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社会中的语言与人_重读_马桥词典_

合集下载

人文视角下的《马桥词典》

人文视角下的《马桥词典》

人文视角下的《马桥词典》摘要:纵观汉语词汇研究的著作,基本上都只是单纯地解释一个词的形、音、义和用法举例,无法为我们展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世界。

《马桥词典》则不同,它立足于人与生存空间互动的角度去研究方言词汇,把方言词汇研究放到中华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的进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在解释每一个词条时,努力地去挖掘词语背后的人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桥词典》;人性;社会;文化《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在20世纪末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

虽然本质上它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与以往的小说不同,它在故事讲述时没有中心情节,在人物塑造上也没有中心人物,而是借用词典的形式,选取了马桥115个方言词条进行解释。

在形式上它是一本方言词典,但是又与典型的方言词典有明显的不同。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1]。

人们通过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去搭建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从而在这个世界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感受世界的存在,感受自身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通过语言,我们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脱离语言去谈世界只能是空谈而已,对我们来说,一个靠词语造就的世界几乎就是世界本身。

”[2]因此语言体现人与世界的存在。

《马桥词典》通过词条的堆积和语言的叙述,以人为出发点,讲述了一个个或是神奇或是幽默或是悲伤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处复杂的人性,描述了马桥社会风貌,展现了马桥人固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揭示出马桥的封闭、落后、贫穷与自大。

《马桥词典》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一、对人性的揭示人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人,人之所以能够造就人性,最主要的就在于他能创造并运用语词符号以认知世界、创造文化、筹划存在[3]。

《马桥词典》是一部关于人的词典,虽然涉及的人不多,只有十来个,但是个个形态各异、个性鲜明。

纵观整本书,几乎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离不开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嘴煞、结草箍、问书、白话”的讲述以复查为代表人物,“汉奸、冤头、红娘子、渠”则与盐早有关,“觉觉佬、哩咯啷、龙、龙(续)、下”以马疤子为人物中心展开叙述[4]。

《马桥词典》研究综述——以语言学研究为例

《马桥词典》研究综述——以语言学研究为例

是 民族 现代性 追寻 中可以依靠 的重要 的文化基 石 , 其潜 在的积 极性
无 可估 量 , 然而 它却 随语言 的置换 一定 程 度地被 遗弃 , 这无 疑 是语
言现代 性追寻 的一大 负面效应 , 一种难 以摆脱 的困境 。普通话 语境
下 , 言被磨 灭 , 方 被掩 盖 , 被异 化。韩 少功在某 次访谈 中提到他 在海
得 出马桥话语 与马桥人 的生命 息息相关 的结论 。 马桥 的语 言展示 出
了 马桥人 的生 存形式 , 桥人 的生活 常态 。[ 言 同时也 是一 种遮 马 2 1 语
候, 如果可 能的话 , 每个人都 需要一 本 自己特 有 的词典 。”关 于《 【 马
桥 词典》 对 于语言现 代性 反思 的研 究论 文极 少 , 方 面的研 究没 是 这 有 引起足够重 视 。方 长安在 《 言现 代性 的反 思— —韩少 功 的 <马 语 桥词 典 >新论》 , 中 对马桥词 语 的阐释与还原 , 旨在 向读者 敞开每个 词所 承载 的独 特而丰 富的南方 文化 。而这些南 方文化 , 或者 因其所
语 言学角 度研究 《 马桥 词典》 的成 果作 一点 总结 , 以便 理清 《 马桥 词
典》 在语言学角度 的当前研究现状 。

南 的一 次经历 。他在海边 遇 到一 种不认 识的鱼 , 请教 当地渔 民究竟
是 哪种海 鱼时 , 到 的Fra bibliotek是 “ 得 大鱼 么” 海鱼 么” 样贫 瘠 的词汇 , “ 这 这
代 性 的 反 思这 三 个 方 面 展 开 。
文 明现状 的写作尝试 。韩少 功对马桥 词语 的阐释与还 原 , 旨在 向读
者 敞开每个 词所承载 的独特 而丰富 的南方文 化。而这些 南方 文化 , 或者 因其所依 附的词语 无法 进入普通话 而逐渐 被遗亡 ; 或者 因其所 附 丽的词进入 普通话 后读音 的改变而 被扭 曲 、 萎缩乃 至消亡 。这对

