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牙雕鉴赏
明清象牙雕南派占上风

明清象牙雕南派占上风(清象牙镂雕夔龙纹香熏)无论是层层相套、每层都转动自由、玲珑剔透的镂空球,还是薄似蝉翼、细似竹丝的编织象牙席,古人在象牙雕刻上所展现的高超技艺都令人有巧夺天工之叹。
如今,随着各地拍卖行秋季拍卖会的盛季到来,一些明清牙雕作品陆续现身,再次向世人展现了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由于象牙身份贵重,为皇室贵族所珍视,明代官府多用它制牙笏、笔架。
明中期以后,牙雕工艺品制作在南方城市发展迅速。
清代的象牙雕刻更上一层楼,无论是技艺的精湛、品种的多样,还是题材的丰富,都达到了历史高峰。
清代出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
比如,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供职的陈祖章、肖振汉、黄振效、杨维占、陈观泉、常存、施天章、叶鼎新、李裔唐等。
(象牙镂雕花卉信插)清代象牙雕刻根据技巧和风格的差异,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以北京的传统平雕为主,题材视野泛阔,工本投入高,立意求大气,显绮丽、雍华、高贵、典雅的宫廷风格。
北京牙雕被称为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首。
主要技法有:圆雕、深浮雕、浅浮雕、镂雕等,多以古装的仕女、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有的还采用了着色、染色的手法(其中染色这一项绝活目前已经接近失传);南派则以广州为代表,著名的产品有牙球、画舫、花塔、蟹笼等,手法以圆雕和透雕为主。
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雕刻作品玲珑精巧,华丽美观。
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茜色,尤擅镂雕,这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适合制作镂雕、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来牙雕工艺水平就很高超的基础,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最具特色的技艺,牙片可以做到薄如纸,呈半透明状,镂空玲珑剔透,雕镌细如游丝。
主要作品有鱼网、画舫和象牙球等,特别是象牙球,多层镂空,层层转动,玲珑精巧,更属牙雕之精品。
据介绍,虽然很多朝代都有牙雕精品,但由于象牙本身的特质,现在世人能看到的牙雕作品多是明清时期的艺术品,有的博物馆里也收藏有宋元牙雕。
数量多工艺精明清两朝皇家珍藏牙雕首现国家博物馆

数量多工艺精明清两朝皇家珍藏牙雕首现国家博物馆
由于全世界对大象动物的保护,象牙制品变得越来越珍贵,价格也越来越高昂。
但是在象牙制品违背列为非法工艺物品时,全世界收藏者对象牙制品的热爱可谓是趋之若鹜。
别的国家不说,看看我国明清两个朝代就只能窥知一二。
清象牙镂雕喜鹊登梅纹瓶
近期,国家博物馆展出了珍藏的几件明清时期皇家的象牙制品,虽然由于历史时间的变迁,象牙制品在颜色上变得更昏黄,但是其制作工艺却是显示出了当时技艺的高超。
而象牙制品的规格,更是显示出当时象牙原料供应的强大实力。
明象牙镂雕云龙纹带板清乾隆象牙梅竹纹臂搁
明象牙老人
清象牙瑞兽瓶
清象牙象棋子
清象牙寿星。
从三千多年前的象牙看到明清精美牙雕

从三千多年前的象牙看到明清精美牙雕在3000多年前植被繁茂、水网密闭的成都平原,古蜀人曾用象牙祭祀山川神灵。
金沙曾出土数以吨计的象牙。
随着时代的变迁,牙雕工艺在明清时期发展至巅峰,演变出了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艺术品。
4月16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馆十二周年纪念日,“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艺术展”正式开幕,展出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6家国有收藏单位的百余件套明清时期的象牙制品及牙雕珍品。
展览现场金沙遗址第1号遗迹·象牙展厅中,一面是明清中国的房舍厅堂,一面是西方绅士淑女的生活场景。
走入这个展览,就如同走进了那个精工巧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
