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实施现状及绩效分析

关键词 : 三江源 ; 生 态移 民 ; 绩效 ; 对 策
中图分类号 : S 1 8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8 5 8 1 ( 2 0 1 3 ) 0 8— 0 1 2 0—0 3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S t a t u s a nd Pe r f o r ma nc e An a l y s i s o f
摘
要: 通过 实地调查研 究表 明: 移民措 施有效地 遏制 草地 生态退化 的趋势 , 促进 了牧 区产业结构 的调 整 , 增加 了草原
牧 民享 受社会福利的机会 , 同时其也存在 生态补偿机制不尽合理 、 移 民缺 乏基本 生活保 障等 问题 , 建议从 完善 生 态补偿 机
制、 发展 3地人民直接 " - 受益的产 业、 改善人 民的生存条件、 加 强禁牧草地监 管等几 个方 面, 对移 民政 策进行 完善 , 确保 生 态
d e g r a d a t i o n ,p r o m o t e d 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e p a s t o r l a a r e a s , a n d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 y o f ra g s s l a n d h e r d s - m e n t o e n j o y t h e s o c i l a w e l f a r e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 w e r e a l s o s o m e p r o b l e ms i n e c o l o ic g l a m i g r a t i o n , f o r e x a m p l e ,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o m —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
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
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²。
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
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
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
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
三江源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建立气候变化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的影响 。
提高生态恢复能力
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生态恢复技术研发、提高生态恢复工程 的效益等,提高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恢复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的影响 。
04
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研 究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谢谢您的观看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需要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03
三江源地区保护措施探讨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01
在三江源地区划定水资源保护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利用,确保
水源地的生态功能。
加强水资源监测
02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水源地的水质、水量等
指标,确保水源地的安全。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修复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 地。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执法、提高公众意识等,保护野生动植物 的多样性。
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采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如湿地修复、森林修复等,恢复生态系统 的功能。
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生态恢复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绿色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 发展。
推广清洁能源
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 度。
促进循环经济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媒体、宣传册、公益活动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
加强学校环境教育
三江源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貌 为主 , 海拔 为 335—654 气 候为 典 型 的高 原 大 3 6m, 陆 性气候 , 年均气温 为 一 . ℃ 一 .  ̄ U 国家和各 级 56 3 8C ̄ J
, l , ' ’ ,
- , ' ' , ,
’ l ' , ' '
, , ’ l ' ,
''
' ' ’ l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 i bl / . ' ' J,
'
发 展具有 民和特色 的 自繁 自育产业奠 定 良好 的基础 。 35 健立健 全 畜 产 品市 场 以“ 和畜 产 品交 易 市 . 民 场 ” 中心 , 为 建立健全 完 善 的畜 产 品流通 渠 道 , 良好 以 的市场秩序 和 市 场 环 境 , 决 畜 产 品 “ 售 难 ” 解 销 的问 题, 建立起畜 产品流 通 的绿 色通道 。在建好 市场 , 范 规 市场, 疏通销 售 的过 程 中, 帮助农 民提高 自身 的市 场 要 经 营意识 和市 场竞 争意 识 , 励 和 引导 农 民生产 市 场 鼓 欢 迎的畜产 品 。同时 , 立足 各地实 际 , 依靠较 活跃 的乡 镇 集市贸易 , 进畜 产品流通 , 促 以市 场建设推 动畜牧 业 发展。 3 6 发展壮 大农 民养殖 专业 合 作 组织 农 民专 业 合 . 作 组织是联 系农 户 与龙 头企 业 和 市场 的 桥梁 , 提 高 是 农 户组织化程 度 的有效 载体 。要 按 照“ 民办 、 民有 、 民 受 益” 的原则 , 引导养 殖 户 、 中介 组织 和企 业 自发 建 立 专业 合作经 济组 织 , 过 “ 通 企业 +畜 牧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 户” 农 等形 式 , 分 散 的农 民组织 起 来进 入 市场 。 把 要 围绕产 品营销 , 积极扶 持 直接 面 向市 场 、 运行 独立 的 畜 牧业专业 协会 , 创立 自有 品牌 , 提高 专业合 作组织 的 市场竞 争力 。同 时 , 建 立健 全 企 农 利 益 联 结 机 制 。 要 畜牧业 产业化 发展 的成 功经 验 表 明 , 展农 村 经济 专 发 业合作 组织是联 结企 农关 系 , 织农 民参 与市 场竞 争 组 的有效形 式 。要通 过专业 合作组织 大力发 展订单 畜牧 业 , 范程 序步骤 , 施保 障 措施 , 励 企业 按 照最 低 规 实 鼓 收购保护 价 、 出售 畜产 品的数 量返还 利润等 方式 , 农户 与专业合 作组织建 立更 紧密 的利益 关系 。
三江源环境污染

