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

《新闻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

课程名称:新闻理论研究课程代码:152601✧考点分类: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本源、过程及当代新闻传媒的一般状况2.(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及其规律3.(掌握)新闻传受活动的基本法则及心理机制4.(掌握)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性质、特征和功能5.(理解并掌握)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一般状况,新闻自由和传播控制的特点及规律6.(认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7.(初步掌握)运用新闻传播原理分析当前新闻现象和新闻理论是非的能力✧答题要点(共99道题):1.名词解释(44题)——关键词组句,4-5句即可2.简答题(31题)3.论述题(24题)✧答案来源: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1、2版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统考大纲及指南》第三版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4.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第一版5.互联网搜索6.群共享已有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44个)MA1. “三贴近”杨保军第1版p295“三贴近”是贯彻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业党性原则、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方法,主要内容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重在事;贴近群众,重在人;贴近生活,重在事与人的统一。

事情是人做的,事实是人创造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通过做事而生活的,因此,人是“三贴近”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贴近”的根本点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群众的利益是出发点,是贴近点,是归宿点。

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化。

它体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方向,概括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本质要求,凝练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丰富内涵,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实现途径,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

绪论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一.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1.一般方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传播现象与传播社会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业务经验,为我所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和方法,在新闻传播活动和学术讨论中掌握新闻传播规律2.特殊方法科学抽象和理论思维定性和定量方法规范新闻传播质量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考察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延伸的人体”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一.动机和行为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动机性行为特点动因目标形成动机内在条件(需要、欲望)感到缺乏期待满足客观条件(诱因、刺激)勒温-人类行为行为公式B=f(P*E)行为=函数(人*环境)二.生存需要和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一.关于“新闻欲”任白涛-新闻及其承载物的产生,是由于人的社会需求二.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非本质原因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1.陈述事实最重要特征五要素:新闻写作学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新闻六要素——如何H2.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新鲜事实常报常新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3.报道及时第一时间内报道普通事实——质变——新闻事实——量变——普通事实反对“唯速主义”的前提下,抢新闻4.公开传播循公开渠道向全社会作无定向的传递二.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第二章新闻传播者新闻信息的推动力、传播活动的守门人第一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一.社会角色角色|戏剧用词——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角色社会化: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有哪些特性?答:传播具有如下四种特性:(1)形态多样性根据使用符号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形态或类型,比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等。

(2)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

从时间上看,传播从古到今,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传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着整个人类社会。

(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和行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传播现象的发生。

(4)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答: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如果说,授受“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等,则授受“信息”的行为就称“传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和“认知”、“有意传播”与“无意传播”之间,虽有差异,但作为信息行为,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地说明了它们的关系。

即:“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

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

简言之,一为形式,一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1)信息无处不有。

按信息科学的观点,可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人类信息”。

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2)由于信息科学的启示,传播学首先承认“传播”的广义性,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声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的狭义性。

3.传播有哪些类型?答:根据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分类方法,可分成许多种类型。

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1)二分法即将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2021武汉大学新传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1武汉大学新传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武汉大学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经历看过很多经验贴,有很多会讲自己的经历什么的,其实大可不必,最多只是当个故事瞧,每个人的备考过程都会因为环境、心境的不同而有区别,因此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考研和就业没有绝对的孰好孰坏,跟着自己的内心走,每一个选择都会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里,首先必须感谢high研当初的陪伴与支持,如果没有它,可能就不会成就现在的我。

在我最迷茫最无措的时候,是high研给我指明了方向,才会让我成功上岸。

所以,我想把我的考研之路写下来,给学弟学妹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都能得偿所愿,去到自己理想的院校。

(high研还给了非常优厚的稿费,两全其美。

嘿嘿),希望你们也能像我当初一样,迷茫了就来这里看看,或许我的些许经验真的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呢。

下面,言归正传。

首先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本科双非,三跨,二战。

一战武大,因专业课成绩差而败北,二战的时候改变策略,重专业,轻政英,最终成绩也符合二战规划,政英成绩基本没有变化,而两门专业课成绩总共提升了18分。

综合两次备考,现将经历整理如下:1.政治今年政治大题分数较高,拿到了38分。

全凭自学,身边有好多同学去报了考研班,但是,奉劝各位研友千万不要把考研机构的指导经验当作圣经来膜拜,只能仅供参考!政治资料我主要是跟的肖秀荣老师。

资料:政治大纲、风中劲草、《政治新时器》、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时政,最后市面上所有的押题卷我都有买,9月份:刷肖秀荣1000题(做两遍),弄清错题,主要是针对选择题。

10月份:开始背风中劲草,抛开哲学,风中劲草我来回背了很多遍,一直背到考前。

按照框架进行。

11月份:开始进行做押题卷,市面上有各种押题卷,我全买来做了,主要是针对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的体型很新,必须要做到融会贯通,虽然我最后还是死在了选择题上,但是今年的选择题还是比较难的,我能上七十已经很满意了。

12月份:开始做主观题,背肖八肖四以及老蒋的五套卷。

然后跟了老蒋的网课。

其实大题只要踏踏实实的背,30分不会少,最后我的大题达到了38分,我还是很意外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
非新传专业写课程论文需要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还行没基础看着也不吃 力**读书上只有这个复习版本的有些内容重复了不过还是有用的。
精彩摘录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 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 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4.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感谢观看
4.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新书《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5元,可做参考《文史要览》王振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8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著新华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精要》高钢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评论学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马少华著中南大学出版社——《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杨钢元、钟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注: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第三版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闻学基础《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业务《现代新闻写作》强月新、单波安徽人民出版社新闻业务《新闻评析》夏琼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业务《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发展史《中西新闻比较》童兵新华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单波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法律基础》周叶中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吕有志、戴德铮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知识《大学语文》徐绍建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年《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广告策划创意学》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版《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闻采访论》邱沛篁编四川大学出版社——《现代新闻编辑学》蒋晓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李苓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应用广告学》吴建编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摄影学》吴建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注:2009年起,四川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1.拉斯韦尔公式
拉斯韦尔公式明确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研究的五个最基本的方面,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如图0-1所示。

