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竹雕流派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转)明清竹雕名人录: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工艺奇葩竹刻艺术

工艺奇葩_竹刻艺术工艺奇葩_竹刻艺术竹雕竹刻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
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竹刻艺术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
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
其后,竹子的使用范围更广,形制也更为多样。
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
后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了当时用的毛笔,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
而在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竹制勺,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
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
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器“人物花鸟纹尺八”,更从另一侧面体现了盛唐艺术的辉煌。
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明清时期,竹刻名家辈出,涌现了许多流派。
著名的有嘉定派与金陵派。
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号松邻)开创,雕法以深刻为主,其子朱缨(1520―1587,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继之并有发扬,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为嘉定派的形成及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朱”之后,有侯崤曾、沈大生、秦一爵,及清初,有沈兼、周乃始、王永芳等俱称名家。
至清康熙时有吴之[(字鲁珍)、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顾珏(字宗玉),雍正时有施天章(字焕文)等,俱称大师。
乾隆时周颢(号芝岩),世称“合南北宗而为一体”,“二百余年首屈一指”。
其他竹人,各有专长。
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
金陵派名家,明代有李耀(字文甫)、濮澄(1582―1648,字仲谦),而濮澄则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雕法以浅刻为主。
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探讨

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探讨作者:张克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2期摘要:竹雕是一种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的雕刻艺术门类,我国是最早使用竹雕制器的国。
在我国,竹雕工艺始于先秦,唐宋时期被人熟知,明清时期发展鼎盛,雕刻技艺精湛、娴熟,超越之前任何时期。
本文以明清时期的竹雕工艺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扼要分析了这一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蕴,增进人们对这门古老而现代的工艺门类的认识,了解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
关键词:明清时期;竹雕工艺;艺术特色;审美;嘉定竹雕;金陵竹雕中图分类号:J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74-02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上,竹雕以其简朴、典雅的艺术形象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独树一帜的工艺门类。
我国的竹雕工艺历史源远流长,远在笔墨纸砚出现之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学会了用刀在竹子上刻一些符号。
先秦时期,中原及以北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在兽骨上刻字,而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就将一些符号刻在竹子上,只是“竹刻符号”不如“甲骨文”易于保存,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学术界、考古界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竹刻符号”是早于“甲骨文”存在的。
虽然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根据古籍记载,我国竹雕工艺始于先秦是毋庸置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竹雕工艺由实用性到实用性和工艺性并重,再到以工艺性为主,既是艺术价值理念的变化过程,也是竹雕工艺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用竹材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到当今的竹雕工艺品,竹雕工艺的技艺不仅越加成熟、精湛,亦形成了丰厚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明清时期的竹雕工艺纵观中国竹雕工艺美术史,唐宋时期,竹雕工艺初显锋芒,明清时期已至鼎盛,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文化意蕴都有着相当高的水准,出现了百花争鸣的景象。
明清之前,遗存下来的竹雕制品很少,现今所见到的许多传世佳品都是明清时期的。
明清竹雕名家

明清集书法家、画家、竹雕收藏家于一身的名人(已有藏品传世)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明嘉靖、万历间(1522~1620)人。
先世本籍新安,宁时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及至朱鹤,始定居嘉定。
朱鹤工诗文,善丹青,精篆刻。
朱缨:朱鹤的儿子,字清父,号小松。
“工小篆、善行草,善画山水”,继承其父刻竹之业,深得真传。
因此,雕作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悦然有生气。
朱稚征:号三松,系朱鹤幼孙,朱缨次子,祖孙三代被誉为“嘉定三朱”。
朱稚征志趣高远,以号行世,主要艺术活动在明末崇祯年间。
朱稚美:号伯鲁,一号万松,明晚期嘉定竹刻名家,竹雕刻家朱鹤的长孙。
工诗文,善书法,受父祖籍艺术熏染,亦善刻竹。
虽刻竹名气不如其弟朱稚征那样之大,亦为当时竹刻名人之列,与徐允禄、张表、刘维潘合称“练川四隐”。
朱海三:清代嘉庆时雕刻名工,别号三仙。
江苏苏州人。
凡木、竹、石、骨、玉、象牙等雕刻工艺无不精通。
曾雕象牙塔一座,塔高十一层,连看塔人相互呼的表情都刻制出来。
朱文右:号筠斋,吴之潘之婿,清康熙年间嘉定著名笔雕刻家。
得其岳父吴之?指授,承传吴氏竹刻技法,其风格亦为吴氏一路。
朱宝骝:字又原,清浙江德清人,清晚期竹刻家。
工书画,精刻竹,多摹写金石文,刻法仿韩潮一派,字体古雅。
朱世家:字渔甫,自署味兰,清晚期出罗店适居嘉定,能写行革,工画花及工笔山水,性极聪慧。
中年始学竹刻。
奏刀全用平刀,曾师法马国珍雕刻竹臂搁,又仿封氏立体雕竹刻师子,无不神似。
平生作品以小件为多,都用刻印章之法来刻竹,又喜刻各式檀香小盒,上往往雕刻立体花一枝,精工致极,今传世品有《薄地阳文梅花折枝豆蓉盒》两件。
同锷:字剑堂,清清嘉定人,生年不详,善刻竹。
尤精刻扇骨边小字。
所刻多由同里著名书家浦熙作书,周锷奏刀,所镌精工细巧。
“细如蝇须,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
明清时期竹雕“竹林七贤”

