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思考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思考顾延生【摘要】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青海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更事关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因此,要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期刊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思考【作者】顾延生【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更是青海人民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3年国务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以下简称《二期规划》),标志着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这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具体实践,是支持青海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是促进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泽后世的宏伟工程。
昭示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开始了新征程,必将成为加速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机遇,成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一)三江源生态位置的重要性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中华水塔”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意义重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除了在三江源建立以保护水资源为主的生态自然保护区外,还投入一二期共计235.6亿元的资金启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青海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并大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等。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建立气候变化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的影响 。
提高生态恢复能力
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生态恢复技术研发、提高生态恢复工程 的效益等,提高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恢复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的影响 。
04
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研 究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谢谢您的观看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需要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03
三江源地区保护措施探讨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01
在三江源地区划定水资源保护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利用,确保
水源地的生态功能。
加强水资源监测
02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水源地的水质、水量等
指标,确保水源地的安全。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修复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 地。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执法、提高公众意识等,保护野生动植物 的多样性。
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采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如湿地修复、森林修复等,恢复生态系统 的功能。
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生态恢复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绿色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 发展。
推广清洁能源
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 度。
促进循环经济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媒体、宣传册、公益活动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
加强学校环境教育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
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
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
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
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三江源知识(精选五篇)

三江源知识(精选五篇)第一篇:三江源知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
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这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三江源区是青海南部的高原主体,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众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后,汇流成哺育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特殊的地理位臵、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以及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使其成为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雪线上升、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湖泊干涸、植被日少、沙漠化面积扩大、鼠虫害严重,已对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
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历史文化: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湖泊、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加剧,冰雹、霜冻、干旱、雪灾等次数有增无减;草地沙化严重;虫鼠危害严重,三江源地区10%以上的面积有鼠害,虫害面积占3.73%;水土流失严重,占三江源地区的11%由于盗猎等行为,野生动物锐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三江源地区 措施

三江源地区措施导言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该地区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水源地著称,是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的栖息地。
为了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以确保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1. 加强生态保护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措施。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法规,明确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范围和限制措施。
•加强对非法捕捞、非法砍伐和非法开矿等破坏性行为的执法力度,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原生态修复区和生态红线等措施,划定并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核心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加强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2. 水资源保护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该地区的水资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保护地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提倡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建设并完善生态水利工程,保护地下水和水体的水文生态功能。
•加强对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监测和调查,了解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结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是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我们可以确保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为了当代人民的福祉,也是为了后代子孙的美好未来。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1.2.植被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1)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1)内容摘要: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手,根据现存题目就如何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提出了举措。
关键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区地处青躲高原腹地,分布着高原特有的植被生态系统,是世界高冷生物资源和高冷植被生态系统的主要集中地。
三江源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源”和生态安全制高点,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抑制生态恶化的状况,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对本地区以及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江源区生态的战略地位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其中黄河总水量的42%、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该地区。
“在三江源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自然湖泊就有226个。
三江源区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32%,是全国湿地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
”这些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是三江源区重要的水资源蓄积调节器。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影响全球天气,作为青躲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它以强大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形成了亚洲季风,使南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北至中亚、西伯利亚平原,东至阿留申群岛、日本的广阔范围内的天气和天气都受其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
夏季,青躲高原的荒漠草地、戈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强大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躲高压,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热湿气流(即西南季风)北上,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丰沛降雨,使其成为风调雨顺、广种禾黍的鱼米之乡。
试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得意义

