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株保存要求
菌种的储存条件

菌种的储存条件菌种的储存条件菌种是指具有一定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一种微生物群体,是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工业应用的基础。
为了长期保存和保持菌种的稳定性,在储存菌种时需要注意一些条件。
下面将详细介绍菌种的储存条件。
一、菌种的储存温度温度是影响菌种存活和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菌种对于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可分为冷冻储存和低温储存两种方式。
1. 冷冻储存:一般情况下,冷冻储存温度为-80℃,这是因为在这个温度下,细胞活动几乎停止,生化反应和分解过程也会减缓,从而能够稳定保存菌株。
此外,为了防止温度波动对菌种的影响,冷冻储存应该选择一个温度恒定的冷冻设备。
2. 低温储存:低温储存是相对于冷冻储存而言的,温度范围通常在-20℃至-70℃之间。
在低温下储存菌种,要求采用短时间转入低温环境,快速降温,并注意防止温度波动。
二、菌种的储存液菌种的储存液是将菌株保存在液体培养基中的一种方式,主要有菌种原液储存和冷冻储存液两种形式。
储存液的选择应根据不同菌株的要求、实验室设备和储存方式来决定。
1. 菌种原液储存:菌种原液储存适用于一些较为敏感的菌株,要求其活力尽可能得到保留。
菌种原液储存液一般由培养基和一定浓度的甘油混合而成,需要在使用前进行无菌处理。
2. 冷冻储存液:冷冻储存液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甘油或乳糖,可以减少冰晶对菌株的损伤,并增加了冷冻菌株的保活率。
此外,在选择储存液时还可以根据菌株特性添加一些物质,如保鲜剂、抗生素等,以提高菌株的储存质量。
三、菌种的储存容器菌种的储存容器对于菌株的保存稳定性以及长期保存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菌种储存容器主要有冷藏管、冷冻管、培养皿、冻干菌种等。
1. 冷藏管和冷冻管:冷藏管适用于低温储存,冷冻管适用于冷冻储存,可以防止水分和气体的渗透,并保持菌株的相对湿度。
在选择菌种储存管时,要注意其质量,确保无渗漏的情况下才能安全储存。
2. 培养皿:一般情况下,培养皿适用于菌种原液保存和短期保存。
标准菌株执行标准最新规范

标准菌株执行标准最新规范微生物学领域中,标准菌株的执行标准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
以下是一套最新的规范,旨在指导科研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标准菌株时遵循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开头:标准菌株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为实验提供了一致性和可比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标准菌株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规范旨在提供一套最新的指导原则,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正文:1. 菌株的选择与鉴定:- 标准菌株应从权威机构获取,并附有详细的鉴定报告。
- 菌株在使用前应进行再次鉴定,以确保其纯度和特性。
2. 菌株的保存:- 标准菌株应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如-80°C的低温冰箱或液氮中。
- 应定期检查菌株的活性和稳定性。
3. 菌株的复苏与培养:- 复苏菌株时应遵循特定的操作程序,以避免污染和变异。
- 培养条件应严格遵循菌株的推荐条件。
4. 菌株的传代与使用:- 标准菌株的传代次数应有明确限制,以防止基因漂变。
- 使用菌株时,应记录详细的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
5. 数据记录与报告:- 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数据都应详细记录,并进行备份。
- 实验报告应包括菌株的来源、使用条件、实验结果和分析。
6. 质量控制:- 定期对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测试,确保其性能符合标准。
-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菌株,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调查。
7. 安全与伦理:- 在处理标准菌株时,应遵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
-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受适当的培训,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8. 菌株的共享与交流:- 鼓励在科研社区内共享标准菌株,以促进科学交流和合作。
- 共享时应提供菌株的详细信息和使用条件。
