美)斯文诺芙《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美)卡尔索普,富尔顿《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街道与城镇的形成》迈克尔·索斯沃斯《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姚士谋《反规划途径》俞孔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弗朗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卡米诺·西特《街道与广场》克利夫·芒福汀《城市设计基本原理》沙尔霍恩《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斯皮罗·克斯托夫《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黑川纪章《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刘伯英、冯钟平《从“功能主义”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规划》《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立宁《总体设计》凯文·林奇《空间的语言》布莱恩·劳森《网络城市》《城市突变》《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西)鲁亚诺《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美)凯尔博《都市滨水区规划》(美)城市土地研究学会《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城市规划概论》陈锦富《规划介引》Clara Gree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规划》John M Lev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城市设计》Edmund Bacon 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设计新理论》Christopher Alexander 陈治业,董丽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看不见的城市》I.Calvino《城市形态》凯文·林奇《紧缩城市》詹克斯《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柯布西耶《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尼格尔·泰勒《城市和区域规划》彼得·霍尔《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明日之城》彼得·霍尔《城市读本》《理想国》柏拉图《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斯蒂文·蒂耶斯德尔《19世纪与20世纪的城市规划》莱茵伯恩《城市设计构思教程》科赫《城市形态结构设计》库德斯《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雅各布斯《现代城市规划——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科维《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图解思考》保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扬·盖尔《现代城市规划》约翰·M·利维《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丝奇雅•沙森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赵冈《人居环境学导论》吴良镛《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等著《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哭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顾超林《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治堵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刘君德,汪宇明《信息化城市》曼纽尔·卡斯泰尔《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G·阿尔伯斯《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空间、建筑、城市》沙尔霍恩《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理查德·瑞杰斯特《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克莱尔·库伯·马库斯《概念规划》顾朝林《社区规划——综合规划导论》埃里克·达米安《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王建国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比例—科学·哲学·建筑》理查德·帕多万《彼得·艾森曼:图解日志》彼得·艾森曼《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密斯·凡·德·罗《材料的处理》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等《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园林设计论坛1――现代园林设计与艺术译丛》梅尔等著《匠学七说》张良皋《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鲍世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里宁著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著江苏科技出版社《城市规划概论》郭彦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董鉴鸿同济大学出版社《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王瑞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外城市住宅问题研究》陈光庭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著余经文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广义建筑学》吴良镛清华大学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广角镜出版社《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大地景观一一环境规划指南》西蒙兹著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环境心理学》(日)相马一郎佐古顺彦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决定命运的选择>[美]E•拉兹洛著《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哲学走向荒野》[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著《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著《市镇设计》.(英)F·吉伯德等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奥)卡米诺·西特著.仲德崑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街道与广场(》英)克利夫·芒福汀著.《城市设计的维度》(英)Matthew Carmona编著《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德)沙尔霍恩等著.《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美国城市设计>(美)戴维·戈斯林著》生活·读者·新知(美)安东尼·吉登斯著《马斯洛人本哲学》(美)马斯洛著《景观设计学》(美)约翰·O·西蒙兹著《建筑模式语言》(美)C.亚历山大等著《实存空间建筑》(美)诺伯特.舒尔茨著《场所精神》(美)诺伯特.舒尔茨著《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美)威廉·J·米切尔著《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美)肯尼思·科尔森著《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南非)保罗·希利亚斯著《绿色尺度》(英)克利夫·芒福汀《新城市空间》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美)乔斯·B·阿斯福德《建筑环境共鸣设计》(英)伊恩·本特利等著.《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建筑空间论》,《现代建筑语言》,赛维《安藤忠雄论建筑》白林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美)莫什·萨夫迪著《未来城》(美)詹姆斯·特拉斐尔著《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黄伟康《建筑外环境设计》刘永德等《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哈里斯《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塞韦《城市环境艺术》. 于正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赵和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现代城市更新》. 阳建强,吴明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导论》. 徐思淑,周文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王建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群体设计》.徐岩,蒋红蕾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小环境设计》.刘文军,韩寂.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王鹏.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 任平.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城市广场设计》. 