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竹雕名家
[转载]明清竹雕名人名家录
![[转载]明清竹雕名人名家录](https://img.taocdn.com/s3/m/5212916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3.png)
[转载]明清竹雕名人名家录原文地址:明清竹雕名人名家录作者:熊灿亭于士俊:号子安,清代江苏吴县人。
光绪年间到北京以刻竹为业,擅长书法,自书自刻,其竹刻作品以行楷为多,字迹娟秀,品种有扇骨、臂搁等。
今传世品有琴形竹剑等。
于硕:号啸轩或啸仙,以号啸仙行,江苏江都人,工书画,活动于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
马根仙:苏州人,绘画世家出身,以浅刻入画,线条流畅,图案清秀诱人。
马国珍:字鸣玉,号珂亭,居家定城南,清乾隆时人。
善刻竹,工刻山水花鸟,尤善深雕折枝花果。
曾刻竹扇骨边《西园雅集图》、《春夜宴桃李园图》,神采奕奕动人。
今传世名作有《竹根》一件,《石榴小笔筒》一件,均为叶玉甫收藏。
王毅:字叔远,明万历,天启年间虞山(今江苏常熟市)人。
擅长微雕,能在一寸大小的木上,雕刻精细的宫殿楼阁器皿以及人物鸟兽木石等,无不随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魏子敬《核舟记》中记载了他在长不盈寸的果核上,雕刻“东坡泛舟赤壁故事”。
此真迹今虽未见;但此事迹却在民间文为流传。
王石芹:名王云,善于摹刻金石文字,擅长扇骨雕刻,有“吴中名手”之誉。
王易:字又白,能书画,兼通音律,精通雕镂技艺。
有范姓孙制招其京师,几十岁方南归,侨寓吴中,又十余年方卒。
王永芳:又名王若芳,字玉斧,自署舜江,工镶字。
王永芳以大字深刻文字着称。
清初竹人。
王纪常:清康熙,乾隆年间人,好深刻笔筒,极工细。
名浚,清道光年间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工书法,善刻印和刻竹,摹刻古金石文字于扇骨上,极为工致。
现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其所刻竹扇骨一柄,上浅刻小行书《兰亭序》全文,极为精致。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虞老人,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卒。
明王锡爵孙,王衡子,为“四王”之首。
王铿:字元照,一字圆照,一作元照,自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生,清康熙十六年(1677)卒。
明王世贞(1526~1590)曾孙。
明清竹雕的特点

明清竹雕的特点明清竹雕特点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到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
朱鹤认为,如果不进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
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
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
清代后期面目不暇接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
现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鉴定技巧以飧读者:看质地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
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
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看款式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
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
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
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看刀工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
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得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看风格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
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
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
