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 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 0 (0 2 0 -150 6 25 9 2 1 ) 1 6 -2 4 0
宽 恕这一 名词 ,贯穿 了人类从 古 至今的文 化和 生 活 。对 其 的研究 ,历经宗 教 、哲 学 ,直 到上 世纪 经 由品德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宽 恕 心 理 学 ,走过 了漫长 的道路 。本 文是从 心理学 角度对 宽 恕 的 内涵 、研究 现状 、前景 等进行 了综述 。
一
、
宽恕 的定义
收稿 日期 :2 1 - .2 0 11 1 0
作者简介 : 梁嫒 (96 ) 18 一 ,女 ,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研究 生 , 从事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张红兵 (92 ) 男 ,山东 1 一 , 8
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 。
BA JA G JN IN I N IG Y WE H A U N U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7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B ECONOMY AND CUL TURE
N . . O1 o 12 2 C nn . o9 , edN.7 e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料 ,可 以看 出学者们对宽恕与人格特征进行了大 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 ,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 量的研究 ,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本文试 图对宽 对侵犯者产生共情 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 ,该
恕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对宽恕与人格特征的关 过程降低 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 的动机 ,增
一
宽恕一词源于宗教 ,宗教中的宽恕强调的是 久 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憎恨和恐惧 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 中解脱 出来 ,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
的宽恕主要为人际宽恕。踟 在心理学界 中, 对宽恕 过程。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 同的理解 ,至今 ,心理 宽恕的理解不 同,但都认为宽恕包含 了三个基本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5 6 2期
2 1 年第 7 01 期
总第 83 0 页
・ 论研 究 ・ 理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 系的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研究概述

系的和谐 是最主要 的价值取 向 。根据文化心理 学的观点 , 心理 和文化是相互渗透 的 , 人们的认知 、 感 、 情 动机和行为 的形成和产 生是 由其生活 的文化世 界塑造 的 , 人们 的人格 、 思维方式 、 感觉和 行动无不有着文化 的烙 印。
另有研 究发现具有 高共情特 是指设身 处地地感 受他人 当前情绪体验 的一种心理倾 向。M C l u h c ul g 等研 究发现 , o 对被试 者进行共情教育 和宽恕的临 床 干 预 , 果表 明共 情 与宽 恕 问有 着 密切 的关 联 。We e 指 结 ir n 出, 共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做 出报复还是 宽恕 的决定 过程。
般来 说 , 宽恕包括三个层 面 : 宽恕他人 、 宽恕 自己与寻求宽
恕 目前 , 。 心理学一般将 宽恕定 义为 : 宽恕涉及到两 个人 , 中 其
一
个人在心理 、 情感 、 体或道德方 面受到另一个 人 的深度 而持 身
久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 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不再
关 键 词 : 恕 宽 恕 干 预 心 理 健 康 宽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DOI1.9 9 .s. 7 ~ 1 1 0 00 . 5 :03 6  ̄in1 2 8 8 . 1.50 s 6 2 0
1 宽恕的内涵 宽恕不仅是我 国传统伦理学 的重要 内容 、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 德之一 , 也是 西方基督教 文明的核心思 想 。现代 汉语词典》 《 对宽 恕的解释是宽容饶恕 , 宽容指心胸宽广能容人 、 有气 量 ; 饶恕则是 指免予责备或惩罚u 。英汉词典 中的‘og e es一般被译 为“ ' ri n s” f v 宽 恕” 其 意思是停止对他 人的愤怒 、 , 责备 或惩罚 , 与汉语 中“ 原谅 ”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邯郸市大学生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二级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级:应用心理专业2008本科姓名:牛潇潇指导教师:董好叶1 前言1.1 研究意义1.1.1 理论意义本研究对象是邯郸市在校大学生,研究继承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研究模式,分别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关于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二者的影响因素,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研究,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
1.1.2 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宽恕水平的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二者在性别、年龄、年级、文理科、是否独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进行合理干预,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对自我宽恕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道德建设。
1.2 文献的收集在确立论文题目后,为了更好的撰写论文,通过中华知网、万方、读书秀等收集了与自我宽恕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有关的文章,收集到的文章包括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还有同学帮忙收集的一些文献。
这些文章不论发表的时间如何,但对于我完善有关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知识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2 正文2.1 国外自我宽恕水平的研究一直以来,宽恕被认作是宗教的研究内容,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宽恕被列入心理学研究范畴才被人们所接纳。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外关于宽恕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自我宽恕概念的界定Mauger(1992)等人最先根据宽恕对象的不同,将宽恕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类。
