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雕名家大全
明清两代笔筒浅谈

明清两代笔筒浅谈明清两代文人喜欢文雅,琴棋书画,吟诗作对,文雅之风兴起,绘画写字少不了搁笔和配套用具,所以文人都喜欢在案头摆放一只笔筒。
笔筒的材质多种多样,常用的以竹制和木质笔筒为主,笔筒用来放些平常不用的毛笔或其它用具,常用的毛笔使用笔架用于悬挂。
明代:黄花犁束腰型笔筒笔筒束腰,素面无纹,底部底板与筒壁分开,俗称开天窗。
笔筒在宋代巳出现,实物留存至今稀少,且形制不美。
明代开始流行竹制笔筒,晚明出现不少竹刻名家,最箸名的有:朱三松、封锡爵、张希黄等。
这几位雕刻大家所雕刻的竹笔筒今巳是珍稀无比,他们雕刻的笔筒拍卖会上动辄几百上千万,真正体现了大家风范高超的雕刻艺术价值。
明代:竹林七贤嵌紫檀木竹笔筒图片有偏色,实物没这么红。
笔筒口底嵌木是明清流行的一种样式,到晚清时期基本消失。
清早期到明代的竹笔筒因年份长表面氧化较重,表面氧化形成一层透明质感的琥珀,对光侧面观看漂亮至极。
清代竹笔筒延续明代风格深受文人喜爱,品种巳变得多样化,铜银、象牙、玛瑙、玉石、木质笔筒纷纷出现。
木质笔筒大多选用名贵木材,以紫檀、黄花犁、酸枝木、黄杨木、楠木、鸡翅木和沉香木最受上层阶级欢迎,选用名贵木材制作的笔筒以素面居多,雕刻纹饰为辅,因其材料贵重,制作者都相对惜材。
清代:百鹤祝寿图纹竹雕嵌黄花犁笔筒这件仙鹤纹竹笔筒前两年我曾放到一家专业古玩网上展示,但很快就被造假者原样仿制,还不到两个月时间在其它古玩网上看到了与我这件一模一样的新仿品,估计是以我这件为母本仿制出来的,仿品除没有包浆图案僵硬外(纹饰是电脑扫描制图再由机器雕刻),图案纹饰包括嵌口都一模一样,资源共享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可见造假者的猖狂之极。
清代早期木质笔筒以大件多见,笔筒壁厚筒中间微缩,收缩幅度越大年代越早,底部中间开有一圆形小孔,小孔配有一活动的木塞,木塞起到冷胀热缩的作用,而明代笔筒底部是全开口的,俗称天窗,也就是说笔筒底部的底板与筒壁是分开的,只要翻看笔筒底部基本可判断制作年代,清代笔筒底部的木塞经历二、三百年能保存下来巳很少,木塞几本都巳经失群了。
清代画家代表人物之——张崟,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

清代画家代表人物之——张崟,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张崟(1761-1829),字宝崖,一字宝岩,号夕庵、且翁、夕庵老人、铁瓮城东蛰叟,室名饮渌草堂,丹徒(今江苏镇江)人。
贡生。
自坤子,与从兄铉俱以诗画著名。
花卉,竹石,佛像皆工,而尤擅山水。
幼承家学,以诗画著名京江。
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
幼年见同邑潘恭寿画仿文徵明,悦而效之,既而改宗沈周,得其苍秀浑噩,能脱四王窠臼,亦自难得。
生平高自位置,不轻落墨。
善画松,时顾鹤庆善画柳,有“张松、顾柳”之誉遇山水赏心处,或累月不归。
王学诰,改琦均盛称之。
从学者较多,有京江派(又作丹徒派)之称。
著有《逃禅阁诗集》。
张崟,是乾隆嘉庆时人,承家学,诗画都负盛名,尤擅山水,有文征明、沈周遗韵。
张崟是清代中期“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思想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首先,提出“画必荆关先筑基”,同时还提出“浑噩沉毅之气”这一范畴。
其次,强调“学古要存我”要依靠对自然的观察“出入藩篱”,反对娄东派、恽南田和王翚等诸家诸派。
要求“进法宋人”、“直接正派”。
其三,禅思想的深刻影响。
其四,对“六法”的重提。
这几个方面对于京江画派风格和绘画理念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幼年见同邑潘恭寿画仿文征明,悦而效之;既而改宗沈周,得其苍秀浑噩,惟缺乏清疏之气。
能脱四王窠臼,亦自难得。
尤长画松,时顾鹤庆以驿柳诗着称,并善画柳,故有张松、顾柳之誉。
生平高自位置,不轻落墨。
遇山水赏心处,或累月不归。
《仿古山水册》作于1813年,十二开,所绘雅逸精致。
此册页是张崟50多岁即艺术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册中所画山麓杂树成丛,陂陀断续,石桥续之以成路,沿路逶迡而上。
松树丛中置以屋舍,后倚群山,湖水至山麓,流水淙淙,下汇成湖。
整幅作品画风细密,色彩雅致,特别是图中的劲松,树干挺拔俊秀,针叶谨细,密而不乱,全面展示了张崟的绘画才能。
作者以自然为师,笔法松秀,参以平涂积墨,令细微的墨点色点密密层层布满了画面,呈现出清朗明秀,平淡天真的风格。
清代象牙雕刻流派的繁荣与衰落

