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2.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总结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 31°39′~36°16′之间。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核心保护站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三江源区范围内由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 为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及野生动植物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跨青海省16县1乡,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玛沁、甘 德、久治、班玛、达日6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6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 海、同德2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和河南2县,和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管辖的唐古拉山乡共16县 1乡,行政区划上共由69个不完整的乡镇组成。 保护区核心区面积31218平方千米,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20.5%,缓冲区面积39242平方千米,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5.8%,实验区面积81882平方千米,占自然保护 区总面积的53.7%。
初步区划
保护区初步划定25处核心区,其中有8个湿地类型核心区,10个森林类型核心区,2个高寒草甸类型核心区, 5个珍稀野生动物核心区。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将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 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
2、国家与青海省重点保护的藏羚、牦牛、雪豹、岩羊、藏原羚、冬虫夏草、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和有经 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
3、典型的高寒草甸与高山草原植被。
4、青海川西云杉林、祁连大果圆柏林,山地圆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及高寒灌丛、冰缘植被、流坡植被 等......
果洛州“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坐
,
因其分 布地 域 的广泛性 和危害 的特殊性 ,对 草地
万公顷 ,缓 冲区面积 4 0万公顷 。这 6处核心保 护区分 别是 :玛多县境 内的扎 陵湖 、鄂 陵湖 和星星 海湿地 核
生 态环境 、草地 生产 力 以及 草地畜牧 业造 成 的破坏远
心保护区;玛沁县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和军功森林灌
化 草场 已超 过 0 . 7万平 方公 里 ,且 呈 不 断扩 大 趋势 , 主要分 布在 黄河源 头 的玛 多 、达 日两县 。全 州现有 鼠
害 面积 2 6万平 方 公 里 , 全 州 可利 用 草 场 面积 的 . 5
4 8 3.5% 。 。
果洛州的 玛多、 日、 达 甘德三县和玛沁县的西部四 乡所处 的地理位置 ,东部和东南有 积石山阻挡 了东南暖
果 洛州 地处 长江 、黄 河 源头 地 区 , 巴颜 喀 拉 山
木 核心 保护 区 ;久治 县境 内的年保玉 则湿地 核心保护
绵亘全 州南部 ,成 为黄河 、长江 的分水 岭 ,境 内雪峰
区; 班玛县境内的多柯河森林灌木核心保护区。
2 生态环境恶 化的主要原 因
耸立 ,江河纵横,湖泊繁多 ,山与山之间多有川流河 曲 。果 洛 地 区 的生 态 环 境 受 特殊 气 候 、地 理 环境 制
远超过雪 、旱灾的危害。区内害 鼠主要有高原 鼠兔 、 高原 田鼠和中华鼢鼠, 中以高原 鼠兔分布最广 ,危 其 害 最 大 。 由于 鼠兔 为群 居 鼠类 ,密 集 分 布 ,数 量 极 大,不仅大量采食优 良牧草 ,与牲畜争食 ,更为严重 的是洞道密集 、 纵横交错 ,使草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
土滩” ,致使草地生态环境 出现 了 “ 鼠进人退”的现 象。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
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
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²。
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
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
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
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
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
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
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
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27张ppt)

学以致用
• 大家一起来讨论: 1 . 除了三江源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生态环境被迫坏的例子, 试着说说解决的措施有哪些? 2 . 你的家乡有环境遭受破坏的事情吗?你认为怎么处理才 能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 3 . 你认为人与环境应如何相处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亲爱的同学们,下面请你们欣赏一组图片,猜一猜 它会是我国的哪里?
