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_邵敬敏

合集下载

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语义特征分析一、含义语义特征是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区别的语义要素,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相互组合的可能性以及组合的方式,反映了语言单位的组织形式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迈出了更可喜的一步二、作用语义特征分析能够促使语法研究的精密化,从而使语法研究更具解释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除朱德熙以外,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邵敬敏等都是积极实践者。

概括起来,语义特征分析在以下诸多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一)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的揭示一个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原因。

“香蕉、苹果、梨子、杨桃”因为共有[+水果]的范畴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组合,而“香蕉、石子、泉水、黄土”因为缺乏共同的范畴特征而不被理解。

“笔墨纸砚”、“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这种类型的并列。

“吃馒头”可说而“喝馒头”不能被接受,同样“喝汤”可说而“吃汤”不能被接受。

“吃”和“喝”的这种对立可以用语义特征表示为:吃[+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喝[+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

(二)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词语的比较隐蔽的语义特征。

例如“写、搛、留、舀”等动词本身并不包含“给予”的意义。

但当说到“写信、搛菜、舀汤、留座位”的时候,就有可能取得“给予”的意义[6]。

这时,它们可以跟“卖、送、递、让”等本身包含“给予”意义的动词一样,可以出现在“V+NP(受)+给+NP(与)”或“V+给+NP(与)+NP(受)”格式中。

例如:?(2)写一封信给老王? 写给老王一封信舀一瓢水给小张(喝)? 舀给小张一瓢水(喝)留一个座位给老大爷? 留给老大爷一个座位“写、搛、留、舀”等的这种特性使它们有别于其他行为动词,如“看、读、撞、拉”等。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用 概述
第二节言语行为及其 基本准则
第三节话语结构 第四节语用意义
第五节语言要素的修 辞
第六节语用效果与辞 格
第七节语体分析 第八节病句修改
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 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通论
通论
语用
邵敬敏
汉字
教材
词汇
习题
汉语
现代 现代

邵敬敏
汉语
音节
系统
分析
结构
语义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的师生参考。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通论》 (第2版,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现代汉语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 研机构)指定为“现代汉语”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邵敬 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邵 敬敏《现代汉语通论》辅导用书: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详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3.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本书是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 现代汉语相关资料,对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 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现代汉语通论》导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3.1.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语音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1.语音的属性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音高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音强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音长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以上属语音的韵律特征,与音色相对音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又分绝对音色和相对音色,相对音色主要取决于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结合以下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1.3.语音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7页语音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Chapter5(2) sense of sentence

Chapter5(2) sense of sentence

Presupposition Trigger 2
Factive verbs(实情动词) (实情动词)
1. John realized that he had made a mistake. >> John made a mistake. 2. He regretted having started the project. >> He started the project.
Presupposition Trigger 11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与事 ( 实相反的条件从句) 实相反的条件从句)
1. If I had not burnt the cake, we would be having it for tea. >> I burnt the cake. Wish/pretend/look as if
4.语义特征的提取方法 语义特征的提取方法
1. 内省概括法 搀、推、赶 2. 组合分析法 山、树、房子 3. 对立比较法 柴、纸、衣服 石头、 石头、沙子 4. 变换分析法 5. 综合法 [+携带 携带] 携带 [+空间] [+空间] 空间 [+可燃性 可燃性] 可燃性 [-可燃性 可燃性] 可燃性
Presupposition Trigger 7
Adverbial clauses of time(时间 (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
1. After his father died he stepped into a large fortune. >> His father died. 2. They left while the rest of the party were still enjoying themselves. >> The rest of the party enjoyed themselves.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词 汇【圣才出品】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词  汇【圣才出品】

第3章词汇3.1复习笔记一、现代汉语词汇概述(一)词汇1.词汇的含义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

现代汉语词汇是现代汉语所有词和语的总汇。

广义的现代汉语词汇包括现代汉民族各方言所有的词语,狭义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一普通话中的词语。

2.词汇的构成(1)词汇的主体是成千上万的单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语”,“语”是指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专用短语两类。

