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笔筒的雕刻技法
晚清留青竹雕笔筒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精神

晚清留青竹雕笔筒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精神
国内最受欢迎古玩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古玩界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留青竹雕又称平雕,皮雕等,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
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
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晚清留青雕书卷形笔筒
此笔筒采用天然书卷形竹子做成,造型别致,颇为雅致。
表面留青雕有山石树木,雕刻生动,精美细致。
皮壳熟旧,已呈枣皮红色。
此色纯为岁月久远,常常盘玩所致,非人为恶意做旧。
年代:清晚期/品相:有干裂/规格:高12.8厘米,对角直径7.8厘米.竹雕笔筒是文房里面的重头戏,因其雕刻保存不易,而备受玩家推崇。
又因竹器最能体现文人精神,而受历代文人雅士所重视。
市面上开门的竹雕,几乎难以得见,如此佳器,不容错过!。
竹笔筒的制作方法

竹笔筒的制作方法简介竹笔筒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具容器,具有独特的材质和工艺美感,备受喜爱。
本文将介绍竹笔筒的制作方法,通过以下步骤,您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竹笔筒。
材料准备在开始制作竹笔筒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 - 竹子:选用直径适合的竹子,尽量选择质地坚硬、没有破损的竹子。
- 锯子:用于将竹子切割成合适的长度。
- 手锉:用于将切割好的竹子修整至光滑。
- 手持电钻:用于将竹子中心进行钻孔。
- 砂纸:用于打磨竹笔筒的表面。
- 量尺、铅笔:用于标记和测量。
制作步骤步骤一:准备竹子1.根据自己的需求,将竹子切割成合适的长度。
一般来说,选择20-30厘米的长度较为合适。
2.接下来,使用手锉修整竹子的切口,确保竹子的切口光滑无毛刺。
步骤二:钻孔1.使用量尺和铅笔,将竹子分成若干等长的区段,并在每个区段的中心做好标记。
2.使用手持电钻,选用合适的钻头,将标记位置进行钻孔。
注意要垂直钻孔,以确保孔径的准确度。
步骤三:打磨1.使用砂纸将竹笔筒的外表面进行打磨,直至表面光滑平整。
2.同样地,也需对竹笔筒的钻孔部分进行打磨,确保笔尖能够顺利进入钻孔。
步骤四:清洁1.使用清水和尼龙刷将竹笔筒进行彻底清洁。
确保竹笔筒表面没有灰尘和杂质。
2.同时,也需清洗竹笔筒内部的孔道,以确保通畅。
步骤五:润色1.将竹笔筒浸泡在热水中,使其稍微变软。
2.涂抹木器专用的润色蜡,可以增加竹笔筒的光泽和保护作用。
3.过一段时间后,用干净的布擦拭竹笔筒,使其恢复干燥。
注意事项•在制作竹笔筒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
使用电钻和锯子时,请佩戴安全手套和护目镜,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切割竹子时要小心操作,以免造成手部受伤。
建议使用更为安全的竹子切割工具。
•打磨竹笔筒时要注意力度,过度磨削可能会导致竹笔筒形状不均匀或过度削薄。
结语通过以上的步骤,您已经了解了制作竹笔筒的基本方法。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尝试亲手制作一个独特的竹笔筒。
制作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致,但最终的成果必定会令人满意。
工艺奇葩竹刻艺术

