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理论第一讲

合集下载

第一讲新闻的基本理论

第一讲新闻的基本理论

(二)、坚持事实是新闻本源的具体 要求
坚持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承认客观事实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
存在。 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 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是被事实所闻的要素 新闻的类别
1、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Who(谁)、What(什么)、When(时
间)、Where(地点)、Why(为什 么)。
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
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 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
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 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最早的新闻导语,将 5W浓缩在一个段落里,称为“小结论式导 语”,好处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 新闻事实的全貌,缺点是主次不分,把读 者最感兴趣的或最有意义的部分淹没在冗 长的陈述之中。
第一讲 新闻的基本理论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二、新闻的本源 三、新闻的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新闻的含义 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的含义
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
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 义
1、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
情报 新知识 指新鲜事
2、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义
根据事实进行报道:新闻中所报道的 事实必须准确无误。
从总体和内在联系上把握事实,对客 观实际作出真实地反映。
新鲜
“新鲜”的事实要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 它是人们欲知的事实。
及时
新鲜事实的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所以新闻传播,时效性特别强。 新闻总是及时地报道那些新近发 生的事情。
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 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 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第一章 新闻传播行为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教学课件

第一章  新闻传播行为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教学课件

(四)公开传播
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 的。人们对于未知而欲知事实的强烈关注, 是新闻得以传播、新闻传播行为得以维系 的根本动力。
二、新闻的定义
百多年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并非 一帆风顺。“新闻定义难”,反映出在新 闻起源与本源问题上坚持唯物论、反对唯 心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反映出人们对 于新闻传播特征还缺乏足够的共识。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从哲学上说,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 是指这一事物必须具有并与其他各类事物 区别开来的基本属性,是该事物固有的特 点。
(一)陈述事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报道,尽管 报道者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不免搀入他 个人的看法及评价,但传播该事实的信息, 是新闻的主体与受传者欲获知的主要内容。
思考题
1.人的需要、动机与行为发生的关系。 2.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新闻传播的起源。 4.对人的“新闻欲”的认识。
5.“群居说”和“好奇说”辨析。 6.新闻传播的特点。 7.“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8.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
第一章 新闻传播行为
新闻传播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 一。如果说,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 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或 情感的活动的话,那么,新闻传播则是人 们借助被称为“延伸的人体” 新闻媒介所 进行的寻求与获取新闻信息,以适应生存 发展需求的能动的社会行为。
第二节 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 的认识
一、关于“新闻欲”
理论新闻传播学很早就开始了对新闻 起源的探讨。任白涛在《综合新闻学》中 指出,新闻及其承载物———报纸的产生, 是由于人的社会需求。
二、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

理论新闻传播学知识梳理

理论新闻传播学知识梳理

理论新闻传播学知识梳理绪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新闻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

新闻传播学可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分支,即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和历史新闻传播学。

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是传播研究的基础,它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个模式规划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然而,这个模式缺少了反馈环节,忽视了噪音的干扰。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1.人的需要、动机与行为发生的关系需要是指生命体对某种目的的渴求和欲望。

需要是行为得以产生的原动力。

动机是指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行动的念头。

动机是基于需要而产生的,动机性行为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因,都是由动机而激发而形成行为。

二是有目标,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只有需要指向特定的目标,并且具备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时,动机才能形成,才会具备激发人的行为的动力。

当和需要相适应的客观条件出现时,愿望、需要才能成为行动的动机。

2.___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___提出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

安全需要则包括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

社交需要包括友谊、情感、归属等。

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尊重、权威、地位等。

自我实现需要则包括胜任感、成就感等。

在___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的需要时从外部的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成熟的标志。

当需要表明立场和倾向时,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事实,这些事实可以自己“说话”。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新闻所含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 定义差异:新闻通常被定义为对事实的公正、准确和及时的报道,其核心在于传递信息。

而宣传则有意图地传播特定的观点或信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或行为,往往带有劝说性质和某种偏见。

- 目的与效果: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告知和教育,提供能够促进公众了解和讨论的信息。

相反,宣传的目的通常是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其支持特定的事业、产品或个人。

二、中外新闻中的宣传表现-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新闻的理解各异。

例如,在一些国家,新闻机构可能与政府联系紧密,而在其他国家,新闻机构可能更独立。

- 政治影响:政治环境对新闻与宣传的界限产生影响。

在一些环境下,政府可能通过法律、规制或资金控制影响媒体。

- 案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报道,可以实际看到新闻与宣传间的差异,如战争报道、政治选举等。

三、新闻≠舆论- 概念区分:新闻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报道,而舆论是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 角色差异:记者应提供客观报道,而非个人观点。