结尾:遵循上述规范,可以确保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学和技术环境。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推动微生物学领域的进步。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对菌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菌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菌种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存储、标识、记录、分发和销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菌种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菌种的存储1.1 温度控制:菌种的存储温度应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常见的存储温度有4℃、-20℃和-80℃。
应定期检查和记录存储设备的温度,确保菌种的存储温度稳定。
1.2 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在低温存储时,应添加适当的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等,以保护菌种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1.3 存储容器的选择:应选择符合菌种存储要求的容器,如冷冻管、培养基斜面等,并在容器上标明菌种的相关信息。
二、菌种的标识2.1 命名规范:为了方便识别和管理,应为每个菌种制定统一的命名规范,包括菌种名称、属名、菌株编号等,避免重名或混淆。
2.2 标签标识:在菌种存储容器上应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菌株编号、存储日期、存储温度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2.3 标本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应保存其原始标本,如培养基斜面、冷冻备份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菌种的记录3.1 菌种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菌种的相关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温度、存储日期、使用记录等,以便查询和管理。
3.2 菌种存储记录:对每个菌种的存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存储温度、存储容器、存储位置等,以确保菌种的追溯和可靠性。
3.3 菌种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菌种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人员等,以便追溯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
四、菌种的分发4.1 分发程序:制定菌种分发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菌种的选择、分离、传代等,确保分发的准确性和菌种的纯度。
4.2 分发记录:对每次菌种分发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细菌菌株保存和传代程序

细菌菌株保存和传代程序
本文档描述了细菌菌株的保存和传代程序。
保持菌株的纯度和可行性对于科研工作的进行至关重要。
保存程序
1. 菌株选择: 选择合适的细菌菌株进行保存。
确保菌株具有所需的特性,并且无任何污染。
2. 菌株培养: 在含有适当培养基和添加适当抗生素的培养皿中培养细菌菌株。
确保正确的菌株转接和培养条件。
3. 菌株冷冻: 使用含有甘油或DMSO的培养基冷冻保存菌株。
将菌株移植到含有冷冻保护剂的培养基中,然后迅速冷冻至-80°C 或更低的温度。
4. 菌株标签: 对冷冻保存的每个菌株进行正确标记,包括菌株名称、保存日期和其他重要信息。
传代程序
1. 选择菌株: 从冷冻保存中选择所需菌株,并进行解冻。
2. 菌株培养: 将解冻的菌株转移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抗生素。
3. 菌株传代: 在培养皿中选择一个单独的菌落,并将其转移至
新的培养皿中。
确保每次传代使用无菌操作。
4. 检测菌株纯度: 每次传代后,使用适当的方法检测菌株的纯度,例如菌落PCR或进行生理生化测试。
5. 记录菌株信息: 记录每次传代的日期和传代次数,以跟踪菌
株的使用情况和变化。
注意事项
- 保持无菌操作: 在操作培养菌株时,始终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以避免菌株污染。
- 定期检查菌株: 对保存的菌株进行定期检查,并尽可能定期进行传代以保持其新鲜度和活性。
- 数据备份: 对于重要菌株,建议制作并保存冷冻保存和传代记录的备份。
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是指将某一种菌株或菌种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便长期保存并用于研究或应用。
菌种保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菌株的变异和降低其性状的丧失,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重新培养出相同或相似的菌株。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
一、冷冻保藏法冷冻保藏法是将菌种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一般为-80℃或液氮温度。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且保存效果较好。