工艺奇葩_竹刻艺术工艺奇葩_竹刻艺术竹雕竹刻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
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竹刻艺术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
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
其后,竹子的使用范围更广,形制也更为多样。
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
后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了当时用的毛笔,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
而在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竹制勺,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
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
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器“人物花鸟纹尺八”,更从另一侧面体现了盛唐艺术的辉煌。
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明清时期,竹刻名家辈出,涌现了许多流派。
著名的有嘉定派与金陵派。
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号松邻)开创,雕法以深刻为主,其子朱缨(1520―1587,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继之并有发扬,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为嘉定派的形成及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朱”之后,有侯崤曾、沈大生、秦一爵,及清初,有沈兼、周乃始、王永芳等俱称名家。
至清康熙时有吴之[(字鲁珍)、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顾珏(字宗玉),雍正时有施天章(字焕文)等,俱称大师。
乾隆时周颢(号芝岩),世称“合南北宗而为一体”,“二百余年首屈一指”。
其他竹人,各有专长。
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
金陵派名家,明代有李耀(字文甫)、濮澄(1582―1648,字仲谦),而濮澄则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雕法以浅刻为主。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介绍词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介绍词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房用品。
它以精细的竹丝嵌文工艺,呈现出精美的竹龙戏珠纹样,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竹丝嵌文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它将竹丝嵌入到竹筒表面,形成各种图案和纹饰。
竹丝细而柔软,具有一定的韧性,使得竹丝嵌文成为可能。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采用了精细的竹丝嵌文工艺,使得笔筒的外观充满了竹的自然之美和古朴之韵。
竹龙戏珠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图案,它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竹龙象征着权威和力量,珠子则代表着财富和吉祥。
笔筒上的竹龙戏珠纹图案巧妙地融合了这两种元素,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选取优质的毛竹作为原材料,经过清洗和晾晒处理,使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柔软度。
然后,将竹丝剥离成细丝,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编织和嵌入。
这个过程需要工匠们耐心细致地进行,以保证竹丝嵌文的精细度和美观度。
最后,经过打磨和上漆等工序,使得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更加光滑细腻,富有光泽。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文房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的图案精美细腻,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静谧和优雅的感觉。
它可以摆放在书桌上,既能起到整理笔筒的作用,又能增加桌面的艺术氛围。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喜爱,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它以其独特的竹丝嵌文工艺和精美的竹龙戏珠纹样,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
无论是作为礼品赠送,还是作为收藏品收藏,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是一种独具匠心的文房用品。
它以精细的竹丝嵌文工艺和精美的竹龙戏珠纹样,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美感。
无论是作为实用工具,还是作为艺术品收藏,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相信它能够成为您文房雅品的一道亮丽风景。
希望您能喜欢这种独特的竹丝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它将为您的生活增添一份雅致与艺术。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作者:夏周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11期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
竹制笔筒曾经被奉为最上品。
明清时期竹制笔筒制作量最大,但因其难以保存,传世精品不多。
谈起竹制笔筒,首先要从竹刻谈起,竹刻历史悠久,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
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
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
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据统计,最为常见的题材就是《竹林七贤图》、《高士赏游图》等。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
”对此,郑板桥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派第一人,并吟诗颂之:“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中万卷待如何?”由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正是这些竹刻名家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类型转变,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竹笔筒最受文人偏爱,可能与国人崇竹有紧密关联。
宋代苏轼寓竹为君子曰:“璧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当可消百忧。
”文同则称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竹在中国自古就是纯正、正直、谦虚的象征,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也。
竹为气节之象征,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
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又特别喜爱竹子,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是合乎古人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理有色差,雕刻时可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
刘青竹刻的制作流程

刘青竹刻的制作流程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
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
特色: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
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留青:竹刻之一种。
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
故名“留青竹刻”。
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
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
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
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
明晦浓淡,因景而施。
竹刻留青之法,至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
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张希黄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
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道出希黄运用竹筠之妙。
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留青竹刻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为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珍藏。
留青竹刻创作过程一、材料准备阶段留青竹刻用材,毛竹为佳,取材标准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的是主要条件,是最好的留青竹刻素材,可称为玉竹。
清初封毓秀的竹刻诗里说“取材出幽篁体,搜掘同参苓”。
人所共知,人参茯苓是最不易采集的,从这诗里也就说明了取得良好的留青竹刻材料是不容易的。
选好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须懂得鉴别毛竹的生长年龄,这主要是从竹子的表面颜色上来区分的。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明清竹雕笔筒鉴赏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明清竹雕笔筒鉴赏
笔简,作为书斋几案上必备的文房用具,受到人们的重视,雕琢精美的笔筒,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赏识与推崇。
朱三松仕女图竹雕笔筒。
朱三松作品传世极少,殊足珍贵。
当年便与珠玉等价,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竹雕“渔翁”,国家博物馆藏有他“松阴高士”竹雕笔筒。
这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希黄山水楼阁图竹雕笔筒。
张希黄,明代竹刻艺术家。
借竹筠、竹肌质地呈色的差异,首创“皮雕”手法,工细如画。
现藏上海博物馆。
牧牛图竹雕笔筒,无款,审其风格,近于嘉定竹人封锡禄一派。
清代竹根雕刻,盛于封氏,康熙朝,锡禄与弟锡璋同侍值养心殿,惜未见其署名作品。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明末清初时期的松荫策杖图象牙笔筒,是以浅浮雕形式刻制的作品。
笔筒用一只细象牙的罐口制成,主体刻有一棵苍松,一个策杖老人,一个小童,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文人隐逸的生活。
吴之璠东山报捷图黄杨笔筒,吴之璠为清初竹刻大家,这件黄杨木雕即用薄地阳文刻法,结构布局疏朗,刀法圆润。
笔筒上刻有名款“槎溪吴之璠”,一旁刻有乾隆题诗一首。
现藏故宫博物院。
黄杨木梅竹笔筒,以老竹一截为主体,环以粗细不同的3枝嫩竹,又镂雕梅干一株,与竹并立。
梅、竹干间多处镂空,以梅枝、竹叶穿插其间,精巧玲珑。
朱鹤松鹤图竹雕笔筒,用形状奇特的老竹刻成,松针重重叠叠,纤细如毫。
朱鹤,明代著名“嘉定派”竹雕创始人,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楼阁、鸟兽。
古代精品竹雕竹刻《明清时期精品竹雕笔筒》