浅谈当今社会的语言变化

浅谈当今社会的语言变化

浅谈当今社会的语言变化姓名许丹丹班级08中文系本科学号084102041027【内容摘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跟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而且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千变万化的社会,随之,就产生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也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我们也可以语言这些变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以研究整个语言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交际工具,社会发展,语言变异,个性语言,网络一、语言概述1、1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只有在人类社会里产生和发展。

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交际工具,却是最重要的工具。

分音节的有声语言往往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于是人们发展了书面语,即文字。

文字是用来记录言语的符号。

言语和文字常常合起来通称为语言。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之列,这意义就是它为整个社会服务,以为它是一种交际工具。

既然是工具,它只可以改进和改革,而不可能发生“爆发”革命。

语言在时代的长河中,经历了千百年,几千年,或者上万年,它发生了,成型了,丰富了,洗练了,严密了,发展了,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消亡,或做彻底的变革。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利用的,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1、2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实现一切名词都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被人感觉到了,由人的感觉器官传道人脑中,被概括而成表象;把表象和感觉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就成为概念;概念形成以后就进入思维活动过程了。

简单来说就是感觉—表象—概念—词汇—语言这样一个过程。

下面引用马克思的话来加以说明这一理论。

“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同时语言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紧紧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所以从唯物史观出发考查语言,语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万能的上帝一手创造的。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社会的反映。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发展与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语言的演变与历史背景语言的演变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语言,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汉语。

这一演变过程中,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和统一战争等事件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各地方言繁多,交流困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促进了汉字的标准化和普及,使得汉语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语言。

在经济方面,贸易活动的频繁发展也对语言产生了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各种语言的交流促进了语言的融合与发展。

例如,汉字的传播和汉语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加强。

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汉字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文字,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的语言发展。

二、语言文字的变迁与社会变革语言文字的变迁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会对语言文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过来,语言文字的变迁也会反映社会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

1. 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技进步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新的科技术语和专业词汇不断涌现,丰富了语言的词汇量。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的改变,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交流,这对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多元化与语言多样性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口流动和移民的增加,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也反映在语言文字上。

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进行交流。

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与语言变迁

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与语言变迁

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与语言变迁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与语言变迁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社会、语言等方面的学科,其中语言是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在人类学研究中,语言的使用、变迁和演化等方面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语言的使用在人类学研究中,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某些词汇可能被认为是禁忌,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以被随意使用。

同时,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使用规范。

比如,在某些社会群体中,使用方言可能是一种标志性行为,而在其他社会群体中则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语言的变迁语言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在人类学研究中,语言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到语言变迁的规律和趋势。

语言演化语言演化是指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

在人类学研究中,语言演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到语言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总结在人类学研究中,语言和语言变迁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了解到语言使用、变迁和演化等方面的规律和趋势。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言与社会变迁我在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工作与成果

语言与社会变迁我在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工作与成果

语言与社会变迁我在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工作与成果语言与社会变迁:我在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工作与成果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变迁。

作为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人员,我致力于探讨语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我的工作,并分享关于语言与社会变迁的一些见解。

二、语言变迁的背景1.社会变革对语言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技术的出现、移民潮的涌入、国际交流的增加等,都使得语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在研究中积极探索这些社会变革对语言变迁的具体影响机制。

2.地域因素对语言的变迁不同地域的语言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方言和口音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我在研究中对不同地域的语言变迁进行了考察,并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三、我的研究工作1.语言使用与社会身份我关注语言使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身份认同对其语言行为的影响。

通过观察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语言使用情况,我研究了语言与社会身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2.新兴媒体对语言的影响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如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等,语言表达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我对这些新兴媒体普及前后人们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了解新媒体对语言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关观点。

