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学概论
能源资源科学概论第一章 概论

英国:在煤的开采和利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使它一跃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021/8/5
41
一、能源的变迁
3. 石油——黑色金子
19世纪初,石油开始在陆上交通工具的燃料中占有 主要地位。
要根源。
1 .温室效应
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2 .酸雨 3 .臭氧空洞
4 .热污染
2021/8/5
5 .放射性污染
62
三、能源与环境
产生机理
(1)温室效应
2021/8/5
63
受不了啦!
(1)温室效应
引发因素
2021/8/5
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础:物质、能量和信息。
科学史观: 物质构成世界,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缥缈;
能量是物质的属性,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动力,没 有能量,物质就静止呆滞;
信息是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没有 信息,物质和能量既无从认识,也毫无用处。
2021/8/5
12
第一节 能量与能源 一、能量
宇宙间一切运动着的物体都有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人类一切活动都与能量及其使用紧密相关。
(4)水资源形势严峻
除了 蒸馏水,它 们还有洁净 的栖身之所 吗?
——请关 注
水环境污染!
(5)水土流失严 重
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
(6)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三、能源与环境
3.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能源在其开采、输送、加工、转换、利用和消费过
程中,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成为环境污染的主
2021/8/5
能源科学概论论文

中国的能源危机摘要中国能源危机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中国当前正逢能源高消耗期来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国有石油巨头纷纷"走出去"开发国际市场,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看来,我国的能源政策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的能源危机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王玉锁表示,每遭遇停电、气荒、油价高涨等能源危机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无不为之焦急,但是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会发现,如果能源政策能有所改变、如果相关配套政策能真正促进现有能源政策落地,那么我们会减少很多危机。
关键字:中国能源政策危机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
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
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
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
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
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虽然地大物博,能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人口太多,平均分下来,我国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得可怜。
而且,现在正是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更是巨大。
由此看来如今中国的能源现状令人担忧。
中国的能源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能源科学导论

第一章思考题1、分析能量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分析能源的概念。
3、简述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再生能源?举例说明。
4、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地球变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6、解决温室效应的对策是什么?7、能源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9、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有何具体方法?答案:1、分析能量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答:所谓能量,也就是“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能力”。
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度量。
它反映了一个由诸多物质构成的系统同外界交换功和热的能力的大小。
机械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核能等。
2、分析能源的概念。
答: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
3、简述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再生能源?举例说明。
答:一次能源,即自然界现实存在的,可供直接利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二次能源,即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而来的能源,如电、蒸汽、焦炭、煤气、氢等,它们使用方便,易于利用,是高品质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即不会随它本身的转化或人类的利用而越来越少,如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再生能源,它随人类的利用而越来越少,如石油、煤、天然气、核燃料等。
4.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导致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地球变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温室效应。
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三原子气体都有相当大的辐射和吸收辐射的能力,这些气体的辐射和吸收有选择性,它们能让太阳的短波辐射自由地通过,同时却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辐射能主要是短波;地球表面温度约为288K,辐射能主要为长波。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与此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于是地面吸收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少,导致地球气温升高。
能源科学概论

正文目录目录正文目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概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能量与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1.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3.能量的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4.能量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2.能源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2.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2.2.能源更迭与社会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2.3.能源与国民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2.4.能源与人民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2.5.能源与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3.能源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3.1.世界能源资源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3.2.世界能源消费及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3.3.世界性的能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3.4.中国的能源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3.5.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 能量的转换与储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1.能量的基本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1.1.