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雕笔筒艺术浅析——兼谈程潜款竹雕笔筒题刻

合集下载

晚清留青竹雕笔筒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精神

晚清留青竹雕笔筒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精神

晚清留青竹雕笔筒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精神
国内最受欢迎古玩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古玩界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留青竹雕又称平雕,皮雕等,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

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

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晚清留青雕书卷形笔筒
此笔筒采用天然书卷形竹子做成,造型别致,颇为雅致。

表面留青雕有山石树木,雕刻生动,精美细致。

皮壳熟旧,已呈枣皮红色。

此色纯为岁月久远,常常盘玩所致,非人为恶意做旧。

年代:清晚期/品相:有干裂/规格:高12.8厘米,对角直径7.8厘米.竹雕笔筒是文房里面的重头戏,因其雕刻保存不易,而备受玩家推崇。

又因竹器最能体现文人精神,而受历代文人雅士所重视。

市面上开门的竹雕,几乎难以得见,如此佳器,不容错过!。

清宫旧藏竹雕笔筒鉴赏

清宫旧藏竹雕笔筒鉴赏

清宫旧藏竹雕笔筒鉴赏
清宫旧藏竹雕笔筒鉴赏
竹雕,也称竹刻。

赵汝珍概括:"竹刻者,刻竹雕竹也。

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

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

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

明晚期,朱三松,竹雕《春菜图》笔筒
明晚期,朱三松,竹雕《仕女》笔筒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

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早期,竹雕《林泉隐士图》笔筒
清早期,吴之璠,竹雕《布袋僧》笔筒
清早期,竹雕《松溪浴马图》笔筒
清早期,竹雕《狩猎图》笔筒
清早期,竹根雕卷心式《刘海戏蟾图》笔筒
清早期,李希乔,竹雕《溪山行旅图》笔筒
清代早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
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

清中期,周芷岩,竹雕《云萝山水图》笔筒
清中期,竹雕《牧牛图》笔筒
清中期,竹雕留青《携琴访友图》笔筒
清中期,竹雕留青《九狮同居图》笔筒
清中期,竹丝编嵌文竹龙戏珠纹笔筒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动荡,经济衰败,中国的城乡手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导致了竹雕艺术的衰落。

(来源:田园玉翁)。

关于马未都《明清笔筒》的学术评介

关于马未都《明清笔筒》的学术评介

笔筒有“文房第五宝”之称,是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钟爱之物。

在收藏界,笔筒以高价成交的案例屡见不鲜。

收藏家马未都的代表作《明清笔筒》出版于1997年,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是现代对笔筒研究较为权威的专题著作之一。

《明清笔筒》图文并茂,趣味高雅,是较难得的结合学术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研究类书籍。

一、笔筒产生的论证形式因马未都认为笔筒是明代中后期正德年间才开始大量兴起的,所以该书直接以“明清笔筒”命名。

“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

”①7明代嘉靖朝即1522—1566年。

明朝实物笔筒生产时期多为明末的最后两朝,即天启和崇祯。

最早的文字著录见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文人屠隆的《文具雅编》。

作者论证的主要依据源于万历年间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该书不仅记录了古代世家居宅生活所用器物制式,也记录了与园林间接相关的书画、几榻、器具等,堪称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者两次引用《长物志》的记载作为论证。

第一次为论证明朝嘉靖时期的笔筒古制形式,其造型和使用方法与后期传统笔筒迥然不同;再依据存世文物,即至今已发现的古代笔筒,推断出传统造型的笔筒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

第二次则论证了被文震亨误认为笔筒的宋定窑竹节式样的筒型瓷器,同时阐明宣德款笔筒为明晚期的寄托款,又纠正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于1989年举办的“宋官窑特展”的出版画册中“官窑粉青笔筒”和1990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牙雕踢球图笔筒”年代都被定为宋朝的谬误。

