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1.史前人类: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1200 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 万年至4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1350 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 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文
化运动,它强调人文主义和重视个人才能和创造力,对艺术、文学、
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改革宗:改革宗是16世纪欧洲基督教改革运动的一个派别,
它由约翰·加尔文发起,信仰奉行“恩典论”和“先知、祭司、君王
三职”的理论,强调信仰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3. 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维斯特伐利亚条约是1648年欧洲三十年
战争的终结条约,它实现了欧洲列强的权力平衡,保障了各国主权和
宗教自由。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的
一场以机器制造为主的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它对现代世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干草人绿色革命:干草人绿色革命是指墨西哥农学家诺
曼·博洛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农业改革模式,它通过引入
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化肥、农药等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幅
增长。

6. 坦桑尼亚飞行医生:坦桑尼亚飞行医生是指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间曾在坦桑尼亚活跃的一批医生,他们利用轻型飞机或汽车,到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护飞行,为当地居民送去健康和希望。

7.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发生的
一场政治运动,它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打倒“资产阶级思想”和“旧
文化”,实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和动荡。

8. 共和国恐怖:共和国恐怖是1793年至1794年间法国大革命
时期的一场政治迫害运动,它由雅各宾党发起,旨在清除反对革命的“内部敌人”,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惨剧。

世界中古史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史名词解释

1.史前人类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 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古代史 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推荐

世界古代史 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推荐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世界上古史第一章原始社会一.填空题1.1871年,达尔文在其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2.恩格斯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和完全形成的人。

3.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和尼格罗人种。

4.班辈婚或辈行婚是一种。

5.人类第一个可以证实的社会组织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繁荣于新石器时代。

6.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考古学年代的晚期。

7.普那路亚婚是一种。

8.是人类婚姻状态从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9.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二.选择题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森林古猿 D埃及古猿2.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A直立行走 B产生最初的语言 C能制造工具 D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发生3.现代人种开始形成于A早期猿人阶段 B晚期猿人阶段 C早期智人阶段 D晚期智人阶段4.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 D金属器时代5.原始人实行族外群婚是在A血缘家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早期 C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6.母系氏族繁荣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是A班辈婚 B族外群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7.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发生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铜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三.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2、对偶婚3、农村公社4、图腾崇拜四.简答题1.从猿到人的转变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简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转变。

3.简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二章古代埃及一、选择题1.埃及进入文明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3600年 B公元前3500年 C公元前3100年 D公元前2500年2.埃赫那吞改革的性质是A纯粹的宗教性改革 B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C阿蒙僧侣集团内部斗争 D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二、名词解释金字塔三、简答题1.简述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君主制的统治。

世界史考研真题川大

世界史考研真题川大

川大世界史考研真题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上古史一、名词解释军事民主制涅木虎乌鲁卡基那改革婆罗门教二、论述题1、简述汉莫拉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简述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三、论述题1、结合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史实,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作用2、试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科田法自由大宪章波洛特尼科夫起义伊斯兰教查理。

马特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及其意义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三、论述题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社会意义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一、名词解释科田法徙志索贡巡行丕平献土诺曼征服(威廉)康帕内拉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的内容和意义2、浅析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和作用3、简评德国农民战争中的三个斗争纲领三、论述题1、日本大化革新述评2、试论述13 世纪初以来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及特点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一、名词解释农奴制第二版三权分立拿破仑奴隶制贸易十月革命国际联盟二、解答题1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三、论述题1、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其后果2、论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英布战争神圣同盟西蒙。

玻利瓦尔吉龙滩事件卡普BD二、解答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概况及其原因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苏联的对外战略3、评美国的“双重分权制”三、论述题1、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2、1929―― 1933年世界资本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产生根源及其后果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孟德斯鸠倒幕运动亚非万隆会议西欧共同体二、解答题1、吉伦特派政权倒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如何评鉴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作用3、191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4、不结盟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如何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库”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对世界局势有何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伊斯兰教“五功”普洛尼亚制度人文主义拉伯雷海尔布朗纲领南特敕令二、解答题1、马丁。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世界中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东方有无领主制说法不一,但主要盛行土地国有制,国王和天子代表封建主阶级集体掌握着灌溉系统以及占有和分封土地的权力,别人无权分封。在土地国有制下,往往同时存在贵族和寺院的土地私有制。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
跨越式即直接过渡式,指原始社会解体以后越过奴隶制社会阶段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英国、德国和罗斯国家(9世纪)等属于这种形式。
各国封建社会的衰亡有革命式、改良式等。
革命式可以尼德兰、英国和法国为代表,他们各自通过1566、1640和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改良式可以德国、俄国和日本为代表,他们通过18、19世纪的改良和改革,极其缓慢的向资本主义过渡。
世界中古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要划定一个适合所有国家封建社会的起止年代是困难的。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奴隶制社会崩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阶级斗争,在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的。西欧是在西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奴隶、隶农的暴动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共同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在西罗马帝国领土上所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互相影响综合,渐渐发展为封建制度。
关于世界中古史内部的分期,我国史学界曾经采用过三分法,即分为早期(5到11世纪)、中期(11到15世纪)和晚期(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以与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相适应。这种分期法对西欧合适。
我们主张以15世纪末为界限,即以开辟新航路和初步形成世界市场为标志,分世界中古史为上升和下降(没落)两个阶段。
我国,一般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世界中古史的开端,而以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为终结。有些学者主张其结束应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前,也有人主张应结束在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 欧美和西方国家的史学家一般以15世纪末为世界中古史的下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大为削弱。

