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

合集下载

九月九日课文三年级下册

九月九日课文三年级下册

九月九日课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部编版三年级原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下边整理分享课文、注释及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遥知:远远的想到。

6.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7.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这首诗写得非常朴素,却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身在他乡的游子此时孤独的心境,尤其是在佳节的时候,对亲人的想念,对自己孤身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一个“独”字,道出了诗人多少孤独与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强烈地表现了漂泊异乡的孤独。

虽然异乡很繁华,但诗人却举目无亲,只是一个异客罢了。

在重阳佳节时,诗人所在的异乡更是热闹无比,大家都忙着与家人团聚,更显得诗人无处可去、孤独无依。

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少了一位兄弟——诗人自己不在内。

这样写,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颖处。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语言质朴,构思简单,但感情真挚,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道出了所有漂泊他乡之人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重阳的古诗《九日》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日》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日》原文译文赏析《九日》唐代:李白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译文】今日景物格外的好,山峰松柏参天,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

手携一壶流霞酒,采取这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细细欣赏。

这里地处偏僻,怪石嶙峋,松树古远,微风吹来,响起松涛声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

酒杯中倒映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却不知道让我怀念的朋友都在哪里。

【注释】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

云景好:景物好。

流霞:美酒名。

搴(qiān)菊:采取菊花。

寒荣: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指菊花。

觞(shāng):古时的酒杯。

落帽:典出《晋书》,据载:大司马桓温曾和他的参军孟嘉登高于龙山,孟嘉醉后,风吹落帽,自己却没有发觉,此举在讲究风度的魏晋时期,有伤大雅,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即兴作答:“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文辞优美,语惊四座。

后人以此典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之态。

空:徒然。

友生:朋友。

【赏析】这是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诗。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

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

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三四句写饮菊花酒,在这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又逢重阳佳节,诗人携壶登山,开怀畅饮,而且边饮酒边赏菊。

“泛寒荣”,一方面表现了秋菊的姿色,另一方面有诗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地远松石古”四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赏秋时的见闻和感受。

在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松柏葱茏,怪石嶙峋,阵阵微风吹来,响起松涛清越高雅的音韵,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意义有哪些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意义有哪些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意义有哪些九月九日,也被称为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义,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孝敬老人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一个非常重视亲情和家庭的节日。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孝敬老人是一种美德。

这一天,人们会回到家中,与父母、祖父母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刻。

他们会为老人们准备美食和礼物,向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

这一举动体现了对家庭关系的重视,也让年长的亲人感受到关怀和爱。

2. 感慨岁月重阳节是一个思考人生、回忆过去的时刻。

九月九日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这个时候的大自然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人们登高望远,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叹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不息。

这一天,人们也会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思考人生意义,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3. 祈福祝愿重阳节是一个祈福祝福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登高祈福,祈求平安和健康。

在登高的过程中,他们会抚摩菊花,寓意祝福。

一些人还会参加登山比赛,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意愿。

此外,人们也会祭祖祈福,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

4. 活动丰富多彩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节日。

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登高望远、品茶赏菊、诗词比赛等。

赛龙舟是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队伍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上进行激烈的比赛。

这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志之一。

5. 提倡健康重阳节也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正值秋天,气候宜人,人们会积极参加各种户外活动,锻炼身体。

登高、赛龙舟等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又能畅快心情。

另外,节日期间人们还会饮用菊花茶,这被认为有清热解毒、养生养颜的作用。

因此,重阳节也被视为重视健康的节日。

总之,九月九日重阳节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人们在这一天孝敬老人、感慨岁月、祈福祝愿、参加各种庆祝活动,以及提倡健康,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9月9日重阳节古诗

9月9日重阳节古诗

9月9日重阳节古诗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你知道9月9日重阳节古诗吗?下面店铺精心整理了9月9日重阳节古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9月9日重阳节古诗1: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代: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

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2024年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学生放假吗

2024年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学生放假吗

2024年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学生放假吗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重阳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习俗,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那么,当这一传统节日遇上学生的学习日,学生是否会因此获得放假的机会呢?接下来,我们将从重阳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学生放假的相关政策、放假与否的决定因素、历史放假记录分析、教育部门的官方态度以及社会对放假与否的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祭祀演化而来。

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重阳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其中,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驱邪避凶,祈求平安。

除此之外,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菊花被视为秋天的象征,人们通过赏菊来感受秋天的美好。

此外,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三、学生放假的相关政策在中国,学生的放假安排通常由教育部门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定。

国家法定节假日包括春节、清明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而重阳节并不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列。

