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完整解说词
岳麓书院导游词介绍(2篇)

岳麓书院导游词介绍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风景优美的岳麓山参观举世闻名的岳麓书院。
今天,我是您们的导游小刘,今天我将引领大家踏上这一非凡的文化书香之旅!我们眼前的这块“风水宝地”便是古城长沙学术气息最浓郁的地方——岳麓书院。
它是一座宁静优雅的庭院,有着千年波斓壮阔的历史,它的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大气、睿智,是一代又一代学子千年传承相继的文化梦想。
庭前廊下、翘壁飞檐,那梦,是从唐代就一直延续下来的。
怎么样,大家闭上眼,尽情地感受一下这里清冷的风的味道,是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吧——那是有着千年不变浓浓的书香气息呢!岳麓书院是一片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它坐落在风景名胜岳麓山清风峡口,静静地屹立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下。
它的每一进院落、每一方石碑、每一片砖瓦、每一扇雕窗,都暗藏着隽永的文化品味,是享誉中外的“千年学府”。
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们的足迹走进书院这亘古不变的文化氛围中去吧!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
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在书院的园林中,无论是小桥流水、假山回廊,都与讲堂构成了一副浑然天成的画面。
儒道互补,庄重典雅,这正是岳麓书院传承千载的精神佳境。
经过悬挂“千年学府”匾的头门就是赫曦台,内壁两侧墙上各有一个金色大字——“福”与“寿”如龙腾虎跃,遥相呼应。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书院的大门。
正上方悬挂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千古名联很霸气地挂在大门上,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材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
大门两旁安放的一对汉白玉抱鼓石双面浮雕,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现在,请大家移步,摆放着两把红木雕花座椅的地方便是“讲堂”了。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
关于介绍岳麓书院的导游词

关于介绍岳麓书院的导游词岳麓书院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之一,也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遗址。
在这里,你将领略到丰富的历史文化,感受到岳麓书院卓越的教育传统和学术氛围。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岳麓书院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一、岳麓书院的历史渊源岳麓书院创建于976年(宋太宗乾德元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最初,岳麓书院是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要任务,培养人才为宗旨的孔庙式书院,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学府中的重要一员。
这里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界、政界的精英,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岳麓书院的建筑特色岳麓书院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宗庙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
整个书院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占地面积达到10余万平方米。
进入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石狮,石碑上刻着“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显得庄重肃穆。
然后是钟鼓楼,这里是岳麓书院最高的建筑,寓意着宣示学问的象征。
接着是正大门,门上面有着“岳麓书院”三个金字。
三、岳麓书院的文化传承岳麓书院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注重学问和品德的培养,倡导儒学、道德教育。
学院里面有很多学堂,最有名的是文渊阁,是岳麓书院的文友楼。
内有岳麓书院私学管理员学堂和书院讲堂,这些都是教师为学子们开设的,除此之外,山水楼、潇湘楼等地也设立了不同的学堂和教育机构。
四、岳麓书院的名人故居岳麓书院不仅是培养了很多学子,而且也是许多名人的故居。
比如,岳麓书院里面就曾住过唐代文学家杨炯、宋代文学家陆游、明代文学家唐顺之等等。
这些名人的故居以及他们的事迹都是岳麓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岳麓书院的文化活动岳麓书院是岳麓山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岳麓山文化节,这是湖南省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岳麓书院最重要的庆典之一,为游客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艺术展示和庙会活动。
岳麓书院讲解词完整版

岳麓书院导游讲解词一、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1.1 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这四所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其中,岳麓书院更是以其丰富的藏书和精湛的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岳麓书院创建于南宋乾道元年,由著名学者周程之创建。
书院坐落于岳麓山下,四周山峦叠翠,溪水潺潺,环境十分幽静。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中心。
在这里,众多学者钻研学问,著书立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岳麓书院的藏书丰富,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这些书籍的收集和整理,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书院还设立了讲学、辩论、研经等多种学术活动,使得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岳麓书院在当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如李纲、朱熹等著名学者都曾在书院学习和讲学。
此外,岳麓书院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著称。
书院的建筑群落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书院建筑的布局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庭院式的庭院美学,又融入了山水景观,使得书院在美学和实用性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岳麓书院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书院的学术成就和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岳麓书院如今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岳麓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以其丰富的藏书、精湛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岳麓书院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
在古代,书院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承文化的场所。
这座书院承载着湖湘文化的精髓,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湖湘文化的繁荣和变迁。
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脚下,背靠青山,面临湘江,景色秀丽。
整个书院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处处彰显出古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
最新岳麓书院导游词(六篇)