首先,将菌株从培养基上接种到含有10%-15%甘油的液体培养基中,然后用无菌冻存管将菌液分装好,经过冷冻机或液氮罐进行冷冻保存。
在需要使用菌株时,只需将冻存管快速解冻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即可。
二、真菌分生孢子的枯燥保存法真菌的分生孢子经过枯燥保存后,能够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长期保存。
这种保存方法主要适用于真菌,特别是产生分生孢子的真菌。
首先,从培养基上接种分生孢子,培养出菌丝后进行枯燥处理。
一般采用短暂的枯燥处理,依靠菌丝中的水分进行干燥。
然后将枯燥的菌丝放置在无菌瓶中密封保存,放在相对湿度低于30%、温度介于10℃和25℃之间的干燥环境中。
三、气干法气干法是将菌株保存在干燥剂中,以保持菌株的活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短时间的菌种保存。
首先,将菌株从培养基上接种到含有干燥剂的培养基中,待培养基中的水分被干燥剂吸收后,将菌株封存在密封袋或密封瓶中。
干燥剂一般选择无水硅胶或干燥剂片,确保环境的干燥程度。
四、冷藏法冷藏法是将菌株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一般为4℃至10℃之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细菌、酵母和一些真菌的保存。
菌株保存在含有15%-30%甘油的稀释培养基中,然后在低温条件下保存。
需要使用时,只需从低温保存中取出,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即可。
总结起来,菌种保藏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不同的菌种可以采用不同的保藏方法。
冷冻保藏法适用于大部分微生物的保存,真菌的分生孢子的枯燥保存法适用于真菌的保存,气干法适用于较短时间的保存,冷藏法适用于细菌、酵母和一些真菌的保存。
微生物菌株保存与传代的基本方法

微生物菌株保存与传代的基本方法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价值,科学家们需要对微生物菌株进行保存和传代。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菌株保存与传代的基本方法。
一、微生物菌株的保存方法1. 冷冻保存:冷冻保存是最常用的微生物菌株保存方法之一。
首先,将菌株培养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到合适的阶段。
然后,将菌株转移到含有甘油或甘露醇等冷冻保护剂的培养基中。
接下来,将培养基和菌株混合均匀,分装到冷冻管中,并迅速冷冻至-80℃或更低的温度。
此后,将冷冻管存放在液氮罐中,以确保菌株的长期保存。
2. 干燥保存:干燥保存是一种简单且经济的微生物菌株保存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含有脱水剂(如硅胶)的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到合适的阶段。
然后,将培养基和菌株一同放置在无菌条件下的干燥器中,通过低温和低湿度的环境使其脱水。
最后,将脱水后的培养基和菌株密封在无菌瓶中,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干燥保存的菌株可以在室温下保存多年。
3. 液氮保存:液氮保存是一种极低温保存微生物菌株的方法。
将菌株培养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到合适的阶段。
然后,将培养基和菌株混合均匀,分装到液氮保存管中。
接下来,将保存管迅速浸入液氮中,使菌株迅速冷冻至-196℃。
液氮保存的菌株可以长期保存,但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液氮的直接接触。
二、微生物菌株的传代方法1. 液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菌株传代方法之一。
首先,将保存的菌株从冷冻或干燥状态中恢复,接种到含有适当营养物的液体培养基中。
然后,将培养基置于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使菌株继续生长和繁殖。
在培养期间,可以通过观察菌液的浑浊度、pH值和菌落形态等指标来判断菌株的生长情况。
2. 固体培养法:固体培养法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微生物菌株。
首先,将保存的菌株从冷冻或干燥状态中恢复,接种到含有适当营养物的固体培养基(如琼脂)上。
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菌种的保存、保存条件、保存方法等方面。
而实验室中的菌种保藏主要是为了能够长期保存菌种,并保持其完整性和活力,以便之后的研究和应用。
一、保藏条件菌种的保藏条件直接关系到其保存的效果。
一般来说,菌种的保藏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气体环境等方面。
1. 温度:温度是影响菌种保藏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低温可以有效地延缓菌种的新陈代谢和老化速度,使其保存时间更长。
常用的温度包括4℃、-20℃、-70℃等,根据具体的菌种特性和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保存。
2. 湿度:湿度也是影响菌种保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菌种的活力和完整性。