明清时期竹雕“竹林七贤”
杨夏薇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1(000)0z2
【摘要】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文人高士愤世嫉俗,追求飘逸洒脱的情怀,与竹子所表现的清高绝俗的品质十分融合.明清时期竹雕工艺发达,竹雕匠人将“竹林七贤”作为雕刻的主要题材绘于竹器上,题材与材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本文主要讲述“竹林七贤”作为竹雕刻题材,在明清时期画面内容上的变化,以及竹雕与“竹林七贤”搭配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总页数】3页(P150-151,251)
【作者】杨夏薇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5
【相关文献】
1.竹林七贤和竹林七贤文化——解读竹林七贤 [J], 李庆森
2.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 [J], 邝卫国
3.明清时期竹雕“竹林七贤” [J], 杨夏薇
4.收藏明清竹雕如何辨真伪收藏明清竹雕如何辨保养 [J], 老桩
5.湘西“微缩竹雕”传承人王仕辉的竹雕艺术探析 [J], 陆志豪;梁悦;李小伟;白羽;张宗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探讨

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探讨作者:王旭东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竹雕最早源于竹器,而人类对于竹器的使用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明清时期,竹雕工艺得到了发展并日渐成熟,这一艺术形式也在此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竹雕是一种在竹制器物上雕刻装饰图案或文字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有部分创造者习惯于利用竹根雕刻各种陈设摆件。
始于先秦的竹雕工艺非常具有艺术特色,而明清时期的竹雕工艺最为精湛,几乎可以超越之前任何一个时期。
下文中笔者以竹雕工艺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意蕴,希望能够在增加民众对这一艺术形式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引导民众投入情感的去解读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明清时期;竹雕工艺;艺术特色;审美意蕴纵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史,竹雕以其简朴、典雅、富有韵味的特色得到了很多文人雅士的推崇。
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中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在竹子上雕刻符号或是图案的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但因为竹制的雕刻物不容易保存,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
考古界对此曾得出过一个结论:“竹刻符号是早于甲骨文而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并没有湮灭在漫长的岁月之中,而是发展成了一种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艺术形式。
分析其艺术特色以及审美意蕴对继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清时期的竹雕工艺概述竹雕艺术始于先秦,在唐宋时期初露锋芒,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状态。
这一时期的竹雕艺术无论在制造工艺、艺术美感亦或是文化意蕴之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在有关创作者的努力下,明清时期的竹雕艺术曾经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竹雕的材质决定了它无法长时间保存,所以明清之前遗留下的竹雕作品其实“寥寥无几”,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竹雕工艺作品大都创作于明清时期。
【1】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而“竹”则在文人雅士中间有着特殊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很多咏竹的诗歌以及名篇佳作,到了明清时期,在文人雅士中间甚至出现了一种写竹、画竹、刻竹以及种竹的风气。
竹雕笔筒上的人物故事背景

竹雕笔筒上的故事背景明清时期,笔筒虽有玉雕、景泰蓝等工艺,但竹木雕刻的笔筒却是最为众多,而竹雕笔筒所具有的浓厚文人气息是其他材质笔筒所不能替代的。
明清时期的竹雕主要以金陵和嘉定两派各占半壁江山。
万历年间,嘉定派的竹雕创始人朱松邻首创竹艺高浮雕、圆雕与漏雕等技法,竹雕笔筒的题材则多为山水和人物,如“深山高士图”“松下弈棋”“窥简图”“深山狩猎图”“行舟图”等。
此后,竹雕笔筒的工艺技法以及题材、品类等便日趋多样,出现百花争鸣的局面。
明清时期的竹雕笔筒,在题材方面的创新,则要数嘉定派竹雕名家沈大生,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出前人选材模式,开创了“庭园派”竹雕。
沈大生其人是明末清初的嘉定人,字仲旭,又字禹川,曾经以行医为生,擅诗画,后拜师朱三松门下,工朱氏镂雕法,得其真传。
后人便将朱、沈两家竹雕合称为“朱沈”,有“朱沈风流续旧传”的美谈。
藏品出手本不易,渠道选择需警惕。
我司主要负责藏品甄选,藏品认可后对接国内各大一线拍卖行推荐参拍,成交后佣金较高。
这里不直接收购,也不会通过图片给您藏品估高价。
藏品价格根据市场综合而定!合作我们坦诚相待,不愿阿谀奉承!望广大收藏爱好者摆正心态。
明清时期竹雕笔筒的代表性人物及专长则有以下代表:朱氏家族的山水隐士、庭园人物深雕漏雕,周芷岩的花卉翎毛类浅刻,留青竹艺大师张希黄的留青山山水楼台、茅舍亭屋和花鸟鱼虫陷地深雕等。
笔筒雕刻除常见的山水人物和花鸟鱼虫类题材外,还有雕刻书法作品的笔筒,真草隶篆行一一跃然竹上。
雕的材质不及象牙犀角珍贵,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内涵上。
所以,对于竹雕的收藏,应该把握住几个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准、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保存状况等。
竹刻的收藏在于工艺文化的收藏,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热爱竹刻并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发现好的作品。
也只有这样,才能像王世襄先生一样,从尘沙的掩埋中将珍珠采撷出来。
竹根雕艺术精品之作:故宫珍藏的五件明清竹根雕精品

