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史实
代表人物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Fra bibliotek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
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超过前代,南宋时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国际大游历家的出现
汪大渊、郑和等
元朝汪大渊、明朝郑和等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玄奘西行印度
玄奘
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传播
遣唐使的往来
-
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等
宋元时期
海上贸易的繁荣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中国外交史专题复习

中国外交史专题复习

中考链接:
(2011年山西中考)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 达,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 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 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A ) A、 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明初盛世
相关考点:
郑 和
1405-1433年 时间:__________ 明成祖(朱棣) 支持者:__________ 航行路程: _________________ 从刘家港出发,最远 _________________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 _________ 东海岸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 _________________ 各国的经济交流, _________________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 ____________ 各国的友好关系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新中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 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 的外交成就。主要分为三个 时期:建国初期;七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毛泽东与斯大林合影议
中国古代友好外交的重大史实: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马可•波罗访华 闭关锁国











丝绸之路
市舶司
郑和下西洋
通过以上学习,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主动对外交流变为闭关锁国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内容 条约内容 条约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 赔款4.5亿两,严禁人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 款2100万元,开五口 民参加反帝活动,拆 款2亿两,开设工厂, 通商,协定关税 大沽炮台,划使馆界 增设口岸

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知识点

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知识点

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中国外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以下是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的一些知识点。

一、秦朝外交在秦朝时期,外交主要集中在对外战争和政治联盟两个方面。

秦国曾多次与其它国家交战,如赵国、楚国、韩国等。

同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采取了一些政治联盟的做法,如杀大臣、焚书坑儒等,以加强政治统一。

二、汉朝外交汉朝时期,随着国家的强大和领土的扩张,中国的外交也逐渐走向成熟。

外交手段主要包括外交婚姻、宴请使节、贵重礼品赠送等。

汉武帝时期还采用了“和亲”政策,即与匈奴的亲王结婚以达成和平。

三、唐朝外交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外交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唐朝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派遣使节、互送礼物、排斥侵略、联合抗祸等。

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的贸易和外交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四、宋朝外交宋朝虽然国势逐渐衰落,但在外交方面也有不少亮点。

宋朝时期,外交主要集中在与辽、西夏等北方民族的关系上,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与南亚国家的外交活动。

宋代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赠送礼物等。

五、元朝外交元朝时期,外交手段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笔附的交通船,也有民间商队。

元代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盟约和加入军队。

元代崇尚“蒙古文化”,其特有的“邦交制度”使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更加稳定。

六、明朝外交明朝时期,外交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明英宗建立了与越南、朝鲜之间的关系。

明朝开始对外派遣使节,为我国外交史增添丰富的内容。

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与蒙古、朝鲜缔结同盟等。

七、清朝外交清朝时期,外交活动呈现出“闭关锁国”的特点,外交手段主要包括虚威实射和巨额贡品的支付。

如康熙帝治下的“满洲八旗”制度加强了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此外,乾隆帝的“游幸南海”也成为清代外交的一个重要事件。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 发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屈辱外交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成 为国际 反法西 斯联盟
美苏要求中 国承认外蒙 自治,苏联 以租借旅顺 港等为条件 换取出兵对 日作战
联合国正 式成立, 中国成为 联合国创 始会员国
感想: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建国初期
4.加入世贸和北京奥运
现代化的大都市 今天的深圳
香港回归 1997.7.1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澳门回归 1999.12.20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标志着我国 的对外事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并列举两例其他方式。
和平交往:货物交换、学习文化。 暴力冲突:侵略、战争。 互派使节、直接拜访、联姻等。
2.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 佛教从古印度经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我国 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 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 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佛学的重要典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召开,充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中国古代外交(海外贸易)关系专题整理》
一、外交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的对外交往:
1.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被称为“丝国”。

2.北魏:与朝鲜半岛、日本、中亚和西亚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广州(市舶使)瓷器大量出口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交往
1.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元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大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外交政策
1.汉-----明前期: 开放
2. 明中期----清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3.侵略和反侵略
三、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四、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大前提:政策,交通和吸引力
2.具体: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
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文化领先
交通发达,技术进步
民族融合
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
4.我国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1.扩大中国影响
2.经济文化交流
3.丰富人民生活
4.增加彼此信任和友谊
5.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汉代的西域联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代的西域联盟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成就。

汉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还扩大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汉朝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与之签订了不侵犯条约。

这种外交政策为汉代中国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并且使得汉文化得以传播到西域地区。

二、唐朝的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又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与发展。

唐朝通过与各个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与技术。

在这一时期,唐朝与中亚、南亚等地的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际贸易网络。

这对于当时中国的繁荣和独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外交事件。

明代时期,中国开始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清朝的兴起,海上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贸易收入,还使得中国的商品、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及西方国家。

这一外交成就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近代的东亚联盟近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进一步扩展到东亚地区。

在19世纪,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以及西方列强对华贸易的控制。

中国积极寻求地区联盟,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其中,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和对日本的“黄世仲外交”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外交事件。

这些事件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并为日本后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 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 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隋唐与中亚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

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

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

史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到中国。

④明初:一方面对外经济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锐,甚至发展为侵略反侵略斗争。

郑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为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2)明后期—清前期(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

明中后期,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抗倭,取得胜利。

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时,在雅克萨大败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缺乏广泛的外贸需求(主要原因);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明中后期开始实行的闭关政策在清初继续实行,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公行”(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统一管理外贸事务。

2.从区位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1)古代中国与东亚的关系①与日本的关系:秦汉时期:徐福东渡的故事;汉武帝时,日本有30 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 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时期:遣唐使;贸易往频繁;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日本制度化深受唐朝影响。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16 年肃清倭患。

②与朝鲜关系:秦汉时期: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先进化,被称为秦韩号;从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等;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隋唐时期: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新罗制度、化深受唐朝影响。

(2)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①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时期: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

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②华侨开发南洋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①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煌一疏勒一大宛一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③郑和下西洋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帝。

条: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年至1433年,先后7 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和经济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 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教士华,把西方的天、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168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 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3 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秦汉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化的外传(东学西传)(1)秦汉明开始走向世界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化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166 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的最早记录。

(2)隋唐明基本形成了中华化圈的总体格局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化政策,鼓励外商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宋元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①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 表现: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 世纪)→日本(7 世纪)→阿拉伯国家(8世纪)→欧洲、非洲(12世纪)→美洲(16 世纪)→大洋洲(19 世纪)。

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三是指南针外传,13 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

四是火药外传,13 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

4.外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1)农作物品种: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明朝时,利玛窦带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华。

()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二.规律小结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1)条: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中国古代先进的经济、科技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局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等,也是其重要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