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三江源生态移民中的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三江源生态移民中的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三江源生态移民中的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三江源生态移民从2005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历时近7年。

本文从移民的后续产业出发,讨论目前移民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旧有的生计方式解体,新的生计方式处在形成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采取了措施帮助移民适应新的生计,移民自身也在艰难的摸索。

本文从田野调查的数据和采访出发,论述了当前移民所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对策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不断受到学者的重视。

对生态移民的定义和分类,不同的学者因视角各异有着不同的理解。

包智明认为,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迁移人口。

鉴于三江源地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近年来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三江源已经刻不容缓。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总投资75亿元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工程于2005年8月30日正式启动。

工程内容包括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沙漠化治理等,希望能有效遏止草地退化,并增加植被覆盖率。

一、河源村概况河源村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政府所在地约改镇东南部,海拔约为4100米,其所在县曲麻莱县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县份之一。

曲玛莱县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处东经92°50′—97°36′,北纬33°36′—35°40′之间。

河源移民村成立于2006年10月,位于县城东南部,总占地面积900亩。

河源村由两批移民组成。

第一批搬迁时(2006年),共入住移民149户839人。

第二批移民搬迁时(2007年),共有移民169户。

社区居民来自:约改镇、叶格乡、曲麻河乡、麻多乡、巴干乡。

截止目前为止,共有搬迁移民368户,1280人。

二、后续产业发展情况国家为了帮助三江源的生态移民更好就业,更快适应搬迁后的生活,开展了各种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生活技能培训,前者有玛尼石刻培训、民族服饰加工培训。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三江源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区之一、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江源区需要进行生态移民,把原先居住在保护区内的人口迁出,保护和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

但生态移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安置、生计保障、生态恢复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移民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因此人口安置是重要的一环。

在确定人口迁出地点时,需要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避免过度集中人口。

可以选择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的县市,通过发展产业和提供就业机会,吸引移民群体。

同时,要考虑移民人口的规模和适应能力,避免对迁入地区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生计保障是关键问题。

移民群体一旦离开原先的生活方式,可能会面临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需要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同时,可以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创业机会,让移民群体在新的地方找到生计。

生态恢复也是生态移民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迁移出的地区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保护和恢复植被、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土地资源质量,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也是保障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移民群体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新迁入地区的管理,确保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并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综上所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安置、生计保障、生态恢复、政府支持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命历程视野下老年生态移民养老方式探讨——基于青海省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调查

生命历程视野下老年生态移民养老方式探讨——基于青海省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调查
原来的牲畜都已经卖掉了搬迁前就会放牧从没想过会离开牧区这一辈子只会放牧原居住地的条件差自从搬迁下来以后条件是变好了靠政府每个月补贴的钱过子女们都在外打工过年才回家也不好意思问他们要钱自己紧一点不够花时会跟亲戚朋友借一些感觉虽然不用像原来那么辛苦的放牧但是心里总是空空的感觉没有寄托
等 第 z A p 年 r . 2 0 4 1 月 3