象牙雕天使人物信插(清)东莞市博物馆象牙雕茄色花果草虫纹香囊(清)东莞市博物馆提供量材就质,展出“翠玉白菜”同款牙雕本次展览中有一棵巧妙的象牙雕白菜,其写实风格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如出一辙。
它的菜叶层层叠叠,其上依附着瓢虫、蝈蝈、雏菊,雕刻刀法娴熟细腻。
象牙雕白菜清四川博物院藏白菜谐音“百财”或“摆财”,蝈蝈则寓意人丁兴旺,寄托了古人的美好夙愿,是清代常见的雕刻题材。
精工巧艺,劈出比头发还细的象牙丝“劈丝”是刺绣中的精湛技法,而牙雕技艺中也有一项同名的失传技艺,制作出的成品是比头发丝还细的象牙丝,显示出玲珑剔透的效果。
象牙劈丝透雕人物徽章纹骨扇(清)东莞市博物馆这件展出的“象牙劈丝透雕人物徽章纹折扇”,以细密的象牙丝为背景,其上再浮雕农耕、商贸、官吏等场景。
东莞市博物馆的保管部主任杨晓东表示,这也是他给观众的“首推”展品:“它的工艺和布局都令人赞叹,繁密而不繁琐,是当时广东制扇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
”象牙劈丝透雕人物徽章纹折扇清东莞市博物馆藏(细节图)失传的“劈丝”工艺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赞叹与遗憾,但有一种工艺可与之媲美的牙雕珍品却一直传承至今——象牙雕龙纹鬼工球(清)东莞市博物馆鬼工球,又称同心球,因其工艺“鬼斧神工”而得名,完美地汇集了牙雕所有技法之大成。
每日鉴赏清象牙雕兔纹镶件

每日鉴赏清象牙雕兔纹镶件
清象牙雕兔纹镶件,清代。
安徽博物院藏
文物名称:清象牙雕兔纹镶件
文物年代:清代
文物类型:牙角雕
文物材质:象牙质
收藏博物馆:安徽博物院
文物数据:长4厘米、宽2.6厘米
此件文物呈委角长方形,中有两孔可用于镶嵌固定。
背面光素,正面在格形地纹上浅浮雕蔓草、灵石与玉兔图案。
玉兔立于灵石之上,口衔灵芝,回首仰望,前腿低伏,后腿凌空,跳跃姿态活灵活现,极具动感。
衔芝玉兔纹是明清玉雕、牙角雕中的常见题材,兔子象征机敏、长寿,灵芝仙草又寓意着富贵、健康与如意,两者结合更增添吉祥寓意。
重庆江津传世牙雕赏析

重庆江津传世牙雕赏析作者:陈龙张雨颖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3期重庆市江津区文物管理所藏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笔筒、观音像、雕球等传世的象牙雕刻文物藏品若干,品相上乘,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现拟对其进行简要赏析,求教于各位读者。
1.明牙雕郊游图笔筒(图1)通高15.8、口径11.2、底径11.6厘米。
牙雕表面颜色偏黄,配有深色木质底座,二者相得益彰。
筒身雕刻了一幅主仆四人郊游的图景。
仆人牵着马匹走在最前面,正准备将马匹拴在树干之上。
主人在其后,正在回头观望山景,两个孩童手持应用之物。
人物之上有数朵云朵,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孩童身后的梅花鹿也走在山间小路上,回头张望着身后的山石草木。
该画面构图合理,层次清晰,意境清新.可谓匠心独运,很可能是又人亲自设计的底稿。
从具体造型上看,人物雕刻手法简约写买,细节上多用平铺阴线的手法,准确传神,刻画出人物闲适慵懒的出游状态并以简洁的线条将树干、树叶、花草的状貌表现出来,山石的筋骨、动物行进间的状态也跃然纸上。
在人物刻画完成后,应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磨制加工,所以笔筒表面才温润光滑,人物神韵才如此丰满。
简约传神的雕刻线条、高额阔面的人物造型、细致高超的磨制工艺,都是明代象牙雕刻的鲜明特色,还体现出苏州牙雕的工艺特点。
①2清牙雕素面笔筒(图2)一套成对。
其一通高12、口徑7.1,底径7.3厘米;其二通高11.9、口径6.9、底径7.3厘米。
牙雕表面颜色偏白,光泽感较强。
素面经打磨,表面光滑温润,质感佳,颇具自然朴质之韵味,体现出北万牙雕的工艺特点。
3.清牙雕观音立像(图3)该藏品由观音像和底座两部分组成。
通高17.8、底座直径9.1、高2.5厘米。
牙雕表面颜色偏白,质感温润观音宝缯顺肩垂披,头发浓密,向上挽髻,面相丰映,双耳长垂,弯眉纤细,鼻梁直挺,下领微敛,神态端压安详。
身着长衣,胸部微露而不坦,双手合于腰前,隐于袖中足踏莲座,脚趾露出,纤细修长。
该观音立像以圆雕、浮雕手法为主,十分细致,头顶发髻、额间发丝以及眉、眼、鼻、口的细节十分清晰,长衣的褶皱也自然逼真。
技艺高妙构思精巧清仿“周制”《月夜清游图》牙雕赏析

技艺高妙构思精巧清仿“周制”《月夜清游图》牙雕赏析技艺高妙构思精巧清仿“周制”《月夜清游图》牙雕赏析扬州晚报2014年1月18日象牙雕我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十分悠久,明清时,象牙雕刻技艺高度成熟。