讨论:三江源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 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大美三江源——地位及意义
海拔最高、 面积最大 高原湿地
流域的生 态环境与 社会经济 发展
1. 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 缩枯竭,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则会出现干旱、断流 。 2. 若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则长江 中下游地区 洪涝加剧 、黄河中下游地区断流增长 。
住在‘世界屋脊’上的我们,也能吃到绿草。
我们这儿湖泊众多,碧水蓝天。
我们这儿还有潺潺的小溪和密布的沼泽。
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纪念 碑是由花岗岩雕成,纪念碑碑体高6.621 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 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636平方米, 象征三江源保护区36.3万平方公里的面 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 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 ,象征中国56个民族;碑体上方两只巨 形手,象征人类保护“三江源”。碑体 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大字。整个 纪念碑造型美观,寓意深远,气势宏伟 。
解决措施
• 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沙金、休牧育草。 • 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 持续恶化的趋势。
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李永金【摘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概况,以及玉树州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特点,针对技术人才缺乏,旅游污染严重,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开发可持续性生态旅游计划,生态移民政策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相结合,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及专门的监督机构几方面,提出了玉树州森林资源保护的建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216-218)【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玉树州【作者】李永金【作者单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近年来,全球森林面积下降速度有所减缓,但下降面积仍高达730×104 hm2/a。
森林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减缓气候变化,供应清洁水源,可持续供应可再生能源,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休憩和恢复身心的场所等方面作用突出[1-2]。
三江源头森林资源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对区域内动植物资源加以掠夺,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目前,我国学者对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如赵串串等[3]研究表明,三江源区森林资源处于弱持续状态,源区森林资源地带性分布明显,但不均匀,森林类型多但生产力低,森林林龄结构合理,但异质性差;王世红[4]通过分析三江源森林资源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刘成胜[5]认为,三江源区域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森林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条件严酷、林牧争地矛盾突出等问题。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玉树州”)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于维护三江源区乃至整个区域大环境的生态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构建全国生态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生物学(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5.生物与环境

5生物与环境1.(2023·山东烟台二模)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
雪山、草地、森林、湖泊展示高原生态的美。
(1)据群落的外貌和等方面的差异,可将三江源地区的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四季变化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变化。
(2)据图1分析:t2~t3时刻甲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其出生率(填“是”或“不是”)0;t3时刻乙种群迁入,甲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t4时刻后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呈现出的关系。
图1图2(3)逊木措湖的某食物网如图2所示[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