从当前关于笔筒产生这一问题的其他学术文献看,其观点多与马未都保持一致。

对笔筒产生的论证,马未都积极发挥个人在收藏和鉴定方面的优势,以文物设定坐标,以著录作为参考。

二、竹木制笔筒的发展成因论证笔筒发展的不同历程,同样需要反复考证。

“以文献记载,笔筒应该是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

”①8《明清笔筒》对于竹木制笔筒出现早于瓷制笔筒的原因再无他论。

从论证文字的表现形式中可以判断,竹木制笔筒与瓷制笔筒的相继产生是作者根据文献记载的推论。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作者:夏周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11期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

竹制笔筒曾经被奉为最上品。

明清时期竹制笔筒制作量最大,但因其难以保存,传世精品不多。

谈起竹制笔筒,首先要从竹刻谈起,竹刻历史悠久,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

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

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

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据统计,最为常见的题材就是《竹林七贤图》、《高士赏游图》等。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

”对此,郑板桥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派第一人,并吟诗颂之:“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中万卷待如何?”由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正是这些竹刻名家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类型转变,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竹笔筒最受文人偏爱,可能与国人崇竹有紧密关联。

宋代苏轼寓竹为君子曰:“璧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当可消百忧。

”文同则称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竹在中国自古就是纯正、正直、谦虚的象征,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也。

竹为气节之象征,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

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又特别喜爱竹子,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是合乎古人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理有色差,雕刻时可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

明清竹刻艺术

明清竹刻艺术
雕技法: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扬 州。潘老桐继承了明代濮仲谦的简率刻法,随意刮磨 后自然成器,被誉为金陵濮氏之后竹刻第一人。传世 作品有今广东民间T艺馆所藏的随形竹根笔筒。潘 老桐的阴刻和留青传世作品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 潘西凤款阴刻梅花笔筒和潘西凤留青菊石图笔筒。 三.清后期 这一时期.由于大多数刻竹者不能自画自刻,导 致了竹刻艺术的衰落,竹刻造诣较高的只有尚勋和
(责任编辑:刘慧中)
(上4t-¥155页)名,但也能偶见佳作,眼前我想为 大家介绍一件20世纪80年代所刻的一路连科图竹
雕笔筒(图见封底)。
间的水中,在一片阔展的荷叶上另有一只螃蟹正在 戏耍,颇显闲趣。整幅构图均衡和谐统一,集绘画雕 刻于一体。 此幅构图取材于鹭、莲花、荷叶,“鹭”与“路” 同音。“莲”与“连”同音,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 之“连科”。一只白鹭在有莲花、.荷叶的水边谐音 “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成功,仕途顺利。因为由古至 今人们都向往着科考应试能够顺利,仕途能够一路 攀升,所以此图案经常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器物上。 此笔筒的时代虽为20世纪80年代,但是在雕 刻上后人继承了嘉定派先人的高浮雕技法,刀法娴 熟奔放,工艺精湛细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藏佳
麟也谓小松。能世父业.深得巧思。务求精诣.故其技
益臻妙绝.。实有出蓝之誉。朱小松传世之代表作有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刘阮入天台笔筒。此件作品在直
・154・
万方数据
张宗略。
品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周颢阴刻云林小景笔筒。 “芷岩”款浅浮雕栈道行旅图笔筒等。 周芷岩刻竹石亦绝佳,王鸣韶的《嘉定三艺人 传》称周芷岩“尤长于竹,风雨雪月,短长欹侧,皆入 逸品。”他还开创了“铁笔深刻法”。其代表作品有 芷岩于乾隆“壬年”雕刻的“枯木竹石图笔筒”。此 笔筒是典型的“铁笔深刻法”雕刻而成的。画面土坡 岩石,枯木参天,树石后面有新篁老竹数竿,刀法爽 利,笔势雄劲老辣,深见功力。另有上海博物馆所藏 的周颢阴刻“竹石图笔筒”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周芷 岩刻竹,最善于表现竹韵,无论是恬静的春竹,摇曳 的夏竹,雨中的秋竹和风雪中的冬竹.均生动逼真。 周芷岩除刻山水、竹石题材以外,刻人物也有独 到之处,但传世人物题材的作品极少。具有代表性的 以人物为主题内容的传世佳作有今宁波博物馆收藏 的“周颢三僧道禅图笔筒”。 在竹刻史上,周芷岩是一位关键人物,刀法上有 继承,也有创新。他作为竹刻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宗 师在清代竹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竹雕笔筒的雕刻技法

