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科教版)《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包括动物、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有些声音比较悦耳,如鸟叫声;有些声音比较刺耳,比如汽车喇叭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作用。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我们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我们可以把手放在喉咙处,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当不断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时,玻璃罩里的电铃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轻。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物体在振动时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通过棉线传播。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鼓膜很薄,即使很轻微的声音,都会产生振动。
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来说明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于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我们可以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会改变。
伸出长,振动慢,声音低;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
第七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影响弦乐器的音高因素有弦的长短、松紧、粗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罗老师精简版)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结论:“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震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动也不同。
发生强,“鼓膜”震动的幅度大;发生弱,“鼓膜”震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震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震动的幅度小。
4.实验四: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实验五: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根据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

1.科学常识:介绍常见天然物和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探索物体的
颜色、形状、重量、大小等基本信息,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原理。
2.生命科学:介绍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的来源、种类、生长、繁殖等,深入讲解植物、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活习性等。
3.物质科学: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热、电、光等自然现象的
产生,学习使用基本实验仪器,如量杯、温度计、计时器等。
4.环境科学:介绍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等。
5.宇宙科学:介绍宇宙的基本特征和组成,学习太阳系、星系和银河
系等天体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
6.科学实验: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
理
1. 科学实验方法
-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 实验要素: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2. 科学观察
-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 观察要点: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结果。
- 观察记录方法:数量、形状、颜色、大小、质地、重量等。
3. 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 物体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透明度等。
- 物体的变化:分解、合成、蒸发、溶解等。
4. 运动与力
- 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旋转运动等。
- 力:推力、拉力、支持力、摩擦力等。
- 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远距离作用等。
5. 水的常见形态和性质
- 水的常见形态:液体、固体、气体。
- 水的性质:透明、无色、可溶解、具有表面张力等。
6. 植物的结构和生长
- 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等。
- 植物的生长过程:播种、发芽、生长、结果、繁殖等。
7. 动物的特征和生长发育
- 动物的特征:体形、皮毛、体温、动作等。
- 动物的生长发育:出生、生长、发育、变幼、变老等。
以上为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梳理四班级上册科学共有八个单元,包括“性状相同的事物”。
第一单元:性状相同的事物1.生疏物体:物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物体有外形、大小、质量和颜色等性状。
2.生疏材料: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纸张、织物、橡胶和木材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3.生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来测量,物体质量由质量的大小来比较。
4.生疏物体外形:物体的外形有长方体、球体、立方体、圆柱、圆环等。
其次单元:物体的固定性和不固定性1.物体的固定性:物体的形态稳定,摇摆或拨弄不变形。
2.物体的不固定性:物体的形态不稳定,摇摆或拨弄会变形。
第三单元:物体的移动性和不移动性1.物体的移动性:物体可以自己移动或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2.物体的不移动性:物体不能自己移动,也不能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第四单元:物体的破损性和不破损性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物体的破损性:物体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2.物体的不破损性:物体不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第五单元:生物的运动1.生物的运动方式:生物有徒步、游泳、爬行、飞行和跑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2.人体的运动方式:人体可以站立、坐立、行走、奔跑和跳动等。
3.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包括附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第六单元:物体的相互作用1.物体的接触:物体接触后会相互影响,包括推动、拉动和拖动等。
2.物体的非接触:物体不接触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包括重力、浮力和磁力等。
第七单元:饮食的平安与健康1.饮食卫生:保持食物清洁、饮食定时、不乱丢垃圾等。
2.饮食养分: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合理搭配食物。
第八单元:看图说话1.观看图形:观看图形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
2.描述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提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是四班级上册科学的学问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学问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世界的生疏和理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标尺或尺子等工具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他们应该掌握公制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读数和记录。
二、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和气象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预测能力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天空、感受天气变化、记录温度等方式来获取天气信息。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天气类型的特征,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并学会使用天气工具如温度计和雨量计。
三、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需要了解水和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应该知道水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明白水的循环过程。
此外,学生还应该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呼吸至关重要。
四、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他们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不同动物的特征,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等。
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他们应该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不同物体的用途和功能。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材料的一些基本属性,如硬度、透明度等。
六、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在植物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他们应该知道植物通过种子或其他方式进行繁殖,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对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
七、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明白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他们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行动起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及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温度及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及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风向及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等。
-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
- 植物的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等。
2.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导电性、导热性等。
3. 物体的运动和力
- 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斜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 动力的产生和应用: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
4. 地球与环境
- 地球的构造和形状: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等。
- 自然现象的原因和保护:地震、火山、气候变化等。
5. 科学实验与观察
-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设计: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
- 观察和记录:文字描述、图表记录、绘图等。
以上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
(“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4、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10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8、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0、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1、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第三单元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4、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6、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7、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8、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9、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10、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
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2、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3、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就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4、(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立即(捂住耳朵),(张开嘴巴),保护听力。
还不能经常(掏耳朵)。
15、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甚至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7、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9、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 、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12、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13、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1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