清代象牙雕刻流派的繁荣与衰落象牙雕刻王艺在康乾时期盛行,产地有北京、苏州、江宁、杭州和广州等地。
内廷大力提倡象牙,投入了较多的技术力量,雕制了一大批象牙雕刻作品,在《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简称《清档》)记载了有关象牙雕刻的活计和各地牙雕高手的名字与作品。
来自粤海关的进口象牙。
由粤海关监督、两广总智、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等贡进内廷,还有云贵总督和暹罗、越南等地亦贡进象牙供皇家使用,所以皇家象牙材料充足,清帝逊位时还留下了近百支象牙。
养心殿造办处从南方召募雕刻名工进入牙作遵旨雕刻象牙制品,供帝后玩赏使用。
根据记载和文物可将清皇家牙雕分为顺康雍、乾隆、嘉道以及咸同光宣等四期。
一、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家牙雕崭露光彩雍正元年始建《清档》。
顺治朝、康熙朝如何管理养心殿造办处,未见档案记载,情况不明,故这79年有关牙雕的事宜只可查《清档》之外的其他文字记载,但根据雍正初《清档》的某些记事可以直接追溯到康熙晚年,所以此期牙雕之事的重点在康熙晚年到雍正朝的20佘年,可以梳理出其一个粗略的轮廊。
据文献和《清档》记载我们大体上可知,康熙年间嘉定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二人、南匠吴衍、顾继臣、杭州牙匠朱拭等江南雕刻名匠已先后进入内廷于养心殿造办处效力。
雍正朝应召进入养心殿造办处的有封锡禄之高足施天章、封氏嫡传封始岐、封始镐兄弟等嘉定派竹刻传人之外,尚有苏宁杭等地南匠叶鼎新、陆曙明、孙盛宇等三人。
雍正七年,年希尧推荐南方牙匠屠魁胜、关仲如、杨迁等三人进内廷行走。
所知雍正朝牙刻匠人先后12人,都是长江流域的苏、嘉、宁、杭等地的名家,形成了皇家牙刻的主力军,也构成了皇家牙刻的工艺、艺术底蕴,左右了雍正朝皇家牙刻的工艺与艺术的表现力。
雍正七年,牙作不仅得到扩大和充实,与之同时,广东牙匠陈祖章也进入养心殿造办处牙作效力。
此时陈祖章已将年迈,从他的黄金期向下滑落了,雍正七年至十三年,再不见有关他做活计的记事,故其作品也未流传下来。
论宝庆竹刻的承传与创新

论宝庆竹刻的承传与创新聂世忠【摘要】宝庆竹刻在我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源流,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宝庆竹刻在技法上不断创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向多元化发展,成为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艺术品;在题材与形式上融入现代元素,走进现代生活,并形成多种门派风格.然而,宝庆竹刻的持续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体现在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竹刻作坊间学术交流、建立宝庆竹刻创意产业链等建议.【期刊名称】《世界竹藤通讯》【年(卷),期】2017(015)006【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宝庆竹刻;承传;创新【作者】聂世忠【作者单位】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正文语种】中文在明清时期我国的竹刻已形成嘉定派、金陵派、宝庆派等不同地域、手法和风格特征。
宝庆竹艺涵盖雕刻、绘画、版画、书法、文学、器型制作以及竹材供应等各领域,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
邵阳聚集了一批宝庆竹刻承传人,他们口传心授竹艺技法,创作了丰富的邵阳竹艺视觉符号,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宝庆竹刻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为此,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
当前,一批宝庆竹刻承传人正在丰富创新邵阳竹艺语言符号,突破瓶颈,寻求发展。
邵阳又称宝庆,南宋宝庆元年 (1225年)理宗赵昀用年号命名他曾领防御使的封地——邵阳,并升邵州为宝庆府,邵阳地处湘西南,属丘陵地带,盛产楠竹。
《宝庆府志》[1]记载: “闻万历间云山有好事者,就竹势之态,饰人物、山水、花鸟于上,或琢饰玲珑小器,供于茶肆或文房。
”朱元璋的第18子朱楩于1425年4月北迁至宝庆府武冈州,朱楩与一起被贬的文人官员寄情于物,附庸风雅,嗜古玩,宝庆竹刻在此时顺应而生。
竹苑文韵-清代嘉定竹刻精品赏析