竹雕笔筒的雕刻技法
竹雕笔筒的雕刻技法 2009-09-2214:03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 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 件。竹雕笔筒是竹雕的一种,就是利用竹子天然 中空,在其外表雕琢各种文饰图案,用以盛装笔 的笔筒,称为竹雕笔筒。竹雕笔筒的兴盛与明清 时期文具爱好之风兴盛分不开,装饰书房文案成 为当时文人墨动区域形成了嘉定派、 金陵派等派别,他们在继承前人雕刻技法的基础 上,还创造了一些新的雕刻技法。如嘉定派代表 人物之一的吴之璠,他创造的薄地阳文雕刻技 法,独树一帜,为后人所争相效仿;而金陵派创 始人濮仲谦的大璞不斫雕刻刀法,更是被后世的 文人墨客所推祟。
竹雕笔筒的雕刻技法
黑卡,我单纯的喜欢着它的名字。站在越光明的地上,我便彻头彻尾地相信
特点又是从一个方向欣赏的雕塑,而背面就可以 附着在平面或器物上,占据空间少,既可以和圆 雕又可以与绘画等相结合,适用于多种环境的美 化装饰。竹雕笔筒基本上采用的是浮雕形式的雕 刻技法,自然形成的环形内腔壁,也就用做了盛 装书写绘画的用笔。
浮雕作为雕刻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 式,有它特有的雕刻方法,它是在平面上对自然
黑卡,我单纯的喜欢着它的名字。站在越光明的地上,我便彻头彻尾地相信
径 9.1 厘米,高 15.2 厘米,笔筒中两人蓬发露 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扫帚,一人手握蒲扇, 长衫赤脚,悠闲洒脱。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活灵 活现,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雕刻,就是典型的高浮 雕带有一点圆雕的处理方法,而且局部还进行了 镂空透光处理,在光线的照射下,轮廓分明清晰, 人物的头部等部位体积感很强,虚实空间的互 补,使作品凭添了几分情趣。
再如一件明代的竹林七贤作者华夏收藏网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
竹制笔筒的雕刻表现形式或工艺,是在汲取 以往其他材质的雕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 材质的特点和工艺要求,主要归纳为:圆雕、浮 雕和线刻三种形式。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明清竹雕笔筒鉴赏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明清竹雕笔筒鉴赏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明清竹雕笔筒鉴赏
笔简,作为书斋几案上必备的文房用具,受到人们的重视,雕琢精美的笔筒,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赏识与推崇。

朱三松仕女图竹雕笔筒。

朱三松作品传世极少,殊足珍贵。

当年便与珠玉等价,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竹雕“渔翁”,国家博物馆藏有他“松阴高士”竹雕笔筒。

这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希黄山水楼阁图竹雕笔筒。

张希黄,明代竹刻艺术家。

借竹筠、竹肌质地呈色的差异,首创“皮雕”手法,工细如画。

现藏上海博物馆。

牧牛图竹雕笔筒,无款,审其风格,近于嘉定竹人封锡禄一派。

清代竹根雕刻,盛于封氏,康熙朝,锡禄与弟锡璋同侍值养心殿,惜未见其署名作品。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明末清初时期的松荫策杖图象牙笔筒,是以浅浮雕形式刻制的作品。

笔筒用一只细象牙的罐口制成,主体刻有一棵苍松,一个策杖老人,一个小童,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文人隐逸的生活。