(2)词汇其基本系统和多种组成成分构成。

基本系统,包括多义词和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上下位词和类义词等。

(3)现代汉语的词汇有多种来源,其中包括传承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和新造词语等,它们都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4)根据不同的需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常用词通常被分为常用词、次常用词和通用词。

(二)词和语素1.词和语素的定义(1)词的含义词,指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这句话有四层含义:①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的,这不仅指一个词的声韵调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也指词的内部结合紧密,不允许有停顿出现。

②词都有跟语音形式相匹配的完整而明确的意义。

③词还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功能,所谓“独立运用”,不仅指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或者单独成句,更是指可以跟别的词语自由组合。

④在前面三个前提下,词还应该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一方面跟短语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跟语素区别开来(2)语素的含义语素是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对一个语言片段,不断地进行切分,得到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是语素。

2.语素和音节、汉字的关系判断汉语语素,通常是从字形入手,同时结合字音和字义进行考察。

它们的关系大体上有下面几种情况。

(1)同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①汉字虽然相同,但读音不同。

②汉字和读音都相同,但是词性不同。

③汉字、读音和词性都相同,但是意义不同。

(2)一个语素可以是两个以上音节这主要有三种情况:联绵词、口语词和音译词。

(3)同一汉字是否为语素因场合而异一个汉字在不同场合,有的是语素,有的不是语素。

“片付ける”的语义研究

“片付ける”的语义研究

“片付ける”的语义研究作者:魏丽琴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2期魏丽琴(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语义与句法相对应,词语组合时要受到语义搭配的选择性限制,语义特征不相容的词语一般不能组合。

本文以“片付ける”一词为研究对象,对与其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说明该动词的语义引申情况。

关键词:“片付ける”;名词;语义特征;语义引申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2.035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122—03收稿日期:2015—05—21作者简介:魏丽琴(1978—),女,福建古田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与研究。

项目简介: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181)成果之一。

一、以往的研究索绪尔认为“: 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

语言各项要素间的关系和差别都是在两个不同的范围内展开的。

每个范围都会产生出一类价值;这两类间的对立可以使我们对其中每一类的性质有更好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要素就是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或者称为组合、聚合的关系。

邵敬敏、周芍对语义特征进行了界定,通过与义素的对比分析,揭示语义特征的本质内涵。

文章提出,虽然语义特征分析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卉指出,义素分析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词语释义的精确性,使我们全面了解词义的特征属性,还可以考察词语组合,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使得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更加清晰。

姜红认为,语义的引申主要基于以下3种类型:1.メタファー(形態類似、特性類似、機能類似);2.シネクドキ―(種で類、類で種);3.メトニミー(空間、時間、特性)。

本文参考以上研究理论,以“片付ける”一词为研究对象,对与其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说明该动词的语义引申情况。

语义语法-邵敬敏

语义语法-邵敬敏



正如王维贤先生(1991)指出的那样:“现代 语言学有语义化的倾向,是指现代汉语语 法研究重视语义研究及语义对结构的影 响。”

由于这一研究取向特别重视语义对句法的 决定性作用,是以语义解释作为其标志的, 我们不妨把它命名为“语义语法”。

国内的汉语语法学家在大量的卓有成效的 研究基础上,发现如果只是亦步亦趋地运 用国外的有关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 往往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甚至于必须 改变汉语的语言事实来迁就这些据说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我们的语法研究 理论是不是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语法的特 点,是不是应该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 础上总结出若干理论与方法出来。