3.语言规范与语言变体在现代社会中,语言规范与语言变体的关系备受关注。

我通过对语言规范与变体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揭示语言规范化和变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语言规范与变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研究成果1.发表论文和学术专著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将我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的形式发表出来。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赏,也为学术界对语言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我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马桥词典赏析

马桥词典赏析

马桥词典赏析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创作的一部小说,以乡村马桥为背景,通过韩老师和罗老师对乡村语言的收集和解释,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

该小说语言幽默,运用了大量地方方言和民间文化元素,使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的主人公是韩老师,他是一位从城市来到乡村的知识分子。

在马桥这个地方,他与当地人罗老师一起编写了一本词典,记录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融入了马桥的生活,开始关注当地人的生活和思想。

他发现,尽管马桥的生活条件艰苦,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却非常乐观和坚韧。

小说中收录了许多关键词条,如“嘎嘎”(肉)、“姆妈”(母亲)、“上灯”(祭祖神)、“牯牛下小牛”(象征重生的仪式)等,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丰富的乡村文化。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解释,韩老师深入了解了当地人的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小说中,韩老师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也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

小说中收录的一些词条,如“欧化”、“毒蛇”、“花生牛奶”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新事物和新观念。

小说中还描写了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而逐渐改变的过程,如“入世”(指当地人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和“赶时髦”(指当地人开始模仿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等词条。

总之,小说《马桥词典》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和文化,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

对《马桥词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对《马桥词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对《马轿词 》幻 灰 学/ 学解镀 、姿
王 馨 曼
( 南 大 学 艺 术 与 设 计 学 院 , 南 昆 明 60 9 ) 云 云 50 1
摘 要: 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 显然具有汉语“ 地方性知 识” 值和 文化研究 的意义 。该 书在对 马桥社会 生活 的参 价 与观察 的基础之上 , 以语词 的形式 为一个村寨建构历史 , 对其 语言与社 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 。《 并 马桥词 典》 以文学人类学 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来诠释 , 其中所描 述的社会 事实和文化现象反映了特定 历史条件 下 、 特 定社 区的社会文化变迁 , 具有 明显 的民族志价值 。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2 1 :0 0 0 3 ( ) 19—12 1
1 4 6 9 CN 5 — 1 11 3 2 /G4 I SSN 67 — 5 3
J u n l fKu m i g Un v r i o r a n n i e st o y
【 学研 究 】 文
的编者 在序言 中 曾这 样 写道 : 一 个 村 寨 编 辑 出版 为

看 , 马 桥 词 典 》这 种 特 殊 的 形 式 , 作 为 新 时 期 以 《 其
来 的小说 文体 的革 新行 为 , 有某 种实验 色彩 , 人 具 令
耳 目一 新 。 北 京 大 学 副 教 授 张 颐 武 将 《马 桥 词 典 》
t i l o dt n a di p c l o mu i i b i s a o a jun l a e o c n io n s e i m nt w t o vo t n l o ra v l . rac i n ac y h u n i u
Ke y wor ds:M a i o Dito r ; n h o o o y i i r t e; a ha g ng; a i o p o l M a io hso q a cina a t r p lg n lt aur H n S o o y e M q a e pe; q a itr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迁社会中的语言与人重读 马桥词典唐玉环(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长沙!410003)摘!要:语言一直是文学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阐释了文学与语言学都必须面对的几组最基本的范畴:语言与人,语言与言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语言变迁与社会变迁。

语言与人的关系密切,语言学是人学。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多样性面临危机,生活在这些文化中的人的命运、思想更值得关注。

马桥词典正是通过对底层言语活动的描述体现了对社会变迁中的人的关怀。

关键词:语言学;马桥词典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06)01-0080-04!!说话的困惑一直就存在。

过去,人们争论最多的是说话的内容、意义,也即符号的所指层面,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以中国历代的文字狱为标志,争论的主体往往是知识分子。

现在,人们的困惑直逼符号的能指层面,也就是符号本身,说英语,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说少数民族语言,受困扰的不单单是知识分子,它已经波及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作家以语言为职业,对说话问题应该比普通大众更为敏感。