研究 背景 与方法
重视。但不容忽视的是, 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问题 . 是有
特 殊 的 经 济 和文 化 基 础 的 。 随 着人 口老 龄 化 社 会 的迅 速 来, 少数 民族 地 区 也必 将 面 对 这 种 变 化 , 少数 民族 人 口老 化 将 成 为 一个 重 要 问题 。 通常, 少数 民族 地 区 的 移 民群 体 捌 视 为 处 于 弱势 群 体 的地 位 ,老 年移 民需 要 社 会 更 多 的关 注 和重视。 对此 , 本 文将 探 讨 生 态移 民 中 的老 年 群体 搬 迁 后 养老情况。 国家 政策 的重 大 变 化 经 常 系统 性 地 打断 和改 变 个 体 生命历程, 并通 过 社 会 分 层 的 中介 作 用 对 不 同 的人 产 生 同 的影 响 。地 处 青 藏 高 原 腹 地 的 三 江源 区被 誉 为 “ 中华 外 塔” , 在 全 国 的生 态 安 全 中 具有 十分 重 要 的地 位 。2 0 0 5年 - F 半年开始 , 生 态 移 民项 目逐 步 实 施 。 移 民按 照 “ 政府 引导 , 民 自愿 ” 的原 则 搬 人新 居 住 点 。不 容 置 疑 的 是 , 此 政 策 的蜘
我 国 少 数 民族 多 聚 居 于 生 态 条 件 恶 劣 的边 远 地 区 , 人 口与 生 态环 境 压 力 大 , 为 了实 现人 与 自然 、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和 谐 关 系 ,将 生 活 在 恶 劣 环境 条 件 下 的 居 民 搬 迁 到 生 存 条 件 较好 的地 区 , 由此 产 生 了生 态 移 民 。 随 着 我 国生 态 环 境 的 急 剧 恶化 和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的实 施 ,生 态 移 民的 理 念 很 快 引 起 共鸣 , 学 者 们 开始 对 此 展 开 研究 。 回顾 以 往 的研 究 成 果 可 以 发现 , 在 已有 文献 中对 于 生 态移 民 战 略意 义 的分 析 、 生 态 移 民 的 必要 性 和 可 行 性 、生 态移 民存 在 的 问题 和 对 策 以 及 生 态移 民 的适 应 性 方 面 的研 究 较 多 ,但 是 从 微 观 层 面 或 经 ;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返牧风险的思考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返牧风险的思考
三 江 源 区 的 生 态环 境 保 护 、 区域 可 持 续 发 展 战略 的 制 定 、 我 国 主 体 功 能 区 生 态补 偿 机 制 的 建 立 、 国 家 重 大 生 态建 设 工
程 实施 的 有 移 民 ; 搬迁 ; 返牧 ; 风险 ; 三 江源区
难 民(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e f u g e e ) . 由 世 界 观察 研 究 院 的 L e s t e r于 l 9 世纪 7 O年 代 首 次 提 出 ( E t h a n , 2 0 0 6 ) , 在 之 后 的 研 究 中 出现 了 环
境迁 移人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l y d i s p l a c e d p e r s o n s ) 、 强 制 性 环 境 移 民
( F o r c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i g r a n t ) 、 生 态移 民( E c o l o g i c a l mi g r a n t ) 等
生 态 环 境脆 弱 地 区 的人 口迁 移 到 人 1 2 1 承载能力 高的地 区。 以保
护 和恢 复 生 态 环 境 , 促 进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实 践 活 动 。 目前 国 内
外 学 者 已 经 对 生 态 移 民 的相 关 方 面 进 行 了大 量 研 究 。 其 研 究 内
府引导 . 牧 民 自愿 ” 原则 。 开 始 实 施 生 态 移 民 。 截 至 目前 已 开 展 l 0年 。 移 民工 程 总 投 资 6 . 3 1 亿元, 共 建 移 民社 区 l 1 3个 , 累 计 移民 1 4 4 7 7户 、 7 0 7 2 4人 . 涉 及 玉 树 藏 族 自治 州 、 果 洛 藏 族 自治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摘要:本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入手,进一步展开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最后提出了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效果评估;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前言三江源地区作为国内及其关键的淡水资源供应区,其水资源蕴藏量高于2000亿立方米,其中分别占据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15%,三江皆起源于此地,所以被称为三江源,也有“中华水塔”之称。

一、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1.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态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蓄养能力,其中水源总量上升了大概85亿立方米,而湖泊和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79、104平方千米,从工程建成后2012年的情况调查数据看,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出境水量相较于2004年实现了高于20%的增长。