该食物网中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湖中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填“重叠”或“分化”)。
2.(2023·辽宁三模)纪录片《航拍中国》中对黑龙江美景的解说中曾这样写道:“这趟旅程,我们将拥抱肥沃的黑土地,它拥有的平原,创造农业奇迹,它哺育的湖泊,动静相宜。
往西飞行,加入冬捕者的行列,赶赴一场和丹顶鹤的空中约会。
不远处一座石油城市,正散发着迷人的湿地风情。
”回答下列问题。
(1)黑龙江平原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这种生产模式的意义是。
(2)冬捕时网眼的大小会对兴凯湖中大白鱼种群的(填种群数量特征)产生直接影响。
(3)双鸭山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资源禀赋被誉为“挹娄王城、湿地之都、煤电基地、北国粮仓”。
图1为总面积为600 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体内的变化情况。
图2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对象构建的食物网。
图1图2①图1中物质a的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上升的现象称为。
湿地中的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对光信息非常敏感,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这说明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1.2.植被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森林植被主要优势群落的建群种为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海云杉和大果圆柏、祁连圆柏。
三江源的森林处于我国森林分布的上限。
川西云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森林。
灌丛植被与高寒草甸成复合分布,构成高山灌丛草甸带,主要植被有山生柳、积石山柳、金露梅、杜鹃、箭叶锦鸡儿、高山绣线菊、鲜卑花、沙棘等。
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草甸植被以小蒿草、藏蒿草、矮蒿草、异叶针茅等种群为优势,种类成分较为丰富,分布广,面积大,但区系成分简单。
高寒草原以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为主,植被稀疏,覆盖度小,草丛低矮,层次结构简单。
垫状植被分布在山地高寒草甸带以上与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之间,一般呈块状分布或狭带状分布,常见的种类有垫状点地梅、蚤缀、虎耳草、风毛菊以及垫状驼绒藜和葶苈等。
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主要以风毛菊、葶苈、桂竹、蚤缀、囊种草等为主。
沼泽植被则主要分布于源头地区,一般形成藏蒿草、苔草为主的草甸化沼泽以及以杉藻类为建种群的单优群落,偶尔有极少数伴生种类。
在东部山地由于高差大,山体上下水热条件不同,垂直带谱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河谷草原、山地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植被。
植被类型虽复杂多样,但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种群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
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景观。
2.三江源地区的草原分布现状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江源广泛分布着林下草场、高寒灌丛草场、草甸草场和草原草场,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本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气压低、太阳辐射强、低温高寒,形成了高寒低氧的自然特性,啓后夏凉冬寒,冬春风大雪多,热量条件很差。
寒冷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发育了草甸和沼泽,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据1990年资料统计,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场面积达2124.6万hm2,占全省草场面积的55.1%,其中可利用草场1772.6万hm2,占全省的52.7%。
草场类型大多以高山、亚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为主,牧草生长低矮而茂盛,并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耐牧性强。
全区可利用草场中,优等草场占37.1%,中等草场占4.5%,是青海畜牧业发展中草场潜力优势最大的地区。
表1 草地面积和牲畜数量统计表单位:亩名称保护区面积草地总面积可利用草地面积牲畜数量唐古拉乡587.3 121.17 114.51 8.44 曲麻莱县388.1 248.37 220.72 89.41 治多县357.6 218.4 190.84 89.13 玉树县156.7 127.88 117.5 116.2 称多县147.4 140.26 123.87 67.67 囊谦县122.3 96.21 83.72 99.06 杂多县358.1 250.22 217.31 91.86 玛多县264.9 245.97 224.35 56.12 玛沁县133.1 96.02 89.85 124.4 达日县146.3 148.25 140.63 117.4 甘德县71.2 61.16 56.7 103.6 久治县71 71.94 66.39 111.8 河南县71.1 63.01 58.8 163.2 泽库县64.6 61.97 60.41 155.9 同德县47.6 44.21 42.9 105.6 兴海县116.6 68.71 66.39 115.5 合计3181.4 2112.37 1919.78 1726 天然草场类型中,以高寒草甸类草场最重要。