宽恕自己,即自我宽恕,前提假定自己为冒犯者,受害者既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但宽恕行为的实施者是自己,也就是说自我宽恕的过程是一种内部动机变化的过程[1]。
Enright(1996)在宽恕的咨询疗效与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自我宽恕是“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已认识到的错事时主动放弃对自己的不满,并给予自己同情、宽大和关爱的过程”[1]。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今 ) 在第 一 阶段 , 国和 欧洲 的 心理 学家 和心 理健 康 。 美
专 家偶 尔 论 及 宽恕 现 象 . 例如 皮 亚 杰 和 B h e n分 别 论 述 了宽 恕能 力 是 如何 随着 道 德 判 断水 平 的提 高 而 发 展 的 .i isi Lt nk 也最 早试 图描 述人 际 宽 恕能 力 的情 感 w 结 构… 第二 阶段 . 以 E f h 为 首 的一批 心 理学 家 在 n gt i
健 康 和治疗 领 域研 究 的热 点 恕在西 方 心理 学 领域 宽 的 发 展 主要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早 期 的 宽 恕 研 究 阶 段
( 9 2 1 0至 13— 9 0 和 18
作 为一 种 人格 特质 .宽恕 表现 为在 不 同时 间 、 不 同人 际情 境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共 同 的宽 恕 侵 犯 行 为 的 倾 向 。R b r 最早 提 出 了宽 恕倾 向( riig es 的 o et s f gvn n s) o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 会 驰 . 明 霞 吴
摘 要 : 恕是 近年 来 心 理 学 领 域 的研 究 热 点 当前 研 究 者 对 宽 恕概 念 的 界 定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 宽 即状 态 宽 恕 和 特 质 宽恕 .
对 宽 恕 的 影 响 因素 及 其 积 极 功 能 的 实证 研 究进 行 了 系统 总 结 。提 出未 来研 究 的 重 点 应 包括发 展 宽 恕 的 概 念 、 完善 研 究
目前 学 术 界 对 宽 恕 的 理 解 尚 不 统 一 . 是 根 据 性 但
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 , 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 是 很 有 助 益 的 [2]。 许 多 人 声 称 , 当 试 图 帮 助 人 应 对 困 难 经 历 时 , 宽恕是一个合理且值得努力的目标 。 这些临床医生和研究 者认为帮助来访者学会宽恕比只是应对伤害的结果对解决各种 困难和提升总体幸福感更有用 [3]。 目前 , 宽 恕 作 为 积 极 心 理 学 的一部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题 , 日益展 现 出 它 的 理 论 价 值 及 应 用 潜 力 。 在 近 30 年 里 , 社 会 学 家 和 实 践者对宽恕及其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潜力越 来越感兴趣 [4]。 这种兴趣的增加部分是因为 有 证 据 显 示 宽 恕 能 够成为用于广泛人群的有用的咨询工具, 包括解决物质滥用、 癌症患者及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 [5]。 大学生 宽 恕 状 况 与 心 理 健 康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 在当今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问 题中 , 由人际关系困难引发的问题占据显著的位置 。 引发大学 生人际困难的事件往往并不是很严重 , 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 能容忍他人的错误 , 产生报复心理 , 最终使得小问题往往引发
2 SCL 10
及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
!"# )* -.
01 2
2.3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宽恕总分与综合幸福问卷的生活满意 、 正性情感 、 生命活 力 、 健康关注 、 利他行为 、 自我价值 、 友好关系 、 人格成长等
1.2 方法 1.2.1 工具 ① 《 中国 -Mullet 宽恕问卷 》 (The Chinese-Mullet Forgiveness Questionnaire CMFQ ), 该 问 卷 来 自 2004 年 傅 宏 发 表 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Psychology 上 的 论 文 《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the disposition towards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 A Chinese perspective 》。 此问卷共有 16 个项目用以测量中国人的 宽 恕 行 为 , 记 分 为 17 级 , 得 分 越 高 宽 恕 水 平 越 高 。 其 内 部 一 致 性 系 数 ( Cronbach ’s Alpha ) 为 0.85 。 ②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 SCL-90 ), 在 个 体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的 调 查 中 , 采 用 临 床 上 广 泛 应 用 的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 The Self -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 90 ), 简 称 SCL-90 。 采 用 1 ~5 级 记 分 , 得 分
大学生宽恕心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因素之一 , 对个体 的生活和成长 具有非 常重 要 的 意 义 。本研 究 主要 从 品德 与社 会 认 知的角度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 寻求对大 学生 更有 效 的宽恕 干预途 径 , 以期 帮 助 大学 生 实 现 内
心 和谐 , 预 防相 关 心理 障碍及 精神 疾病 的发 生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二) 研 究 工 具
1 . 症状 自评 量表 ( S C L一 9 0 ) L . R . D e r o g a t i s 于 1 9 7 5年 编 制 的《 症 状 自评 量 表
系列 复杂 的亲 社 会 动 机 转 变 的 过程 ¨ 。赵 敏 和 寇
或 面对 中国大 学 生 所进 行 的 开放 式 访 谈 研 究 的结 果 ( S C L一 9 0 ) 》 是 进行 心理 健 康 状 况鉴 别 及 团体 心 理 卫
表 1 宽 恕总分与 S C L一 9 0的 相 关 分 析 表
正相 关 ; 而 自我 宽 恕 的失 败 则 与 抑 郁 、 焦虑、 不信任 、 低 自尊 和社 会 内 向性 有 显 著 的正 相 关 J 。 我 国 胡 三 嫂等 人 的研 究 也 发 现 了大 学 生 的 宽 恕倾 向 对抑 郁 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外心理学界有关宽恕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对于宽恕的界定、影响宽恕的因素以及宽恕的模型。
最后提出了当前宽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宽恕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宽恕;共情;宽恕模型;自我宽恕
一、宽恕的概念