吴之璠东山报捷图黄杨笔筒,吴之璠为清初竹刻大家,这件黄杨木雕即用薄地阳文刻法,结构布局疏朗,刀法圆润。

笔筒上刻有名款“槎溪吴之璠”,一旁刻有乾隆题诗一首。

现藏故宫博物院。

黄杨木梅竹笔筒,以老竹一截为主体,环以粗细不同的3枝嫩竹,又镂雕梅干一株,与竹并立。

梅、竹干间多处镂空,以梅枝、竹叶穿插其间,精巧玲珑。

朱鹤松鹤图竹雕笔筒,用形状奇特的老竹刻成,松针重重叠叠,纤细如毫。

朱鹤,明代著名“嘉定派”竹雕创始人,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楼阁、鸟兽。

古代精品竹雕竹刻《明清时期精品竹雕笔筒》

古代精品竹雕竹刻《明清时期精品竹雕笔筒》

古代精品竹雕竹刻《明清时期精品竹雕笔筒》
竹刻也称竹雕,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品中的重要门类,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之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一意趣,古代竹刻家在竹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其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为后人楷模,影响深远。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

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雕 笔筒 题刻
张 钢 (八七会议会址纪 念馆)
笔筒是中国古 代除笔、墨、纸、砚 之外最 重要的文房用具 ,笔筒材质多样,有 瓷、木、 竹、漆、玉、牙、 紫砂等。
明代以前传世 的竹刻笔筒甚少,明 代中叶 之 后,竹 刻 名 家辈 出。 明代 竹 刻 名 家有 朱 松 邻、朱 小 松、 朱三 松 祖 孙 三 代,称 竹 刻 嘉 定 派;还有濮仲谦 ,称竹刻金陵派。清 代竹刻名 家有张希黄,为 竹刻浙派代表。清代 竹刻名家 还 有 吴 之 璠、封 锡 禄、邓 浮 嘉、周 芷 岩、尚 勋、潘老桐等人 。竹刻笔筒不仅用材 讲究,而 且在雕刻技法上 ,也由于各人的文化 修养和对 艺术 认 知 程度 的 不 同而 各 具 特色。 朱 松邻 的 《松鹤图》笔筒 上满刻虬枝老松,仙 鹤闲庭信 步,似在喁喁细 语,呈现出一片悠闲 恬静的场 景。其刀法洗练 剔透,层次分明,重 重叠叠, 起伏而多变,为 明代竹刻之精品。深 刻法为明 代笔筒刻法之一 ,其典型特征是纹饰 深陷,有 时下剔达七、八 层,运刀如笔,玲珑 剔透,如 明朱三松刻制竹 雕白菜笔筒。明代竹 刻笔筒还 有浮雕一种,利 用深浅不同的刀法, 表现出纹 饰的层次感,雕 工精细,有古朴典雅 之美。明 代竹刻笔筒中有 留青一派,所谓留青 ,也称贴 簧、文竹、竹簧 ,经煮、晒、压,胶 合或镶嵌 在木胎及竹胎器 上,然后磨光,再在 上面雕刻 纹饰,由于簧色洁 净无瑕,有如象牙。
清代竹刻笔筒 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 统,如 清初吴之璠的竹 雕“御马图”笔筒在 继承嘉定
三朱的同时 ,以浅浮雕突出主题, 特别是留空 为背景之法 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韵。 又如清初顾 珏的竹雕竹 林七贤笔筒,器身人物 众多,神态 各异,茂林 修竹,小桥流水,刀法 精纯,尤其 是 镂空 雕 出 的竹 枝 远 近有 别,更 显 竹 林的 幽 深,为清代 竹刻笔筒中的精品。清 代竹刻留青 笔筒以大量 留白之法表现画面的淡 远清秀,在 清竹刻笔筒 中别具一格,如张希黄 的竹雕山水 人物笔筒。
程潜先 生所用竹刻笔 筒高 14 厘 米,口径
·2009年第1期
5.5 厘 米。笔筒上 刻有程 潜先生 手书(隶 书刻 款):
大 道之行 天下为公 祗奉宪典 九服 混同 廊开大学 广延群生 彝伦攸序 礼乐以兴 程潜
