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研究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研究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四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

公园内保存着珍稀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地质景观,是国内外生态保护和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公园的生态环境面临较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现状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原始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包括近400 种陆生脊椎动物、2600 多种高山植物。

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5%,是中国大陆水源涵养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然而,中国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已经给公园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公园内的草原、湖泊和河流系统遭受了持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的开发,如湖泊干涸、河流淤积、生态系统失衡、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现状为了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包括:1.加强环境监测与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公园内森林、湖泊和河流等重要的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监督管理,制定了建立了长期环境监测体系,实行生态执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2.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公园内的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政府部门在公园内划定一定面积的保护区,并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3.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政府部门进行乡村在土地扰动、生态遗失之后的生态补偿,将生态保护纳入土地开发、水资源管理、能源价格等行业全过程,将环境问题及时纳入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体系。

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的研究由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存在很大的挑战和难度,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可能存在的生态保护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基于科技手段的生态保护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特别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方法,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环境监测和信息收集,及时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江源地区潜在景观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

三江源地区潜在景观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

三江源地区潜在景观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景观植物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重视。

而我国境内的三江源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该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景观植物资源。

因此,对三江源地区的景观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进行应用研究备受关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一、三江源地区概况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势较高,气候极端。

三江源地区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称为“世界上最后的净土”。

由于该地区的独特性和保护性,该地区拥有着很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其中大部分是国家保护动物和植物种类,如黑颈鹤、白鱀豚等。

同时,该地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个高原湿地之一,拥有着广泛的景观价值,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三江源地区的潜在景观植物资源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上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这使得该地区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潜在的景观植物资源在三江源地区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树木、花卉、灌木等。

1.树木三江源地区的树木数量占该地区植被的很大部分,主要是针叶树和阔叶树居多。

针叶树以青松、马尾松、云杉为主,这些树木通常生长在高寒地区,适应性强,能够承受苛刻的气候条件。

阔叶树则以榆树、杨树、枫树等为主,这些树木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与针叶树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2.花卉三江源地区的花卉资源同样十分丰富。

草本植物是花卉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紫堇、马兰、野玫瑰等。

这些草本植物在草地和河谷等地方广泛生长,成为了该地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灌木除了树木和花卉之外,三江源地区的灌木资源也相当丰富。

灌木主要分布在荒漠地区、山坡和河谷缘等地,在这些地方它们形成了自然屏障,保护了当地环境和地质结构。

灌木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石楠、刺柏、柴胡等。

三、三江源地区景观植物资源的应用1.生态环境保护植物是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江源社会实践报告

三江源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一行人于2021年暑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目的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2. 调查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4. 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实践内容(一)实地考察1. 生态环境考察:我们深入三江源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原等地,通过实地观察、拍照、采样等方式,了解当地植被覆盖情况、水资源状况、野生动物分布等生态环境指标。

2. 居民生活考察: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生活方式等,以及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态度。

(二)座谈交流1. 与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座谈:了解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情况。

(三)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态度、需求等。

四、实践成果(一)生态环境现状1. 植被覆盖情况:三江源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但局部地区仍存在退化现象。

2. 水资源状况:三江源地区水资源丰富,但部分河流水质受到污染。

3. 野生动物分布: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但部分物种数量减少。

(二)居民生活状况1. 收入来源:当地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采集业和外出务工。

2. 生活方式:当地居民生活方式较为简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

(三)生态环境保护挑战与机遇1. 挑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2. 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

题目: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小组成员:阚欣玥闫雪徐亚丹李函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指导教师:李静芝2016年5月1.研究意义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条件演变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这一地区的生态日渐恶化、人地关系矛盾日渐突出,如何使这片曾经的“生态净土”得以保护和恢复已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针对三江源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发展条件,对于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演变、人地矛盾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协调和解决人地关系矛盾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2.研究对象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人地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研究内容3.1三江源的概况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被誉为“中华水塔”。

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21个县市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0县1乡总面积的97%。

现有人口55.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图1三江源地理位置图3.2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1)1950年前后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

60年前,甘达村的草场上草长得很高,草地上水源非常充沛,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的,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没有受到威胁,也不会发生牲畜饿死的现象,3岁的母牛或母羊就可以产仔。

牧民住得很分散,每家每户各自保护好自己的草场,没有人去挖或去破坏。

三江源保护工作总结

三江源保护工作总结

三江源保护工作总结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三大源头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
保护区。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被恢
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保育能力。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保护了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其次,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

政府部门建立了完善的
监测体系,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再次,三江源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政府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环
保宣传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

同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总的来说,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守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让三江源地区的美丽和纯净永远保留下去。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引言: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的水塔”。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资源也受到持续威胁。

本文将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对策。

一、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雨量和气温变化根据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降雨模式出现了变化。