最新岳麓书院导游词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正门的门匾上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岳麓书院”,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进了大门后,里面的美丽风景美不胜收,十分夺目。
一进入院子右边耸立着一颗苍翠挺拔的百年大树,这颗树大约有____米高,枝繁叶茂,就像一把巨大的伞遮风挡雨,树下面有两根用水泥做的假树枝,用来支撑大树,假树干上面有很多枝叶缠绕着,还长满了绿色的青苔,简直可以以假乱真。
院子里的一棵棵桂花树开满了黄灿灿的桂花,院子里香气四溢,芬芳扑鼻,真令人心旷神怡啊!树上的小鸟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作文就像是在欢迎人们的到来。
在岳麓书院的历史馆里,讲述了从这里教出的许多著名学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____等人,他们都曾经在这里学习和任教。
他们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了很大的努力。
因为这些被岳麓书院教出的著名学子,才使得岳麓书院变得远近闻名,人人皆知。
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山脚下,深秋来临,岳麓山上的枫叶变红了,薄薄的枫叶在太阳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红艳,轻风吹来,枫叶摇曳多姿,层林浸染。
这里既有四季常绿的乔木,也有漫山遍野的红枫,更有黄灿灿的桂花,五彩缤纷,如此美丽的秋景,真让人流连忘返!最新岳麓书院导游词(二)中午,火辣辣的太阳让人很不舒服,但我的心情却异常激动,因为今天,我又将迎来一场旅行。
1:40,我登上了去长沙的飞机。
三点半,飞机开始下降了。
在模糊的云层下,我逐渐地看清了这个陌生城市的真面目。
地面上是一片片绿色的田野,中间有几条蓝带,应该是几条潺潺的小溪。
几座房子立在稻田中央。
我的遐想还没有结束,飞机就在一阵轰鸣声中降落了。
我们下了飞机,匆匆拿完行李,导游已在出口外等候。
我们出了机场,一股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里面还夹杂着些许清鲜的露水气息。
这里路旁的树木绿的新鲜,绿的透亮,绿的令人心旷神怡。
上了车,我们就前往第一个景点——岳麓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导游词

湖南岳麓书院导游词【篇一】岳麓山故迹很多,山一脚下有岳麓书院,建于公元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此讲过学。
清风峡是岳麓书院后面一条幽静美丽的峡谷。
一线清泉。
西池碧水,万木清秀,,美不胜收。
有名的爱晚亭就在这清风峡中,此亭原名爱枫亭。
四周枫树漫山,风景绝佳。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来此游赏。
依唐人杜牧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亭名改为爱晚亭。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 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0xx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
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
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篇二】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古城长沙的岳麓书院参观游览。
岳麓书院坐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在岳麓书院的前门上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的字镌刻而成的。
长沙市岳麓书院导游词(3篇)

长沙市岳麓书院导游词(3篇)长沙市岳麓书院导游词(精选3篇)长沙市岳麓书院导游词篇1我们现在来到了讲堂。
讲堂是讲学的中心场所,后来因为朱熹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所以又称“忠孝廉节堂”。
讲堂内共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的。
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
“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
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
最里面的这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颐的老先生,而发展壮大理学思想的则是著名的程颐、程颢两兄弟。
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而设的。
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
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
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
这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谢谢大家!长沙市岳麓书院导游词篇2大家好!欢迎来到古城长沙的岳麓书院参观游览。
岳麓书院坐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在岳麓书院的前门上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的字镌刻而成的。
2024年长沙岳麓书院导游词(实用4篇)

2024年长沙岳麓书院导游词(实用4篇)长沙岳麓书院导游词篇1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的匾,“岳麓书院”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
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
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对联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复制的。
请大家看安放在大门两旁的这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相传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没收贪官曹百万的财产中发现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给了岳麓书院珍藏。
大家可能会问了,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东西,而且是抄家没收来的,怎么可以放在书院的大门口呢?其实这也反映了清代岳麓书院教育的官学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一仕途理想。
岳麓书院经典导游词(3篇)