一般来说,菌种的保藏湿度应控制在相对湿度60%~80%之间,以保持菌种的适宜生长环境。
3. 光照:大部分菌种对光照较为敏感,因此在保存菌种时应避免暴露在强光下。
通常使用阴暗保存的方法,或用遮光布、铝箔等材料进行遮挡,以防止光照导致菌种的损害。
4. 气体环境:有些菌种对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需求较高,因此在保存时需要考虑这些气体的供应。
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密闭容器进行保存,或者通过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来维持菌种的生长环境。
二、保藏方法菌种的保藏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冻干法、冷冻法、液氮法等。
1. 冻干法:冻干法是一种将菌种经过预处理后进行冻干保存的方法。
首先,将菌种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然后添加一定浓度的保护剂,如甘露醇、赖氨酸等,以增强菌种的抗冻性。
接着,将培养基中的菌液进行冷冻处理,使之形成冻干物,最后将冻干物存放在干燥、密封的容器中,通常保存在低温环境下。
2. 冷冻法:冷冻法是将菌种直接保存在低温环境下的一种方法。
通常将菌液经过培养和增殖后,使用特殊的冷冻液冷冻保存,如甘油、乳糖等。
冷冻保存时,要确保液氮罐的密封性和温度稳定性,以防止菌种失活。
3. 液氮法:液氮法是一种将菌种保存在液态氮中的方法。
菌种保藏管理

菌种保藏管理菌种保藏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保存、管理、鉴定和利用的一系列工作。
菌种保藏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防止微生物污染和传播,维护科学研究的诚信和公正。
一、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指将微生物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保证其生命活力和遗传稳定性。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式有以下几种:1. 冷冻保存:将菌株在-7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2. 干燥保存:将菌株在低湿度条件下干燥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3. 液氮保存:将菌株在液氮中保存,可保存数十年至数百年。
4. 长期培养:将菌株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二、菌种管理菌种管理是指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分类、记录和更新等工作。
常见的菌种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 鉴定和分类: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分类,确定其种属和亚种。
2. 记录和更新: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更新,包括菌株来源、保存时间、保存方式、鉴定结果等信息。
3. 质量控制: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测菌株的纯度、活力和遗传稳定性等指标。
4. 分发和交换:将保存的菌株分发给需要的研究人员或机构,或与其他机构进行菌株交换。
三、菌种利用菌种利用是指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
常见的菌种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1. 研究应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如发酵生产、药物研发、环境修复等。
2. 教学实验: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 保护利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保护利用,促进微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总之,菌种保藏管理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重要工作,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株保存要求】
菌种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对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菌种保存方法因微生物的不同而异。
在菌种保存过程中,必须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发生变异而又保持生活能力。
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故菌种保存方法多依据这三个因素而设计。
菌种保存方法有多种,最理想的为真空冷冻干燥法,具有保存时间长、成活率高、变异小等优点,但操作技术难度大,花费高,需特殊设备,一般单位不易做到,而一些常规方法,常因传代次数多、易污染、易变异,给保存带来诸多不利。
多年来,微生物学工作者们一直在研究摸索简便而行之有效的菌种保存方法,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吸取同行工作者们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种方法简便、效果好的保存方法,现介绍如下。