竹苑文韵-清代嘉定竹刻精品赏析涂乔【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6(082)004【总页数】6页(P32-37)【作者】涂乔【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文物管理局【正文语种】中文竹刻之道自古有之,但真正兴盛起于明代嘉靖。
万历年间的上海嘉定,从事者多为文人雅士,而非一般匠人。
其艺术成就,赏玩情趣,非外人所能领略。
它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枝独秀的奇葩,以竹为载体,融诗、书、画等诸艺为一炉。
所作也是自己玩赏、馈赠文友之物,而非谋生之用。
竹乃常见之物,随手可得,不为特殊。
而明清以来,文人巨匠凭其书画造诣,以刀作笔,施以竹材,于方寸间做文章,化腐朽为神奇,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至今仍为世人叹为观止。
古来文士案头,弃金银尚竹木之材,朴实无华,多为实用之物,其中竹刻笔筒备受文士喜爱。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晰地表达了文人的气节和对竹刻艺术的推崇。
下面撷取嘉定翥云博物馆馆藏部分竹刻精品与大家分享。
清西园雅集故事笔筒高15厘米。
“西园雅集”为传世竹刻中常见题材,此笔筒取优质竹材,以深浮雕法结合浅浮雕法,并施阴刻法,写崇山峻岭之间,群文士名流西园雅集故事。
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后世工匠多以此为题材竣刻在不同的材质上,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品构思巧妙,场景布置合宜,人物刻画神采奕奕,仿若山水诗意。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载:“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米芾以文字形式将人物姓名、衣冠、坐卧神态及周围清幽旷远的环境一一记录下来,以备后人追随。
北宋的画家李公麟将此景以手卷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后“西园雅集”便成为后世画家们竞相效仿的题材。
清代画僧石涛也曾以此为题材绘西园雅集图。
笔筒上画面中间持笔而书的为东坡先生,其余文士分为六个场景表现,有禅释客坐的,有苍崖题诗的,有尚古赏画的,还有抱琴闲奏的。
竹刻,“小器”也有大作为

竹刻,“小器”也有大作为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9年第6期在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Beaussant-Lefevre)曾上拍一件康熙时期竹笔筒,拍前估价5万-6万欧元,但在现场引发了激烈争夺,最终以126万欧元落槌,成交价约合1163万元人民币。
一个笔筒拍出1000多万元,属于小品类藏品走出强势行情。
具有文人风骨的“竹”,一直为雅士们争相称颂之物,也常作为文房的实用器和陈设器。
从收藏投资角度来看,虽然竹刻拍卖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与瓷器、玉器相比,更让人觉得是一种“小器”,但不能否认其潜藏的投资价值。
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
文房竹雕器小工高“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东坡的诗句道出了竹在古代士人心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子和最善用竹的国家,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是最早的竹刻艺术品。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汉代竹刻技艺已出现了“留青”的刻法。
竹木牙角四种传统雕刻工艺中,竹刻却排在首位。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 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
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这句话说得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竹雕虽多为小器型,但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一番娴熟的刀功手法,对综合素养要求极高。
明清是竹刻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
在明代,江南各地刻竹名手大多聚集上海嘉定和南京金陵两地。
清代则是竹雕刻法大备时期。
清代竹人的竹刻技法,则趋向更加能表现书画之笔墨情趣的浅刻。
所以此时期的竹雕作品成为今天市场上最多、也最受人追捧的品种。
竹刻市场行情表现竹刻艺术品的上拍时间较早,1994—1996 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都有竹刻作品的上拍,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
但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要数2000 年佳士得春拍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 万元高价,随后2001 年,巴黎塔尚一件直径14.7 厘米《人物楼阁庆桂笔筒》以54 万法郎( 约416 万元人民币)成交。
邵阳竹簧竹刻大师王民生