句法语义的选择性原则至少应该由三个子原则构 成(邵敬敏,1997):一是语义的一致性原则。即两 个词语如果能够组合成为一个语言结构,那么, 它们必定具有某个或某些相同的语义特征。否则 两者是无法组合起来的。这样也就能够合理解释 一些比较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二是语义的自足性原则,即在一个句法结构中, 词语的组合必须在语义上得到自足,否则,即使 形式上两者是可以组合的,但是实际上却是不合 法的。
法研究的最 终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 语法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有这么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1)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 的语句,这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应该 是对于学习的人更为有用的工作。(吕叔湘《汉语 语法分析问题》) (2)句子分析的终点是确定句型,但确定句型并不 等于完成了析句的全部任务。句子里复杂的语义 关系须通过进一步的句法分析加以阐明。(张斌胡 裕树《句子分析漫谈》) (3)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 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 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 式方面的验证。(朱德熙《语法答问》)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第三章词汇第一节现代汉语词汇概述1.词和语素重点见教材第113-114页1.1.词,是指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的词汇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第一,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的,声韵调固定不变,内部结合紧密,不允许出现停顿。

第二,词都有跟语音形式相匹配的完整而明确的意义。

第三,它还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跟别的词语自由组合。

第四,在前三个前提下,它还应该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一方面跟短语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跟语素区别开来。

1.2.语素是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语素和音节、汉字的关系见教材第114页(1)同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字形同,读音异字形、读音同,词形异字形、读音、词形同,意义异(2)一个语素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音节连绵词口语词音译词(3)一个汉字在不同场合有时是语素,有时不是语素3.确定语素的方法——“同形替代法”重点见教材第114-115页4.语素的类别重点见教材第115页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5.词和语素的区分重点见教材第115页语素的意义不太明确,也不太稳定。

语素不能独立运用。

6.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重点见教材第115-116页(1)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则以多音节为主(2)词语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a.汉语词语双音化的主要原因第一,汉语的音节数目有限,双音节有助于避免大量的同音词的出现。

第二,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双音节词就使词义的表达更为细腻、精确,涉及的范围也更为广阔、深入。

b.汉语词语双音化的主要途径以一个单音节语素为主,在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辅助性的相关成分单音节语素的前后添加没有意义的附加成分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单音节语素联合起来使用三音节的此省略其中一个音节四音节以及四音节以上的词采用缩略法(3)合成词的内部构造跟短语的构造大体一致第二节构词法(重点)1.定义:用语素构成词的方法2.类型:(1)单纯词:一个语素构成(2)合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A.重叠词B.派生词(3)复合词:词根和词根构成的词A.联合式B.偏正式C.述宾式D.述补式E.主谓式F.量补式第三节词汇基本系统1.词汇的基本单位:词2.词汇基本系统:(1)依靠形式特征而形成的系统:同音词与同形词(2)依靠意义特征而形成的系统:单义词语多义词,上下位词与类义词,同义词与反义词第四节词汇的来源系统1.行业语的泛化见教材第138页1.1.行业词语泛化的特点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词语,它们有特定的表义内容和使用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月第37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an.2005Vol.37No.1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暨南大学 邵敬敏 周 芍 提要:本文首先对语义特征进行了界定,通过与义素的对比分析,揭示语义特征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将语义特征分成四类。

文章重点提出,语义特征可有四种提取方法:内省概括法、组合分析法、对立比较法和变换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语法规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特征、内省、组合、比较、变换 [中图分类号]H03;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5)01_0021-8 朱德熙先生指出:“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见陆俭明1997:61)。

变换分析法把句法分析从语法结构关系范畴扩大到语义结构关系范畴,通过变换,不但可以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句式定性分类,而且也可扩大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把研究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然而,变换仍然有其局限,它无法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

这一局限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突破口,探求新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变换法以前的汉语句法分析,几乎都纠缠于语言形式方面,从显性语法形式到隐性语法形式,形式方面的研究已臻完善,很难出现重大突破,而语义方面却还有许多领域等待开发和进一步探讨。

这就引起人们深思,形式研究中出现的棘手难题,其答案是否正埋藏于语义层面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义分析法应运而生。

一、语义特征的界定1.简要回顾“语义特征分析法”作为一种语法分析方法,来源于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

1943年,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叶姆斯列夫提出了词义可分的设想;1955年,布龙菲尔德等提出“语义特征”这一术语,但没有上升到语义分析的高度;1956年,人类学家威廉·古迪纳夫在《成分分析与意义研究》(Componential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Meaning)中提出了语义成分分析法,用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亲属称谓语等意义(转引自张庆云1994)。