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转)明清竹雕名人录: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明清竹雕名家

明清集书法家、画家、竹雕收藏家于一身的名人(已有藏品传世)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明嘉靖、万历间(1522~1620)人。
先世本籍新安,宁时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及至朱鹤,始定居嘉定。
朱鹤工诗文,善丹青,精篆刻。
朱缨:朱鹤的儿子,字清父,号小松。
“工小篆、善行草,善画山水”,继承其父刻竹之业,深得真传。
因此,雕作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悦然有生气。
朱稚征:号三松,系朱鹤幼孙,朱缨次子,祖孙三代被誉为“嘉定三朱”。
朱稚征志趣高远,以号行世,主要艺术活动在明末崇祯年间。
朱稚美:号伯鲁,一号万松,明晚期嘉定竹刻名家,竹雕刻家朱鹤的长孙。
工诗文,善书法,受父祖籍艺术熏染,亦善刻竹。
虽刻竹名气不如其弟朱稚征那样之大,亦为当时竹刻名人之列,与徐允禄、张表、刘维潘合称“练川四隐”。
朱海三:清代嘉庆时雕刻名工,别号三仙。
江苏苏州人。
凡木、竹、石、骨、玉、象牙等雕刻工艺无不精通。
曾雕象牙塔一座,塔高十一层,连看塔人相互呼的表情都刻制出来。
朱文右:号筠斋,吴之潘之婿,清康熙年间嘉定著名笔雕刻家。
得其岳父吴之?指授,承传吴氏竹刻技法,其风格亦为吴氏一路。
朱宝骝:字又原,清浙江德清人,清晚期竹刻家。
工书画,精刻竹,多摹写金石文,刻法仿韩潮一派,字体古雅。
朱世家:字渔甫,自署味兰,清晚期出罗店适居嘉定,能写行革,工画花及工笔山水,性极聪慧。
中年始学竹刻。
奏刀全用平刀,曾师法马国珍雕刻竹臂搁,又仿封氏立体雕竹刻师子,无不神似。
平生作品以小件为多,都用刻印章之法来刻竹,又喜刻各式檀香小盒,上往往雕刻立体花一枝,精工致极,今传世品有《薄地阳文梅花折枝豆蓉盒》两件。
同锷:字剑堂,清清嘉定人,生年不详,善刻竹。
尤精刻扇骨边小字。
所刻多由同里著名书家浦熙作书,周锷奏刀,所镌精工细巧。
“细如蝇须,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作者:夏周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11期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
竹制笔筒曾经被奉为最上品。
明清时期竹制笔筒制作量最大,但因其难以保存,传世精品不多。
谈起竹制笔筒,首先要从竹刻谈起,竹刻历史悠久,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
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
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
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据统计,最为常见的题材就是《竹林七贤图》、《高士赏游图》等。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
”对此,郑板桥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派第一人,并吟诗颂之:“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中万卷待如何?”由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正是这些竹刻名家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类型转变,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竹笔筒最受文人偏爱,可能与国人崇竹有紧密关联。
宋代苏轼寓竹为君子曰:“璧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当可消百忧。
”文同则称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竹在中国自古就是纯正、正直、谦虚的象征,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也。
竹为气节之象征,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
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又特别喜爱竹子,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是合乎古人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理有色差,雕刻时可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
清代竹雕拍卖记录