此类草场中的大部分类型,如分布于滩地、山坡的小蒿草组、矮蒿草组,分布于山顶的苔草组、禾叶蒿草组等都是最优良的牧场,具有牧草种类多,草质柔嫩多汁,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利用方便的特点。
此类草场在放牧利用上都有负担过重,呈退化演替的现象。
尤其是滩地、山地阳坡的几种类型,优良牧草因放牧采食过重而得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息、繁衍,从多度、盖度、高度、产量等各方面大幅度下降。
而杂毒草却乘势大量繁生,加之高原鼠兔的破坏,量变引起质变,形成杂毒草为优势种的杂草草场组,即群众俗称的“黑土滩”。
因此,对高寒草甸类草场,应以合理利用为前提,如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加强对山顶、阴山的利用,封滩育草等。
对已退化成黑土滩的地段,在灭治鼠害的基础上,采用封育、松耙、补播,知道翻耕播种进行治本改良,促使其尽快恢复。
沼泽类草场的主要牧草藏蒿草、海韭菜、金莲花、驴蹄草等在夏季营养价值高,草质柔嫩,水分充足,能提高牦牛的产乳量和含脂率,是牦牛良好的夏季牧场。
沼泽草场常作为冬春抓“膘”、抗灾渡春,接羔育幼草场。
沼泽草场产草量高,可以作为割草基地,但不宜做牧场;且因通气透水不良,多病虫和微生物,易引起牲畜疾病。
灌丛类草场中以金露梅灌丛在畜牧业生产上意义最大,它分布于坡度较平缓的半阴、半阳坡及坡麓滩地,水湿条件较好,利用率较高,是冬季草场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其他高山柳灌丛、密枝杜鹃灌丛,因灌丛高大、茂密,影响放牧利用和牛毛绒的产量,只能做夏季辅助草场。
尤其是密枝杜鹃灌丛因分布在陡峭山坡,灌木过密,灌丛下草本稀少,苔藓覆盖度大,利用价值更大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不能利用。
普遍存在着季节草场不平衡的状况,冬春草场面积一般和夏秋面积相等,有些地方,夏秋草场的面积反而更大,但冬春草场放牧天数一般却长达210~220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58.9%。
而且冬春季节天寒地冻,牧草枯黄,只有消耗而无再生,营养成分也不断下降,蛋白质减少,粗纤维增多,一些优良的杂类牧草如珠芽蓼、风毛菊等干枯后被风吹走,牧草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当大的损失。
因此冬春草场上一般都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过牧超载现象较普遍。
夏季草场上情况较好,放牧天数仅145~155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41.1%。
而且夏秋季节牧草生长旺盛,生产能力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所以夏秋草场一般不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
有的乡夏秋草场牧草剩余较多,载畜潜力还较大。
小蒿草草场由于植株低矮,地势开阔,地处向阳的坡麓和滩地,是鼠类活动的好地方,特别是高原鼠兔适宜在这样的草场上打洞做穴,繁衍生息,造成地表洞穴纵横,降低草场的初级生产能力。
据报道每个鼠兔每年食青草5. 47kg,据调查退化了的小蒿草草场平均每亩有鼠兔10.3只,鼠兔危害是造成此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再就是放牧过度,由于帐房多居住于避风向阳的滩地和坡麓地带,年复一年,从不变换,一住就是7~8个月,牲畜在牧前牧后都在帐房周围啃食、践踏,加之放牧半径有限,使滩地及圈窝子附近的草场退化,山顶部的牧草又利用不充分,造成牧草浪费。
过度放牧的另一种表现是长期超载,草场的放牧强度增加,扼杀了牧草的生机,导致了草场退化。
三为水蚀、风蚀、冻融剥离,使草皮滑塌,表土吹失,岩石裸露,促使草场退化。
第四是草场本身的自然演替,造成的草场退化。
牧区地广人稀,劳力紧张,人工草场的建设必须依靠机械化。
在目前包畜到户的情况下,应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联户机械化种草,在无条件的地区,开展家庭圈窝地种草。
同时,县农机部门在农机驾驶员、修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农机具供应方面做好工作。
人工草场的收、贮、用,也是当前较突出的问题。
目前人工草地收割多采用人工镰刀收割或待黄后放牧,缺乏小型轻便的收获机具以保证适时、大量地收割牧草及种子。
同时收获后牧草的贮存,也应进一步探索。
按牧草生长情况以8月底、9月初收割为佳,但此时正是雨季,晒制青干草和贮存都有困难,一旦发霉变质就会前功尽弃。
目前人工草地大都建在乡驻地附近,由乡经营,对畜牧业生产作用不大,建议大力推广圈窝地种草。
这样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
在人工草场建设中,要涉及许多草原科学的基础理论。
目前,广大牧民文化素质低,草原技术力量不足。
全县仅有一个工作站,且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人工草地建设科研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各乡更无草原科研人员,致使草原科研与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脱节。
建议在充实县草原站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搞好各乡草原科技的普及工作。
3.三江源地区的森林分布现状3.1.三江源区的森林资源概况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囊谦县森林资源最多,有天然林82954hm2,灌木林179053 hm2,玉树县、班玛县和玛沁县资源也很丰富;而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唐古拉乡、称多县、玛多县、达日县、甘德县、久治县却没有乔木森林。
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具体情况详见三江源地区森林面积统计表(表2)。
近年来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使林分质量降低,面积减少。
3.2.林分质量降低林木的自然枯损,主要发生在各原始林区的成过熟林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