岳麓书院经典导游词(3篇)岳麓书院经典导游词(精选3篇)岳麓书院经典导游词篇1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是“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潇湘洙泗——岳麓书院。
各位朋友,现在让我们按照书院的建筑布局慢慢地走进那一种隽永的文化氛围。
书院这个名字是唐朝才开始有的,是国家用来藏书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时演变为讲学和藏书之外,稍后就具备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岳麓书院是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经过近40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大中祥符八年(公园年),宋真宗赵恒召见岳麓山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开始名闻天下。
匾额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现在请看大门两旁的千古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由院长袁岘冈与贡生张中阶撰写的对联高度褒扬了岳麓书院千百年来作为湖湘文化的摇篮,孕育出多少具的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豪杰:被誉为“一时之英才”的抗金名将吴猎,主张“官兵一体”大败十万金兵的功臣赵方,“忠鲠可嘉,宜得奖谥”的彭龟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学家、史学家魏源,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中兴将相”的桐城——湘乡派盟主曾国藩,收复新疆的爱国名将左宗棠,首任驻英法公使并保持了民族气节的郭嵩焘,“欲栽大木柱长天,慧眼识“毛蔡”的杨昌济,后来的岳麓高足陈天华、蔡和森、邓和森、邓中夏等。
楚材斯盛,正和赫曦台墙壁上的福寿两字暗含的藏龙卧虎之意切合。
大门之后是二门,二门至讲堂两方均为斋舍。
右侧是教学斋。
左侧是半学斋,教学斋和半学斋反映岳麓书院教学中“教学相长,惟教学半学”的辨证思想。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多次寓居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
各位朋友,请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游览的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的场所,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大家再看讲堂大厅中央悬挂的两块流鎏金木匾,第一块是“学达性天”匾,此匾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御赐,意思是通过学习理学可以达到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地步,此匾说明了岳麓书院是以理学作为办学传统,到这里来求学,可以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书院导览解说词1(前门景区)欢迎您来岳麓书院参观。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它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
以后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其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
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
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材和发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
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
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方。
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
但是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
所以岳麓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2(赫曦台)我们登上的古戏台,名叫赫曦台。
“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字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于岳麓山顶的观日台。
南宋乾道年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应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的邀请来书院讲学,清晨他们一同上岳麓山顶登台看日出。
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
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前台。
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改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赫曦台的左右内壁上有高约两米的“福”、“寿”二字,说到“福寿”二字,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嘉庆年十二年乡试以后,州县长官在书院宴请中举的举人。
此时来了一位脚蹬草鞋的老道人,众人见来客是个无名老道,便戏谑地叫他写个字看看。
道人见状,一手拈须,一手提起堂前的扫帚(一说是草鞋),沾上黄泥,写下一个丈余高的“寿”字,扬长而去,众人口瞪目呆。
再看那字,键笔如龙,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仙人。
其后山长罗典为弥过失,也为了对称,补书了一个“福”字。
但这福字的笔力就大不如“寿”字。
除去故事的传奇色彩,福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企盼。
您看赫曦台顶部雕饰的八卦图、,还有寿字、蝙蝠图案,也是象征“福”、“寿”的意思。
赫曦台上的屏风正面是岳麓书院总体平面图。
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麓书院面积为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
书院分为四个部分:讲堂及两边的斋舍属教学区;讲堂后面御书楼是藏书区;讲堂右后方,包括文庙和专祠,是祭祀区;左后方是园林区。
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
在屏风的另一面我们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
说明赫曦台历史久远,已融入历代名人的文化活动之中。
我们站在赫曦台往岳麓书院大门方向看,岳麓书院是以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
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现在请您走下赫曦台。
回头看赫曦台外侧前后左右两壁檐上,分别塑有《张良进履》、《老子出关》、《麻姑献寿》《拾玉镯》等传统戏曲故事,造型别致,形态自如;还有代表传说中的八仙的箫、花篮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风格。
赫曦台上还有一幅的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上联中的“安”,指安然自得的;“利”指利益;“勉”指勉强。
意思是说,治学要不论安、利、勉哪种情况,只要契而不舍,均能达到成功的目的;下联的意思是说,要通晓天、地、人的道理,才能称得上“才”。
也就是说要博学,以致成才。
它表达出古代学者的人才观念,是由清代的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左辅撰写,当代书法家王超尘书写。
3(大门)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兵火与重建,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基本格局。
现在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