图0-1
2.新闻传播学的定义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新闻传播学的分支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社会科学,可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分支,即理论新闻
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和历史新闻传播学。

二、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1)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有助于了解和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自觉地指导新闻传播活动,避免盲目操作。

理论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并按这些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避免盲目操作。

(2)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有助于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准。

深入地学习与掌握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和驾驭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新闻传播从应用走向科学的必由之路。

(3)理论新闻传播学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

对于在校攻读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生,以及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再研读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理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

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1)作为一般性应用文科,应遵循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如下:
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传播现象与传播社会关系。

②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业务经验,重视和吸收其中反映新闻传播规律的学说与经验,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服务,为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所用。

③敢于和善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方法,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传播
学术讨论中学习和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

理论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先导性研究两种。

a.描述性研究侧重于对当前的传播政策保护下的现实传播现象进行概括与提炼,从中作出经验性的总结或理论性的描述。

这种研究在于说明现存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对现存的一些不足,提出若干纠正的举措,但不求突破传播政策允许的框框。

b.先导性研究是从社会大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互动进程中考察现存的走势、强势与弱势。

这种研究往往很少顾忌当前传播政策的制约,而着眼于世界大传播与基本传播规律的考量。

由于这种研究常常是超前的,所以会碰撞现行政策的禁区,尤其是同他人的思维定势发生冲突。

(2)作为以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新闻传播规律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如下:
①科学抽象和理论思维
对于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而言,以概念为媒介,运用判断、推理手段对客观现实(包括各种新闻现象、新闻学论争、新闻作品)进行概括和抽象,揭示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为特征的理论思维,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经常应用的主要方法。

②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规范新闻传播质量
定性分析是判断测试各类事物性质属性的分析方法。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新闻事实的价值,传播者的倾向,新闻和意见的种种特征,都宜采用这种方法加以科学判断。

定量分析不仅要测试对象本身数量的多少,而且要考察其在同类事物及全局中所占的比重。

这种方法,对于新闻事业的变迁、布局,新闻体制的优劣及改革,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功能等研究,较为适用和有效。

③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考察
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须紧密联系经济与政治背景,展开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

④传播学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可为新闻传播学所用。

比如,研究传播内容,可用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的对比研究法;研究传播者,可用守门人个案研究法、来源可信度研究法;研究受众,可使用动机研究法、收视率调查法;研究媒介,可用媒介生态研究法、媒介通道研究法;研究传播效果,可借用媒体计划、媒介功能与反功能、议题设定等方法。

(3)研究新闻传播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作为社会文化思潮之一的新闻传播观念和作为独立的社会观念形态之一的新闻传播学,有着相对独立性、及自身的本质属性和运行规律。

②新闻传播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应考虑其个性和特点。

③如果脱离经济与政治背景,孤立地从事新闻传播现象的研究,或摒弃社会分析的方法,纯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新闻传播学,会一事无成。

0.2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
一、课后习题
1.简述理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及定义。

2.简述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3.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有哪些?
二、考研真题
1.定量研究方法(概念题,中国传媒2007年研)
2.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概念题,中国传媒2005年研;武汉理工2007年研)3.五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概念题,上海财大2010年研;中国传媒2005年研)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中山大学2009年研)
5.有研究者发表过题为《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的论文,认为“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人大2004年研)
0.3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一、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理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及定义。

答:(1)理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理论新闻学以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与特征,揭示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业的基本规律以及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理论新闻传播学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①围绕“新闻是什么”而构建的“新闻本体理论”,重点揭示和探求新闻传播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新闻本质,新闻价值,新闻传收的要素构成,新闻传收的基本结构,新闻传收的基本矛盾,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新闻的收受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等问题。

②围绕“新闻业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业理论”,主要以新闻业为对象重点揭示和探求新闻传播业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及规律,新闻传播业的性质特征与功能作用等。

③围绕“新闻关系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关系论。

新闻关系论,主要是把新闻活动置于社会环境之中,置于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之中,考察分析新闻、新闻传播、新闻媒介(媒
体)、新闻业与社会整体及其各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阐释上述三大板块的诸多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是新闻精神论,主要由新闻自由论和新闻道德论构成。

自由是新闻活动的手段,也是新闻活动的目标;道德是新闻活动的应然诉求,新闻活动应该追求的境界。

自由与道德确立了新闻活动的总体方向。

自由论、道德论构成新闻理论的内在灵魂,是新闻理论深层的价值理念。

(2)理论新闻传播学的定义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可细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分支,即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2.简述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答:理论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主要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按照这些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以“学”事“术”,避免盲目操作
“学”是指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术”是指新闻采编的技巧与方法。

以“学”事“术”,是利用新闻传播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探求客观规律。

建构新闻传播学并不是对任何新闻实践的轻视与抹杀,但有“学”之引导,“术”会更有用武之地,以“学”指导之“术”的运用,比无“学”之指导的盲目操作,效益与成果要好。

经过正规新闻教育的学生,会自觉地按新闻传播规律指导业务运作。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对这些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运用起来也更加娴熟。

研究理论新闻传播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自觉地指导新闻传播活动,避免盲目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