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一些要点整理:1.线性模式理论:线性模式是传播学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单向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不涉及接收者的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如广播和电视。

2.两步流模式理论:两步流模式理论认为传播并非只有一步,而是经过传播者和社交领袖的两步过程。

社交领袖作为信息的过滤器和解释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人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3.渐进模式理论:渐进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通过个人和群体传播,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消息传播模式理论:消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包括多种传播模式的组合,如传播者驱动模式、接收者驱动模式和传播平台驱动模式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同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5.融合模式理论:融合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融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的过程。

它强调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提醒我们传播者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如符号交互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不平衡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理论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

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

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传播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信息的传递、知识的分享、思想的交流等等多种各样的内容。

而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是对这些现象进行多角度、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

本文将分析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一、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行为和文化层面。

技术层面主要研究各种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例如网络、手机、电视等等。

行为层面则关注人们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规律,例如传播者、受众、媒介等等。

文化层面则研究人们在传播活动中的价值观、信仰、文化背景等,例如文化传播、宗教传播、政治传播等。

除了这些层面的理论外,传播学还有一系列的研究范式,例如传统范式、社会认知范式、语言范式、符号学范式等等。

这些理论范式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传播现象。

二、传播学的应用实践传播学的应用实践主要包括广告、公关、新闻、教育、娱乐等多种领域。

下面就分别从这些领域入手,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学的应用实践。

1. 广告广告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宣传方式,是典型的传播学应用。

广告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电影广告等等。

通过对产品的介绍和宣传,广告帮助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了销售和营销的成功。

2. 公关公关作为一种组织与受众之间互动的形式,也是传播学的应用之一。

公关的主要任务是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声誉,通过传播信息来塑造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态度。

公共关系的形式十分多样,可包括新闻发布会、公开信、数字公关等等。

3. 新闻新闻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之一。

新闻传播即是通过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公众的过程。

新闻的传播形式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通过新闻传播,媒体能够为公众传递更加准确、及时的信息,对公众形成引导和引导的作用。

4. 教育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传播学的应用范围。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受众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普及,通过建立和焕发公众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公众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而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闻传播到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传播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它用于解释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接收和解读信息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传播理论:1.1. 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对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这些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旨在解释媒体对大众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2.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解释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原则。

例如,新闻消息的时效性、重要性、稀有性、冲突性和近距离性等,会影响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1.3. 互动传播理论互动传播理论关注人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行为。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使用和分享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2.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指的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2.1. 一对一传播一对一传播是指信息通过面对面或私人交流的方式传递。

例如,电话、面谈、邮件等都属于一对一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交流体验,但传播范围有限。

2.2. 一对多传播一对多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大量人群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较大的受众,但交流形式相对单向,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

2.3.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多对多传播的机会,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3. 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传播学的常见应用:3.1. 媒体与广告广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常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

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

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

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

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

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

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

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3.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

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媒介环节的变化1、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2、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下降3、电视频道增多、变无限为有限(ABC、CBS、FOX、公共广播)4、录像机出现,打破了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5、杂志电子化6、新闻旧新7、广告占据一席之地8、电子空间流行新媒介环境一个特点:数字化二、新旧媒介更替模式:新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而是引发就的传播基础承担新的角色。

(联系各种传播媒介的变化)麦克卢汉,新媒介以旧媒介为内容。

三、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1)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3)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4)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四、新的媒介环境:媒介融合、电子商务……1、数字电视:(DTV)以数字方式而非利用信号的渐进变化旧方式进行传输信号的系统。

特点:①一种新型的电视传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分辨率和不易受干扰的画面,更高质量的声音。

②能够提供更多频道选择,其中包括提供信息、数据服务、购物等服务。

③以数位方式传输信号,更大传输容量的图像和数据。

④利用MPEG-2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将数字化和压缩技术结合起来。

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利用原频道的全部容量传送分辨率非常高的画面。

特点:①不是数字电视②但与旧式系统相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需加一个转换控制面。

2、互联网:许多电脑连在一起组成的网络。

浏览器的变化:马赛克网景(98年1月,德鲁奇利用网页宣布,《新闻周刊》隐瞒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互联网被赋予了充当新闻媒介的新角色,98年9月11日,《斯塔尔报告》在网上公布)互联网三种最普遍的使用方式:A、电子邮件: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消息B、新闻组和邮递名录:一种电子消息共享系统,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它们交换信息和看法C、万维网D、博客互联网的优点:①提供广告服务②为用户提供在线获得和资源(互动)③为政客、明星提供宣传自己的机会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缺点:①散文集伯克茨认为,从印刷品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变会导致语言枯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理论以下是答主根据之前20多个回答中提到的理论整理,共33个名词。