竹根雕艺术精品之作:故宫珍藏的五件明清竹根雕精品
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竹根圆雕二僧,乘于莲瓣舟上,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
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
竹雕蟠松杯,明杯为竹根雕,撇口,平底,外壁浮雕蟠松老干,枝干盘缠,明代中晚期,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竹艺高手并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竹刻艺术达到高峰。
此时的竹艺制品形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有酒杯、笔筒、臂搁等。
此杯雕工精湛细腻,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晚期之工艺风格。
竹根雕松树罗汉像,明代此像以圆雕技法刻成,分底座与罗汉两部分,作者将一大节竹筒从中间截去一部分,留下底节和部分中节,刻成一棵松树和盘石座,座下奇石叠错,座上独松依石耸立,有如伞盖,把一块竹根圆雕成一尊罗汉,罗汉庞目深眉,双耳垂肩,左手撑地,右手抚膝,手中持一串念珠,盘膝曲肱席地而坐。
竹根雕三羊镇纸清初此竹根雕镇纸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母羊向一侧蜷肢而卧,一只小羊伏于母羊背上俯身下望,后腿努力支撑起身体;另一只靠在母羊身侧,似欲顺着母羊之腿上爬,与前只小羊相望嬉戏。
竹雕飞熊明此件作品为立体圆雕技法制作,刻工浑厚圆润,造型威严壮健,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神勇力量的崇拜,为研究明代圆雕竹刻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的竹雕,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尚勋、时学庭和时钰两兄弟等人。
明清的竹雕流派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形成流派。中国竹雕艺术于明末清初成熟后,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展示出来;中国民间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时期的流派名家作品。下面,我们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嘉定派竹雕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此在中国竹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三朱”的基本风格,在明代就有评价,称其“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画道以南宋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宋。盖以刀代笔,为简老朴茂,逸趣横生”。这就是说:“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鸟画,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为粗笔写意,计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等技法,颇能传达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气;“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画,与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风相仿。马远的山水画一反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重心偏于边角,“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近景突出”,属于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画作亦爱取一边一角,作“截景式”山水。所以,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画面,也是“截景式”,所以逸趣横生。
“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安徽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浑如三代鼎彝的独特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号“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浙派竹雕
浙派竹雕艺术是“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的。张希黄,本名宗略,字希黄,以字行。浙江嘉兴人。张希黄对竹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在竹子的“青筠”(青竹皮)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肤。这种竹雕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经年之后青筠处泛黄,竹肤颜色则愈深,色泽与质地的对比,图案便神奇地显出其独特的韵味。张希黄刀笔之下的“留青”,则是对传统技法的匪夷所思的改进与发展,他在同一个器件上,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以服从画面内容的需要,分出层次。经年之后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把毛笔国画在纸面上体现的浓淡色泽变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来,因而使留青图案突破图案形色,兼备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他的传世之作,皆细致工妙、精美绝伦,其中以“山水楼阁”笔筒最为典型。被称为“立体的界画神品”。张希黄以竹的表皮作书画,成绩斐然,人们称他为“留青圣手”。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齐驱并驾。二十世纪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吴兴的金西崖,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及无锡的张韧之等。
继竹刻大家朱鹤之后,其子朱婴、其孙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颇负盛名。“嘉定三朱”的传人甚众,据《嘉定县志》、《竹人录》记载,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瑶、封赐禄、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嘉定派成为名闻遐迩、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徽派竹雕
徽州古称“新安”,地处皖南。明清时期,那里文风日盛,逐步形成业儒传统,、砚著名,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而且竹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骄人业绩。因此,随着嘉定、金陵、浙江三个艺术流派的兴起,“徽派竹雕”也很快显明于世。
嘉定派竹雕当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又不一样,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们各自的个性特性。
金陵派竹雕
明中叶至清道光年间,在竹雕艺术上能与嘉定派齐驱并驾的,是濮澄开创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
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这都是金陵派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后,仅潘西风、方的成就最为卓著,名声日隆,因此被后人视作金陵派艺术承传的两大支柱。此后,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冲击,最终,影响式微,几近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