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赵济ppt课件

名胜古迹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 迹,如长城、故宫、兵马 俑等,这些景点吸引了众 多游客前来参观。
气候与植被
气候带
中国气候多样,可分为热带、亚 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
植被分布
中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 性,如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
03
中国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
东部多,西部少
01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西部地区则地形地貌类型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 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些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是主要的农业区。
沙漠和戈壁
中国西部地区存在大面积的沙漠 和戈壁,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戈 壁滩等,这些地区气候干燥,植 被稀少。
01
山地高原
中国拥有众多的山脉和高原,如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等,这 些地区地形崎岖,海拔较高。
02
03
盆地
中国有许多盆地,如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等,这些盆地四周 环山,中间为平原或低地。
04
名山大川
01
02
03
山脉
中国的山脉众多,如喜马 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秦 岭等,这些山脉海拔较高 ,具有壮美的自然风光。
大河
中国有长江、黄河、黑龙 江等众多大河,这些河流 流经多个省份,为当地经 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地理赵济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国地理概况 • 中国地形地貌 • 中国水资源 • 中国土地资源 • 中国矿产资源 • 中国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01
中国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和疆域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独特。
疆域辽阔
中国地理概况

气候类型及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秦岭-淮河以 北地区,冬季寒冷干 燥,夏季高温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秦岭-淮河以 南地区,冬季温和少 雨,夏季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云南南部、雷 州半岛、海南岛以及 台湾南部,全年高温 ,有明显的干湿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 ,冬冷夏热,全年降 水较少。
06
经济产业与区域发展差异
农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产品
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 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科 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 稳定增长。
特色农产品
中国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多样,形成 了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如东北的大米 、山东的苹果、新疆的棉花、云南的 普洱茶等。
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 相对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同时,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节约用水和 合理用水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04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矿产资源种类及分布
种类丰富
01
中国拥有世界上已知矿种的大部分,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等。
分布广泛
02
矿产资源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但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如
山西的煤炭、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江西的钨和稀土等。
开采利用
0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开采国之一,对全球矿产资源市
场具有重要影响。
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
1 2
森林覆盖率
中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但仍然低于全球平均 水平。
中国地理概况
汇报人:XX 2024-01-23
中国地理的详细介绍

中国地理的详细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方大国。
地理环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地理环境多样丰富,山川河流交错,气候多样变化,地理条件极为复杂,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地理环境最为丰富、多样的国家之一。
一、地理位置中国地理位置位于东亚,地处北半球的东经73°34'至135°11',北纬18°03'至53°33'之间。
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西邻阿尔泰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北接蒙古国、俄罗斯。
地域界定上,中国包括内地和海洋两个范畴。
内地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六大地区;海洋面积广阔,辐射范围广泛,东、南、北三面临海,海岸线绵延3.58万公里,拥有11个海港。
二、地势地形中国地大物博,地势变幻,地形多样。
在地势上,中国大致呈现出四大地形形态:青藏高原、广大的内陆盆地、雄伟壮观的大山区、丰富的丘陵和平原区。
青藏高原为世界最大高原,覆盖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绵延2500多公里。
高原地势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
内地盆地广泛分布,有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盆地等,盆地总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
大山区包括东北山地、大别山区、秦岭巴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山脉众多,呈南北走向,蜿蜒数千里。
丘陵和平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的主要农业区。
三、气候特点中国气候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中国气候分带特征明显: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原次大陆型气候、西北干旱气候。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地域广泛,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与珠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
青藏高原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西北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气温变化较大。
四、水系地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海洋。
中国地理 知识点

