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非均质时变性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合集下载

裂缝性潜山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

裂缝性潜山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

裂缝性潜山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聂玲玲;张占女;童凯军;房娜【摘要】为了准确模拟和预测裂缝性潜山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渤海海域J油田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地质、地震及生产测试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起工区构造模型,并建立了基质单元属性模型,然后利用岩心成像测井裂缝描述成果,以地震叠前属性反演成果为约束条件,模拟建立了裂缝分布网络模型,最后将基质属性和裂缝分布网络模型有机结合并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区历史拟合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裂缝性变质岩储层的渗流介质特征,数值模拟区块和单井历史拟合符合率高达90%;②潜山油藏开发可以划分为裂缝主要供油阶段、裂缝和基质同时供油阶段、基质主要供油阶段三个阶段;③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研究得出的剩余油分布,能够客观地反映裂缝及基质系统对流体流动规律的影响,有力地指导了研究区下一步调整措施的实施.【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8页(P131-138)【关键词】潜山油藏;基质系统;裂缝系统;地质建模;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作者】聂玲玲;张占女;童凯军;房娜【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目前,我国在冀中、辽河、济阳、黄骅坳陷及渤海海域等地区先后发现了近百个潜山油气藏,其中大部分已投入开发。

潜山油气藏将成为新世纪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

对于变质岩潜山油藏而言,由于变质岩储层中裂缝分布的强烈非均质性,往往使得该类油藏的开发难度极大,对于海上油田开发尤为如此。

《2024年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范文

《2024年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范文

《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Oseil油田作为一个重要的碳酸盐岩油藏,其储层特性特别是裂缝分布与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关系。

了解裂缝的形态、规模及分布情况对于优化采油工艺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Oseil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裂缝进行详细描述,并基于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二、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1. 裂缝类型与形态Oseil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中,裂缝主要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大类。

构造裂缝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形态上多呈直线或曲线状;成岩裂缝则是在岩石成岩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形态较为复杂。

2. 裂缝规模与分布通过对油田进行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分析,我们发现Oseil 油田的裂缝规模较大,部分主裂缝宽度可达数十米。

在空间分布上,这些裂缝往往呈网络状分布,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存在较大的变化。

三、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针对Oseil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我们采用了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研究。

该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田的实际生产过程,从而预测和优化采油工艺。

在模型中,我们详细考虑了裂缝的形态、规模及分布情况,以及油藏的物理性质、流体性质等因素。

四、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1. 油藏流场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得到了Oseil油田的流场分布情况。

在裂缝发育的区域,流速较快,压力降低较快;而在非裂缝区域,流速较慢,压力降低较慢。

这表明裂缝对油藏的流体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2. 采收率预测与优化基于流场模拟结果,我们可以预测不同开采工艺下的采收率。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优化采油工艺、合理安排井位和调整开采速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

此外,针对不同区域的裂缝分布情况,我们还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开采策略。

五、结论通过对Oseil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裂缝进行详细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Oseil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中存在大量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这些裂缝对油藏的流体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

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
s i ng d i s t a n c e o f we l l l i n e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d e v e l o pi ng wi l l o b t a i n t h e b e s t de v e l o p me n t e f f e c t .
t i o n,a l t e r n a t i v e a r r a n g e me n t o f o i l a n d wa t e r we l l a n d wa t e r a r r a n g e me n t a l o n g c r a c k d i r e c t i o n c a n
I SSN 1 0O 8— 9446 承源自德 石油高 等
专 科


学 报
第 1 5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Vo 1 . 1 5, No . 1, Fe b.2 01 3

J o u r n a l o f Ch e ng d e Pe t r o l e u m Co l l e g e
H e b e i , C h i n a ; 3 .O n s h o r e Wo r k A r e a , J i d o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 , T a n g s h a n 0 6 3 0 0 0 , H e b e i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Th i s t e x t a i ms a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r a c k r e s e r v o i r s d e v e l o p me n t . Nu me r i c a 1

《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范文

《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范文

《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油藏因其储量丰富和良好的开采潜力,已成为全球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对象。

Oseil 油田作为碳酸盐岩油藏的典型代表,其内部的裂缝发育和油藏特征对于油气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的裂缝进行详细描述,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一)裂缝类型与分布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的裂缝主要包括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

构造裂缝主要由地壳应力作用形成,呈网状分布,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成岩裂缝则是在岩石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分布较为零散。

通过地质勘探资料和岩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裂缝在油田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分布。

(二)裂缝特征参数裂缝的特征参数包括裂缝的宽度、长度、密度和方向等。

通过对岩心和测井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Oseil油田中,裂缝宽度多在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之间,长度则数米至数百米不等。