清代竹雕拍卖记录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材料之一,而清代的竹雕作品更是在艺术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清代竹雕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清代竹雕作品一直备受关注,不少珍贵的作品都曾经在拍卖中创下了高价。
清代竹雕作品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其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
清代竹雕作品通常都非常精致,其雕刻技巧和细节处理都非常出色。
竹雕作品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等,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清代竹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非常抢眼,其价格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以下是一些清代竹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记录:1、清代竹雕“梅兰竹菊”屏风这件清代竹雕“梅兰竹菊”屏风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该屏风高1.9米,宽1.2米,是一件非常大型的竹雕作品。
屏风上雕刻着梅兰竹菊四种花卉,花卉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
该屏风曾在2018年的一次拍卖中以1.2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最高纪录。
2、清代竹雕“百子图”这件清代竹雕“百子图”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该作品高1.8米,宽1.1米,雕刻了一百个婴儿的形象,每个婴儿的表情和动作都非常生动。
该作品曾在2015年的一次拍卖中以89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第二高纪录。
3、清代竹雕“仕女图”这件清代竹雕“仕女图”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竹雕作品。
该作品高1.3米,宽0.8米,雕刻了一组仕女图,每个仕女的服饰和发型都非常精致。
该作品曾在2017年的一次拍卖中以45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第三高纪录。
4、清代竹雕“山水图”这件清代竹雕“山水图”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该作品高1.5米,宽1.0米,雕刻了一组山水图,山水之间的流水和云雾都非常逼真。
该作品曾在2016年的一次拍卖中以31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竹雕拍卖的第四高纪录。
以上是一些清代竹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记录。
陈寅生刻竹浅谈

陈寅生刻竹浅谈作者:杨未君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09期陈寅生(1830-1912),北京人,名麟炳。
清代著名的铜刻高手,秀才出身,精书法、擅篆刻,绘画也饶有清趣。
其好收藏,精鉴赏,有斋号署“妙严室”“寿金石室”,同治初年起在京师琉璃厂专业刻铜。
后世知陈寅生之名,多是因为其刻铜。
当年闻名遐迩的琉璃厂名物“寅生刻”铜墨盒镇尺之属,“足与曼生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百五十年后,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收藏品,成为众多刻铜爱好者的心头所爱。
那么,陈寅生除了刻铜之外,还刻别的吗?有没有其他材质的“寅生刻”呢?比如竹木牙角或其他?相信这也是读者感兴趣的。
不同材质的镌刻,其立意、技法、刀工、打磨和刀具等都各有不同,甚至有的还差距很大,但刻艺大多是相通的。
陈寅生在刻铜之外,也有在其他材质上驰骋刀笔,挥洒才情。
本文先仅就寅生刻竹略谈琐屑,以就教于博雅方家。
《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图1,汪孟舒著,杨元铮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12月出版)一书中,辑有《嘉棠精舍题记剩稿》,其中有《访十一弦馆主人之子张莲舫记述》一文,文中说:“(张瑞珊)能制箫,曾为佛六爷制十二律箫。
有友陈寅生,善为刻竹。
”陈寅生刻铜史料,见于文献记载的,虽零缣碎简、只言片语,但近年来通过耙梳钩沉,仍偶有新知获闻,而陈寅生刻竹,见于著录的相对稀见。
十一弦馆主人张文祉(1828-1916),号瑞珊(又作瑞山),北京人,著名古琴家,精乐器制作,喜收藏,能书画,有《十一弦馆琴谱》传世(刘鹗辑印)。