王珂,夏健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王景惠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的感性原则与方法》.北京余柏椿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吴明伟《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美学新概念.》徐岱.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艺术的意蕴》.陈旭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周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中心区规划》. 吴明伟,孔令龙.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空间公共性研究》.于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治》.王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适应性城市设计》.陈纪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李庆霞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雷龙乾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宫志纲著.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李砚祖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设计的历程》.洪亮平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万书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景观形态学》.吴家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魏士衡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梁一儒,户晓峰,宫承波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章俊华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视觉与视觉环境》.杨公侠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过伟敏,史明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西方城市规划史纲》.张京祥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尹思瑾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黄琲斐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黄光宇,陈勇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傅崇兰,周明俊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朱小雷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黄俊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论城市本质》.纪晓岚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N城——一座城市和它承载的价值》.新闻周刊杂志社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成砚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环境心理学—人性场所

人性场所——城市广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一、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认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成为了实现土地集约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而作为民众聚集和流动程度较高的广场在规划设计中更是应该重视其关键地位。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
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
在中国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密度不断增加的今天,不仅需要相当数量的广场,其位置与规模的选择更应与其功能密切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实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最大化。
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
因此,作为大众集散中心的广场的能否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休闲娱乐场所,是否能成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二、城市广场人性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激励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
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安排,不仅“可达性”要符合规范,市民愿意漫步其中的“可留性”也同样关键。
而实现人文关怀各种细节更是重要的指标:柔性边界:柔性边界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有开放空间到隐蔽空间的柔和过度区域。
对于广场来说,边界的设置可以使其突出在空间中的位置,并能保障空间的安全。
这类边界一般采用植物或者小型镂空栅栏来构建,保证广场内部的人们可以看到外部的交通状况和建筑物,外部的人们也可以观察到广场内部的活动,保持内外通视的同时也体现了空间的划分。
小空间的划分: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当的小型半隐秘空间,虽然说城市广场是一个公共空间,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提供安静的小型区域,毕竟不是所有的人们来广场都是来看热闹的。
存在一部分人群希望在广场优雅的室外环境中做一些自己私人的事情比如约会、阅读、休息,而亭子,小花园等等这些可以把人们从大空间里保护起来的小型区域就为这类人群提供一个安静安全而又隐蔽的场所。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马库斯著;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10.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定义人性化场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位置应在人们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2、明确的传达该场所可以被利用,含有让人使用的信息。
3、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应美观,具吸引力。
4、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吸引人的活动需求。
5、使未来使用者(包括弱势人群)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6、在合适的地点,向人们提供缓解城市压力的调剂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宁。
7、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场所的群体的需求。
8、有助于开放空间管理者奉行的各项活动计划顺利进行。
城市设计评价表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时还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4.假定服务半径为900英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设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6.广场的位置是否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步行体系造成干扰?8.地方气候适合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之中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共空间。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度是从25—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作者:覃伟伟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2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街巷的调查研究,结合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场所设计的原则,探讨山西巷民族街巷场所的人性化设计,为进一步营造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打下基础。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人性化;山西巷民族街巷一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的相关概念商业步行街是步行街的一种,存在于城市中商业活动较为集中的街道,由大量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商店组成,与其它商业街不同的是商业步行街是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的集中商业买卖区域。
本文从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达到人性化设计。
显性要素即具体要素,包括基础平面、垂直面和上部平面三大部分,本文只对基础平面和垂直面进行论述。
基础平面环境即底面包括大地、水体、低矮的植被、座椅以及所有铺地材料等;垂直面环境包括建筑立面、照明设施、指示牌等。