他们的职责是提供信息,而不是引导舆论。

- 责任与影响:媒体在塑造舆论方面具有重大责任。

报道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理解。

四、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历史背景:早期新闻形式,如新闻信、传单等,旨在传递新鲜事物和重大事件。

- 发展演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开始迅速传播,新闻业逐渐形成。

五、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文化解释:在中文中,“新”常常与更新、改进相联系。

新闻报道除了传递信息外,也被赋予了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 历史影响: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强调传媒的教育作用,影响了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定义概述: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理论意义: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事实性,为新闻的学术讨论和职业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概念扩展:现代汉语中“新闻”不仅指报道,也涵盖了广播、电视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媒介内容。

《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新闻就是对客观发生得事实得叙述。

新闻传播得目得就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得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得归宿就是“受者晓其事”。

2、宣传就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得观点,以影响与引导人们得态度、控制人们行为得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就是要传播观点,它得目得就是要影响与引导人们得态度、控制人们得行为,所以宣传行为得中心不就是接受者,而就是传播者,它得归宿就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得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与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与宣传都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得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得目得就是其中一种,即使就是最客观得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得成分。

4、从表现方式瞧,新闻与宣传得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新闻≠舆论1、舆论就是社会中自然产生得、自在得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得人数超过总数得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得意见视为舆论,这就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得人数接近总数得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舆论与新闻得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就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得时候。

但就是多数新闻报道得就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得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得新闻反应了舆论,这就是新闻与舆论得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就是舆论得载体。

但就是传媒就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就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得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就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得关系,但就是不就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就是指新鲜得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得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得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得内涵中国传统得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就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得依托。

新闻理论十讲Dean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Dean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Dean笔记第一讲新闻——叙述真实※新闻≠宣传新闻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即“传者扬其理”。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表现在: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要有实在的东西,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新闻的内容一般是新鲜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属于已有的,需要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内容本身是具体的事实,而非套话和空话;宣传的目的要像接受者灌输一种观点、一种对某种事物的认同。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事实传播出去,宣传者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事实,但可能会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的时机才透露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然后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报道有争议的事实时,要把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说法都说到,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平衡问题,不能一版全是好消息或全是坏消息;宣传则相反,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某一点,所以说宣传带有倾向性。

注意:除了不同,还要分析新闻与宣传暧昧的关系。

※新闻≠舆论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一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时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这一分法主要依据运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新闻可能没有反映舆论,因此二者不能等同。

※中外新闻观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源于《圣经》的传教,对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对手穿着来说,是指新鲜的事情和观念。

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求新鲜、有趣。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理论十讲原文

新闻理论十讲原文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不等于宣传一般说来,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政治宣传中,观点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会回避这种宣传。

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宣传有很多种,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是其中一种,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内容,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已有,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套话空话。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摆一个实时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

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事实,选择一个能够够产生宣传最大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时机说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宣传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己有利的,与新闻不同。

宣传是有目的的,就会存在目地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

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即是不正当,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目的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应该也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值得怀疑。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罪恶。