中国地理知识点中国地理概况:中国,位于东亚,是世界第三大面积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它东临黄海和东海,南界南海,西连新疆、西藏、云南,北接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的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丘陵和沙漠等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和边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中国的边界线长达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蒙古、俄罗斯、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
这些边界线跨越了高山、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地貌多样化,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地带、华北平原、西南高原、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和东北平原等。
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华北平原位于华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带,农业发展十分重要。
西南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包括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这个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交错,气候多样。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新疆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北边疆,是亚洲内陆最大的盆地之一。
这个地区拥有广袤的沙漠和戈壁地貌,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能源生产区。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这个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主要山脉和河流: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其中,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除此之外,还有松花江、黑龙江、珠江等重要河流。
中国的主要山脉包括秦岭、太行山、华山、长白山、黄山和喜马拉雅山等。
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国西南边界,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是珠穆朗玛峰所在地。
气候和自然资源: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
北方气候干燥,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而南方气候湿润,四季温暖。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等矿产资源。
此外,中国还是世界重要的农业和渔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高二中国地理部分知识点

高二中国地理部分知识点一、地理概况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位于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
中国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为94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高原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多丘陵和平原,中部内陆地区有山脉和平原,西部高原地区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2.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和地貌多样化,包括平原、山脉、高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
山地和高原占据了中国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3.气候中国气候多样,包括寒带、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北方气候干燥、寒冷。
中国还受到季风的影响,季风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三、自然资源1.煤炭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
煤炭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供应和家庭取暖等方面。
2.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
中国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供应和城市燃气等领域。
3.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四、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2.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政策支持等因素。
3.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日益增多。
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社会变革等多方面的影响。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实施环境治理和推动绿色发展等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中国主要重要的地理概况

中国主要重要的地理概况中国地理概况是我们自己国家的知识,毋庸置疑我们是需要掌握的。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2.领土四至:最北 53 度 N,最南 4 度 N,最东 135 度 E,最西 73 度 E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
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6.中国内海:渤海二、中国的国土构成陆地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管辖 300 万平方千米海域三、中国的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
省级 23 个省,5 个自冶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中国人口和民族一、我国人口概况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3 亿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 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1、大杂居、小聚居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中国地形一、中国地势的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1.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雪峰山以西云高原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季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2、对河流的影响: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岭,影响流域范围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峡谷急流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高愿地区经济滞后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中国气候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1、冬季气温分布:南北温差大,0 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2、夏季气温分布: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温差不大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势高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1、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海陆位置,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2、时间分配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课件(215张ppt)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山脉众多 (1)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2)广义的山地占全国总面积65%
2.网格状镶嵌构造突出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地 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
(3)北东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 长白山~千山~鲁中低山丘陵~武夷山 台湾山脉
4.贵金属及稀土金属 (1)贵金属:金、银、铂 (2)稀土金属:指镧族元素组成的金属矿物
5.非金属矿藏 磷、硫、石墨、菱镁矿、滑石、重晶石、 石膏、萤石、高岭土、石棉
第三章 气候水热结构
第一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的一般表现 (1)广义的季风: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 有明显转换的现象。 (2)狭义的季风:仅指海陆季风。
二.降水
1.降水量分布
(1)一般规律 A.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B.山地比平原多,迎风坡比背风坡多 C.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 也有所增多
(2)极端值 A.最多:台湾火烧寮,6557.8mm/年 B.最少:吐鲁番西侧的托克逊,5.9mm/年
2.降水季节分配
(1)夏雨集中区:华北、东北南部、内蒙古东部 (2)夏秋雨区:东北北部、云南和四川西部 (3)春冬阴雨区:长江中下游 (4)夏半年多雨区:华南、四川中部 (5)夏雨区:青藏高原中南部 (6)全年多雨区:鄂西川东、贵州 (7)全年干旱区:西北、青藏高原西北部、内蒙
(3)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4)丘陵:东南丘陵、胶辽丘陵
2.多种特殊地貌并存
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 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
第二节 地表组成物质
一.沉积岩分布广泛
【地理】中国地理知识大全:重要地理概念解析