就中国新文学而言,对语言的讨论就几乎没有断过,以往多是从修辞的层面[1],就如何让大众接受,如何写出一篇美文而探讨语言技巧,而真正从民族文化,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看文学语言的并不多, 马桥词典就是这不多中的一个。

今天,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强势语言不断蚕食弱势语言,连日常说话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成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马桥词典给人以新的感受。

马桥词典不仅仅是一次方言写作,一次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的写作实验,一次以词条的形式来展示马桥愚昧落后的农业文明现状的写作尝试。

从语言学意义上来看 马桥词典,它涉及到语言学的最基本的问题:语言与人,语言与言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语言变迁与社会变迁。

小说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表现了语言与个人、人类社会的关系,并表现出对社会变迁中的人的深切的终极关怀。

!!一!语言与人 语言学是人学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语言机制#,人获得语言不是靠∀学习#,而是靠∀习得#[2](P3)。

人的这种本能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人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马桥词典明确地指出:语言学是人学。

马桥词典序:∀语言是人的语言,语言学是人学。

迄今为止的语言学的各种成果,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和人生的各种有效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

但认识远没有完结。

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语言与生命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重新困惑人们的时代难题。

#[3](P1)当人们由封闭到开放,重新审视自我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出语言与人的关系这一命题。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4]这是大多数普通语言学教材对语言所下的定义。

语言是人的工具,是符号。

长期以来,语言工具论主宰着我们的理论,语言的人文性被忽略,凝聚在语言上的人的情感被漠视,这种对语言简单机械的认识使我们的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

实际上,语言并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工具和被动地供人们使用的符号,它已经深深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思维、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并与我们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的习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语言与言语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明确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个人独自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它只能凭社会的成员间通过的一种契约而存在。

#,∀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

#[5](P35)语言是社会的,集体的。

而言语却是个人的,活生生的。

语言没有阶级性,为全民所共享,而言语则是一种选择性的行为,不同的个人、社会、群体、甚至村落都有自己对语言使用的选择性,言语甚至有阶级性。

要把握词语背后的事实,要触摸语言意蕴中的生命,就应该深入特定的言语之中。

马桥词典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较之语言,笔者更重视言语;较之概括义,笔者更重视具体义。

这是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第20卷!第1期2006年1月!!!!!!!!!!长!沙!大!学!学!报J OURNAL OF CHANGS HA UNIVERSITY!!!!!!!!!!!!Vol.20!No.1Jan.2006收稿日期:2005-10-10作者简介:唐玉环(1974-),女,湖南石门人,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语言与传播。

共化的语言整合与规范来说,也许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补充。

#∀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者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了。

#[3]就像置身具体的社会生活比单纯阅读中央的文件、 人民日报的社论更能了解社会状况,通过个人、村落的言语活动较之模式化的语言表述更能理解特定地域文化和人的真实精神状态。

对言语的关注,也就是对特定个人命运的关注,对一个宏大社会背景下的小村落的关注,这种关注贯穿于整部小说。

2.话份与格∀话份#,马桥词汇中特别紧要的词之一,意指话语权利,这个词反映了马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握有话语权利的人,他们操纵的话题被众人追随,他们的词语、句式、语气等等被人们习用。

有∀话份#的人往往是男人、老人、富人,其中任支部书记的本义当然∀话份#最大,被人称为∀义大锣#,走到哪里都热闹,最极端的丧失了话份的人是汉奸的儿子盐早,长期寡言少语导致他几乎不会说话了。

说话已不再简单地是一种生理机能,它与人的身份、地位、心理相关,话份与人的身份、地位成正比。

这种话语权还会影响到人说话的生理机能,拥有话份的人,说话操练得多,语言机能更好。

丧失话语权的人,话说得少,语言机能退化,最后,即使想说也说不出。

与话份紧密相连的是∀格#,一个人的资历、学历、出身、技能、生殖能力等的变化都会使他的格发生变化,格与话份互为因果,明启因做馒头的技能而有格,因与李寡妇的绯闻而失格,郁郁而终。

