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鉴赏儒林外史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点评

《儒林外史》点评

《儒林外史》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点评: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广泛。

作者吴敬梓以儒林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同时,作品还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全面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社会视野。

其次,作品的艺术手法独特而精湛。

作者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将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作品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严监生临终前的伸指等,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最后,作品的社会意义也非常重大。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认识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独特艺术手法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以下是其中一些名篇的赏析:1. 《范进中举》:这是全书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通过描写范进从一个穷苦书生到中举后的巨变,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和社会的不公。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经典的形象之一。

2. 《两根灯草》: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中的贪欲和吝啬。

严监生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的情节,表现了他对钱财的极度吝啬和贪婪。

3. 《王冕学画》: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故事,王冕是一个出身贫寒的画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这个故事强调了艺术的价值和追求艺术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4. 《匡超人》: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和人性的故事,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虚伪、贪婪和残忍。

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堕落,同时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名篇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不同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_写作技巧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_写作技巧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希望能帮到您!《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

五十六回。

成书于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年(嘉庆八年)。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x、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代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现状,主要讲述了一群儒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和遭遇。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阅读赏析:
正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儒生在社会上遭遇的小说。

小说中的儒生们热衷于科举考试,希望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但他们在面对官场的种种黑暗时,往往感到无奈和沮丧。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的范进,他的遭遇和心态展现了儒生在现实中的困境。

还有沈万三、杨知县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儒生,在面对官场和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时,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拓展:
除了描写儒生们的遭遇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如乞丐、盗贼等。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儒生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矛盾。

同时,小说中也描写了许多官场人物形象,如贪婪的知县、虚伪的儒生等。

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公。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小说,通过对儒生们的遭遇和社会现状的描写,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明清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社会批评及排案风潮

明清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社会批评及排案风潮

明清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社会批评及排案风潮《儒林外史》是明清时期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和批评社会现象为特色。

小说通过描写官场、士人及其家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涉及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与社会批评和排案风潮相关的内容。

1. 社会批评的主题和手段《儒林外史》通过生动且富有幽默感的情节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对当时封建社会弊端的犀利批评。

1.1 封建礼教观念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魏忠贤等人追逐权力、利益,无视封建礼教规范,揭示了儒家伦理道德与现实世俗间存在着巨大反差。

1.2 官场腐败作者通过对官府、侍从等群体的真实描写,暴露出明代末年官僚体制内弊端甚至丑态,让读者看到了官场腐败的一面。

1.3 士人虚伪小说中展现了许多儒生通过书生气十足、迂腐无用的学问来攀附权贵和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批判其虚伪与势利。

2. 排案风潮排案是指明清时期士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凝聚统治阶级间关系所进行的群体行动。

《儒林外史》对排案风潮进行了深入描写,并通过主要人物的经历,反映出士人在斗争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现实考量。

2.1 高科举竞争压力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魏忠贤等士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进入官场,凸显了高科举竞争对于士人们的巨大压力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2.2 士绅家族联合行动小说中描述了士绅家族之间为了保护自身权益而进行密谋和合作。

这种家族间勾结推动了排案风潮的发展,并彰显了家族势力对于士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性。

2.3 政治手段与道德困境小说中的排案风潮也反映出士人常常需要通过讹诈、软硬兼施等手段来进行政治斗争,但这同时也使他们陷入到了道德困境。

总结明清小说《儒林外史》以生动的情节和犀利的批评揭示了明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突出了封建社会弊端以及士人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排案行动。