开展项目的原因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大河发源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三江源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总面积达到1800多平方公里,是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
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因此,三江源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更是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素有“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之美誉。
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地处高寒,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在此区域有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由大量老鼠和昆虫造成的草地退化,由于当地旅游和薄弱的垃圾处理能力导致的垃圾污染,由于在河流中建造了大坝,给鱼群回流繁殖产生的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防治和治理方法1.草地植被的退化三江源地处高寒,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依然严重。
草地退化继续扩展,现有黑土滩、严重沙化草地、毒杂草草地灯中等以上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以上,可利用草地退化现象堪忧。
鼠害猖獗,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由于草场牲畜超载过牧、鼠害猖獗以及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十分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着当地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
2.增值放流三江源分布有各类水生野生动物63种,其中鱼类51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
鱼类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是我国水生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著鱼类原栖息地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枯竭,造成产卵场破坏,资源量锐减。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形势更 为严 峻。 黄河 源 头 8 0~9 0年 代 平 均 草场 退 化速率 比 7 0年代 增 加 了一 倍 以 上 。水 文 观 测资 料
表明: 黄河 上游连 续 7年 出现枯水 期 , 年平均径 流量
间, 均大于 同纬度 的东部 地 区。 1 2 生 态环境 的基本 状况 .
三江 源( 玉树 州 ) 地 自然 条件 不尽 相 同, 气 各 其
年播种 面积 14 . 4万 h 2 r 左右 。 n
位 就下降 了 2 以上 。19 m 9 6年” 湖 ” 间的 黄河 沿 两 之
段首 次 出 现 断 流 ,9 7年 第 一 季 度 降 到 历 史 最 低 19
点, 源头首 次 出现断 流 , 源头 的鄂 陵湖和扎 陵湖水位
下 降 了近 2 两 湖 间 发 生 断 流 。 19 m, 9 8年 1月 ~6
约着 农牧业 生产 的发展 。全 州年 日照时 数在2 9 日趋 减少 .
近年来 三江源 区来 水 量逐 年 减少 , 河 流域 的 黄
2 7 .h之 间 ; 70 9 年辐 射量在 6 3 5~ 7 .K /r 之 2 . 6 4 7 Je 2 a
候 和土壤 也有 明显差 别 , 草 场类 型 上 也相 应 地 反 在 应 出纬度 变化 和垂直分 布 的规 律 。境 内主要 以高寒
草甸草 场为 主 , 州 可 利 用 的草 场 面 积 为 16 .5 全 15 4
减少 2 .% , 2 7 黄河 源 头 区素 有 ” 湖 之 区 ” 千 的美 称 ,
月, 鄂陵湖 口以下 至黄 河 沿 6 k 以上 的 河 段 陆续 0i n
出现断流 9 d 8 。长江 源 头近 la来 出现 了严 重 的 缺 O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引言: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的水塔”。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资源也受到持续威胁。
本文将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对策。
一、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雨量和气温变化根据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降雨模式出现了变化。
降雨量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降雨过程更为集中,导致水文过程出现异常。
同时,气温也呈现年均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加剧了冰川融化和冻土退化的问题。
2. 水资源情况三江源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水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快速增长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此外,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也对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江源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拥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动物。
然而,过度放牧、非法砍伐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部分物种数量锐减,甚至已经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1. 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鼓励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2. 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全面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制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重点水域的监管和保护。
此外,加强对水资源的跨界合作与管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协调。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推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
改善农田灌溉方式,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优化工业用水结构,提高利用效率。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青海“三江源”环境难民问题研究

也 势 。江 源 区 特 有 的 高 原 气 候 、 理 区 位 及 植 被 生 态 系 统 具 大 自然 灾 害 之 一 , 是 这 一 地 区 生 态 恶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 地 一 有 先 天 性 脆 弱 性 、 损 性 和 难 复 性 等 特 征 , 态 链 比 较 复 鼠 害 对 玉 树 草 场 的 破 坏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是 啃 食 牧 易 生 二 造 草 杂 、 弱 和 敏 感 , 当 容 易 遭 到 破 坏 。 根 据 青 海 省 气 候 局 对 草 ; 是 掘 洞 翻 土 , 成 大 面 积 寸 草 不 生 的 黑 土 滩 , 场 退 脆 相
现 代 商 贸工 业
N o. 20。 O1 2 2
M 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 n ut n I r
21 0 2年 第 2 期 O
青海 “ 三江 源" 环境难 民问题研究
王 秋
( 南 科 技 信 息 职 业 学 院人 文 学 部 , 南 昆 明 6 0 2 ) 云 云 5 2 4
21 第 2 0 2年 O期
对 三 江 源 地 区 的 影 响 则 更 为 直 接 和 明 显 , 挽 回 不 利 影 响 模 式 , 解 决 我 国 资 源 环 境 与 经 济 发 展 之 间 矛 盾 的 重 要 途 且 是
的代 价高 、 进度慢 、 难度 大 。由于人 口数 量 的剧增 以及传 统 径 。循 环 经 济 强 调 节 约 资 源 、 效 利 用 资 源 , 生 产 和 消 费 有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
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
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
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
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
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
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
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
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
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三江源地区地处“高亚洲”地区核心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号称“亚洲水塔”,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6500多个。
但是这里的湿地生态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在这一地区频繁断流,过去,这里的玛多县境内,有湖泊4077个,被誉为“千湖之县”,现在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61个。
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牧场超载压力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首先表现是源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失速度加快。
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破坏土地资源,二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
其次表现是源区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据青海林勘院1994年的普查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64.8万公顷,较1977年增加了107.2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2.14%。
1994年与1959年相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67.8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2%。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还会增加,而且还要严重。
第三表现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
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
荒漠化严重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和制约源区省份畜牧业的发展。
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源头地区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04亿吨,致使源头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
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4、生物多样性严急剧萎缩,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危险。
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
主要表现在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区和生态特征。
目前,全省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等,是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三江源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是狐狸、狼、黄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的乐园,时至今日,它们数量锐减,很多甚至已经绝迹。
源区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珍贵的高原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威胁。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化,高原生态暖干化趋势发展加剧的大背景控制下,人为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所致。
1、人类活动加速和促进对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
在早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受到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错误思想的影响,天然草地的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70—80年代之间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过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机大大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杂毒草孳生,地表侵蚀和鼠害大面积发生,都直接影响天然草地退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对植被和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问题不断产生。
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3、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的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对保护对策方案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本来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遭到破坏,而且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5、自然灾害如:雪灾、山体滑坡、洪水袭击、干旱、地震等的频繁出现和发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
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
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
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