话份、格这些普通话中难觅踪影的词构成了马桥人关于身份、地位的语义场,能从更深层次反映马桥人的心理状态。

3.语言的力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依靠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在现代社会,一般认为,我们的思想、话语必须通过行动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但在 马桥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巨大威力。

语言与思维、现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原始思维的互渗律,同时语言又是观念的塑造者。

语言反映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列维-布留尔在讨论原始人的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时提到,言语中有魔力的影响,因此,对待语言必须小心谨慎,在狩猎中,必须细心地避免说出被猎捕的动物的名称,如同在捕鱼时避免说出想要捕到的鱼的名称一样。

因而必须保持沉默或者使用手势语言,或者使用特殊语来代替被禁的词。

[6](P171)马桥人在围猎的时候,疑心动物也通人语,说猎事的时候,即使坐在屋里,也必须使用暗语,防止走漏了风声让猎物窃听了去。

尤其是指示方向的词必须重新约定,这样声东击西,迷惑畜生。

直到今天,在笔者的家乡,湖南的一个乡村,人们在放老鼠药毒杀老鼠的时候,依然是沉默不语,绝口不提∀老鼠#和∀毒药#这两个词,担心老鼠能听懂人语。

这种思维的互渗律,使语言成了思维反映现实的工具,从人们的言语行为中可以看到人们的思维及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植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语言还可以直接参与到现实中,因而语言是神秘而又有着强大的力量的。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人的思想,就个体发生而言,儿童生下来之前,语言早已在他们长辈那里说着。

语言所记录下来的世界与宇宙结构就在那里存在着[7](P280-283)。

∀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语言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语言习惯预设了某种特定的解释选择,因此马桥人独特的∀晕街#反应更像是一种来自语言的心理暗示。

直到今天,语言的力量依然强大,每天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席卷各阶层的流行时尚,就是要让我们坚信符号和事物是一体的,这是现代的神话与巫术。

!!二!方言与民族共同语 地方文化的困境汉语方言历史悠久,方言代表的是中国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国家统一,地区经济交往增多,使得人们需要一种共同的交流工具,因此,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势在必行,同时,民族共同语也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必需。

普通话既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民族共同语的高度普及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

1.普通话化民族共同语即中央政权在全民族推广使用的语言,是国家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我国的民族共同语也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从1994年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影视部联合下发了 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如今各大高校规定大学生毕业前一定要按相关专业通过相应的普通话等级。

由于经济交往的频繁,人们需要统一的共同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普通话普及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蓬勃地开展。

普通话的普及有利于持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的人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

马桥词典后记:∀我多年来一直学习普通话。

我明白这是必要的,是我被邻居、同事、售货员、警察、官员接受的必需,是我与电视、报纸沟通的必需。

我在菜市场买鱼的经历,只是使我突然震惊:我已经普通话化了,正在一天天被异生的语言滤洗 它在这种滤洗之下,正在变成简单的∃大鱼%和∃海鱼%,简略粗糙,正在译语的沙漠里一点点干枯。

#[3](P399)现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人都已经普通话化了,或正在逐渐被普通话化。

2.方言文化方言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汉语在各个地方的地域分支,我们平时所说的方言即是地域意义上的方言,地域方言也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方言是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积淀,是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广泛运用于民间生活的各个层面。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要学习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8]。

方言带着人与乡81总第69期!!!!!!!!!!!唐玉环:变迁社会中的语言与人 重读 马桥词典!!!!!!!!!!!!!!!土水乳交融的情感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用方言表达思想感情比普通话更加亲切自然,更加生动传神,有些方言词语在普通话中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物,用普通话表达如同隔靴搔痒。

2005年5月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回大陆祭拜祖母时,特意用闽南话发表了一席简短的讲话,真挚而亲切,表达了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让人感受到海峡两岸隔不断的浓浓亲情。

方言对于中国文化多元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方言丢了,一个具备特点的文化载体就消亡了,这牵涉到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的消失,跟物种灭亡一样,是没有办法恢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