同治十年(1871)张瑞珊在琉璃厂开设“蕉叶山房”,从事古琴收藏、修缮和买卖。
其经历与寅生有颇多相似,能书擅画,亦学亦商,且均享长寿。
同在一条街上讨生活,声气相投,相互友善,说瑞珊“有友陈寅生”,应不是虚言。
我们知道,陈寅生曾书有小楷横披《十一弦馆记并跋》,是目前所见陈寅生纸绢书法中字数最多且极精彩的作品之一,可证陈寅生与张瑞珊交游信有实据。
所以此条所记“有友陈寅生”的陈寅生,并非同名同姓者他人。
清代竹刻艺术及名家、明清竹雕家

清代竹刻艺术及名家、明清竹雕家清·竹雕竹林七贤笔筒A BAMBOO BRUSH-POT WITH FIGURES DESIGN Qing dynasty径:11.2cm 高:13.5cmRMB:45,000-60,000竹雕婴戏图笔筒估价: RMB 40,000-40,000成交价: 46200.0 RMB尺寸: 高15.8cm竹刻起源历史悠久,依据考古发掘材料,我国用竹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古代竹制品的大量使用,给竹刻艺术创造了物质条件。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竹器很难保存,故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较少,自明中叶正德、嘉靖以后到清代,竹刻成为独立的雕刻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名家辈出,从实用为主转变成为供人们鉴赏收藏的艺术品,从而使竹刻艺术成为专门的工艺美术门类。
明清两代竹刻的发展进程基本可以概括为由明代的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的繁绮多姿,进而又嬗变为清后期的平浅单一。
本文就清代竹刻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作一简要介绍。
一清代前期自清初至乾隆为清前期,这是竹刻的黄金时期。
无论在装饰题材还是雕刻技巧方面,都比晚明更呈多元化,总的艺术风格仍承袭明代朱氏高浮雕、透雕的传统,也有在继承之余加深造诣,探索雕刻之奥妙,推陈出新的。
这时,文人画的勃兴,促进了竹刻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艺术审美意识与要求,也带动了竹雕在内的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提升了竹刻的文化含量。
艺术家们糅合了多种雕刻技法,创造出许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作品,诸如“竹林七贤”、“对弈”、“赤壁图”等反映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寓示“吉祥”、“万年如意”、“八仙祝寿”等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一反前人深厚朴实的风格,而以新奇见长,构图虽简单,造型却极佳,雕刻也十分精细,所有边棱部分都很圆滑,对器顶、器背以及底部均着意处理。
器型较明代丰富,多见有诗筒、笔筒、香筒、笔搁、墨床、笔洗、神仙人物、螃蟹、蟾蜍等等。
此外,这一时期复古思想盛行,竹刻艺术中的仿古制品也相继出现,如仿古竹鼎、竹瓶、竹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竹雕名家清代竹雕名家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
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
沈大生嘉定人,明代遗民。
能诗善画,多才多艺,继承嘉定派朱氏的雕竹技艺。
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大生浮雕“庭园读书图”笔筒一件。
尚勋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的竹刻名家。
善刻留青法,造诣极高。
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浅浮雕竹林七贤图笔筒》和《八骏图笔筒》,上海博物馆收藏其《桐荫煮茗图笔筒》,广东省民间工艺馆收藏其《溪船纳凉图笔筒》等。
尚氏的《载鹿浮槎笔筒》等,今已流失海外。
周乃始清代嘉定人。
工诗善画,颇有才气,也喜竹刻,擅刻芭蕉丛竹。
上路博物馆藏有其浅刻芭蕉人物笔筒一件。
岳鸿庆字余三,清道光、咸丰年间浙江嘉兴人,岳飞的后代。
工于刻竹,运刀如笔,一时称绝。
还曾以竹雕刻技法,刻《紫檀木梅花图大笔筒》,由画家张子祥落墨,余三奏刀,千枝万蕊,生机勃勃,虬枝老干,皱纹疤结,浑古有致。
今上海博物馆收藏其竹刻《游鱼图》扇骨一柄。
王永芳清代嘉定人。
工刻竹,所刻字体多学苏东坡,清劲风骨存。
上海博物馆藏有王永芳浅刻苏字千论书”行体笔筒一件。
吴三藩清代嘉定人,字鲁珍,号东海道人。
初学嘉定派朱珉技法。
后自刨嘉定派中一支脉。
即薄地阳文竹雕。
流传于世的作品多为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书法臂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氏木雕人物笔筒一件。