降雨量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降雨过程更为集中,导致水文过程出现异常。

同时,气温也呈现年均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加剧了冰川融化和冻土退化的问题。

2. 水资源情况三江源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水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快速增长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此外,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也对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江源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拥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动物。

然而,过度放牧、非法砍伐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部分物种数量锐减,甚至已经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1. 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鼓励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2. 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全面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制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重点水域的监管和保护。

此外,加强对水资源的跨界合作与管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协调。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推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

改善农田灌溉方式,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优化工业用水结构,提高利用效率。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调研单位:设计公司(2009年8月)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源头区产水量下降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解三江源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情况,进一步做好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2009年7月17日~8月7日,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规划项目组一行4人对三江源区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三江源区基本情况(一)地形地貌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m~6564m,地理位臵为北纬31°31'~36°15',东经89°21'~102°17'。

海拔4000m~58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其中巴颜喀拉山构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三江源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势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水文气象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

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为-5.6℃~3.8℃,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413.4mm(其中黄河流域部分降水量428.3mm,长江流域部分降水量384.7mm,澜沧江流域部分降水量494mm),6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江源雪域文化)

暑期社会实践——三江源雪域文化调查xx学院 xx(姓名) xxx(学号)摘要:经过20多个小时的漫漫旅程,我们到达了青海省。

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这段时间,我们去过青海省的部分地方,通过实实在在地亲身感受、访问游客、实地调查等方法,我们对当地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地域文化,有了一定地深刻的认识。

将家乡的风俗民风与大青海相比,我对这个的雪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的记忆并且感触颇深。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青海的部分文化内涵,也欣赏了青海独一无二的美丽,真的令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饮食宗教地域自然风景7月12日早上,我醒很多次,害怕自己错过了和小伙伴们的集合时间。

早上8点40我就到了成都北站,但是集合时间是11点,我就默默地等了两个小时。

团队集合后,大家就坐上了11点50从成都开往西宁的火车。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坐在火车上,我满满的都是对接下来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的期待,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

我怀着对三下乡活动的期待,对想象中的大青海的期待,以及在火车上青海人民介绍的他们眼中的青海的期待,就度过了接下来的25个小时。

13号下午1点多,我们就到了西宁站。

接下来我们去到了早已预定好的青旅。

青旅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味道,屋檐和座椅都是木制品,座椅都铺上了颜色迥异的类似毛毯之类的物品,墙上挂着羊头,吉他等,它给人一种文艺范的感觉,各处都是一幅画——这是我对青旅的第一印象。

青旅风格异域,而且住在这里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

晚上,大家一起做游戏,很快乐,氛围也好,而且也能了解到其他地方的风俗和文化,也能增强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虽然第一次接触青旅,虽然大家都是陌生人,但却能像认识很久的朋友一样畅所欲言,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喜欢在青旅的住宿时光。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进步模式探究一、引言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进步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该地区生态脆弱性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分析,以及经济与生态互动进步模式的探究,旨在为地区的可持续进步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三江源地区的影响颇为明显。

气温提高导致冰川融化加速,水源供应受到恐吓。

同时,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等,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植被缩减:过度的放牧和森林砍伐导致植被遮盖度下降。

这不仅使土壤脆弱,也严峻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植被缩减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水质恶化,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

3. 生物多样性丢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三江源地区的野生动物数量不息缩减,部分物种甚至濒临灭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得当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严峻破坏,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损失。

三、经济与生态互动进步模式探究1. 生态修复与保卫:为了减缓生态脆弱性的变化,三江源地区需要加大生态修复与保卫的力度。

这包括加强草地保卫,增进植被恢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自然保卫区的管理等。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卫,可以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反抗力。

2. 水资源管理: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对于当地生态系统以及下游地区的经济进步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对于增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生态旅游进步:三江源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的生态环境,因此进步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进步与生态保卫相结合。

通过引导游客合理参与和尊重自然环境,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4. 能源结构调整:在能源领域,三江源地区应该实行可持续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缩减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靠,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三江源地区环境现状 • 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 三江源地区环境保护措施与政
策建议 • 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治理成效
与展望
01
三江源地区环境现状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 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
人为因素影响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过度开采水资源、乱砍滥伐、无序放牧等行为导 致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
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等污染源对水源和土 壤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非法捕猎
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 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气温上升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气温持 续上升,冰川融化、冻土解冻,影响 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源供给。
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工
作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恢复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 湿地生态功能。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野生动 物等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
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 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 工作,提高全球生态保护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调研单位:设计公司(2009年8月)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源头区产水量下降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解三江源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情况,进一步做好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2009年7月17日~8月7日,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规划项目组一行4人对三江源区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三江源区基本情况(一)地形地貌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m~6564m,地理位臵为北纬31°31'~36°15',东经89°21'~102°17'。

海拔4000m~58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其中巴颜喀拉山构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三江源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势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水文气象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