中国地理知识大全:重要地理概念解析引言中国是一个广袤辽阔、多样复杂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特征。
了解中国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国家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地理的一些重要概念,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国家。
1. 中国地理概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东部以广大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西部则以高原和山脉为主。
中国境内拥有多个自然地理区域,如东北平原、黄河流域、江南水乡、西南高原等。
1.1 自然地理区域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可以分为五个大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岭南台湾地区和西南高原。
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资源。
1.1.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农田和良好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工业和城市化。
这些平原地区也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1.1.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最主要的农业区域,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这个平原地区的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同时,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所在地,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
1.1.3 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和工业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这个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等地。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这个地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4 岭南台湾地区岭南台湾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省。
这个地区有着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宜发展农业和渔业。
同样也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旅游的重要门户。
1.1.5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
这个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众多。
西南高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概况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占亚洲面积的21.8%,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濒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国土北起漠河附近黑龙江主航道,南达南沙群岛南缘的曾母暗沙,南北伸延约5500千米,西起帕米尔高原,冬至黑龙江省抚顺县境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约5200千米。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拥有14个邻国,东临朝鲜,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西部和西部和西南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南接越南、老、缅甸。
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1.8万多千米。
中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和台湾岛东面的太平洋。
沿海分布6500多个岛屿,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岛屿海岸线长14000千米。
海洋与屿中国大陆所濒临的海洋,由北至南分为海,东海和南海三个海区,渤海为中国的内海。
这四个海区中,除外南海具有大洋海盆地特征、深海较大外,大部分为深度较浅的大陆架,最适于鱼类繁殖回游,为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有广阔大陆架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思。
沿海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大小岛屿共有6500多个,其中约85%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路近岸和南海之中。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面积约3.39万平方千米。
钓鱼岛、赤尾岛等岛屿,南海共有200多歌岛,礁滩、暗沙、分属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南沙群岛则是中国最南的岛屿群。
另外,还有长山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岛等。
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有低平宽广的平原,有起伏和缓的丘陵,有峰峦高耸的山地,有海拔较高、面积广大的高原,有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
中国的地形,从总体上看,山地多,平地少。
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2\3以上,平地不足1\3。
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4(其中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占26%),在500米以下的占1\4。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3000~5000米;第二阶梯是海拔在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准格尔、四川等盆地;第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东的三大平原以及江南、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和丘陵海拔分别在200米和500米以下。
高山。
高原都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这一线以东。
黄河、长江、珠江等主要河流发源于西部的高原、山区,顺着地势的倾斜,东流入海。
这种地势特点,一方面,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东部的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使海流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蕴藏有利于多级开发的丰富水力资源。
中国的气候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
中国的东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中国南北的气温差别较大。
中国北方,冬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一片洁白世界。
当北方的哈尔滨人冒着严寒参观闪冰灯游园会时,南方的广州却是百花盛开,春意盎然。
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炎热,降水较多,雨热同季,给农业带来了极大好处。
全国的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东南部地区较多,如台湾的火烧,年平均降水量多达6557.8米;西北部地区降水少,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0米。
行政区划分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分为四级。
第一级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第二级为地区、盟、自治、地级市;第三级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第四级是乡、民族、镇、自治旗、苏木、街道办事处。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目前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共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此外,中国还设置了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由北京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北京最早称作蓟。