象牙质地细腻、致密,色泽牙黄,淡雅富有光泽,硬度大,便于施艺。
象牙雕刻形式多样,一般有利用整个象牙雕刻,但此种制作一是对原料的要求高,必须是品相比较好的整个象牙,原料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二是受象牙自身大小形状的限制,多表现炉瓶、宝塔、笔筒等,难以表现大的题材,常有削足适履之叹。
因此从事象牙雕的艺人一直在寻求突破。
聪慧的扬州艺人另辟蹊径,将象牙制成人与物,粘贴成新的画面,化零为整,如此即使零碎的象牙也可以得到恰当利用,且可以制作大件,表现大的题材。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清仿扬州“周制”的《月夜清游图》象牙雕就是这样的一件成功作品。
这件象牙雕作品,纵39.1cm,横32.9cm,厚3.2cm,其不同于一般象牙,而是将象牙制成人物后,再行粘贴组合成新的画面,而这种技艺是在明末才逐渐兴起的扬州“周制百宝嵌”技艺。
象牙雕《月夜清游图》共12幅,为对开册页,每月一景。
在册页另一面,嵌乾隆御题诗句,诗画珠联璧合。
牙雕描绘宫中仕女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娱乐活动:正月深院赏梅、二月春昼观弈、三月戏耍秋千、四月观赏玉兰、五月池塘消夏、六月柳塘采莲、七月桐阴乞巧、八月高台玩月、九月秋庭赏菊、十月明窗刺绣、十一月冬闰鉴古、十二月松阶扫雪。
先由清内务府员外郎管理画院处陈枚先作工笔设色绢画本,再由陈祖章、顾彭年带领常存、肖汉振、陈观泉按扬州周翥百宝嵌制漆器方法制作而成牙雕作品。
精致典雅,工艺水平极高,被誉为清代牙雕艺术的代表作。
其法是先用象牙雕刻成形,然后约略敷彩勾出人的眉眼,再镶嵌珊瑚、翡翠、玛瑙,这些都是名贵的宝石,由于不是大块,质料易得,成本较低,边角碎料皆可利用,靠的是技艺构思、巧妙组合、相得益彰,使诸美融于一体,有珠联璧合之妙。
鉴赏之三百五十五中国象牙雕(二十一)

鉴赏之三百五十五中国象牙雕(二十一)401清末民初象牙雕摆件
402清末民初象牙雕人物纹笔筒
403清末民初象牙雕仙女摆件
404清末民初象牙雕盖耳瓶
405清末民初象牙盖盒
406清末民初象牙雕山水纹摆件
407清末民初象牙仙女纹笔筒
408民国陈秋英象牙微雕四扇屏风
409民国持书张良象牙雕像
410民国冯公侠、刘公伯刻象牙微雕章
411民国观音象牙摆件
412民国金绍基上款于硕刻象牙牌
413民国黄杨木嵌象牙观音
414民国龙纹福寿如意
415民国象牙雕春宫男女组合摆件
416民国镂雕象牙球摆件(四件)
417民国敬业斋制象牙茜色雕唐伯虎灯下夜读418民国镂雕象牙球摆件
419民国清代男女人物象牙摆件
420民国染色象牙雕蔬果虫草摆件。
牙雕流派和骨雕鉴赏的总结

牙雕流派和骨雕鉴赏的总结
牙雕流派和骨雕鉴赏的总结
牙雕流派和骨雕鉴赏的总结
明清时期是牙雕的黄金时代,牙雕风靡四方,甚至宫廷里也开设了工场,专门制作供王公贵族玩赏的牙雕艺术品。
宫廷雕刻刀法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国画意境,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
除宫廷雕刻之外,清代的牙雕有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
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锡禄、封锡璋等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
嘉定派竹刻艺人雕制的'牙器与竹雕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
广东流派也就是广州牙雕诞生了诸多名匠,以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等人独领风骚。
广州牙雕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州制品。
象牙灯四周网眼繁复精美,图案装饰考究;象牙席则是先做出象牙丝编织而成的。
清代的牙雕和其它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牙雕作品种类繁多,小至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
北京、上海、广东可谓是当时全国的牙雕中心,北京的制品以典雅、高贵、风格庄重称雄全国;上海则以精雕细琢的小型牙器见长;而广东、主要是广州的牙雕以玲珑剔透的镂雕技法闻名。
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牙雕享誉世界,由于国际上限制象牙进出口,留守的大师们已经转产骨雕。
如今,北京、广州和福建以骨雕出名。