新闻含有的宣传成分有可能来自提供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杜威与李普曼: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 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7年。 民主部分。 • /f/12760746.html • 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 /f/5753553.html • 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不同译 本,择一即可) • 李普曼:《幻影公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 思考题: •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著作如何体现了功能主义 的思路? • 卡茨与罗杰斯的研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际传播思想? • 如何从临床角度考察和分析人际传播的原理和机制? • 4、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研究有何发展的可能性?
第六专题:认知取向的效果研究
• 推荐阅读: • 麦考姆斯和肖:《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载《媒介研究的 进路》,新华出版社,2004年。 • 马克斯韦尔·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 艾英戈、金德:《至关重要的新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 /f/24234414.html •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香港《传播与社 会学刊》第1期。 • /f/19019020.html •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第六、七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
• 思考题: • 1、联系当下的群体性事件,思考上述理论在当下 中国的适用性如何? • 2、在网络时代,大众社会理论的适用性如何? • 3、在当代语境,媒体与社会抗争研究有何发展?
第四专题:宣传策略与权力建构
• 推荐阅读: •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 /download/explain.php?fileid=35019356 • 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 1992年; • /f/61698176.html • 拉斯韦尔:《权力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 /f/36008901.html • 赖瑞· 泰伊《公关之父伯内斯——影响民意的人》,海南出版社,2003年 •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章 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新闻传播理论
授课人及联系方式: 陈卫星 cwx6572@ 徐桂权 xgq3721@
课程目的
• 通过文献的阅读与研讨,熟悉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 基本范式与理论流派,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传播 现象的初步观察与分析。
授课方式
• 总论部分由教师主讲,辅以课堂讨论;专题讨论部 分,由5名左右学生构成一个小组,阅读推荐文献 并做PPT报告,其他同学也应积极阅读文献、参与 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完 成一篇1万字左右的读书报告。
考核内容
• 小组报告(50%), 期末读书报告(50%),另根 据平时课堂讨论的活跃度斟情加分。
一般阅读材料
• 通论性著作: • 1、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8年。【有电子 书】 • 2、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年。 • 3、马特拉:《传播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有电子书】 • 4、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5版), 清华大学出版 社,2010年。
• 思考题: • 1、英美世界的媒体与民主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 2、杜威与李普曼的民主观有何分歧? • 3、公共新闻学对媒体与民主的关系提出什么新观点? • 4、舒德森如何理解媒体与民主的关系? • 5、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业能否坚守核心价值理念?新媒体能否 带来更高质量的民主生活?按照自由主义的思路,应如何处理互 联网上的自由和监管之间的关系?
• 思考题: • 1 如何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新闻文本?Leabharlann 第十专题: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
• 推荐阅读 • 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载《启蒙 辩证法:哲学断片》 • /f/4958586.html •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 /f/22324950.html • 拉什、卢瑞:《全球文化工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 /f/22957708.html • 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 陈卫星: 《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概念 转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
第二部分 经验—功能主义的传播观
第三专题:社会心理的结构分析
• 推荐阅读: • 阿芒· 马特拉:《传播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社会有 机体》 • 古斯塔夫· 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 /f/22215528.html • 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第八、九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 /f/11376195.html • 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 /download/explain.php?fileid=6430654 •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第二章第四节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 研究 •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十二章。
第二专题: 批判学派的民主观 (或“批判理论视野下的媒体与民主”)
• • • • • 推荐阅读: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载《霍克海默集》 /f/21121373.html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文化与公共性》 /f/21553301.html • 或《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社,2004年。 /f/6611122.html • 詹姆斯· 卡伦: 《媒体与民主》,载《媒体与权力》,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 丹· 席勒:《传播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 思考题: • 1如何运用符号学方法来阐释传播事件?
第九专题: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
• • • • • • • • 推荐阅读: 梵 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f/7240388.html 冯· 戴伊克:《话语 心理 社会》,中华书局,1993年。 /f/10349640.html 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 /f/5118956.html Ruth Wodak, Michael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age, 2002 • /f/14107246.html (选读导论)
第一部分 规范理论: 媒体与民主
第一专题: 自由主义的民主观 (或“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媒体与民主”)
• 自由主义的理论脉络 •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 • 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年。 • /f/19331861.html • 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4年。
• 思考题: • 拉斯韦尔如何理解宣传的现象?象征符号在政治活动中 的功能和意义是什么? • 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宣传的现象? • 宣传与公关有何异同?
第五专题: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 推荐阅读: •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载《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社 2004年。 • /f/6611122.html • 卡茨、拉扎斯菲尔德:《传播的两级流动》,载《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 2004年。 •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f/22567460.html • 瓦茨拉维克等:《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 /f/20230476.html • 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2年。 •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章 从功能到效果
• 思考题 • 1、不同的理论路径如何理解“受众”的观念? • 2、在新媒体语境中,“受众”观念可能发生何种变化? 受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特征如何体现?
第三部分 阐释主义与批判的传播观
第八专题:语言符号的意义阐释
• • • • • • • • 推荐阅读: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f/33600501.html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4957163.html 皮尔斯:《皮尔斯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选读) 艾柯:《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选读) 阿瑟· 阿萨· 伯杰:《媒介分析技巧》第一章,符号学分析,中国人民出 版社,2005年。 •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第三章,人民出版社,2008年。
• 思考题: • 议程设置、框架效果、铺垫效果有何联系与差别? • 上述媒介效果的前提是什么?与社会政治领域有何关联? • 在新媒体情境中,上述媒介效果可能有何变化?
第七专题:多元路径的受众分析
• 推荐阅读: • 卡茨等:《个人对大众传播的利用》, 载《媒介研究的进路》, 新华出版社,2004年。 • 詹森和罗森格伦:《受众研究的五种传统》,载《媒介研究的进 路》,新华出版社,2004年。 • 麦奎尔:《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 Sonia Livingstone (2013) The Participation Paradigm in Audience Research,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16:1-2, 21-30 •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依 赖取向
• 延伸阅读: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 /f/8537412.html
• 思考题: • 1、霍克海默所理解的批判理论是什么?他的政治立场如何? • 2、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包含怎样的民主观点? • 3、卡伦如何将哈贝马斯的民主观念运用于传播领域? • 4、丹· 席勒的传播观是什么? • 5、在新媒体环境下,是否可能建构一个更加民主、更积极的公 众参与的公共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