上海博物馆藏其薄地阳文浮雕“松下老人”竹臂搁一件;薄地高浮雕“二乔”竹笔筒一件,一面雕“二乔图”,一面刻七绝一首,款为“吴三藩”三字,极为珍贵;又藏“松荫迎鸿图”竹笔筒上件,属“磋溪吴三藩制”款,亦极为稀珍。
朱文右吴鲁珍之婿,得吴氏指教,颇能传其技法。
传世佳作有“合鞋瓣”竹笔筒一件。
封锡爵清代嘉定人。
专工刻竹,人品高洁、技艺超绝,因而声名远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封氏竹雕“白菜”笔筒一只,整个笔筒雕成白菜形状,造形自然别致,底有“封锡爵”三字篆夹园杉阳文印款。
封锡禄清代嘉定人。
性情落拓不羁,精于竹刻,于康熙年间被招人宫廷,成了御用刻竹艺人。
他尤其擅长用竹根雕刻人物像。
他还擅刻核桃、橄榄核等工艺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竹雕人物山水笔筒下件,有“壬寅三月”和“封锡禄”名款;叉,上海博物馆藏其竹根雕“罗汉”及“狮子戏球”立雕各一件。
封锡璋清嘉定人。
锡禄之弟,也精竹刻,也是御用竹刻艺人。
上海博物馆藏其浅浮雕竹笔筒一件。
封品官清嘉定人,善竹刻,尤擅竹根雕人物。
封三元官清嘉定人,工刻竹,技法出于封门家族,尤擅竹根雕人物。
封始镐字彝周,清嘉定人,传承父辈竹雕之艺,擅长竹雕人物,亦名噪一时。
《竹人录》记载,其“好读书,旁及镂剔人物,浓纤合度。
”据《清档》记载,清雍正间(1723——1735年),其与封始歧同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牙作供职。
封始歧字时周,清嘉定人,善刻竹木牙雕等。
《竹人录》记载,其“性活澹,家贫无以自给,籍技能以资衣食,所制亦工妙”。
雍正初年,由苏州织造高斌荐入清宫造办处牙作供职,其当差之名为“封歧”。
今传世品有《封始歧款竹根雕伏虎罗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封始歧款牙雕山水人物小景》。
封始豳字绵周,清嘉定人,封锡禄之子,著名竹雕刻家。
技艺高超,不在其父之下,尤善竹根雕人物。
封文官清嘉定人,工刻竹,尤善竹根雕人物。
封小姐佚名,清嘉定人,《竹人录》载其“工刻竹根蟾蜍,时人珍之,以一蟾蜍易银一两”。
封颖谷清嘉定人,封锡爵之子,亦工镂竹,承传封门竹刻技法,善竹根雕人物。
封云生清嘉定人,师承封门技法,善竹根雕人物。
顾珏清嘉定人。
他的刻竹,一反朱氏等人传统的平淡天然的风格,转向精雕细刻。
他的作品都要经过一二年时间才能完成。
独立门庭,自创一派。
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竹根雕“群仙祝寿图”一件,制作精细,用刀细密,是其代表作。
施天章清嘉定人。
字焕文,清代著名竹刻家和象牙雕刻家。
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竹刻妙若神工;技艺超群,曾师从于封锣禄,擅长竹根人物雕,人物神情态度极为生动逼真,风格古朴苍老。
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享年七十三岁。
今传世品有《施天章款竹雕佛手》,竹根雕童戏各一件。
风格苍深浑厚。
周颢(一作周灏),字晋瞻(一作峻瞻)号芷岩(或作芝岩),又号雪僬,尧峰山人,晚年号髯痴,人称“周髯”。
清嘉定南翔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八十八岁。
周氏多才多艺,能诗善画擅刻竹,绘画曾问业于王石谷,得其指授。
刻竹师法嘉定朱氏技法,又别树一帜,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独创“陷地深刻”之法,为清代竹雕史上承上启下之人物。
周氏竹雕技艺功力自深。
所作山水、树石、花草、丛竹、人物等,皆不用稿本。
其山水首次将南宗画法移入竹刻,尤为清人所称许。
周氏擅长多种竹刻技法,今传世作品亦较多,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周芷岩松壑云泉图笔筒》和《竹石图笔筒》均采同阴刻法,以刀代笔,表现墨韵,极为流畅自然。
而《竹雕杏花笔筒》、《竹雕兰花纹臂搁》和《竹枝图臂搁》等,则为“陷地深刻”法之风格,颇有新意。
浦灿字万山,号鹤汀,清代嘉定人,秀才。
善画,画松学荆浩,虬枝夭矫,孤干蟠穹,一宝高悬,长凤飒飒。
师从周芷岩学竹刻,刻竹与用墨韵颇能相合,亦为嘉定竹刻名家。
周笠字牧山,清嘉定人,周颢之侄。
善刻竹,与周颢齐名。
擅长绘画,山水师法元四家,水墨花卉生意盎然。
周笠少时与周颢同学画,同刻竹,但各得其意,各不相袭。
清人评其作品“生意远出,神气内涵,万点当虚,千层叠起,浑厚中自露秀色”。
周笠晚年客居扬州,六十岁而病卒,今传世作品较少。
周之礼字子和,号致和,江苏长州人,晚清竹刻家。
刻竹摹金文字,极为精工老到,有书卷气。
周锷字剑堂,清嘉定人,生年不详,善刻竹,尤精刻扇骨边小字。
所刻多由同里著名书家浦熙作书,周锷奏刀,所镌精工细巧,“细如蝇须,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
”卒于嘉庆中期。
张希黄清江苏江阴人。
精于刻竹,创造了去地阳文留青竹雕,风格独特。
善于运用竹筠色泽的对比变化,表现浓.淡,极有意趣。