邵阳竹簧竹刻大师王民生一、作者介绍作者王民生,号白云山樵,湖南邵阳人,民国至解放初最著名的邵阳竹刻大师。
传邵阳竹簧竹刻乃其祖上创始。
其自幼受家庭熏陶,长于刻山水人物画,刻竹用刀流畅,技法娴熟,构思讲究,所刻山水无不自然,树木枝干曲直练就,人物花鸟刀痕爽利精到,神情俱佳,作品件件精致,件件奇巧。
王民生开创性地把国画和金石雕刻移植于竹刻艺术,其竹刻作品刻意追摹文人画意趣与界画的纤巧细腻笔致,题材多取山水楼阁,人物故事,画面清雅、恬静,且讲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较好的融入了书法与绘画的笔墨特征。
我馆收藏其竹簧作品主要有扇、屏、茶叶盒、花瓶、帽筒、烟盒、文具盒、相架、书箱等,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工艺水平。
潘妃图座屏乃其典型的代表作,较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其精湛的艺术风采。
二、邵阳竹簧溯源邵阳竹文化源远流长,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载:“宝庆府竹类楠竹即大竹,工匠积器为用”。
至明代中期,邵阳竹器走向艺术化,并形成独具一格的竹刻艺术,涌现了潘一龙、王尚贤等竹艺大师。
竹簧工艺首创者是明末竹刻大师王尚贤的堂弟王尚智,相传王尚智学艺于王尚贤,每天劈竹制胎的他,某一天心血来潮在竹内壁的黄皮上刻画,发现竹簧可压平且不易破裂,更适用于雕刻,遂创造发明了竹簧刻艺。
据史料记载,自竹簧工艺在邵阳产生后,从清初开始,邵阳竹刻进入全盛时期。
江浙一带的商人、学士来湖南经商、游玩,发现邵阳这种清雅、奇特的器物,便开始学做这项竹刻工艺,并融入当地的竹刻技法,形成了黄岩、嘉定竹簧,使“翻簧”工艺的声誉日渐提高。
到清代中叶,竹簧工艺流传到四川江安、福建上杭一带。
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时,对竹簧工艺品爱不释手,竹簧器也因此名声大噪,并成为地方呈进的贡品。
北京故宫博物馆现在还藏有不少清代乾隆时期的翻簧制品,如"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等。
清乾隆竹簧浅刻人物山水诗文六角形笔筒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邵阳竹刻艺人朱莲舫运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精心制作的一对雕有“龙腾云戏珠图”的笔海,获得了金奖。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作者:夏周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11期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
竹制笔筒曾经被奉为最上品。
明清时期竹制笔筒制作量最大,但因其难以保存,传世精品不多。
谈起竹制笔筒,首先要从竹刻谈起,竹刻历史悠久,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
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
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
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据统计,最为常见的题材就是《竹林七贤图》、《高士赏游图》等。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
”对此,郑板桥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派第一人,并吟诗颂之:“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中万卷待如何?”由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正是这些竹刻名家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类型转变,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竹笔筒最受文人偏爱,可能与国人崇竹有紧密关联。
宋代苏轼寓竹为君子曰:“璧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当可消百忧。
”文同则称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竹在中国自古就是纯正、正直、谦虚的象征,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也。
竹为气节之象征,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
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又特别喜爱竹子,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是合乎古人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理有色差,雕刻时可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竹雕名家大全
明清竹雕家 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 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
羽、蔡时敏、徐枢、 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 其泰、时澄之、邓孚
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 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 颖、竹友、
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 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
时 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 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
少溪、时珏、 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 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
得三、封鼎、周春雨、吴 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 周之礼、吴福骥、
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 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 恭、
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 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
官、邓 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 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
佛作舟、王纪堂、 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 辛、王云(王石芹)、徐
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 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 周锷、乔
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 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
冈、 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 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
郭凤梁、友 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 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
徐素白(近代)、水泉、 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 王勋(近代)、杜世
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 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 潘
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 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
筠书、清 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 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
款、玉山款、笏印款、 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 子祥款、少谷款、
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 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 贺恩、
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 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
王原 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 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
柯世仁、赵之谦、 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 邓方樵。 二、明清集
书法家、画家、竹雕收藏 家于一身的名人(已有藏品传世) 2. 清代 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
吴昌硕、钱大昕、高 风翰、王晕、杨守敬、沙神芝、赵之琛、张开福、王 文治、王时敏、沈铨、
张燕昌、董邦达、翁方纲、徐 三庚、张熊、程庭鹭、蒋廷锡、王原祁、周笠、王鉴、 袁耀、任
熊。 王文治:明清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传世收藏 品为明代竹雕家方古林制竹根雕神僧作品
一件。 翁方刚:清代著名书画家,竹刻收藏家,传世收藏品 为清初著名竹雕家封锡禄制竹根雕
牛作品一件。 纪晓岚:清乾隆著名清官,书画家,鉴赏家,传 世收藏品为清代著名竹刻家江春
波制的竹荼壶作品 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