不仅如此,该地区的水体也得到了净化,因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对于提升区域水源蓄养水平、增长水量、改善水质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2.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自2005年开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后,工程所在区的植被恢复情况表现良好,中等覆盖度的草地面积渐趋稳定,而高覆盖度率区域则以每年2000平方千米的速率在增长;黑土滩的植被覆盖程度也提升了60%左右,沙化趋势得到了实际效果上的遏制,正是因为植被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所以水土保持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在三江源区域的生态保护过程中,森林植被扩张了约150平方的范围,工程项目相关的草原植被也有了11%的提升,因此整个植物物种也因此获得了保护,动物的种类得以因此而保存下来,2012年玛多县内生存的藏羚羊就突破了四万的数目,和十年之前比有了1.5万只的上涨,其他的藏野驴、岩羊等动物种类的繁衍生息条件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区域内的生态体系得到了质的改观,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快速恢复起来。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移民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被广泛应用。

在中国,三江源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域,面临着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挑战。

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经济学视角研究,旨在探讨生态移民对于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相关政策和机制的有效性。

本研究发现,生态移民可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1. 引言中国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国家,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

其中,三江源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天然水源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面临较大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修复三江源区的生态系统,各级政府积极推行生态移民政策。

2. 生态移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1 生态移民的优势生态移民作为一种资源环境调控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生态移民可以减少人口密集区的环境压力,缓解了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其次,生态移民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江源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畜牧业和农牧交错带的种植业,这种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通过生态移民,可以引进新的产业和技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

2.2 生态移民的挑战然而,生态移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生态移民涉及到大量的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其次,生态移民可能会引起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

由于移民涉及到改变居民的生活和习惯,有些居民可能对此不满,导致社会不稳定。

3. 政策与机制的有效性探讨为了解决生态移民所带来的挑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机制。

首先,政府提供了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措施,保障了生态移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是中国淡水资源的主要生态屏障和补给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三江源地区在中国生态保护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性与关键性作用。

然而,三江源地区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频发生态危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这种重要性与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并存,凸显了“生态移民协调”的价值所在。

生态移民是解决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措施之一,在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已达成共识。

因此,本文就“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为有效推进生态移民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支撑。

第一章对“生态移民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的分析,构成该研究的理论支撑。

本章剖析了生态移民的内涵及外延、分类及特点;运用“生态文明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生态移民问题,为实施生态移民提供理论支撑;从有利于“政治的发展与稳定、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对“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构成该研究的实践基础。

从“人口变迁(生态难民的出现)、生态恶化(实施移民工程)、移民项目(生态移民的依托)”三个角度分析生态移民的背景和动因;指出生态移民在主要政策、实施过程、安置方式等方面的现状;并从“移民管理、文化变迁、产业转型、移民返迁”等方面探究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以及从“政策、经济、人口、文化、生态”等角度分析影响生态移民的原因。

第三章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索,这是该研究的难点所在,同时也是亮点所在。

在分析生态移民对象(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地区)的基础上,从一般特征与突出特征两个维度对生态移民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

生态移民的一般特征主要包括政府的主导性特征、移民的广泛性特征、意愿的双重性特征、移民的高效性特征等方面;生态移民的突出特征集中体现在生态移民所形成的“飞地”问题,并对“飞地”区域、内涵、特征、类型及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

对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适应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适应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个 真 正 的 “ 里 人 ” 因此 , 实 施 生 态移 民 工程 城 。 在
势文 化 的冲击 。 是语 言环境 的变 化 。 同群 体之 间 三 不
最 明显 的文化 差异 就是语 言 。我 国三峡 移 民等许 多 工程 性移 民 ,他们 所使 用 的语 言前 后未 发生 太 大变
中 ,除 了要 对 生 态 移 民在 经 济 上 给 予 关 注 和 扶 持 外 , 要关 注 和研 究他 们 在 文 化 方 面所 发 生 的变 化 还
化、 异质 、 多元 的 文化 环 境 , 们 必然 面 临着 文 化 适 他
应 的困难 。 二是 文 化 间的“ 势差 ” 位 明显 。 民从草 原 移 来 到城 镇特 别是 城市 , 文化在 迁入 区文 化面 前 , 其 很 快 从原 区域 的主流 和强势 地位 变为 非主 流和 弱势地 位。 人类 学 的研 究 表 明 , 当两 种或 两种 以上 的文化 发 生碰撞 时 。 势文 化 自觉 、 自觉 地倒 向对方 , 弱 不 接受 强
的不 平衡 , 使 这 种 迁 移 不 可 避 免 会 带来 文 化 上 的 也
碰撞 如 果 是异 质 文化 的移 民, 种 碰 撞 会表 现 得 而 这 更 为集 中和 激烈 。 化适 应 与 否关 系 到生 态 移 民 的 文 生 计 发 展 , 志 着 他 们 是 否 融 入 城 镇 生 活 , 变 成 标 而
和 出现 的 问题 。