这一方法很快被美国语言学家卡茨和福特借鉴运用于语言学,用来为转换生成语法寻求语义特征,引起了当时语法学和语义学界的特别关注。

在国内,最早对语义特征做出分析并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当推朱德熙。

他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中把形容词分为两类:甲类成分(红)和乙类成分(红红的、红通通的、通红、很红),指出:两者的区别“不在基本的词汇意义上,而在抽象的、概括的意义上,即前者表示的是性质,后者表示的是这种性质的状况或21本文得到暨南大学优秀人才引进项目“汉语语义语法的理论探索”的资助。

情态。

”他还特别指出:“这种意念上的区别完整地反映在甲、乙两类成分的语法功能上。

”可见,“性质”和“状态”的对立是形容词语义特征的体现。

如果说那时的分析还比较依赖于语法功能的对立,那么他在《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1980)中则通过分化歧义格式“张三借李四一本书”,指出关键是动词“借1”有“给予”义,“借2”有“取得”义。

后来他在《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1986)一文中解释说,“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唱着戏”不能这样变换,其原因就在于句中动词是否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他还指出“一个变换关系能不能成立,往往决定于参与这个变换的句式里带关键性的词的类属”。

这应该说是语义特征分析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最有成效的实践之一。

2.狭义的理解与广义的理解“语义特征分析”作为术语,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理解,语义特征是从属于“词”的,包括实词和虚词,其作用主要是“分析概括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用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某种特点,之所以能足以将该句法格式跟与之同形的句法格式加以分化的原因”(陆俭明2003)。

广义的理解,则还包括短语、单句甚至复句的结构义、句式义,例如认为被动句式有[-企望]的“语义特征”。

我们认为最好不要将“语义特征”扩大化,宜限制在词的范围内,目的是研究词语对组成句法结构的影响力。

而结构义、句式义,实际上属于表达层面,是作为表意单位的句子进行分类后共有的表意特征,可称之为“表意特征”或“功能特征”。

这样的区分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词语的语义特征以及它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作用。

3.义素与语义特征“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或者说“义素”(seme),是语义学术语,指义位(即义项)的最小意义成分,也是语义系统的最小构义元件,它是对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后得到的。

它不是自然语言的单位,而是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要素。

我们可以借用自然语言来描写这些语义特征,但在语言体系中它们直接观察不到,只有当不同的义素以某个处于中心地位的核心义素为基点,根据一定的联系,按一定的原则,从不同的范畴进行不同关系的组合,为不同的指称服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义项时,才能体现出自然语言的意义。

语义学上对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术语或称呼,美国多使用“语义成分”,而西欧和苏联则多使用义素,另外,偶尔又称“语义特性”(semantic property)、“语义标示”(semantic marker)、“语义原子”(semantic atom)、“语义因子”、“义子”等。

“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或者说“义征”,是语法学术语,指的是构成词义的若干义素中对形成某个句法结构起决定作用的那个特别重要的义素,也就是两类不同聚合的词语在相同结构组合中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意义上的特点,可称之为辨义成分(distinguisher)。

“义素”通常是脱离句法而在语义场中分析而得,义素在外延上包括了语法分析中使用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只是义素的一种或一部分,但却是有特殊语法作用的一类。

通过观察词的语义特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互为联系的义素是怎样围绕一个核心义素聚合形成大大小小的语义场,整个词汇系统又是怎样在这些语义场中不断运动的:对于核心义素而言,其他义素都起层次性的限定修饰作用,处于次要地位;而在某个特定的语义场内,非核心义素则成为各词语之间至关重要的区别特征。

语法学家们从中看到,词语组合除了语法规则之外,还要受到语义的制约,“每一个词都具有一个可供组合的个体选择网络,你选择人家,人家也选择你,从而构成一个综合选择网络,这种选择关系主要是语义在起作用,一旦这种选择网络形成,那么会表现为一定的语法功能”(邵敬敏1997)。