广州牙雕和骨雕以龙舟、牙球和山水人物见长;北京雕刻以建筑类出名,大白菜栩栩如生,花鸟类也不少;而福建以人物为主。
大师们仍然在牛骨和骆驼骨上延续着牙雕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牙雕鉴赏明清牙雕即中国明清时代的象牙雕刻,其作品种类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
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的分工,许多工艺家对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均得心应手,如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这样的多面手。
所以明清牙雕更易于吸收他种雕刻技法的长处。
故宫博物院所藏明象牙雕松荫策杖图笔筒、明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都明显地受到竹刻名家铲地法、毛雕法的影响。
上海博物馆所藏明象牙圆雕公服冠带人物坐像、故宫博物院所藏明象牙圆雕观音送子像、明象牙圆雕双龙戏水笔架、明象牙浮雕双螭荔枝方盒,都是明代象牙雕刻的代表作。
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和广东两大流派。
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锡禄、封锡璋、封始岐、封始镐、施天璋等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
还有顾继臣、叶鼎新、陆曙明、李裔广、张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
嘉定派竹刻艺人所雕牙器,如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雕山水笔筒、象牙雕罗汉渡海图臂格、松鼠葡萄笔洗等,与他们所制竹木逸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
广东派的牙雕匠师有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司徒胜、董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等人。
陈祖章自雍正七年(1729)开始在造办处当差,故宫博物院所藏“牙雕月曼清游册”就是他领衔署款的。
但陈氏博采众长,没有只突出表现广东派的风格,而是受明代“周注百宝嵌”的影响,经过与造办处当差的各派名家的合作,使这件象牙雕刻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的代表。
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雕渔乐图笔筒的作者黄振效虽是广东人,但他的作品师承封氏,完全是嘉定派竹刻的风格。
江南牙雕,实际上并不只限于苏州一地,而是可以涵盖南京、扬州、嘉定等长江三角洲一带的牙雕工艺,这里传统上就是商业与工艺美术行业发达的地区,牙雕深受书画、竹雕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文化底蕴厚重。
金陵的竹刻家濮仲谦,嘉定的竹刻家施天章、封歧等,都同时从事牙雕的制作。
施天章、朱拭等作为牙匠曾被召入宫廷造办处当值,被称为“南匠”。
正因为苏州牙雕的文化气息,当时有谚云:“苏州样,广州匠”,苏州牙雕样式成为全国牙雕流派的范本。
苏州牙雕的作品多为笔筒、笔架、笔掭等小件文房用具,也有碗、瓶、盒等实用或陈设器物,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家画稿为粉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风,花鸟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
为了适应画作的复杂笔法,苏州牙雕长于阴刻和隐起浅浮雕,运刀简洁,磨工甚好,注重留白,不喜染色或漂白处理,注意营造意境,有较高的审美格调。
但在乾隆时期以后,由于广州牙雕的挤压,苏州牙雕逐渐衰落,清晚期分裂出上海和南京牙雕,在承继苏州牙雕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成为新流派。
广州牙雕富有历史传统,据载创始可以早至秦代,但在清康熙以前,广州牙雕并无特别鲜明的特点,还不及苏州牙雕的影响。