能量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1.2.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1.3.能量贬值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3.2.能量转换的主要燃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3.2.1.煤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3.2.1.1.煤的形成和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3.2.1.2.煤的开采与加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1.3.煤的气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3.2.1.4.水煤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3.2.2.石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3.2.2.1.石油的形成与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3.2.2.2.主要石油产品的种类与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3.2.2.3.油田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3.2.3.天然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2.4.核燃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2.4.1.核裂变的核燃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2.4.2.核聚变的核燃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3.3.机械能的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3.1.热能的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3.1.1.热机的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3.1.2.内燃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3.3.1.3.汽轮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3.3.1.4.燃气轮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3.3.2.水能和风能的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3.3.3.电能的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3.4.电能的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3.4.1.机械能的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3.4.2.热能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3.4.3.磁流体发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3.4.4.化学能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4.5.太阳能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4.6.核能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3.5.能量的储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5.1.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5.2.机械能的储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5.2.1.一般储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5.2.2.抽水蓄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5.3.电能的储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3.5.3.1.蓄电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3.5.3.2.静电场和感应电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3.5.4.热能的储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3.5.5.核能的储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3.6.热能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3.6.1.热能的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3.6.2.燃烧的基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3.6.3.燃烧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4. 常规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4.1.煤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4.1.1.煤炭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4.1.2.煤炭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4.1.3.洁净煤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4.2.石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4.2.1.石油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4.2.2.石油生产与消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4.3.天然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4.3.1.天然气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4.3.2.天然气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4.3.3.天然气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4.4.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4.4.1.水能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4.4.2.水能利用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4.4.3.水能发电机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4.4.4.水电站运行和水库调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4.4.5.小水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4.5.二次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4.5.1.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4.5.2.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4.5.3.蒸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4.5.4.热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4.5.5.焦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4.5.5.1.焦炭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4.5.5.2.焦炭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4.5.5.3.焦炭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4.5.5.4.焦炭的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4.5.5.5.焦炭的反应性及反应后的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4.5.5.6.焦炭的质量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4.5.5.7.焦炭质量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4.5.5.8.焦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4.5.5.9.中国焦炭产业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4.5.5.10.国内焦炭出口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4.5.5.11.国内焦炭产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5. 新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5.1.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5.1.1.