这一理论使义项的组成明确化,使词与词的组合在意义上形式化,这就为语法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广阔视野。

22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期4.义素分析法与语义特征分析法语法学上的语义特征分析法虽然来源于语义学的义素分析理论,但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第一,分析的对象不同。

义素分析法致力于寻找并描写某个语义场中某个词语或一组词语的核心义及其附加义素。

语义特征分析法主要考察在某个组合位置上出现的一组词所共同具有的某个语义因素,通过分析这些语义特征,可以有效地说明组合序列的语义或语法性质。

语义特征往往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而义素则不可能只有一个,往往为一组。

第二,分析方法不同。

义素分析法从某个特定语义场入手,把意义相关的一组词各自的义项分解为若干个构成成分———即“义素”,对比分析相同及相异的义素,最后用矩阵图或其它形式手段进行描写。

而语义特征分析法多以内省法为基础,使用变换、分化或其它方法找出对句法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某个义素并用来进行解释。

第三,各自的内涵不同。

义素和语义特征有其各自的特点。

义素的外延比较广,它是将义项分解成尽可能多的特征后形成的集合,将这个集合组织起来便形成一个义项。

理论上义素的数量是确定的,但实际上要分解出全部的义素难度很大而且没有必要,通常只需要分解出该词最主要的、有区别意义的那几个义素,达到辨义清晰的目的就可以。

而语法学只关心能影响某种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那些“语义特征”。

第四,分析的目的不同。

义素分析法主要用于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词典编纂等方面,即服务于词汇研究;而语义特征分析法则旨在探究不同语法结构成立和形成歧义的原因,或者挖掘词语的某个语义特征对形成句法结构的影响,属于语法研究层面。

语义特征分析法从语义入手解释句法上的形式对立,与“意义决定形式”的本质相符,又与汉语语法研究注重语义的传统一致,因此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语义特征的分类语义特征数量众多,性质复杂,理论上讲也许可以穷尽,但实践中无法做到。

对于语义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美国语义学家Nilsen和Nilsen(1994)把英语中的语义特征分为五类:1)语法-语义特征,也就是有语法形式标示的语义特征;2)内在语义特征,包括基本(概念、理性、逻辑)语义特征;3)谓语性语义特征,即动词谓语句跟句中有联系的词语的相关语义特征,如“使成、促成、施动、意向、结果、起点、终点、主动、影响、支配、起始”等;4)状语性语义特征,指某些状语“不单说明谓语动词”,而且与整个句子、乃至语段有联系,如地点、时间、方式(含质量)、程度范围(含数量)、原因(含动机)等;5)感受性语义特征,包括附属(感情、修辞、色彩)语义特征。

以上五类中,第2)、5)类相对稳定,实际上属于词汇层面。

由于它们可以脱离句子而存在,因此应该是义素分析法分析的对象。

而第1)、3)、4)类,实际上都属于语法层面。

也就是说,脱离了具体的句子,单个的词语表现不出这些语义特征。

只是第1)类专指有形态标志的语法范畴。

在汉语中,这一类极少,也不属于狭义的“语义特征分析”的范围。

只有第3)和4)类似乎跟我们所说的“语义特征分析”有类似之处,但也不完全相同,因为Nilsen和Nilsen (1994)基本是从语法结构关系推出他的“语义特征”,而我们是从句式或者结构的对比中概括出语义特征来解释语义对结构的决定性作用。

国外关于语义特征的分类对我们研究汉语的语义特征有启发作用。

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可将“语义特征”分为四种。

1.自然性语义特征这是从基本的概念、逻辑意义分解出的语义特征,是语义特征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最丰富、最复杂。

比如描述名词的[±抽象]、[±生命]、[±动物]、[±人]等,描述动词的[±活动]、[±可控]、[±自主]、[±述人]等,描述副23邵敬敏 周 芍 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词的[±极大量],[±极小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