需要4℃冰箱保存的保存法
1.液体石蜡保存法
先将液体石蜡灭菌,然后放于37℃恒温箱中,使水汽蒸发掉备用。
再将需要保存的菌种在最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中培养,用无菌吸管吸取已灭菌的液体石蜡,注入已长好的斜面培养基上,用量以高出斜面顶端1cm?为准。
试管需直立,置4℃或室温下保存,一般无芽胞细菌可保存1年左右。
2.高层半固体琼脂石蜡保存法
将需保存的菌种经平板划线分离后,挑单个菌落用接种针反复穿刺接种到高层半固体琼脂培养基中,经37℃12小时培养后取出,用无菌操作将灭菌的液体石蜡滴加半固体琼脂菌种管表层约高度,存放4℃冰箱,1年转种1次。
3.蒸馏水保存法
取灭菌蒸馏水6~7mL加于试管斜面上,用吸管研磨,洗下菌苔充分混匀,将此菌液分装于灭菌的螺旋小瓶中,或用胶塞密封,置4℃保存可存活数年。
需-20℃冰箱冷冻保存的保存法
1.甘油保存法
甘油一生理盐水保存液的制备:
取甘油(分析纯)8份加入生理盐水2份,充分混合后,经℃,30分钟灭菌备用。
将纯化后的菌株根据菌种不同分别划线接种于其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接种针取典型菌落接种肉汤管37℃培养6~8小时(链球菌和奈瑟氏菌接种血清肉汤管,5~10%CO2环境下8~10小时培养,真菌直接用接种环取菌洗入肉汤管,不培养)。
此为培养液。
将此培养液与保存液以5:2的比例混合分装于灭菌的微量离心管,置-20℃冰箱保存(链球菌、奈瑟氏菌置-80℃冰箱保存)。
使用时需37℃水浴中快速解冻。
用上述方法保存一般菌株可存活3年以上,链球菌、奈瑟菌可存活12~15个月,且性状未发生变异。
此方法采用幼龄肉汤培养物效果好,且适用于链球菌、奈瑟氏菌、弧菌、真菌等需特殊方法保存的菌种。
2.低温保存法
菌种保存液的配制:,柠檬酸钠,MgSO4·7H2O ,KH2PO4?,甘油88g加蒸馏水至1000mL,灭菌30分钟,4℃保存备用。
将细菌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6~18小时,或斜面培养物刮取于生理盐水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的菌种保存液,冻存于-70℃或-20℃冰箱中。
此方法也适合甲链、肺球、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绿脓杆菌等耐受力低的细菌。
-70℃保存10年以上,-20℃可保存2年以上。
3.细菌湿种牛奶冻存法
新鲜牛奶或15%奶粉煮沸,冷却脱脂,分装小试管,每管1mL,8磅15分钟灭菌备用。
将纯种菌接种于平板,37℃16小时培养,以接种环刮取菌苔2-3环于牛奶中混匀,试管用硅胶塞,冻存于普通冰箱冷冻室(-12℃-18℃)。
使用时取出室温溶解,待部分溶解时即可取一环接种平板,并将试管再迅速冻存,这样可反复使用3-5次。
此法一般菌株可存活48个月,少数如奈瑟氏菌、甲链、白喉等可存活14-30个月。
4.甘油原液保存法
将各待保存的菌种纯化后用接种环直接从平板上刮取,置于盛有甘油原液的菌种瓶中,-20℃保存,可连续52个月存活良好。
此法尤其适合乙链、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白色念珠菌等需特殊方法保存的菌种,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有效保存方法。
需低温-30或-70℃冰箱保存的保存法
1.?脱纤维羊血
无菌抽取羊颈静脉血后,沿瓶壁注入无菌的带玻璃的三角烧瓶中,同时立即同一方向振摇约8~10
分钟,脱去纤维,然后分装加盖无菌小试管中约~。
将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甲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培养基中,前两者置于5~10% CO2烛缸内,经35℃16~18小时培养,后三者置37℃恒温箱培养24小时,然后无菌操作取
一接种环菌苔移种于上述新鲜脱纤维羊血试管中,立即置-30℃冰冻保存二年转种一次。
用时室温自然冰融即可接种。
2.?纸片法
新华定性滤纸剪成4mm×4mm,带盖离心管消毒灭菌备用,用消毒小钳子钳上滤纸片于平板上刮取待保种的纯菌落2~3个。
放于离心管内塞盖再用封口胶布将盖边缘封好放于-30℃冰箱保存。
保存12个月后取出菌种解冻后用无菌钳取一片放于肉汤管内37℃培养12小时后转种血平板,性状未变异。
3.?奶粉液菌种保存法
菌种保存液:脱脂奶粉10g,NaCl ,加双蒸水100mL,121℃?5分钟高压灭菌后分装于1mL带盖无菌标本杯中备用。
无菌操作用4mm×10mm?无菌滤纸条蘸取新鲜菌少许,放存含奶粉液保存杯中,盖好,封口胶封口,低温保存。
3年存活率达%?。
使用时将标本杯取出,不等全部融化,上层有少许融化即用接种环取一少许接种于血平板分离即可。
?
结论
?
菌种是细菌工作中所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生物学因子。
为了保证工作和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保存菌种不仅要求不死,还要求其生物学性状、生理特性、抗原性等方面不发生变异,这是保存菌种的重要环节。
延长菌种存活期应注意:首先,待保存菌种须选择生长期幼龄培养物,且制成浓菌液保存,以保证存活率。
其次,高层半固体培基最好选择不含或含糖量低的培基,可减少或避免因代谢产物产生而造成的细菌死亡。
最后,保存温度的高低可影响存活率,切忌反复冻融。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取材简单,操作容易,已经反复实践证明保存时间长,变异小,适合中小型实验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