裂缝密度则受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此外,裂缝的方向也受地应力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三、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针对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的裂缝特征,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建立了油田的地质模型,包括岩石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分布。

然后,利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等方法,对油田的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油气的运动规律。

此外,还考虑了重力、毛细管力等因素对油气运动的影响。

四、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一)流场分布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可以得到油田的流场分布特征。

在Oseil 油田中,由于裂缝的存在,流场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

在裂缝发育的区域,油气运移速度较快,压力降低较快;而在其他区域,油气运移速度较慢,压力相对稳定。

这种非均质性对油气的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二)开采策略建议根据流场分布特征,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开采策略。

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

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

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温玉焕;周敏;黄玉池;唐怀轶;李本维;齐海青;王萨;王红【摘要】针对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的特殊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中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注水开发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补充能量、油水井交错布置、水井沿裂缝方向部署的开发效果优于其它开发方案;在开发过程中可适当加大井距、减小排距.该研究结果对裂缝性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3(015)001【总页数】5页(P1-4,17)【关键词】裂缝;油藏;注采井网;数值模拟【作者】温玉焕;周敏;黄玉池;唐怀轶;李本维;齐海青;王萨;王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 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随着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的相继投入开发,发现该类油藏非均质性极强,应力敏感性强,常规注水水窜,水淹严重,而且基质中的原油难以开采。

因此,双重介质油藏比常规油藏的开发难度大、开发效果差,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好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裂缝性油藏在开采过程中有其特殊性,注采井网的优化部署,特别是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的优化配置,是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成败的关键[1]。

针对裂缝性油藏开发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对其渗吸采油机理进行了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1-5],袁士义等[1]从理论上研究了开发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本文结合油田现有资料,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方式进行研究,对该类油藏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首先根据野外露头调查、岩芯观察、常规测井等资料综合确定本区沉积相;然后采用物探、测井、钻井资料结合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有效地识别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分布规律及储集性能;明确裂缝-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最后确定性与随机建模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双重介质油藏三维地质模型,表征了断块双重介质油藏地质特征。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非均质油藏采出程度相关因素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非均质油藏采出程度相关因素
学 术 研 讨
肉 缸 科 技 2 1年第5 02 期
利 用数值 模拟研 究非均质油藏采 出程度相关 因素
王 乔 ① 喻 高明① 万 单 梁① 邹 凯②
①长江 大学石油工程 学院 4 4 2 湖 北 荆 州 ;② 塔 里 木 油 田天 然 气 事 业 部 30 3
摘 要 采 出程 度 可 以 反 映 剩 余 油 的 多 少, 而 为 油 田 开发 方 案 的调 整 提 供 依 据 。 影 响采 出程 度 的 因 素 为 开发 和 地 质 条 件 。 本 文根 从 据 某油田v层 系油藏特征 ,应用流线模拟方法 ,建立非均质模 型 ,分析 不同采液速度 、井距 、平 面渗 透率级差、地层倾 角等 因素对非 均质 油藏采 出程度的影响。根据不 同平面渗透率方向性设计 了反九点井网方式下的o ,4 。 ,9 o三个模版来具体研究 ,回归 出采 出 。 5 0 程度 的相关式 ,与统计分析 所得 的经验公式具有较好 的吻合性 。该方 法为预 测非取心 井采 出程度提 供 了有效途 径, 为油 田开发 方案调
1 理 论 模 版 设 计
( ) 油藏 孔 渗 特 征 。本 理 论 模 型 采 用V 系 平 均 孔 隙度 为 2 层 1 . %,和V 系各层平均渗透率 ,根据不 同渗透 率级差及方 向性 , 98 0 层 建立相应的渗透率模型 ,见表 1 。
2 采 出程 度 研 究
当整个 区块含 水率达到9 %时 , 据方 案模拟结果 ,通过多元 线 5 根 形 回归分析 ,得到整 个区块 采出程 度与不 同因素的 关系式 。式 中 : 为采出程度 , a为倾 角,b 为级 差 , 为厚度 ,d c 为井距 , 为提液速 e 度。
1 地 质 模 型设 计 1
( 2)经验 回归公式 。该方法通过统 计分析 ,作 出采出程度与相 关因素处理 后K 值关 系曲线图 ,获得经验公式 。由于厚度影响相对较 小 ,该因素被忽略不计 。

《2024年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范文

《2024年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范文

《裂缝性特低滲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篇一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由于这类油藏具有特殊的储层特征,如低渗透性、裂缝发育等,传统的开采方法往往难以满足高效开发的需求。

因此,开展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对于理解其储层特性、优化开采策略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特点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中存在大量裂缝,且渗透性极低的油藏。