隐性要素即抽象要素,如街道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地域性等。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性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和思维模式等,在保证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优化,已满足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追求,其前身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人是直接接触和使用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主体。
从设计的本质来说,任何设计观念的形成都是以人为基础。
就步行街空间环境设计的本质来说,在以人性化为主要设计理念的前提下,最终运用各种综合手段,来创造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以满足人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及精神需求。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多次强调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营造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并通过对美国城市中现存开放空间具体案例的分析,在尊重场所背景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场所人性化设计导则,使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更好地为人服务。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设计评价表一城市广场1、对四周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说明拟建的空间将会受到欢送和使用?2、托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公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呈现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展选址时还是在打算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用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4、假定效劳半径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效劳的人能在工程建成之后得到相应的效劳吗?5、效劳范围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临者的效劳?6、广场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8、地方气候室和建设广场吗?假设户外空间在一年只用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当考虑建设室内公共空间。
尺度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是否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适宜的尺度是从25m_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m-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简单性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颜色、材质融合在一起——比方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11、假设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使用和活动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休闲闲逛者还是穿行着?假设两种功能都有,他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开冲突?13、假设鼓舞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退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14、假设要鼓舞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假设要进展音乐会、集会等,是否供给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15、广场的设计是否留意到了两性的不同需求,男性对于“前院”体验〔公共、相互接触〕的偏好,以及很多女性对于轻松和安全的“后院”体验的青睐?16、广场的设计是否通过鼓舞高强度使用来削减恶意破坏行为和“不受欢送的人”的存在〔或者他们在人群中显得不突出〕?或者承受更为结实的设计形式?微气候17、广场的位置是否可以在全年内得到充分的阳光?18、在夏季格外炎热的地方,是否利用植被、遮阳棚、花架等供给了阴凉?19、作为一种城市政策,对建筑高度和体量的把握是否能够保持并增加到达公共空间的光照量?20、广场在午间时的温度在一年中是否至少有三个月超过55 华氏度?假设没有,应当考虑增加户内公共开放空间。
建筑理论书籍推荐

建筑理论书籍推荐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交往与空间》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走向新建筑》
《安藤忠雄论建筑》
《连战连败》
《建筑师的20岁》
《建筑十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语汇》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梁思成谈建筑》
《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
《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世界现代建筑史》
《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
《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
《街道的美学》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建筑之梦》
《赖特论美国建筑》
《负建筑》
《街道与广场》
《城市意象》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思考建筑》
《建筑氛围》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
《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理论》
《宅形与文化》
《环境心理学》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建筑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马库斯著;俞孔坚等译-北京:
xx建筑出版社,
2001.10.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定义人性化场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位置应在人们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2、明确的传达该场所可以被利用,含有让人使用的信息。
3、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应美观,具吸引力。
4、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吸引人的活动需求。
5、使未来使用者(包括弱势人群)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6、在合适的地点,向人们提供缓解城市压力的调剂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宁。
7、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场所的群体的需求。
8、有助于开放空间管理者奉行的各项活动计划顺利进行。
xx设计评价表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时还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900英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设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适合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之中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共空间。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度是从25—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
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闲逛者还是穿行者?如果两种功能都有,它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需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15.广场的设计是否注意到了两性的不同需要,男性对于“前院”体验(公共、相互接触)的偏好,以及许多女性对于轻松和安全的“后院”体验的青睐?
16.广场的设计是否通过鼓励高强度使用来减少恶意破坏行为和“不受欢迎的人”的存在(或者使得他们在人群中显得不突出)?或者采取更为坚固的设计形式?微气候如何?
17.广场的位置是否可以在全年内得到充足的阳光?
18.在夏季非常炎热的地方,是否利用植被、遮阳篷、花架等提供了阴凉?
19.作为一种城市政策,对建筑高度和体量的控制是否能够保持并增加到达公共空间的光照量?
20.广场在午间时的温度在一年中是否至少有三个月超过55华氏度?如果没有,应该考虑增添户内公共开放空间。
21.对于那些午间平均温度超过55华氏度的月份,是否研究了光影分布来预测座位区应该布置在什么地方
22.附近建筑的反光是否在广场中造成了令人不适的视觉或温度?内容很丰富指导性强,利于大家规划设计时多从公众、参与者、体验者的角度来看问题!避免我们的规划总是以自己和甲方的角度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