上海市博物馆藏有其留青笔筒一件”另有“归去来辞”山水笔筒一件,雕刻得细致工妙。
潘西风清代浙江人,精于刻竹。
郑板桥称他的技艺为濮仲谦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
有诗赞誉道:“老桐与竹结知音,苦竹雕镂苦费心。
十载竹西歌夜吹,几回烧去竹为琴”。
“老桐,即人们对他的戏称。
上海博物馆藏其浅地刻临恽寿平梅花笔筒一件。
时澄之字志范,清嘉定人,时钰之孙,善刻作,共名与时其泰相埒。
时大经号甫堂,时以成次子,善刻阴阳文山水花果与虫草。
设肆于嘉定城中,名“文秀斋”,店中陈列着竹刻假山一座,古雅浑朴。
喜刻大件,如竹狮子、高尺余,寿星为二尺余。
其他如蟾蜍、灵芝、淡巴菰盒等,极精工。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生卒年月不详。
初居嘉定南翔,后迁徒天津,活跃于清康熙年间,为朱三松之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
擅圆雕和浮雕,深浮雕师法朱氏,浅浮雕乃自创一门,名“簿地阳文”。
今传世作品较多,著名的竹雕有《二乔并读图笔筒》、《老子骑牛图笔筒》、《荷杖僧笔筒》、《丁山射雁图笔筒》、《松荫迎鸿图笔筒》、《黄扬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松溪浴马图笔筒》等,现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
时其吉字大生,时钰次子,清嘉定竹刻名家。
师法其父竹刻技艺,精刻竹,尤善深刻,擅摹刻名山胜水。
时其泰字赓飏,清嘉定人,时钰之孙,善刻作,其名与时其泰相埒。
吴嵩山一作松山,清代嘉定竹刻名家,居南翔寺,后流寓维扬。
师从周芷岩学画刻竹,工画,亦擅竹刻。
时其祥字天行,时钰次子,清嘉定竹刻名家。
善竹刻,善摹名山胜水,工细极至,一丝不苟,故每成一器需耗时数月。
竹刻与兄齐名。
严望云一作阎望云,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木雕艺匠,善制木器,极为精工,曾为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做过香几、小盒等器具,放在项氏藏书画的“天籁阁”中,极受项氏推崇。
还为项氏制作一只竹根杯,作荷叶的形状,旁雕有蟹和莲房,精巧雅致,项氏为其题一绝句云:“截得青琅玕,制成碧筒杯。
霜螯正肥美,家酿醉新醅。
”严氏曾为项氏制作过不少的器具,但流传到后世的并不多。
时汝鉴号芳林,时澄之子,清嘉定人,工古篆八分书,师承父祖竹刻之艺,善刻阴阳文,尤善刻人物花卉。
严煜字敬安(一字云高),清代嘉定人,据南翔寺。
工画山水、花鸟,亦能写竹石,尤精研金石、六书之学,从周芷岩学竹刻,得不传之秘,遂成为嘉定竹刻名家。
时以成号炳南,时汝鉴之子,承父祖家传,善刻阴阳文山水,深浅合度,雅俗共赏。
花卉尤能出新意动人。
杨澥原名海,字竹唐,号龙石,清江苏吴江人,晚清竹刻家,善治印,精刻竹。
印章以秦汉为宗,于金石考据之字靡不精核。
竹刻善摹金石文字,刀法深圆,风格独特。
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享年五十九岁。
杨褒字圣荣,号古林,清代以擅长竹章篆刻出名的竹刻家。
家贫无以谋生,遂卖竹刻为业,首创竹章篆刻,时人争相收藏。
著有《寓意》、《竹章印谱》二卷,年七十而卒。
杨谦号吉人。
杨褒之子,继承父业,以卖竹刻为生。
除竹刻之外,亦善书画、篆刻和雕刻,擅长写墨竹,作李斯篆,雕琢玉石印章等,都属精古。
时沅字湘华,自号卧牛,江苏嘉定县人,竹刻名人时大经的儿子。
时氏一门数代,都以刻竹闻名。
传到他已是时家最后一小艺人,所刻竹臂搁、笔筒的山水刀法,颇似王恒,可惜年轻时身体残废,但仍经常卧床刻竹不倦。
时钰字世贤。
清初嘉定人,好吟咏,擅竹刻,为清前期嘉定竹刻名家。
其二子一孙均承传其技法,成为一时竹刻名家。
汪曾銮字敏甫,号听园,先世居江阴,后迁居嘉定,清晚期时人。
精六法,善治印章,书法学王右军,善以刻印章之法刻竹,亦善刻黄杨、檀香印章,其上刻兽钮,甚古雅。
张步青清乾隆、清嘉庆年间嘉定人,自学刻竹,无师处通。
技艺娴熟,风格与邓用吉相仿佛,曾刻两件折枝蔬果,秀逸玲珑,为世所珍。
由于隐逸,虽有绝技,鲜为人知。
张陈典字徽五,号毅庭,嘉定人,本姓陈,外祖张用之立为后,因传医业。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任铜仁知县,有惠政。
九岁能文,及长工诗,精行草,善画写意人物,亦善刻竹。
所制笔筒,镂空深刻,极为工巧。
著有《燕翼堂集》等。
其竹刻为其学问所掩而不出名。
今传世名作有《留青深刻笔筒》一件,为黄允之氏所收藏。
张宏裕字百福,清中期嘉定竹刻家,擅长人物画,以竹刻小像而著名。
初多刻花果之类,未足尽其技,遂改为专雕竹根人物小像,无不毕肖。
《竹人录》载其“独以三寸竹为人镂照,自朱氏至今,别开生面矣。
”张鉴轩一作张监轩,广东潮州著名的木雕艺人,他所雕刻的圆雕蟹篓在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展出,引起轰动,并荣获国际奖。
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内陈设的两件大型全漆木雕《花鸟》和《鱼虾》,亦出自他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