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雕名家

合集下载

明清竹雕的特点

明清竹雕的特点

明清竹雕的特点明清竹雕特点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到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

朱鹤认为,如果不进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

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

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

清代后期面目不暇接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

现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鉴定技巧以飧读者:看质地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

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

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看款式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

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

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

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看刀工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

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得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看风格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

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

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

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转)明清竹雕名人录: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工艺奇葩竹刻艺术

工艺奇葩竹刻艺术

工艺奇葩_竹刻艺术工艺奇葩_竹刻艺术竹雕竹刻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

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竹刻艺术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

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

其后,竹子的使用范围更广,形制也更为多样。

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

后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了当时用的毛笔,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

而在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竹制勺,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

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

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器“人物花鸟纹尺八”,更从另一侧面体现了盛唐艺术的辉煌。

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明清时期,竹刻名家辈出,涌现了许多流派。

著名的有嘉定派与金陵派。

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号松邻)开创,雕法以深刻为主,其子朱缨(1520―1587,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继之并有发扬,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为嘉定派的形成及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朱”之后,有侯崤曾、沈大生、秦一爵,及清初,有沈兼、周乃始、王永芳等俱称名家。

至清康熙时有吴之[(字鲁珍)、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顾珏(字宗玉),雍正时有施天章(字焕文)等,俱称大师。

乾隆时周颢(号芝岩),世称“合南北宗而为一体”,“二百余年首屈一指”。

其他竹人,各有专长。

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

金陵派名家,明代有李耀(字文甫)、濮澄(1582―1648,字仲谦),而濮澄则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雕法以浅刻为主。

明清竹雕名家

明清竹雕名家

明清集书法家、画家、竹雕收藏家于一身的名人(已有藏品传世)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明嘉靖、万历间(1522~1620)人。

先世本籍新安,宁时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及至朱鹤,始定居嘉定。

朱鹤工诗文,善丹青,精篆刻。

朱缨:朱鹤的儿子,字清父,号小松。

“工小篆、善行草,善画山水”,继承其父刻竹之业,深得真传。

因此,雕作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悦然有生气。

朱稚征:号三松,系朱鹤幼孙,朱缨次子,祖孙三代被誉为“嘉定三朱”。

朱稚征志趣高远,以号行世,主要艺术活动在明末崇祯年间。

朱稚美:号伯鲁,一号万松,明晚期嘉定竹刻名家,竹雕刻家朱鹤的长孙。

工诗文,善书法,受父祖籍艺术熏染,亦善刻竹。

虽刻竹名气不如其弟朱稚征那样之大,亦为当时竹刻名人之列,与徐允禄、张表、刘维潘合称“练川四隐”。

朱海三:清代嘉庆时雕刻名工,别号三仙。

江苏苏州人。

凡木、竹、石、骨、玉、象牙等雕刻工艺无不精通。

曾雕象牙塔一座,塔高十一层,连看塔人相互呼的表情都刻制出来。

朱文右:号筠斋,吴之潘之婿,清康熙年间嘉定著名笔雕刻家。

得其岳父吴之?指授,承传吴氏竹刻技法,其风格亦为吴氏一路。

朱宝骝:字又原,清浙江德清人,清晚期竹刻家。

工书画,精刻竹,多摹写金石文,刻法仿韩潮一派,字体古雅。

朱世家:字渔甫,自署味兰,清晚期出罗店适居嘉定,能写行革,工画花及工笔山水,性极聪慧。

中年始学竹刻。

奏刀全用平刀,曾师法马国珍雕刻竹臂搁,又仿封氏立体雕竹刻师子,无不神似。

平生作品以小件为多,都用刻印章之法来刻竹,又喜刻各式檀香小盒,上往往雕刻立体花一枝,精工致极,今传世品有《薄地阳文梅花折枝豆蓉盒》两件。

同锷:字剑堂,清清嘉定人,生年不详,善刻竹。

尤精刻扇骨边小字。

所刻多由同里著名书家浦熙作书,周锷奏刀,所镌精工细巧。

“细如蝇须,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

世代有贤者,一艺足千秋——竹刻艺术世家朱鹤家族

世代有贤者,一艺足千秋——竹刻艺术世家朱鹤家族

世代有贤者,一艺足千秋——竹刻艺术世家朱鹤家族原文地址:世代有贤者,一艺足千秋——竹刻艺术世家朱鹤家族作者:练水寄巢世代有贤者,一艺足千秋——竹刻艺术世家朱鹤家族凡喜爱中国竹刻艺术者,无不对嘉定派竹刻推崇备至。

嘉定派竹刻,是中国竹刻艺术中历史最悠久、作品最丰富、技艺最高超的流派。

而谈及嘉定竹刻艺术史,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人为代表的朱氏家族,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