不过,自从康熙实施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使得该地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进口象牙原料充足,而且多元文化汇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
由于广州气候潮湿,象牙不会干裂,所以艺人可以较为自由地探索各种高难度的雕刻技巧,促成了广州牙雕重视技艺展示的特点。
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多层象牙镂雕技术,著名品种如象牙球等。
嘉庆时广州艺人翁五章在前代技艺基础上,革新了象牙球工艺,传至第四代翁荣标时,已能做出45层的套球,以整块象牙镂雕,每层厚不过2毫米,层与层间距如发丝,但层层可动,且满雕花纹,令人叹为观止。
1915年,广州艺人翁昭所制26层牙球,在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
还有象牙丝编织王艺,著名品种如簟席、纨扇、宫灯等,具体工艺已失传,据载是用药水浸泡或高温水煮,使象牙软化,然后劈成细薄的牙条,再进行编织。
这种王艺对于原料的耗费非常惊人,雍正就曾禁止过牙席的编织生产。
广州的艺人还很注意吸收新的工艺,在作品上可以看到使用镟床加工构件的痕迹。
他们常常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将各部分分解制作,最后拼装成大型的画舫、龙舟、景观等,人物众多,景物复杂,绝非个人可以完成,反映出广州牙雕组织程序的严密。
从总体上看,广州牙雕工艺重视刀工而忽视磨工,作品显得锋棱毕露,对于表现象牙的细腻质感不太有利。
广州牙雕为了保持象牙的洁白,喜用漂白技术,并在白地子上再进行染色、镶嵌等附加手段。
染色用茜草及多种矿物染料,镶嵌则多见紫檀、玳瑁、犀角、宝石、翠鸟羽毛等,装饰效果极强,风格浓烈热闹。
广州牙雕为了迎合不同对象的需求,不仅器型多种多样,而且纹饰题材五花八门,有传统的神像、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等,还有面向西方市场或针对国內猎奇人士的天主教题材,如圣母子、牧羊人、耶稣基督以及带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良苕叶、西番莲、写实花卉等,布局不避满密,追求繁缛艳丽。
有些西方题材处理得亦中亦西,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状态的真实写照,非常耐人寻味。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就有专制象牙制品的作坊。
宫廷雕刻艺匠工艺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
造办处是清官内掌管宫禁事务的内务府下属,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修理及保管,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牙作为其所辖作坊之一。
这里集中了各个地方的各个流派,如苏州、广州、北京等地卓有建树的成名牙雕艺人,互相切磋,不断融合,根据皇室的好尚,进行创作。
因此造办处牙雕既展现了各人的高超技艺,又不完全是个人的创作,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宫廷趣味。
对于造办处牙雕(实际上也应该包括发往苏、杭、宁三织造的活计)的制作,乾隆皇帝就进行了大力干预。
在他看来,各地的艺人作品都有“外造之气”,因此他要求作品的画稿须经过他的审阅,有时甚至亲自设计,在题材、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一器之成,在原料上不惜代价,在工艺上令工匠各展所长,结合作业。
所以造办处牙雕往往极力追求绘画、雕塑效果,体现一种文人化的审美倾向,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月曼清游册》,由陈祖章、顾彭年等五位广州、苏州牙匠共同完成,以院体画家陈枚的画作为本,用象牙与宝石、金、玉等镶嵌成12本册页,表现宫廷仕女一年的不同生活情景。
同时,造办处牙雕也强调工艺的精湛,注意细节的无懈可击,有时不计工本,甚至近乎卖弄。
如牙雕葫芦,不仅外壁雕刻细腻,而且内部镂雕活链,坠以小葫芦;李爵禄雕套盒,在几厘米见方的空间内放人18个小盒,所有盒体都镂雕花纹,小盒内还有瓜果和活链器物,已经与微雕相似;黄振效雕牙舟,高不足2厘米,但九扇窗可灵活开闭,舵亦可以活动,十几个人物姿态各异,简直神乎其技。
此外,造办处牙雕还经常出现在大型的屏风等家具陈设上,表现宏大华丽的场面,是地方牙雕所望尘莫及的。
北京牙雕是晚清以来牙雕的重要流派,最擅长的是雕刻人物,讲究利用象牙本形设计动态,注意刻画面部神情,比例适度,衣纹简练挺拔,不失动感,追求逼真写实的效果。