化 。 迁 入地 和迁 出地都 使用 汉语 。 在 文化 背景 和风 俗
习惯 基 本 相 同 , 因此 , 言 和 文化 隔 阂 比较 小 , 民 语 移 容易 融人 新 的环境 。 而三江 源 的生态 移 民都 是藏 族 , 大都 只会 讲 藏语 , 他们迁 入 城镇社 区 以后 , 与迁入 地 的居 民在 语 言和文 化背 景上 表现 出很 大 的差 异性 和 隔阂 , 而使 他们 难 以适应 新环境 。 从 四是传 统与 现代 的冲撞 。 三 j 江源 生态 移 民的文化 , 虽然 其 里面也存 在 着 现代文 化 的元素 .但 总体 上还是 属 于传统 文化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内容提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研究。

本文根据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指导今后的移民工程建设,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1 引言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

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

但是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

要使移民真正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办法,使生态移民工程在生态环境和移民致富两方面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

青海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而年输出总水量63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

它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和黄南、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各两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著名河流。

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亚洲几十亿人民的生命之源,曾孕育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但关系到中国,也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的环境。

三江源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历史上,三江源地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沼泽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年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三江源生态恶化趋势,这里在整个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对全青海省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

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三江源的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了“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就是保护了“地球第三极”的自然景观,就是保护了“中华水塔”。

3 三江源生态移民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草原沙化、冰川崩塌、黄河源头断流、湿地萎缩、湖泊干涸等一系列现象,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3年初正式成立。

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我国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用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开始了保护“中华水塔”行动。

规划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涉及16县1乡,总人口22.31万人。

鉴于三江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青海省政府决定将三江源的18个核心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地区的牧民进行整体搬迁。

这项计划涉及牧民7921户、43600人,力争将三江源核心区变成“无人区”。

然而,三江源生态保护这个庞大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和难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移民的方式上,一般仅限于乡内移民和县内移民等内部移民,而不能彻底移出三江源地区,有些甚至是从核心区移到缓冲区或者实验区,而有些只是在本区内相对集中。

这种“小移民”难以彻底解决人为活动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破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有些地方的移民定居点出现了“空城”现象,建好的移民点入住率不高,且居住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劳力还是照常进山放牧。

而靠近城镇的移民点,由于区位较好有些房屋多用于出租或者转让,为牧民增加额外经济收入,而没有移民入住。

第三,在后续产业上,由于后续产业滞后、移民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没有出路,生态移民仅停留在“定居”上,而真正的“移民”没有体现出来。

第四,移民移至城镇带来了社会治安问题,移至城镇的移民中绝大部分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就业,进而带来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非常需要进行生态移民问题研究,这对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小康社会建设等,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4 对目前主要移民问题的思考4.1 在移民方式上,有两种移民方式都能彻底保护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分别为:第一,区域性移民目前,移民力度不够大,移民不彻底。

大多是从山上移到山下,或者移到村庄、乡镇、县城、州府等地,并且基本上都是在三江源地区内部迁移,有些还是在核心区内部迁移,只是做了相对集中。

这种移民办法没有从根本上减少核心区的人为活动,也不能从根本上减少三江源的生态压力。

但怎样才能使三江源真正保护起来呢?很明显,应该严格按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控制。

即: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禁止在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要严格按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控制,就必须打破行政界线的限制,在更大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移民问题。