这类油藏具有以下特点:1.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差异大;2. 裂缝发育,但连通性差;3. 油气流动性差,采收率低。

三、物理模拟实验方法为了研究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性和开采策略,本文提出了一种物理模拟实验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模型设计与制作: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符合储层特征的物理模型。

模型应包括基质和裂缝两部分,基质采用低渗透介质,裂缝采用高精度模型进行模拟。

2. 实验装置搭建:搭建包括供液系统、测量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

供液系统用于提供实验所需的流体,测量系统用于测量流体的流动特性,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3. 实验过程:按照预定的实验方案,进行物理模拟实验。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温度、压力等参数,并记录流体的流动特性、压力分布等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流场分析、压力分析、采收率分析等。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了解储层的流动特性、裂缝的连通性以及开采策略的优化方向。

四、应用实例以某地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上述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发现,该油藏的基质渗透率较低,但裂缝发育,具有一定的连通性。

在开采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开采策略,如调整井网布局、优化注采比等,以提高采收率。

裂缝性油藏多尺度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裂缝性油藏多尺度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拟 方法 , 最后 将 该 方 法 通 过 实例进 行检 验 , 证 了方 法 的 正 确 性 。 验
关键 词 :裂缝性油藏 ; 等效介质 ; 多尺度 ; 有限元 ; 数值模 拟
网络 出版 地址 : t / ht / p: www.n i e/c / eal 11 8TE.0 1 9 40 1 .0 .t l c k . t msd ti 5 .71 . 2 1 0 2 .0 90 2hm n k /
双重 介质 模 型和 近年 出现 的离散 裂缝 网络模 型都 有
开 ii Mutcl Fnt i e e
E e n to , F M ) 之 后 , 一 钊 , e de l me t h d Ms E , Me 侯 F n iv
藏 , 服 了有 限差 分 法 网格 效应 严 重 、 限体 积 法 克 有
有高非均质性 的裂缝性油藏中饱和度场 、 压力场等
分 布特 征 的基 函数 。
1等效介质模型
等效 介 质 模 型最 早 由 Mi alSo g和 Ji m c e, en h aa r K m t等人【 提出 , aa h 5 ] 渗透率是描述储层流体流动特
规则网格 的网格趋 向性问题 , 最后用有 限单元法求 解模型 , 提高了计算精度。 经 过 几 十 年 的发 展 , 现 了多 种 数 值解 法 。这 出
些 方 法 的 主 要 区别 在 于 对 控 制 方 程 的 离 散 方 式 。
根 据 离 散 的 原 理 不 同 , 体 上 可 分 为有 限 差 分 法 、 大 有 限 体 积 法 和有 限 单 元 法 。 有 限 单 元 法 因适 用 于 复杂 边 界 、 阶微 分 方 程 和 网格 取 向性 弱 、 算 精 高 计 度 较 高 的 特 点 , 用 于 非 均 质 性 很 强 的 裂 缝 性 油 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 类井所 在 区域 以发育大 裂缝 为主 , I 油水井 间存在
优 势渗流通道 ,动态 上反映为 油井高产 且在对 应水井 注水之后很快 水窜 : Ⅱ类井所 在区域裂缝 发育适 中 , 既 增 加 了储层 渗流能力 又不至于 导致水窜 ;Ⅲ类 井所在 区域主要 以发育微 隐裂缝为 主 , 渗透性较 差 。 3类油井
l. a原始 饱和 压力 l. P 。 51 MP , 7 31 M a 4
油藏 裂缝发育 明显 。岩 心观察 和测井 资料表 明全 区均 有 裂缝 分 布 。 岩 心观 察 裂 缝最 长 1 . m,平 均 9 6 O5 以高角度 ( . m, 7 大于 7 。直劈 缝为 主 。裂 缝 系统 发 9) 育为 “ ” 米 字型 , 明显 主方 向 。油 藏 由单 一裂 缝介 质 无 ( 裂缝+ 大 基质 ) 双重介 质 ( 、 中裂缝 + 基质 ) 和单 一孔 隙 介质 ( 微隐裂 缝+ 基质 ) 3种 渗流介 质组成 , 种渗 流介 各 质交错组 合 . 形成 了复杂 的油藏渗 流结构 系统 。 H 3油组 于 18 9 7年 投产 , 至 2 0 截 0 8年 6月 , 有 共 油水 井 14口 。 合含 水 7 . %. 9 综 7 9 采油 速 度 04 %, 0 .3 采 出程 度 1.8 由于裂缝 的普遍存在 ,8 %的井 层 固 3 %。 9 5. 2 井质量 中一差 , 施效果 不佳 。渗 流介质 的差异 , 措 导致 产 吸剖面极不平 衡 . 油井 初期产能 差异大 。
第 1 第 3期 7卷
丁 祖 鹏 . : 非 均 质时 变 性 裂 缝性 油 藏 数 值模 拟 研 究 等 强
1 油 藏 概 况
火烧 山油 田构造 上位于 帐北隆起 带北端 的沙 帐凸 起 上 。 油 组为近南 北 向的背斜构造 , H3 属小型河 流一 三 角洲沉积 ,平面及纵 向上相 变较快 ,储 层非 均质程 度 高, 物性 极差 。油藏 含油 面积 2 . k 原始地 层压 力 75 m ,
形状 因子 和基质 岩块 垂 向长度 会 因为 压裂 、
堵水等措 施而发生改变 。各 阶段 的储 层物性见 表 2 。
表 2 不 同 阶段 不 同 区域 储 层 参数
在油藏 中形 成 3个 明显的 区域 , 分别为 裂缝强发 育 区 、
裂缝 中发育 区和裂缝 弱发育 区( 见图 1 。 )
不 同 的 裂 缝 发 育 区 具 有 不 同 的 形 状 因 子 和 基 质 岩 块 垂 向长度 。根据火烧 山油 田 H 3油 组 岩 心 观 察 和 测 22 建 立 时 变 性 裂 缝 性 油 藏 阶段 模 型 . 火烧 山油 田 H 3油 组 在 开 发 过 程 中 ,进 行 了 大 量