据 武 汉 市 地 方史 学 家 皮 明庥 先 生 解 释: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这两句出自《礼记·礼 运》,原文为“大 道之行,天下为公” 。“祗 奉宪典”中祗奉即敬奉,宪典指 1947 年 1 月 1 日南京颁布了《中 华民国宪法》,这是 当时的 根本大法;“九服 混同”指商、周时代 ,天子 居于王畿,坐镇中央。王畿之外有诸侯的邦国, 均服事天子。九服 指王畿之外的邦国, 此处指 各省区。宪政颁布,各省一样按宪法办事;“廊 开大学”中的廊就 是大,大开大学;“ 广延群 生”指广泛接纳学 生;“彝伦攸序”这 句话出 自《尚书·洪范》 。周文王十三年,周 武王问 箕子:“我不知其 彝伦攸序?”彝伦指 治国的 常理,攸序指依次 排列。周武王的意思 是我不 知治国的常理是如 何依次排列?“礼乐 以兴” 这句话与上一句相 连,治国靠礼乐以兴 。在周 代天子治国依靠礼 和乐,礼乐有严格的 等级、 规范。这里指大家 要按宪法规定办事。 显然, 程潜先生 所用竹笔筒题刻时间应在 1947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 国宪法》颁布以后的某 段时期。
与 翠青釉碗一同出土 的影青釉盖罐 ,亦是 青白瓷中的上品。 它釉质莹润,造型为 敛口,
丰肩,长圆 腹,假圆足,宝珠钮平 盖,形似冬 瓜。根据目 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 件从楚昭王 墓中出土的 影青釉盖罐是国家考古 发现的唯一 的一件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 年)出土的 完整器冬瓜罐。以后历朝历代均未再见此造型, 直 到 400 年 后 的 清朝 道 光 时期(1820—1850 年)才再度 出现,并成为晚清极为 流行的一种 器形。道光 、咸丰时盖钮呈宝珠状 ,同治以后 则为烛焰式 。
笔筒身上还蕴 涵着文化意韵。 清代扬州竹 雕大家潘西 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 款曰:“虚 其 心, 坚 其 节,供 我 文 房,与 共 朝 夕。”对 此,郑板桥 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 派第一人, 并吟诗颂之 :“试看潘郎精刻竹, 胸中万卷待 如何?”由 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笔者收藏 的一件程潜 款的竹刻笔筒当属此类 。
(责任编辑 李笙清)
程 潜先生自小资质聪 敏,学业日进 。十五
岁时,有次 乘船赴长沙应考院试, 同船应试学
子张某见他 年少,即出“浏水同舟 ,偶合营台
列宿”上联 ,要他属对。程潜即时 作对“青云
得路,高折桂林一枝”。同舟之人,齐声赞美。
程潜受其师 赵璧先生的影响,习作 五古诗,终
至一生酷爱 五古,留下数百篇诗词 。其诗古朴
程潜(1882 - 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 县北乡长连 冲人,前清秀才,国民 党一级陆军 上将。1905 年 8 月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 后,任湖南都督府参谋部长。1913 年,程潜参 加孙中山发 动的讨袁“二次革命” 。北伐战争 期间,程潜任国民革命军第 6 军军长等职。1949 年8月4日 ,时任长沙绥靖公署主 任兼湖南省 政府主席的 程潜与陈明仁领衔发出 和平起义通 电。建国后 ,程潜历任中央军委副 主席、湖南 省省长、民 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苍劲,雄健 豪迈,以诗叙史,气魄 宏大,曾被
章士钊等文 坛名土誉为一代钟吕之 音。程潜先
生所用竹笔 筒题刻书法隽秀圆润, 雕刻精湛雅
致。文笔流 畅,文化意韵深刻,用 典喻今,内
涵深远,正 好显示出其“一代钟吕 之音”的气
魄和水准。
(责任编辑 李笙清)
(上接第 44 页)的最主要原 因是景德镇在元代 中期创烧出了其它 的瓷器品种,因此也 改变了 景德镇传统瓷釉。 到了明代我国陶瓷生 产结束 了长期以来以青白 瓷为主的局面,进入 了绚丽 多彩的彩瓷时代。 其制品无论在数量和 品种上 都超越了前朝。江 西景德镇以所产的瓷 器数量 大、品种多、质量 高、销路广,成为全 国制瓷 业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