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5.1.2.原子与原子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5.1.3.核能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5.1.4.反应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5.1.5.核电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5.2.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5.2.1.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5.2.2.太阳辐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5.2.3.太阳能热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5.2.3.1.太阳能集热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5.2.3.2.太阳能热水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5.2.3.3.太阳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5.2.3.4.太阳能干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5.2.3.5.太阳能海水淡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5.2.3.6.太阳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5.2.3.7.太阳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5.2.3.8.太阳能制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5.2.3.9.太阳能动力发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1.概论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础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能源科学概论

【】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煤炭,煤是最丰富的化石原料,它是原始植物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煤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混合组成的。
石油,又称原油,是仅次于煤的化石燃料,它是一种天然的,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的可燃液体烃类混合物。
它可被加工成各种馏分,是最重要的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
天然气,除煤和石油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一次能源,燃烧时有很高的发热值,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而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通常天然气可分为纯天然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矿井气4种。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
水能是自然界最广泛存在的一次能源,它可以通过水电站方便地转换为优质的二次能源—电能,所以通常所说的水电既是常规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而且水力发电对环境无污染,因此水能被认为是世界上众多能源中永不枯竭的优质能源。
风能,风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地球上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存在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
太阳能,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地球上很多能源都来自于太阳,太阳能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资源,即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其能流密度较低强度受各种因素影响。
生物智能,生物质是指由光合作用而产生的的有机体。
世界上生物质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生物质能是唯一可储存的运输的可再生资源。
地热能,地球内部蕴藏的,他不但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而且如果热量提取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热能是可再生的。
氢能,清洁高效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除核燃料外,氢能是所有燃料中发热值最高的海洋能,衣服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表现形式各种各样,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海流能等。
【】煤炭的清洁利用方式:煤炭加工,洗选,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洁净燃烧,循环硫化床发电技术,增压硫化床发电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煤炭的转化,气化,液化,燃料电池;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烟气净化,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矸石和煤泥水综合利用,工业锅炉和窑炉技术改造。
能源科学

作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度量。具体而言,能量反映了一个由诸多物质构成的系统和外界交换功和热的能力的大小。利用能量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利用自然界的某一自发变化来推动另一人为的过程。显然能量利用的优劣,利用效率的高低与具体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利用能量的结果必然和能量系统的始末状态相联系。
4.辐射能:是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能量;
5.化学能:是物质结构能的一种,即原子核外进行化学变化时放出的能量。按化学热力学定义,物质或物系在化学反映过程中以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化学能。人类利用最普遍的化学能是燃烧碳和氢;
6.核能:是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物质结构能。释放巨大核能的核反应包括核聚变和核裂变反应。
3.3.3.电能的转换34
3.4.电能的生产35
3.4.1.机械能的转换35
3.4.2.热能转换35
3.4.3.磁流体发电35
3.4.4.化学能转换37
3.4.5.太阳能转换37
3.4.6.核能转换37
3.5.能量的储存37源自3.5.1.概述373.5.2.机械能的储存38
3.5.2.1.一般储能38
5.能源的地理分布:能源的地理分布和使用关系密切。若分布不合理,则开发、运输、基本建设等费用都会大幅度增加。
6.开发费用和利用能源的设备费用:太阳能、风能不需要任何成本即可得到。各种化石燃料在开发中需要大量投资。但是利用能源的设备费用则正好相反。因此在对能源进行评价时,开发费用和利用能源的设备费用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并需进行经济分析和评估。
4.4.3.水能发电机组53
4.4.4.水电站运行和水库调度54
4.4.5.小水电54
4.5.二次能源55
能源概论总结

序一: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能源的作用:a)能源与社会:社会运行三要素:粮食、水、能源b)能源与经济:i.交通运输ii.原材料开采加工iii.信息传输iv.等等2.什么是能源:a)定义:能量是做功的能力/产生某种效果的能力b)定义:能源:i.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