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受到特别重视,但宽恕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不尽相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个人修身养性、道德升华的必要条件;而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一种爱,是“上帝的指示”。
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宽恕进了界定。
north[1] 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用理解、同情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
enright及其同事进一步补充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方共同作用。
mccullough [2]等人则以共情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基于对冒犯者的共情产生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
二、宽恕的影响因素
(一)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宽恕受人格特征的
影响。
brown[3]通过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张登浩等人的大七人格与宽恕各维度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三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二)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即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zechmeister等[4]采用叙事法进行研究,发现共情特质高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归因和描述较为积极,产生的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冒犯者。
(三)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fincham等[5]发现责任归因既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面情绪反应而间接影响宽恕。
(四)侵犯的后果及道歉对宽恕的影响。
侵犯的后果是指冒犯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后果消除的程度。
研究表明侵犯的后果的消除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侵犯后果消除得越彻底,就越容易得到宽恕。
道歉既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经共情间接影响宽恕。
(五)个人的文化背景。
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的宽恕的产生。
宽恕自己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被认为是必要的,而在东方
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这在西方宽恕自己是通过个人领悟、专业咨询的途径而达成,而在东方则是通过群体的叙述、仪式和象征而达成的。
三、宽恕模型
(一)人际宽恕压力应对模型。
worthington提出冒犯行为是一种人际间的压力源,个体必须选择面对或者逃避。
如果个体将冒犯行为判断为威胁,个体会经历反刍、不可宽恕情感,以及由公平感产生的报复动机以及回避动机;如果个体将冒犯行为评价为挑战,个体就会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以及关注事件中的意义,这些将会产生公平动机、和解动机或者利他动机。
(二)人际间相关变量模型。
koutsos认为,对冒犯行为能否得到宽恕,主要的预测变量分别是被冒犯者的个性宽恕倾向、被冒犯者对之前关系的评价、冒犯者实施冒犯行为后的积极行为(如倾听抱怨、道歉、提供赔偿等),以及被冒犯者对类似行为是否会再次发生的预测。
koutsos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人际间宽恕是个体内因素与人际间因素的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模型。
hook等人[6]提出的集体主义宽恕模型从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的角度来解释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
他们认为集体主义的个体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会更多地选择决定性宽恕,即在行为上选择宽恕,但情绪上并不一定有积极的变化,尽管一些情绪上的积极变化
会随着行为上的宽恕而产生,但这并不是宽恕的主要动机。
四、宽恕的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宽恕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概括起来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理论构建的研究急需完善,要使宽恕的研究在概念、基本规律上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界定。
②宽恕测量工具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本土化。
③对于宽恕的发生、效用以及与人类健康、良好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还需更多的纵向和实验研究的支持和求证。
④针对特定的冒犯者、冒犯行为和情境以及被冒犯者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如对暴力虐待以及婚外情中的受害者的宽恕的研究。
尽管心理学对于宽怒的研究尚处于零散状态,但已经开始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north j. wrongdoing and forgiveness. philosophy, 1987,62: 336~352
[2]denton r t, martin, m w. defining forgiveness: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process and ro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8, 26(4): 281-292
[3]brown r p.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endency to forgive: construct validity and links with depression .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 29(6): 759-771
[4] zechmeister j s ,romero c. victim an d offender
account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of forgiveness and unforgiv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4): 675~686
[5] f incham f d, paleari f g, regalia c. forgiveness in marriage: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ttribution,and empathy.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2(9):27-37
[6]hook, j. n., worthington, e. l., jr., & utsey,s. o. (2009). collectivism, forgiveness, and social harmon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7, 82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