唐时,蓟城又称幽。
距今了幽城,建立都城,把蓟城改称燕京。
金正式在蓟城建都,改名中都。
元建立了版图阔的大帝国,并把首都迁到北京,在这里重新营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市,称大都城。
今天的北京城实际上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起来的。
元被推翻后,明初元大都改称北平府。
明成祖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后又改京师为北京。
清建都北京,沿袭了过去的名称。
1930年国民党时期把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北京市。
天津市:天津原始的名称为直沽塞。
1361年改称海津镇,为海滨渡津之意,同时,又称津门、津沽、沽上。
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曾视海河西岸,对这个地方很赞赏,提出要起个好名字。
有个大臣曾提议起名为天津,不久,朱棣称帝后,他便采纳了这位大臣的建议,把海津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都”。
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清朝把卫为改成州,又设天津县。
1928年天津被划为特别市,1930年又改为天津市,沿用至今。
上海市: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江岸上,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
称这个最早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
宋代时上海已是一个相当兴盛的小镇,小镇名上海。
鸦片战争后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28年设特别市,1990年改成上海市。
简称泸。
重庆市:北宋时重庆叫恭州,取意恭顺朝廷。
带了南宋,赵悖继位当皇上。
他是先锋王,后称帝,当时称此为“双重喜庆”于是将“恭州”改名重庆,一直沿用至今。
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称河北。
唐代时,在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设河北道,这是河北作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
清代称直隶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
今省境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
元代成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明称改置山西省,沿袭至今。
省境内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地处辽河流域,自战国至明代,都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用“辽”字作为政区名。
1928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简称辽。
吉林省:清初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
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为吉林将军驻地。
清末光绪时(1907年)将吉林驻地建为吉林省。
简称吉。
黑龙江省:黑龙江名称最早见于《辽史》,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
清初(1683)设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
清末光绪时(1907)建为黑龙江。
简称黑。
江苏省:以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为名。
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司,江苏之名始此。
简称苏。
浙江省:因钱塘江流盘回曲折得名。
明初建为浙江省。
简称浙安徽省:以安庆府和徽州的首字为名。
清顺治初改设安徽巡抚,安徽之名始此。
安徽省简称皖。
清代建省后因省会在安庆府,安庆府别称皖,简称皖。
福建省:唐代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
福建是因五州的首次二州而得名。
明代时建为福建省。
福建古时为闽越族居地,因而简称闽。
江西省: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向东北流。
在隋唐以前,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以北、滩水以南的地区为江西。
唐开元时将原江南道的西部分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始为政区名称。
因有赣江纵全境,故简称赣。
山东省:山东原先是地区名。
秦汉时化指崤山以东为山东。
唐时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
宋在开封以东地区设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
金代建都中都(今北京市)开封已不是京都,因改京东东、西都为山东东、西路,其中山东东路辖区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山东开始作为政区名称。
明初建为山东省。
省境在春秋时为鲁国地,故科称鲁。
河南省:河南在黄河以南而和名。
在战国时还是一个地区名。
唐代时人全国划分为十道,即以当时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为河南道,河南始为大致区名称。
明初建为河南省。
省境于《禹贡》为豫州之地,故称豫。
湖北省: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宋代时以洞庭湖以北至于荆山,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自此得名。
清代置湖北省。
湖北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
故简称鄂。
湖南省:因在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唐代设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
宋代时以湖南地区设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
湖代置湖南省。
湖南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广东省:五代时称今广东、广西地区为广南。
北宋初建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后简称广南东路为广东路,明初建广东省。
后人称两广为两粤,称广东为粤东,故广东省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明初建广西省。
1958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
因秦时置桂林郡于此,而且广西自宋至清治所都在桂州即桂林府,故科称桂。
海南省:简称琼。
唐朝时,因境内“土石俱白如玉而润”被称之琼山。
之后,海南的名字与“琼”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琼州、琼管、琼莞、琼台、琼崖、琼瑶、琼岛之称。
四川省:宋代以今四川大渡河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
元代始合四路设四川行省。
简称川。
又因境内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贵州省:以城市而得名。
宋代记载把唐设置的矩州写成贵州,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
以后的行政建制即以治所所在的“贵州”二字为名。
明永乐时建贵州省,简称贵。
又因省境在唐代属中道,故简称。
云南省: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
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今风仪一带,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去南。
以后,去南名称就沿用为政区名。
元代建为去南行省。
简称云或滇。
滇是因为省会昆明附近一带三古代曾是滇国的地方,故名。
西藏自治区:元时称西藏地区为斯藏(斯一作思),隶属于中央的宣政院,“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沽“的意思。
清代初,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
西藏办事大臣进驻拉萨,隆五十八年(1793年)《钦定西藏章程》公布,西藏正式成为政区名称。
辛亥革命后称为西藏地方。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
陕西省:以山川得名。
周成王时将王千里之地(西起泾渭平原,东抵伊洛流域)以陕陌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因而后人称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以西地区为陕西。
唐代设置陕西节度使,这是陕西作为政区名的开始。
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
简称陕。
又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亦简称秦。
甘肃省:以城市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