古代精品竹雕竹刻《明清时期精品竹雕笔筒》
竹刻也称竹雕,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品中的重要门类,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之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一意趣,古代竹刻家在竹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其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为后人楷模,影响深远。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
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 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 件。竹雕笔筒是竹雕的一种,就是利用竹子天然 中空,在其外表雕琢各种文饰图案,用以盛装笔 的笔筒,称为竹雕笔筒。竹雕笔筒的兴盛与明清 时期文具爱好之风兴盛分不开,装饰书房文案成 为当时文人墨动区域形成了嘉定派、 金陵派等派别,他们在继承前人雕刻技法的基础 上,还创造了一些新的雕刻技法。如嘉定派代表 人物之一的吴之璠,他创造的薄地阳文雕刻技 法,独树一帜,为后人所争相效仿;而金陵派创 始人濮仲谦的大璞不斫雕刻刀法,更是被后世的 文人墨客所推祟。
竹雕笔筒的雕刻技法
黑卡,我单纯的喜欢着它的名字。站在越光明的地上,我便彻头彻尾地相信
特点又是从一个方向欣赏的雕塑,而背面就可以 附着在平面或器物上,占据空间少,既可以和圆 雕又可以与绘画等相结合,适用于多种环境的美 化装饰。竹雕笔筒基本上采用的是浮雕形式的雕 刻技法,自然形成的环形内腔壁,也就用做了盛 装书写绘画的用笔。
浮雕作为雕刻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 式,有它特有的雕刻方法,它是在平面上对自然
黑卡,我单纯的喜欢着它的名字。站在越光明的地上,我便彻头彻尾地相信
径 9.1 厘米,高 15.2 厘米,笔筒中两人蓬发露 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扫帚,一人手握蒲扇, 长衫赤脚,悠闲洒脱。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活灵 活现,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雕刻,就是典型的高浮 雕带有一点圆雕的处理方法,而且局部还进行了 镂空透光处理,在光线的照射下,轮廓分明清晰, 人物的头部等部位体积感很强,虚实空间的互 补,使作品凭添了几分情趣。
再如一件明代的竹林七贤作者华夏收藏网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
竹制笔筒的雕刻表现形式或工艺,是在汲取 以往其他材质的雕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 材质的特点和工艺要求,主要归纳为:圆雕、浮 雕和线刻三种形式。
圆雕。所谓圆雕是指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 立体的雕刻作品。
圆雕中还包括一种半圆雕,即雕刻出需要表 现的主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形成一半是圆雕,
而另一半隐藏成原物,也有的是用其他图案、景 物、平面等不同手段作衬底的一种雕刻形式。实 际上,不论是圆雕还是半圆雕,它们都是立体的、 可多角度欣赏的、独立的个体。因此,作为笔筒 类的竹雕,不像竹根等雕刻,多以艺术作品为主, 不具有实用功能,或不以实用功能为主,因此, 严格意义上的圆雕竹雕笔筒是比较少见的或没 有的。虽然有些个别笔筒图案只从单个图案来 看,有圆雕的影子,但放在整个笔筒中看,由于
浮雕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者的区别主要
是:浮雕中体积厚者为高浮雕,体积薄者为浅浮。 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尺寸划分,但两者各有 特点,相对来说已形成各自的模式。高浮雕除尺 寸较厚外,与浅浮雕相比,在形体雕刻上与圆雕 有近似的地方,甚至于某些局部的形体用圆雕的 方法处理,形体压缩比例较小,侧面看物象形态 变化较小,比较容易雕刻人物形象,且体积感较 强。如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的明晚期嘉定派创始人 朱三松的和合二仙竹雕笔筒(图一),该笔筒直
纸、墨、笔、砚文房四宝之列,但作为文房书案 中的不可或缺的物品,成为很多文人墨客的喜爱 之物。而中国文人之所以对竹刻制品情有独钟, 除了竹子价廉物美,十分易得外,还在于其材质 优良,可以充分利用,并作为传统文人的一种精 神寄托。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里有色差,雕刻时可 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
黑卡,我单纯的喜欢着它的名字。站在越光明的地上,我便彻头彻尾地相信
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 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 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 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 竹根肉质厚实,可以雕成各种人物走兽、山水花 木等等。
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它的全盛时 期为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专攻竹雕笔筒的雕刻
黑卡,我单纯的喜欢着它的名字。站在越光明的地上,我便彻头彻尾地相信
不是独立的个体(笔筒本身才是独立的个体), 图案是附着在笔筒上的,因而,我们认为这件笔 筒的雕刻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圆雕。
浮雕。浮雕是指在平面上雕刻出物像浮凸的 一种雕刻形式,它依照表面凸出的厚度分为浅浮 雕和高浮雕,以及透空(镂空)浮雕等。一些运 用压缩、归纳、平面处理的浮雕又可分为单层次 浮雕及多层次浮雕等形式和类别。同时,浮雕的
黑卡,我单纯的喜欢着它的名字。站在越光明的地上,我便彻头彻尾地相信
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突出在平面上,同 时运用形体压缩的方法雕刻成形,可见它与绘画 有一些共同之处,即表面形象的长、宽比例尺寸 不改变,只将物象的厚度压缩到所需的尺寸。浮 雕可以多层次雕刻,也可以单层次雕刻。浮雕的 层次及所形成的凹凸面,在光线的作用下可以形 成不同的明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