以圆雕和浮雕为主要技术,多制仕女、罗汉、刀马武士等。
代表人物有耿润田、杨世惠、王彬等。
除人物外,北京牙雕中的花卉草虫,如白菜蝈蝈等也很有名。
其他像仿古器物制作、微雕细刻“一粒米”、象牙乎刻等同样富于特色。
象牙平刻是在象牙上以刀代笔作书画,是一种文人雕刻。
微雕是在微书的基础上,融会单刀浅刻的技法发展起来的。
雕刻时以刀代笔,手技为主,目力次之,意在刀先,施意于刀,心手相应,刀运神出。
微雕最适合夜深人静时进行,稍有疏忽,或白璧见瑕,或前功尽弃,所以又被称为“神刻意雕”。
上海开埠后,国外象牙进口渐多,福建、江苏等地的牙雕艺人陆续来到上海,大多受雇于象牙作业主,少数开设作坊,从事象牙雕刻加工。
上海的一些竹刻、石刻艺人也纷纷加盟,转向象牙雕刻生产,使上海象牙业逐渐兴盛起来。
当时的象牙制品大多是高档日用品,有牙筷、烟嘴、图章、梳子、篦子、扇骨和扇柄等。
晚清民初期间,南市城隍庙一带象牙作坊的能工巧匠,雕刻的佛像、鸟件和兽件等象牙工艺品,为国内外古玩商、收藏家所喜爱,并逐漸成为出口工艺品的一个大类。
另外,擅制仿古题材的南京牙雕及福建、天津牙雕等,都是晚近牙雕流派中比较可观的。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
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各地区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其他还有天津、福州、乐清等地,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广州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称之广州牙雕。
广州牙雕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所以,广州地区的象牙雕刻工艺早在秦代已经开始,至晋代还出现了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晋书”记载:“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簟”。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惟一港口,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广东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
正如岭南画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一样,粤派牙雕在清代牙雕艺坛上也是别具一格的。
据“广州通志”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
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
”从传世广东牙雕之多,技艺之精,做工之繁,可窥其规模远远超过苏、宁、嘉、杭等地的牙雕行业。
从清代广东牙雕这个侧面可以充分说明:广东工艺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而有别于内廷、北京以及苏、宁、扬、杭的工艺美术的艺术格调。
这时已不是“苏州样,广州匠”,而是“广州样”向全国扩散了。
牙雕工艺更是如此。
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的记载来看,至迟从雍正年间(1723—1735)起至咸丰年间(1851—1861)为止,在这百几十年中,广东始终为内廷提供牙匠。
在造办处多则六名,少则两名,留下了陈祖章、李裔唐、萧汉振、黄振效,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黄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陈琛、莫成纪、杨志、黄庆等十五位牙雕匠师的名字。
象牙雕刻王艺在康乾时期盛行,产地有北京、苏州、江宁、杭州和广州等地。
内廷大力提倡象牙,投入了较多的技术力量,雕制了一大批象牙雕刻作品,在《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简称《清档》)记载了有关象牙雕刻的活计和各地牙雕高手的名字与作品。
来自粤海关的进口象牙。
由粤海关监督、两广总智、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等贡进内廷,还有云贵总督和暹罗、越南等地亦贡进象牙供皇家使用,所以皇家象牙材料充足,清帝逊位时还留下了近百支象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