也只有这种移民方式才能能够更好的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

第二,建设小城镇集中安置目前重要的移民问题是核心区移民问题,如果将核心区人口全部迁出,无疑对三江源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有人考虑过,将核心区43566人迁出,只不过是建一个小城镇或者是一个居住小区就可以安置的问题,比其他办法解决移民问题的代价要小很多。

相对来说,国家每年要在三江源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水、电、路、通信、牧民的各种补助、生态治理、教育、卫生、医疗、扶贫、救灾等方面所花的费用每年约有10亿左右,这样许多年下来在三江源投入的总资金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远比建设一个4万余人的小城镇要代价要大许多,而且移民不彻底,不能完全消除三江源的人为活动。

在三江源保护区外建设移民小城镇可以很好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同时,也可以集中资金解决居住和就业问题。

在配套政策的支持下,移民会生活的更好,生活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几年,相信再让牧民进山放牧,他们也不愿意再回去,到那个时候,移民不要补助就可以正常的生活,三江源移民问题也得到彻底解决。

4.2 移民定居点的“空城”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使草山、草场上的人最大限度地回到定居点或者城镇居住。

从这几年的移民经验来看,有以下几个方法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值得推广。

第一,缺少劳力的牧户可以通过草场承包的形式,将草场承包出去,靠这个钱可以满足在城镇生活的基本保障,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就业达到致富目的。

对于有劳力的牧户可以就近承包几家草场进行轮牧、放牧,这样有劳力的牧户也会有更大的收益。

通过这种做法可以使大量牧民回到城镇和定居点,也对超载放牧起到了控制作用。

第二,政府出钱买回牧民草场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假如政府买回10年的使用权,就要求在10年时间内,牧户不能再回到草场放牧,使草场不受人为活动的破坏,真正保护起来。

并且,在这10年内,这些牧民有可能已经习惯城镇生活,有些可能已经有了自己满意的工作,不愿再去放牧,也算一举两得之事。

第三,对减畜户进行奖励。

政府根据减畜量对牧户进行相应的奖励,也会使一些牧民从畜牧业中解放出来,继而回到城镇和定居点居住。

4.3 后续产业问题目前,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滞后,要让移民能够安心定居,关键要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培养移民的劳动技能。

目前,虽然对牧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从事加工、运输、餐饮、服装加工等行业。

但改变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一方面要延长补助年限,另一方面国家要大力扶持后续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江源应重点发展以下产业:第一,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三江源保护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通过一批旅游区及旅游景点的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畜牧业是三江源的支柱产业,如何继续夯实现有经济基础,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惠及广大牧民群众的大事,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此,要积极实行封山禁牧、舍饲育肥、休牧育草、划区轮牧,使畜牧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同时,也要继续推进规模化养殖的路子,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第三,推进特色工业的发展在三江源保护区外发展以牛羊毛(绒)加工、牛羊奶(酥油)加工、皮革加工、牛羊肉加工、中药材加工、宗教特需用品加工、旅游纪念品加工、民族手工业加工(民族服装加工、嘛呢石雕刻、牛羊头饰加工等)为主的特色工业。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同时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推进地方特色性工业体系的发展。

第四,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服务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旅游业服务,这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这种服务业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口在本地消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是为本地牧民及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属于基础性服务。

总之,紧紧围绕畜牧业、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中藏药材、矿产、水电资源的开发等,使一、二、三产业在三江源得到合理的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三江源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4.4 移民移至城镇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这一点可以通过两方面来逐步解决,一是要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在前面已经介绍过,通过三个产业的合理发展,使大部分牧民实现就业。

从而减少无业游民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

二是要进行教育。

主要是提高入学率,使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均能够进入学校学习,相信通过教育,会使下一代牧民群众素质整体提高,懂得基本法律常识,自觉维护社会治安。

5 在移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点问题三江源移民问题除了以上几点需要及时解决外,还有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第一,是移民与城镇化的结合问题。

可以说,通过生态移民来促进小城镇发展是对三江源地区城镇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