因此,学生是否放假,主要取决于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安排。

四、放假与否的决定因素学生是否能在重阳节这一天获得放假的机会,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如果重阳节这一天正好是学校的教学日,那么学生通常需要正常上课。

其次,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

教育部门可能会根据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决定是否将其列为学生的放假日。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作“重九节”。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因而得名。

在这个日子里,许多人都会登高望远、祭祖、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以庆祝和迎接秋天的来临。

以下是一些描写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古诗。

《登高》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之景。

作者借用黄河入海的形象,表达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人们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简短而有力,富有浩然之气。

《重阳》 - 蒋捷落叶满阶红不扫,寒云孤客雁初飞。

忧心畏日已匆匆,杨柳千条送青丝。

白发催年老,青春抱日新。

谁道人生无再少,且看松柏向阳分。

这首诗写出了重阳节时节的凄凉感。

作者以落叶满地、孤雁初飞的景象,表达了节日的寂寥之感。

诗中表现出的思考人生的深情和对光阴流转的感慨,给人以深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由王维创作,描绘了作者在他乡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诗中的“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思念和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

九月九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古人时光流转中的一部分。

这些古诗把节日的意义与人情思念相结合,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来自古人的爱国之情和家国情怀。

无论是登高远望,还是思念亲人,这些诗作都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们对重阳节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古诗以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诗人们的感悟和体验传递给读者。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古诗,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对这个传统节日和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结重阳节的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古诗以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作者的思考、感悟和情感传递给了读者。

九月九日这一节日,无论是在乡村、在城市,还是在异乡他乡,都能勾起人们对家乡、亲人和节日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
崔善为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译文及注释】
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赏析】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也。

祖颙,后魏员外散骑侍郎。

父权会,齐丞相府参军事。

善为好学,兼善天文算历,明达时务。

弱冠州举,授文林郎。

属隋文帝营仁寿宫,善为领丁匠五百人。

右仆射杨素为总监,巡至善为之所,索簿点人,善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无差失,素大惊。

自是有四方疑狱,多使善为推按,无不妙尽其理。

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

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

九月九日重阳节风俗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起源于唐代,据《岁时百问》记载,中国古代人们在这一天会登高远眺,祭祖祈福,此九九重阳,更被列为“重阳节”。

“九九重阳,金风送爽”的诗句,至今仍然流传。

重阳节在中国久远,其间所有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中国人对重阳节的重视和热爱。

下面我们来细说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统风俗。

登高登高观景是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古人认为登高可以远眺祖先之地、祈福庇佑,加之九九这个数字的谐音“久久”,也被视为长久长寿的象征。

登高风俗在中国自古就有,重阳节更是登高的最佳时机。

当然,现在的人们登高可能更多地是为了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但这一传统风俗仍在一些地区很受欢迎。

佩艾重阳节还有佩艾的习俗。

佩艾是指佩戴艾草,表明节日的意义。

艾叶讳“祭”,佩艾的习俗便源于避邪祈福之意。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采摘艾叶,制成艾草束,佩戴在身上,用以驱除疫病邪气,保佑平安健康。

佩艾习俗也是重阳节独特的传统之一。

吃重阳糕重阳节的另一项传统风俗是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高脚糕”,是以糯米、红豆、核桃、枣等配料制成的传统糕点。

每逢重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或购买重阳糕,一同品尝。

吃重阳糕象征祈求吉祥幸福,寓意“年年高升”。

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节日。

在重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拜祭祖先,向祖先祈福保佑。

祭祖仪式中备有鲜花、酒食、香炷等供品,人们会虔诚地祷告,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赏菊花重阳节也有赏菊花之风俗。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重阳节正值观赏的最佳时机。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赏菊,赏菊养心,欣赏菊花之美,享受秋高气爽的情境。

赏菊也寓意吉祥如意,盛泽人寿。

结语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丰富多彩的风俗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登高远眺、佩艾驱邪、吃重阳糕、祭祖拜祭,还是赏菊花唤秋,都彰显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珍重。

重阳节,让我们共同感受传统风俗的魅力,让这份热情和习俗代代相传,继续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
本文是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崔善为九月九日·九日重阳节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译文及注释】
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赏析】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也。

祖颙,后魏员外散骑侍郎。

父权会,齐丞相府参军事。

善为好学,兼善天文算历,明达时务。

弱冠州举,授文林郎。

属隋文帝营仁寿宫,善为领丁匠五百人。

右仆射杨素为总监,巡至善为之所,索簿点人,善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无差失,素大惊。

自是有四方疑狱,多使善为推按,无不妙尽其理。

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
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