通过对社会批评和排案风潮这一主题的深入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儒林外史分析

儒林外史分析

因追求功名富贵而扭曲了的灵魂
三.对时文八股的抨击
围绕着对八股文的态度, 吴敬梓创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小说人物形象 1.第十一回陆小姐对八股文近乎狂热的偏爱 2.八股文“选家”马二先生和匡超人形象; 马二先生: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在世, 除了这事, 就没有 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馆、做幕, 都不是个了 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 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光宗耀祖。⋯⋯ 古语道得 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匡超人:本是聪颖上进而又有农家子弟纯朴气息的少年。他刚刚露面时, 读 者大概都会为他的勤奋而感动: 那日读到二更多天, 正读得高兴, 忽听窗外锣响, 许多火把簇拥一乘官轿过 去, 后面马蹄一片声音, 自然是本县知县过, 他也不曾住声, 由着他过去了。 可惜家境贫寒, 无法受到良好教育。后来, 他经马二先生认识了八股文, 又凭 着先天悟性很快剧因素悲剧氛围融会穿插、协调转换 的本领
其二, 吴敬梓对小说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处理上, 特别具有一种他人所不及 的融会穿插、协调转换的本领。 1)第十二回中娄家公子为结交侠客义士, 而上了江湖骗子张铁臂的当; 2)第三十回名士季苇萧给杜慎卿介绍一位“飘逸风流”的“男美”、“ 妙 人”……
贯穿全书的主线——批判精神的思考、回天无力的感慨:1.喜剧
“外史纪儒林, 刻画何工妍”
1.《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抨击八股科举考试,第一回借人物王冕之口 批评 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 轻了! 2.吴敬梓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人格道德的腐蚀堕落, 并 从这一点上看出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危机; 3.写出科举考试本身的荒谬, 也揭露热衷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被扭曲的灵 魂; 4.抒发对科举考试的不满, 也用写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来证实科举考试的 客观 效果; 5.对科场上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精细入微的刻画, 并进一步写出入仕或退休、 富 有或落魄的各种读书人的众生相。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文人起家之道莫过“从举”。

科举制度荼毒我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其弊远大于利。

禁锢了文人思想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而对于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抨击,我们不得不想起那极尽讽刺之能事,书尽社会之丑态的清代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

《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这一问题历来看法较为一致,但同中有异。

鲁迅先生认为,它是一部指摘时弊、讥讽士林的“讽刺之书”。

【1】现代的各种文学史和发表的很多研究文章都沿用此说。

但对其主题思想说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把其把它归结为“讽刺小说”,不如把它定义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更为准确。

在这本“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中,作者将他的经历、感受和理想,结合艺术虚构,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有关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则是画中主角。

他们或以科举为手段,攫取功名;或以科举为招牌,欺压纯朴乡民;或淡泊名利,傲然独立于浊流之中。

作者以客观的白描笔法,深入到他们灵魂的深处,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科举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科举人物的形象,“二进”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由社会的最低层爬到了统治的高端。

透过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

小说开篇介绍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是一个老童生,由于没有考取秀才的资格,因此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当他到薛家集去教村塾时,刚进学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不是秀才,于是尽奚落之能事。

而偶遇的王举人更是在周进的面前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大显排场。

晚饭时,王举人面前堆满鸡、鱼、鸭、肉,周进面前仅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

第二天,王举人傲慢而去,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

尽管作者没有一句评论,但鲜明的对比将周进的尴尬和无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希望能帮到您!《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

五十六回。

成书于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年(嘉庆八年)。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x、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鉴赏
阅读书籍:《儒林外史》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1班
姓名:曹维褀
学号:3013207186
学而“优”则仕
第一次接触到《儒林外史》还是在初中时代,看完《范进中举》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到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吴敬梓这位清朝讽刺小说的巅峰造就者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欲望和人性扭曲的病态王朝之末。

深谙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这一点无疑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使得《儒林外史》最终成为“封建帝都的最后一瞥”。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中国古代自隋朝创建科举制后,读书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十年寒窗苦读,为了那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自古就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想而知这封建的科举制残害了多少有志之士。

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在当时本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政治,为国家出谋划策,国富民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科举收取大量人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但随着时间推移,统治者借用科举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而读书人的目的也在改变,渐渐成为谋取权利的手段。

那么我们该批判什么?是科举让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睛,还是知识让水晶化为石块?我想最终还是归结到了那饱含争议的话题——欲望!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使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就像五十四岁的范进中举一样,苦考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
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虚伪官腔。

尤其是他在打秋风的筵席上那一幕装腔作势,外表要塑造一个恪守孝道、儒雅高尚的读书官员,做张做致,奉礼守法处几乎骗过众人,怎奈骨子里的虚伪与贪婪终难掩盖,最后那一个满是虾子的大虾元子还是将前面所有的伪装全部撕破,总而言之无论装得多么道貌岸然淳朴孝顺,最终对于满足自己欲望的大虾元子还是会伸出自己的长筷、放入自己的口中、吞到自己的胃里。

这段比生活更生活的细微描写,正是作者的高明所在,他几乎“骗过众人”,不到紧要关头,一点破绽也不露,引得你以为进了桃花源,却猛然飞来一笔,告诉你这里头其实无聊又龌龊,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如今的我们也应明白到底学之为何?是读懂本心,向之所向;还是优而择仕,随波逐流?我们到底可不可以在那永远的难题——欲望面前,做好我们自己,我想用周总理的一句话勉励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