注水井 和水窜 层位 ,修改 油水井 间 、 m f及裂 缝 K、 2 、 和基质 的油水相 渗 曲线 。通过 加大油水 井 间裂缝 和基 质 的水 相 渗透 率 、 和 的方 式 模 拟 油水 井 间高 渗 通道 , 配合 修改 、。 双重介 质模 型的运算 速度为等 网 格 数单 重介 质模 型的 1 / 4以下 ,因此 由模 型不 收敛 引 起 的运算 速度变 慢 问题会 相应 加剧 。为避免 运算 中的 不收敛 问题 。尽 量不将模 拟高 渗通道 拉到油 水井所 在
的压裂 、 堵水 等措施 , 根据措施 、 、 向裂缝线 密度 , Y0方 结合 式 ( )可 以 1,
得到各 区的形状 因子 和基质 岩块垂 向长度 。
1 1 1 、
第 一 阶段 为 18 9 7年 8月一 l9 9 3年 7月 ,该阶段
表 1 不 同 裂 缝 发 育 区 形 状 因 子 和 基 质 岩 块 垂 向 长 度
2 油藏 数值 模 型
21 建 立 强 非 均 质 裂 缝 性 油 藏 和 f区 域 模 型 .
根据投产初 期生产 特征 , 油井 分 为 3类 : 将 I类井 为高 产液且 含水上 升迅速 的井 ,产液量 高于 1 ・~ 0td , 水 窜 现象 明 显 , 产 5个 月 内含 水 达 5 %以上 ;I 投 0 l类 井 为高产液 且含水上升正常 的井 . 产液量高 于 1 ・~ 0td , 无水 窜现象 : Ⅲ类井 为低产井 , 液量低 于 1 ・~ 产 0td 。 这 3类油 井 的 生产 特 征 对 应 不 同 的裂 缝 分 布特
图 1 火 烧 山 油 田 H3油 组 裂 缝 分 区
根据各个 裂缝发 育区形状 因子和基 质岩块 垂 向长 度 的初始值 ( 见表 1 , )通过 历史拟 合 , 产量 、 使 含水 率 、 压力 等指标 的拟合 结果 达到 预期效 果 , 即可得 到 o 和 - f的区域模 型。
措 施量较 少 ,对地层 物性分 布影响不 大 ;第 二阶段 为 () 1
19 9 3年 8月一 1 9 9 4年 4月 . 阶段 时间 较短 , 每 月 该 但
o 4 音 +、 +z } - ( 音 = 、tx t
式 中 : 为 形状 因 子 , 之 f f l为 基 质 岩 块 在 , , - o m ;, z t Y
方 向的长度 , m。
措 施 量较 大 . 措施 较频 繁 ; 三阶段 为 19 第 9 4年 5月一
19 9 9年 1 0月 , 每月 措施 量 较少 , 比较 稳定 ; 四阶段 第





21 0 0年 5月
为 19 9 9年 1 月至 今 ,9 9年 1 月措 施量 很 大 , 后 1 19 1 之 措施量 较少 , 较为稳定 。 且 在 不 同的阶段 , 地层 的裂缝 渗透率 、 质渗透 率 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