他们工诗文,精篆刻,善书画,文化艺术造诣醇厚而全面,创为竹刻作品,不但技艺精妙,而且气韵生动、风雅绝俗,从而成为嘉定派竹刻的开创者和早期传播者。

明末清初,朱氏家传竹刻技艺为秦一爵、沈大生、沈汉川等人所继承,朱氏子孙中的朱稚美、朱贞一、朱子素、朱昴等开始注重举业和著述,成为名闻遐迩的文人学者,不少文学作品和史学著作至今仍流传不绝。

朱鹤:肇创竹刻,名垂艺史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是众所公认的嘉定派竹刻艺术鼻祖。

祖上本是新安(今安徽黄山市)人氏,宋建炎年间迁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至朱鹤时又徙居嘉定清浦镇(今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后因倭寇侵扰,举家避居于嘉定城中东清镜塘畔,遂世代定居于此。

朱鹤少从著名学者松江曹时中研习文字学,对篆书浸淫甚深,尤其是对用于镌刻图章的“缪篆”有独到的见解,并精于治印。

明末书画巨匠李流芳,同样是印坛名家,但在看到朱鹤的印谱后,也不得不惊异叹服。

他认为朱鹤的印章“自大小篆至于飞白、鱼虫之迹,无所不备。

其配字之精、用刀之巧,穷工造微,本秦汉之法度而奄有宋元之变通,近世工者皆不及也”(清佚名《江东志》卷七《印谱跋》)。

朱鹤在篆刻方面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书法、篆刻之外,朱鹤的绘画也卓尔不凡。

文人多爱竹,朱鹤亦概莫能外。

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把自己的才情用于咏竹、画竹上,而是全部倾泻在刻竹上。

史称他的竹刻作品形制朴雅,层次拗深,气韵清远,是文人雅士竞相追逐的艺术珍品。

明崇祯间进士,入清后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的嘉定人何平,卸任后归居田园,百般搜求,终于得到一件朱鹤刻制的竹罂,喜出望外,奉为至宝,遂将居所命名为“竹罂草堂”,并自号为“竹罂老人”。

明代竹雕研究之朱缨

明代竹雕研究之朱缨

二、朱缨作品辨析朱缨(1520-1587)字清父,号小松,朱鹤之长子。

因其好友徐学漠为其作《朱隐君墓志铭》而使其生卒年得以明晰流传至今,也据此大概推算出了没有记载的其父生卒年和字叔子朱稚征的大概生卒年为可靠的依据。

他的传世真迹屈指可数,其代表作即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刘阮如天台竹雕香筒》,高16.5厘米,口径仅3.7厘米(见图)。

以浅、高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表现了一个神话故事。

此筒于1966年4月出土于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其墓主是明万历年间的朱守城夫妇(按:即使出土于明代墓葬,我们也不能武断的认为就是小松之真迹,不能忽略赝品入葬的可能性,经多方论证和对实物研究,这种可能性已经排除),其身份失考,但镌刻着阴文朱缨和阴刻方印篆文“小松”款识的竹雕香筒是其真迹无疑,为我们研究小松竹雕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可信的、确凿的物证,令人欣慰。

通观此香筒,去掉上盖,底座和天地留白,其中实际画面近剩不足13厘米,其展开长度不足11.5厘米,在如此狭小的图形竹面上以刀代笔,雕刻出东汉明帝永平五年,浙江嵊县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游玩迷路,偶遇两美丽女子,直呼其名,似曾相识,并诚邀他俩到家中做客,以美酒款待,闲暇对弈于松下,纵情于山水间,如此十几日,二人求归,女子在劝止。

又半年后,刘、阮思家苦急,回到家乡后,见家乡面目全非,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几经查询,找到了他们的七世孙。

这些后人只知道前辈老人说过祖上有进山游玩未归。

此时已是东晋太元八年(383)。

随后,刘、阮二人不知所往。

明代杂剧中也有《刘晨、阮肇误入桃源一剧》,由王子一撰,万历年间曾刊行,并配有插图。

这些民间传说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吴承恩通过民间传说创作的《西游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显示明代的审美倾向和思潮——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缨把这种愿望理念以竹雕形式表现出来,被同宗族人收藏珍爱,以至于死后都陪葬身边,永不分离,这与唐太宗李世民与兰亭同葬是如出一辙。

竹刻大师严煜作品

竹刻大师严煜作品

严煜:字敬安,号云亭,江苏嘉定人。

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刻竹师从周芷岩,得不传之秘。

工画山水、花鸟,尤精于金石六书,治印亦苍古有法。

严煜作品:浮雕竹刻笔筒
材料:竹
规格:高9.6cm
介绍:此笔筒布局巧妙,所刻柳树枝干虬劲有力,而柳叶所刻最为精绝,深浅得宜,疏密得当,如笔绘一般,而柳下双高士,化身渔樵二人,神情恬淡超脱,当为作者内心之写照也。