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c)单位:焦耳i.瓦特:1焦耳每秒d)能源单位:i.油当量:9000千卡/升ii.吨油当量:ton oil equivalent toe 4000万卡iii.吨煤当量ton coal equivalent tce 2778万卡iv.一桶油=42加仑v.1加仑=3.785升e)kinetic energy 潮汐能,风能等f)potential energy 化学能,生物质能等3.全球能源:a)2014年:i.中国1.石油产量:2.11亿吨,进口3.1亿吨2.煤炭:38.7亿吨,进口2.91亿吨3.天然气:1329亿立方米,进口595亿立方米ii.全球:1.石油81.6亿吨2.石油:38亿吨3.天然气:31吨油当量iii.预测2020 年能源需求将是现在的120%iv.预测2035年比2007年增长49%v.一次能源消耗:2013年至2040年增长三分之一vi.中国和印度能源需求增长极快vii.当今化石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的80%,90%的商业能源viii.核能占6%的能源和15%的电能ix.可再生能源提供小于10%的总能源包括做饭和供暖,在发展中国家x.可再生能源提供19%的电能,主要是水能xi.核电站安全问题xii.世界能源分布:1.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裂变燃料占总能源消费量90%2.石油:中东占56.8%3.天然气和煤炭:a)欧洲:54.6%及45%b)亚洲和大洋洲:18%煤炭,石油和天然气5%4.未来能源发展趋势:a)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b)智能电网正在进行市场导入期c)可燃冰d)电动汽车e)碳捕获封存技术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5.电产业大幅度减排的最佳办法:a)可再生能源b)核电c)针对燃气发电和煤电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序2:1.美国能源:a)2014年美国能源消耗:i.石油35%ii.天然气:28%iii.煤炭:18%iv.可再生:10%v.核能:8%b)2013世界能源消耗:i.煤炭30.5%ii.石油:27.3%iii.天然气:22.6%iv.可再生13.5%v.核能:5%c)能源新政:i.能源战略转型ii.电力: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iii.交通工具:混合动力汽车,电力汽车iv.新能源技术v.建筑vi.智能电网、超导电网2.英国能源:a)历史积累碳排放量排在世界前列b)发电能源比例:i.煤炭:30%ii.天然气:30%iii.核能:19%iv.可再生19%v.其他2.6%c)严重依赖煤炭发电d)海上页岩气储量巨大3.俄罗斯及中亚:a)俄罗斯:i.石油公司组建ii.天然气储量巨大iii.主要能源产量:1.煤炭:2.88亿吨世界第六2.石油:1080万桶/日世界第三3.天然气:20.4亿立方米世界第二iv.能源消耗:1.天然气:51%2.天然气:22%3.煤炭;18%4.可再生能源和其他:9%4.中国能源:a)2012年一次能源消耗:i.煤炭:66%ii.石油:20%iii.天然气:5%iv.水电8%v.核能:小于1%vi.可再生小于1%b)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i.来自煤炭的污染物:1.总悬浮颗粒物:大于70%2.二氧化硫:大于90%3.氮氧化物:大于60%4.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85%c)2013电力来源:i.煤炭63%ii.水电22%iii.风能:6%iv.天然气:4%v.其他vi.总共1260GWd)2015传统能源产量:i.石油2.15亿吨严重依赖进口ii.天然气:1345亿立方米进口约1000亿立方米iii.煤炭:35.8亿吨进口约2亿吨e)电力:i.2014年:1.总共:13.6亿千瓦2.水电:3亿3.火电:9.2亿4.核电1988万千瓦5.风电:9581万千瓦6.太阳能:2652万千瓦f)农村能源建设:i.朝气用户累计2000万户ii.农林剩余物直燃发电厂iii.太阳能iv.问题:1.人均生活用电量远低于城市2.基础生活设施薄弱3.50%的取暖还依靠直接燃烧秸秆和薪柴g)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1)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差,探明程度低;(2)能源消费以煤为主;(3)能源工业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4)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能源工业发展;(5)能源供需形势依然紧张;(6)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7)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8)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9)能源开发逐步西移,开发难度和费用增加;(10)进口量大,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11)能源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超预算;(12)未建立完善的能源市场及价格体系。
能源资源科学概论第二章第三节 煤炭.ppt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各 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 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 左右。
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 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 全国的81.6%。
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 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9.25%; 西北地区(30.39%); 西南地区(8.64%); 华东地区(5.7%); 中南地区(3.06%); 东北地区(2.97%)。
陕西风翔高庄、马 家庄、大邑丘龙等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 中。
西周国都丰镐遗址出土的炭精环
河南陕县出土的东汉炭精小羊 四川奉节出土的西汉炭精发饰
陕西西安出土的东汉 炭精耳珰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晋 代煤精猪
四川昭化出土的南北朝炭精狮
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唐代煤精方盒(a) 盒内装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 b)
(1)泥炭
煤化最浅的可燃矿物,其含碳量约为55%~60 %,氧含量约为30%,在干燥情况下很容易燃烧。 另外泥炭中含有大量腐殖酸类物质,经过加工, 可以作农作物肥料和生长激素。
(2)褐煤
泥炭进一步煤化的产物,很容易燃烧,适宜于 作为发电燃料,也可用于气化,生成合成原料气 或城市煤气。
(3)烟煤
煤化较深的品种,其挥发分含量达10%~15%, 容易燃烧;燃烧时会发出较长的火焰和黑烟,故称 烟煤。是世界上储量最多,用途最广的煤种。陈供 燃烧外,还大量用于焦炭的冶炼、煤气化和化学工 业。
中国的炼焦用煤一般为中灰、中疏煤,低灰和 低硫煤很少。
真龙被困关门窑,
过街塔下好心焦。
血染煤石传圣旨,
快快还我大清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6 核能
核能是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物质结构能。 轻质量的原子核(氘、氚等)和重质量的原子核 (铀等)核子之间的结合力比中等质量原子核的结 合力小,这两类原子核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核 聚变和核裂变转变为在自然界更稳定的中等质量原 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结合能。 这种结合能就是核能,在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中都 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中都 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中 存在物质的 质量亏损” 存在物质的“质量亏损” 。
第一节:能量 第二节:能源的分类与评价
第一章
第三节:能源与人类文明 第四节: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 第五节:能源与环境 第六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能 量
物质和能量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础。 物质和能量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础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飘渺; 能量是物质的属性,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动力和基础 和基础, 能量是物质的属性,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动力和基础, 没有能量,物质就静止呆滞。 没有能量,物质就静止呆滞 信息是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 信息是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信 息,物质和能量既无从认识,也毫无用处。 信息已成为构成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一,即:物质、 物质、 物质 能量和信息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基础 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基础。 能量和信息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基础。
1.4.2 可加性
物质的量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即可相加; 不同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亦可相加,即一个体系所获 得的总能量为输入该体系多种能量之和 总能量为输入该体系多种能量之和,故能量的 总能量为输入该体系多种能量之和 可加性可表示为: E = El + E2 + … + En =ΣEi
1.4.3 传递性
可见,一个很小质量的消失,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例如:一个功率为600MW 的燃煤发电厂每小时的煤 耗约220t,年耗煤约2×106t;同样容量的核电站,一 年仅耗 1 t 燃料铀。但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上述两 个不同的发电设备中,实际转变为能量的燃料质量, 每年仅为 640g 左右。 因此,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核反应,在产生或释放 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核反应, 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核反应 能量的过程中,质量一定会相应减少。即反应物质 能量的过程中,质量一定会相应减少 量的一部分能够在某种类型的能量转换过程中,转换 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我国科学技术要实现以下目标:
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 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 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 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供科技支持。
第一章 能量与能源
第一讲 能量、能源及分类
第一章 能量与能源
机械能
势能与物体的状态有关,除了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因 势能与物体的状态有关 重力势能外 还有弹性 其位置高度不同而具有所谓重力势能外,还有弹性 重力势能 势能和表面能。 势能和表面能。 重力势能 Ep 可以用下式计算: Ep = mgH (1-3)
式中:m--物体的质量;g--重力加速度;H--高度。
1.1 能量及其相互转化
宇宙间一切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人类的一 切活动都与能量及其使用紧密相关。 所谓能量,也就是“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能 力”。反过来说,产生某种效果(变化),必然伴 随能量的消耗和转换。 能量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能量同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 在转变过程中能量总量恒定不变。 式,在转变过程中能量总量恒定不变。
机械能
弹性势能: 弹性变形而具有的做功本领; 弹性势能:即物体由于弹性变形而具有的做功本领; 弹性变形而具有的做功本领 弹性势能 Eτ的计算式为: (1-4) 式中: k--物体的劲度系数;x--物体的变形量。 表面能: 不同类物质 不同类物质或同类物质不同相的分界面 表面能:即不同类物质 同类物质不同相的分界面 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而具有的作功能力。 上,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而具有的作功能力。表面 能 Es可用下式计算: Es = σ S (1-5) 式中: σ--表面张力系数;S --相界面的面积。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 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 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 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 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
做功是能量利用的主要目的。通常功是指机械功。 不同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本领不同,转换程度也不 相同。按其转换程度可以把能分为无限制转换 全 无限制转换( 部转换)能 有限制转换(部分转换 能和不转换 部分转换)能和不转换(废 部转换 能、有限制转换 部分转换 能和不转换 废) 分别称为高质能 低质能和废能, 高质能、 能,或分别称为高质能、低质能和废能,显然这一 分类也是以转换为功的程度来衡量的。能ε的做功 性通常表示为: ε= E
能量可以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能量可以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也可以从 可以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一种物质传递到另一种物质。例如,对传热来说, 一种物质传递到另一种物质 能的传递性可表示为: Q = KA∆t (1-10)
式中:Q ——传递的热量;K ——传热系数;A — — 传热面积;∆t——传热的平均温差。
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 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 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 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 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 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 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 急保障。
4
式中:ε—物体的发射率;c0—黑体辐射系数;T —物体的热力 学温度(绝对温度)。
1.3.5 化学能
化学能是物质结构能的一种,即原子核外进行化学 原子核外进行化学 化学能是物质结构能的一种 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按化学热力学定义,物质或物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以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化学能 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化学能。 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化学能 人类利用最普遍的化学能是燃烧碳和氢,他们是煤 炭、石油、天然气、薪柴等燃料中最主要的可燃元 素。
1.3 能量的形式
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度量。 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度量。 能量利用:从实质上是利用自然界的某一自发变化 的过程来推动另一人为的过程。 能量利用的优劣,利用效率的高低与具体过程密切 相关。而且利用能量的结果必然和能量系统的始末 状态相联系,例如水力发电系统通过消耗一部分水 能来获得电能,系统的始末状态(如水位、流量等) 都发生了变化。
E q = ∫ TdS
1.3.3 电能
电能是和电子流动与积累有关的一种能量,通常由 电池中的化学能转换而来 化学能转换而来,或是通过发电机由机械 化学能转换而来 能转换得到;反之,电能也可以通过电动机转换为 机械能,从而显示出电做功的本领。 如果驱动电子流动的电动势为U,电流强度为I,则 其电能Ee可表述为: Ee = U I (1-7)
能源与环保材料专业课程
能源科学概论
主讲:汤庆国 时间:2012.2
教学大纲要求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学生充分了解能 源科学知识。 本课程主要讲授能源的概念,分析能源的利用效 率与工程、材料的关系; 讲授能源的形势及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综合分析 各种能源的特点和原理。 讲授能源的开发与节能及环境,新型能源与可持 续发展的关系。
Eτ= ½ kx2
1.3.2 热能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基本形式,所有其他形式的能量都 可以完全转换为热能,而且绝大多数的一次能源都是 首先经过热能形式而被利用的。 构成物质的微观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称为热能。 这种能量的宏观表现是温度的高低,它反映了分子运 动的激烈程度。若系统的熵的变化为 ds,通常热能Eq 可表述成如下的形式:
五、前沿技术
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
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 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 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 核聚变。
六、基础研究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 科学问题 (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 (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
思考:常规能量之外的能量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它为什么还在膨胀? 这个巨大的推动力是什么? 此外,自然界中还有没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呢 ? 有没有暗物质,暗能量? 正物质、反物质是否存在状态性 可加性 传递性 转换性 做功性 贬值性
1.4.1 状态性
能量取决于物质所处的状态,状态不同,所具有的能量 能量取决于物质所处的状态 也不同(包括数量和质量)。 对于热力系统,基本状态参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物 一类与物 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可加性,称为强度量; 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可加性,称为强度量;如温度、压 力、速度、电势和化学势等; 一类与物质的量相关,具有可加性,称为广延量,如 另一类与物质的量相关,具有可加性,称为广延量 体积、动量、电荷量和物质的量等。当能量利用中常用 工质的状态参数为温度T、压力p 和体积V,其能量 E 的 状态可表示为: E = f(p,T) 或 E = f ( p,V)
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黄素逸、高伟编著,能源概论,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4.8 参考文献:1、曹源泉编. 《能源工程管理》. 浙江 大学出版社.1992.2;2、陈学俊编.《能源工程概 论》.机械工程出版社. 1985.9;3、雷永泉主编. 《新能源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12;4、李 业发. 《能源工程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 社.1999.12; 丰富的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