加粗代表答主本人的一些想法或者实例。

根据这些名词的出现频度排序,它们的重要程度也可见一斑。

后面的数字代表出现次数。

1、沉默的螺旋 6∙集体讨论一个问题,经常出现的想法:“怎么没有人和我观点一样啊?算了我还是听别人说吧。

”∙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2、议程设置 5∙“最近媒体上都在讨论‘集五福’的事情呢,好像这事挺重要。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3、知沟理论 5∙知乎著名问题:“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我认为答案之一。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4∙电影、电视剧的分级,原因之一是为了防止暴力、血腥、色情等‘精神海洛因’对受众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以上四个理论【“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是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所以也被最多提及。

5、把关人 4∙“新闻不是‘有闻必录’。

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别人将信息筛选后,我们看到的新闻。

他们就是‘把关人’。

”∙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6、有限效果论 4∙“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同理,一部《太子妃》,网友看到了高颜值,才子佳人看到了船戏,写手看到了软文素材,公关看到了营销,传媒人看到了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7、子弹论(魔弹论) 4∙“有没有什么观点,你一看到就奉为圭臬、不能自拔?”“所有的观点,前面加上了‘马云说’。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第一次报道时,观众对无良商家口诛笔伐;第二次剧情反转,观众又立马将矛头转向顾客。

受众(网友)处于被支配地位,受众就如同战场上毫无抵抗力的人们,媒体枪响过后,受众应声而倒。

∙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

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和“有限效果论”是一组对立的观点,在这里先提一下,到“适度效果模式”和“强大效果模式”再详述。

8、使用与满足 3∙娱乐节目的兴起,就是利用受众对娱乐的需求,这包括了观众们缓解压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与他人交流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带来了媒介消费。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9、第三人效果 3∙“高估自己,低估他人”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人都喜欢用“上帝视角”来讨论一件事物的影响,其实我们自己也置身其中。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0、创新与扩散 3∙创新扩散理论是描述一个新事物从出现到被大众接受的过程。

∙创新扩散这一过程分为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创新扩散”的基本假设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

11、休眠效果 3∙维基百科上的例子就不错:In political campaigns during important elections, undecided voters often see negative advertisements about a party or candidate for office. At the end of the advertisement, they also might notice that the opposing candidate paid for the advertisement. Presumably, this would make voters question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advertisement, and consequently, they may not be persuaded initially. However, even though the source of the advertisement lacked credibility, voters will be more likely to be persuaded later.大意就是:在总统大选期间,有些摇摆不定的选民会看到某党或某候选人的负面消息。

在这些消息后面,会附上是他们的反对者宣传了这样的新闻。

他们一开始都毫无悬念的质疑了消息的正确性,但到后来,他们还是被这些不可信的新闻说服。

∙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

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

其实有很多传播理论都是在美国的选举活动中被发现的,大家可以根据理论来源进行整理。

12、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信息时代格外明显。

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网站里,我们称之为“大V”,他们借着碎片化阅读的蓬勃之势,向我们传达观点。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两极传播:详见25条)13、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2互动百科:你讲得再荒唐,几个人在一起谈就不觉得荒唐;大家一起失败,痛苦变成了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被欺骗,反而不觉得被欺骗。

∙女生逛街买衣服时,如果被诸多店员夸赞好看,她就会盲目相信这是事实,尽管她自己觉得效果一般。

∙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曾经亲身过一次抵制家乐福的游行。

大学生站在雨中摇旗呐喊,群情悲愤,还对一个买东西的妇女辱骂。

事后想来,就是路人受到群体感染,失去理智和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

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辨析一下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前者是一种间接的示意,使人们接受某种想法或行为。

后者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14、信息压力与趋同心理 2∙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少数拥有不同声音的人不敢说话。

然而,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

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像不像沉默的螺旋?15、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2∙两面提示,相当于已经进行了一遍critical thinking。

而当片面接受一个观点时,我们大多会产生叛逆心理。

之前咪蒙的《致贱人》非常火,不仅仅是它解气,也因为它和吃亏是福的传统社交理念相悖,使得我们在接受了那么多单方面的“洗礼”后,更加承认咪蒙的观点。

∙在接触"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先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与“一面提示”相比,“两面提示”对高文化水平的群体有更良好的说服效果。

此外,拉姆斯丁和贾尼斯在进一步考察“两面提示”的说服效果后发现,“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能增强人们对于反面宣传的“抵抗力”。

16、警钟效果 2∙可以理解为通过“吓唬人”的方式规范行为。

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太过,过犹不及,比如过分强调吸毒的危害,依然有人尝试吸毒。

∙恐惧诉求通常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

它具有双重功效,一是,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的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

二是,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以使人们需素的采取对应行动。

17、六度空间 2∙“最多通过六个人,我就能认识习大大了呢!”∙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18、人内传播:自我互助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个人信息处理基模 219、分众理论 220、铺垫效果 1∙或许一个人跟你推荐了一部电影,你并不会去看,但是当这部电影的信息多次或持续地刺激到你,那你去观看的概率一定大大提高。

∙当受到特定的刺激诱导时,外在刺激可以激活与该刺激相关联的旧有认知结构,因而能影响当前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