门额“岳麓书院”四字为宋代真宗皇帝的题字。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宋代真宗皇帝认为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山长周式德行称著,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
但周式心系岳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
皇帝就赐他经书和“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
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大门两旁有一幅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以后,门人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
袁名曜出了上联“惟楚有才”请学生应对。
大家苦思不得结果。
恰好贡生张中阶路过,他脱口而出:“于斯为盛”,对的十分巧妙。
山长的上联初看似乎简单,实则有难度。
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这就要求下联也出自典故。
张中阶对的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言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都出自典故,意义关切,实为佳作。
对联中“惟”和“于”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意义,意思是说,楚国人材众多,而在这里(指岳麓书院)尤为兴盛。
这是前人对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赞誉。
的确,岳麓书院当时集中了一批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也培养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优秀学生,如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说人才兴盛,实不为过。
大门前有两个大理石的门当,据说是宋代的作品。
正面雕刻有高浮雕的“三狮戏球”,表示国泰民安,吉祥喜庆的意思;背面有“锦鸡芙蓉”,意为“锦上添花”;其它图案如梅、兰、桔、竹,荷花、白鹭等都反映了封建文人的世俗欲求和政治抱负。
岳麓书院是古代文人建筑,它广泛应用寓意深远的雕刻、对联、匾额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与建筑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
大门左右两墙上也有一副当代学者的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上联的意思是说,无论古往今来,治理国家,都是把培育人才作为急迫的任务,切不可忽视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作用。
下联的意思是说,做学问,既有继承,又要革新,英雄豪杰就在于能顺应时势,融会变通,试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张栻,近代的毛泽东、蔡和森,他们的治学方法,不是值得后人深思和仿效的吗?大门前是留影的好地方。
4(二门)进入大门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二门。
它采用五间单檐悬山结构,中间开有三张门,花岗石门框;左右为过道,通南北斋舍。
原门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7年),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毁,这是1984年重建的。
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
原匾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
现匾为1984年复制。
二门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尧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述》,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撰联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的监督程颂万先生。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上联点出岳麓书院的地理位置,山接衡岳,水临湘江,深山大泽,龙盘虎踞,气势非凡。
下联描写岳麓书院继承孔孟学说,崇尚圣贤之道,是学习礼义的好地方。
这幅对联用22个字把岳麓书院的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儒学传统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大门左边有一块大型菊花石,这是湖南浏阳特产。
花形是依天然石纹加工而成的,如此之大,是实不多见。
进入二门后,请回头看二门背面的牌匾“潇湘槐市”。
原匾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所撰书,抗日战争中被毁。
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指汉代长安城北的一片槐树林。
当时京城的书生们常聚于于此,或相与买卖,或议论于槐树下。
“潇湘槐市”指岳麓书院是湖南的“槐市”,文人、学者经常聚集于此。
意思是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之槐市。
5(讲堂)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明代称为“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
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
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业专科校校长宾步程撰写。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块是“道南正脉”匾,由乾隆皇帝御赐。
这里的“道”是指理学。
战国时期思想界是百家争鸣;汉武帝“废诎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
唐宋时期,一些儒学思想家吸取佛、道新的思想,发展形成儒家新的思想体系。
其中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称为“理学”。
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所以此匾的意思是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宗。
它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
此额为原物。
另一块是“学达性天”匾,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人通过对理的体悟,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原额被毁,这是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
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撰,它阐明了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写。
屏壁背面刻有岳麓山全景图,临摹自《南岳志》。
讲坛上放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制度之先河。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的重要史料。
讲堂前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友兰先生所书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此联妙在:上联两句原是本书院大门联,下联援引《离骚》中的一句话:“沅有芷兮澧有兰”,略作改动为:“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便成了两个对仗句。
从全联看,上、下两联,各自成对。
在内容上也有内在逻辑联系。
为什么“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讲堂右边是“今日书院馆”,陈列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书院的照片和题词,以及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学术活动。
讲堂左边有“文泉书店”,游客可以购买到有关书院的书籍和其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