而背景云水相连,意境清幽而开阔,落款书法端庄古雅,殊为难得!在其传世之作中此笔筒当为上品也。

严煜作品:圆雕孩童戏鸟。

明清竹雕“四大金刚”神像经典

明清竹雕“四大金刚”神像经典

明清竹雕“四大金刚”神像经典创建图稿:贺宗训收藏分享:2013年4月16日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托”乃梵文译音。

穿甲胄,双手抱持琵琶,主持东方,据称他能护扶国土,故称东方持国天王。

“持国”解意慈悲为怀,保护众生。

他住须弥山黄金棰,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乃梵文译音。

既意“增长”手杖宝剑,他住须弥山琉璃埠,据说他能率诸鸠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州。

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乃梵文译音,解意广目。

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佑百生。

他住须弥山白云量间,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称赤索,看有人不信佛教,便用赤索捉来,使其皈依佛门。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乃梵文译音,解意“多闻”。

穿甲胄,双手持宝伞,又称宝幡。

“多闻”比喻福、得、闻、于四方。

他住须弥山水昌盛,手持宝伞用以降伏众魔,护卫众百姓财物。

顺20*11.5 雨20*10.5 调20*11 风20*10.5本组神像制作:从神态看作者心领神悟从造旨看作者伸手不凡从工艺看作者精益求精从心置看作者一丝不苟本组合竹雕“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

是佛家四方战将,护佑着人间香客善男信女“风调雨顺”。

在贡家几百年佛龛陈设相传中,各有左右前后分布的位置,招来“求雨求顺”拜者为多,并受之无数拜者的徒手抚摸,形成了混厚浅栗红竹面包浆。

而一旁的“风调”二尊战将,为略少求拜抚摸,受烟雾长期缭绕,形成了深栗红烟浆表面。

由于年过久远,积累的包浆浓厚油亮,加之竹面吸水特性(形成了做色造假难题)用湿布一抹即去油亮,用干布一擦又显油亮,可以反复验证。

再看竹的横面斜面,有密密点点竹筋,年代越久,竹点越黑越凸起(那是新竹做旧无法显现的)之所以四组神像,在不同的陈设位置,受不同的接触影响,神面养成了深浅不一原因自然所在。

望广大收藏者借以为鉴!20*9.5 20*8 20*8 20*8本组神像,视浓郁起伏的浆面,有专家鉴定“神们”是明朝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集书法家、画家、竹雕收藏家于一身的名人(已有藏品传世)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明嘉靖、万历间(1522~1620)人。

先世本籍新安,宁时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及至朱鹤,始定居
嘉定。

朱鹤工诗文,善丹青,精篆刻。

朱缨:朱鹤的儿子,字清父,号小松。

“工小篆、善行草,善画山水”,继承其父刻竹之业,深得真传。

因此,雕作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悦然有生气。

朱稚征:号三松,系朱鹤幼孙,朱缨次子,祖孙三代被誉为“嘉定三朱”。

朱稚征志趣高远,以号行世,主要艺术活动在明末崇祯年间。

朱稚美:号伯鲁,一号万松,明晚期嘉定竹刻名家,竹雕刻家朱鹤
的长孙。

工诗文,善书法,受父祖籍艺术熏染,亦善刻竹。

虽刻竹
名气不如其弟朱稚征那样之大,亦为当时竹刻名人之列,与徐允禄、张表、刘维潘合称“练川四隐”。

朱海三:清代嘉庆时雕刻名工,别号三仙。

江苏苏州人。

凡木、竹、石、骨、玉、象牙等雕刻工艺无不精通。

曾雕象牙塔一座,塔高十
一层,连看塔人相互呼的表情都刻制出来。

朱文右:号筠斋,吴之潘之婿,清康熙年间嘉定著名笔雕刻家。


其岳父吴之?指授,承传吴氏竹刻技法,其风格亦为吴氏一路。

朱宝骝:字又原,清浙江德清人,清晚期竹刻家。

工书画,精刻竹,多摹写金石文,刻法仿韩潮一派,字体古雅。

朱世家:字渔甫,自署味兰,清晚期出罗店适居嘉定,能写行革,
工画花及工笔山水,性极聪慧。

中年始学竹刻。

奏刀全用平刀,曾
师法马国珍雕刻竹臂搁,又仿封氏立体雕竹刻师子,无不神似。


生作品以小件为多,都用刻印章之法来刻竹,又喜刻各式檀香小盒,
上往往雕刻立体花一枝,精工致极,今传世品有《薄地阳文梅花折枝豆蓉盒》两件。

同锷:字剑堂,清清嘉定人,生年不详,善刻竹。

尤精刻扇骨边小字。

所刻多由同里著名书家浦熙作书,周锷奏刀,所镌精工细巧。

“细如蝇须,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