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为-5.6℃~3.8℃,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413.4mm(其中黄河流域部分降水量428.3mm,长江流域部分降水量384.7mm,澜沧江流域部分降水量494mm),6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

年日照时数为2300h~2900h,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约425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137亿m3,占三江源地表水资源量的32%;长江流域179亿m3,占三江源区42%;澜沧江流域为109亿m3,占三江源区26%。

(三)河流水系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面积达7.33万km2,占源区总面积的24.6%。

三江源区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约180条。

三江源区还是一个多湖泊地区,有大小湖泊近16500余个,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头段,湖面面积在0.5km2以上的有188个,总面积0.51万km2,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

三江源区环境严酷,沼泽类型独特,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km2。

三江源区内雪山、冰川约2400km2,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m3,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三江源区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四)土壤植被三江源区地域辽阔,由于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海拔差异很大,并且高海拔山地多,相对高差大,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为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

(五)野生动物三江源区野生动物区系属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可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

动物分布型属“高地型”,以青藏类为主,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种分布。

据调查,区内有兽类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

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六)经济社会概况三江源区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西五个藏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土地面积约为29.5万km2。

三江源区地广人稀,据2007年统计资料,区内总人口为69万人(其中,牧业人口42万人,占总人口的60.8%),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占90%左右,其他为汉、回、撒拉、蒙古族等民族。

三江源区经济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73亿元(其中,农牧业产值24.61亿元,占总产值的56.3%),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元。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欠发达,交通状况比较落后。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公路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已经形成由宁果公路、214国道、109国道等主干公路与各县及部分乡间公路形成的公路网。

青海省三江源区地处偏僻、地广人稀,通讯网络建设非常困难。

目前,各县城都已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安装了程控电话,形成了邮电通讯网络。

但广大乡村,除主干公路沿线外大部分因牧民居住分散,通讯设施严重不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三江源区特有的“高、干、寒”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较低。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与日俱增,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一是过度放牧引起草地严重退化,据调查,三江源区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7%的草地已经退化到不能利用的程度;二是乱垦滥挖导致森林与草地植被的破坏而引起土地荒漠化,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该区土地面积的12%。

草场退化和荒漠化大大降低草场生产能力,威胁源区人民生存环境。

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控制。

(二)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导致源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三)源头区产水量减少源头区产水量和向下游输送水量明显减少。

特别是黄河上游多年出现枯水,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2m,两湖间发生断流。

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1950年~1989年平均年径流量212.4亿m3,1990年~2001年只有171亿m3,较前期减少了约20%。

黄河源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量、径流量及径流系数均呈逐步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较小,而径流系数、径流量减少较大。

源区产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且由于向下游输送水量减少,从而影响到流域中下游地区。

(四)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较低由于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和长期投入不足,使水文水资源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源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及水环境变化情况。

水文站、雨量站数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依托地面气象观测站、专业(牧业)气象观测站等,且站点非常稀少,难以满足当地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需要。

(五)缺乏统一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规划三江源区尚未开展过针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三、措施及建议(一)积极推进《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区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2月国务院审议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部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陆续得到实施。

规划2004年~2010年投资75.1亿元,使保护区草地退化、沙化得到治理和恢复,草地覆盖度提高20%~40%,减少流失泥沙1823.17万t,并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然而,到本次调研时为止,共计下达经费29.7亿元;在规划期剩余约20%的时间里,还有约60%的经费没有下达。

建议积极推进规划措施和经费的落实,以期达到预期的生态效果,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三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1)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围栏封育:通过对退化严重的草原实施退牧还草,对退化程度较轻的草地围栏,实行轮牧,防止过牧,实施舍饲、半舍饲,依靠其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2)沙化草地治理:采取禁牧休牧、补播施肥、灭除毒杂草、半人工种草等措施,治理沙化草地。

(3)生态移民工程:对草畜矛盾和林牧矛盾突出地区,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在限制牲畜数量发展的同时,对超载严重并具备移民条件的地区,要加大移民移畜力度,减轻对当地资源及环境的压力。

(4)重点湿地保护:根据各湿地的重要性和典型性,选择河流、高原湖泊、沼泽和冰川雪山等主要湿地类型进行保护。

(5)水土保持:根据三江源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经济社会条件,进行水土流失分区治理。

(6)牧区能源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小型水电等“以电代薪”工程,通过农牧区电网建设,解决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以减少广大群众对传统薪柴能源的依赖,有效保护草地和灌木丛等原生植被。

(三)提升水文、生态监测能力,促进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水文水资源监测根据三江源区气候、水文特征、下垫面和自然地理条件,考虑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监测需要,确定监测任务,借鉴现有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的成熟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强三江源区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监测能力,提高服务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水平。

(2)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监测依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根据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特点,建设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及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保持水土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四)尽快展开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万km2,仅占三江源区面积的一半左右。

为实现三江源区的水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2008年《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展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部已安排编制了《青海省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