试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得意义关键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意义三江源的地理位置及其发挥的作用:1;青海省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所建立自然保护区中高海拔地区跨流域最广,湿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3大河流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源区。
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3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立方米,源区湖泊湿地总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
地表径流主要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以降水为主。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
这里的湖泊湿地面积在10000km以上,其中面积在500km以上的河流80多条,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
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
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
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
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棕熊、猞猁、盘羊等35种,珍稀鸟类黑颈鹤、金雕、藏雪鸡等。
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中国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黄河下游断流。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缺水已严重制约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江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而这些又与上游和江河源头地区生态退化、植被破坏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
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
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²。
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
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
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
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
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
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
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
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
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
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
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
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
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
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
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三江源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耸立于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它一强大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形成了亚洲季风,使南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北至中亚、西伯利亚平原,东至阿留申群岛、日本的广阔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都受其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
夏季,青藏高原的荒漠草地、戈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一个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一个强盛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藏高压。
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暖湿气流(即西南季风)北上,而后稍加转向进入我国东部地区,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丰沛降雨,使其成为风调雨顺、广种禾黍的鱼米之乡。
冬季,青藏高原又如同一块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着自北极南下的寒冷气流,使东亚西部地区的热带雨林界限向北延向至北纬30度地区,二在东亚东部地带由于没有类似屏障的保护,热带雨林只好退缩到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不仅如此,在整个亚洲大陆、西太平洋、北印度洋的广阔范围,无论是控制中亚东部荒漠的蒙古高压反气旋,湿润着西部热带山地的西南季风,还是哺育着淡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亚季风,都是在青藏高原的隆起后建立和加强起来的。
另外,科学研究发现,三江源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还是中国气候变化“启动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每隆升到一个大气热动力学临界高度时,都使地质气候和环境发生一次划“世”代的变化,也即每个地质世的开始都基本与青藏高原海拔达到某一临界高度的时间相吻合。
在近600年的小冰期时代青藏高原,及其以东地区分别出现了三次相对冷期和三次暖期,每一次冷暖期都是青藏高原变化最早,然后转向东部,两者之间相差10—60年。
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尽力了三次暖期、两次冷期,每次波动也都使高原东南部一带出现最早,而后再向东传播。
可见,在中国,气候变化总是青藏高原先行,然后再逐渐向东传播,带动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化。
由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不仅是全球气候的被动适应者,也是亚洲及北半球气候的主动创造者。
(三)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倘若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不仅对其环境系统如气候、水等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生命系统如生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三江源地区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而且在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过程职中,进化发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有的物种,使该地区成为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基因库之一。
区内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390属、1713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1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藏原羚、马麝、棕熊、猞猁、盘羊、藏雪鸡等37种。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江源是现代众多珍稀高寒野生动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唯一家园,是中国这个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次,三江源的高寒生态系统属原生环境,是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其多种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是全球气候、环境信息变化最敏感、最完美的载体和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最忠实的纪录者,是展示地球生态变迁的天然博物馆,为人类揭示自然环境演变奥秘以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基地。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再次,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即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更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家园,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水源涵养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江源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沼泽分布率大于2.50%,是全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
受惠于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黑颈鹤、藏羚羊、白唇鹿等众多珍稀动物得以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生息繁衍。
总之,三江源地区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都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生态祖庭和生物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人与动植物是否和谐相处的试金石。
(四)三江源是华夏文明的哺育者水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源泉,三江源是以其慷慨无私的冰川雪水孕育了黄河、长江,也哺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距今1.1百万年----0.6百万年间,随着高原的隆升,黄河急速下切,以溯源侵蚀的方式把青藏高原中东部及中原地区的一个个古湖切穿、贯通、并最终形成现代黄河的基本面貌。
几乎同一时期,长江也最终穿透三峡,流向大海。
从此,华夏大地便有了贯穿东西的物质,能量交换大通道,高原的水和平原的热得以聚合并优化配置,为生命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中华民族先人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息繁衍。
到距今3500年前,黄帝部落的后裔建立了夏、商奴隶制王朝,自称“华”或“夏”,主要聚居于中原地区,且又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心,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
从此,中华文明就在三江源冰川雪水的滋养下不断兴旺发达起来,世界文明演变历史一再表明,人类文明总是伴随大江大河的形成而兴盛,也常随着江河的枯竭而衰落,古老的华夏文明之所以能保持四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中很重要的自然因素就在于三江源冰川雪水哺育下的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另外,还有学者根据蓝田、元谋等古人类化石均发现于青藏高原周围的现象,甚至提出青藏高原可能就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设想。
而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位居三江源地区的昆仑山历来被看作万山之祖,倍受中华民族敬仰。
由此可见,无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三江源在华夏文明的兴起、繁荣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然,三江源地区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生态功能区,其重要战略地位体现在它对青藏高原自身生态环境的影响上,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位于生态环境极端恶劣的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向生态环境优越的藏东南地区的过渡带。
倘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受其影响,高原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有可能逐渐改善,反之,倘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其结果必然是高原西北部的荒漠戈壁向东南部扩张,整个高原生态环境将可能因此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青藏高原可能就再不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而可能成为生态祸根。
可见,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乎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并进而影响全中国的生态安全。
二、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由于海波高、气候条件恶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代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日益加大,使得三江源地区生态面临严重危机。
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减少、江河断流、草场退化、物种灭绝等系列生态恶化现象接踵而至,如再不科学调整该区的人口发展战略,再不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积极治理,不仅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而且整个中华民族也可能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