德国的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

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

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5、《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

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

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

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

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

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

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对于清查,如同面临所说的“末日审判”一样。

故有“末日审判书“之称。

6、大宪章大宪章是亨利二世以来地方分权势力为中央集权之间斗争的产物。

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法律文献。

共63条,旨在限制王权,保障教俗封建王的特权不受侵犯。

其主要内容是迫使王权向贵族让步,大宪章每一个款都涉及封建统治和封建习惯的细节问题。

大宪章的签订为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经验。

大宪章的基本原则——法律至上和保障人权——逐渐被承认为英国立宪政治的基础。

仍有某些积极意义。

自由大宪章限制英国王权的一项封建契约。

英国失地王约翰时,约翰对内无视封建契约,向附庸和城市征收额外捐税,对外则向教皇纳贡称臣,使他与社会各等级都处于对立地位。

1215年6月15日,大封建主联合骑士与城市上层以武力迫使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具有封建契约性质,主要是保证大封建主在经济、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权,同时也涉及骑士和市民等级的权利.大宪章把王权放在封建契约约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自由大宪章1215年春天,英国大封建主联合骑士、市民上层,以武力迫使国王约翰签订的大宪章。

规定国王不能向封建主随意征税,不能随意逮捕封建主或没收其财产,国王要确保各大城市的自治权,尊重教会的选举自由。

若国王不遵守上述规定,封建主则有权用武力推翻其统治。

大宪章总的来说是限制王权,将王权置于封建的法律约束之下,保护封建主和部分市民上层的封建性文件,但它没有得到广大平民和骑士的支持,再加上约翰后继者亨利三世不履行大宪章,导致了更大范围的内战。

《自由大宪章》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

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

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

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

《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

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7、牛津条例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

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条例。

规定:由15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执掌国家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三次,讨论重大国事。

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牛津条例亨利三世时,王权与大贵族发生矛盾。

1258 年,亨利于牛津召开讨论征税的大会议,贵族发动兵谏,迫使亨利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

牛津条例规定,议会法是最高权威,一切法令不得与其相悖,并组成由15 名贵族参加的委员会与国王共同施政,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们同意,方能实施.如此形成贵族寡头政治8、模范会议1295年,爱德华为筹集军费,召开国会。

与会者除了大封建主外,还有每郡两名骑士代表和每城市两名市民代表。

以后历次会议都以此次国会为范例,因而被称为“模范国会”。

从此,英国成为议会制君主制国家。

模范议会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

在英国“大会议”之后产生。

1265年1月,德·孟福尔依靠贵族、教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之后,以摄政的名义,根据《自由大宪章》的规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大会议,它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

仿照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

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

但是,中世纪时期的大会议、模范议会及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只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还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议会。

9、“黄金诏书”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为稳定德国政局,阻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而发布的诏书。

它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三个主教选侯,四个世俗选侯)选举产生,大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独立的法律、税收权和军队,而选侯则有绝对君主权力。

“黄金诏书”的颁布更加清楚地表明德国的历史已变为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瓦解过程开始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

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

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

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0、汉萨同盟它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

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

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

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贸易的活跃和货币的流通。

11、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时间长达百年以上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长期的领地纠纷、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复杂的王位继承问题使得两国争夺不断,最终爆发战争。

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1337—1360年为第一阶段,法国在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战役中大败;1369—1380年为第二阶段,法王获胜;1415—1422年为第三阶段,法军在阿让库尔战役中大败;1422—1453午为第四阶段,英军失败。

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它唤醒了法兰西民族精神,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专利条件。

与此同时,战争加剧了英国的社会矛盾,进而轰终酿成了旷日持久的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年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

持续百余年,故得名。

起因于两国争夺富饶的佛兰德斯和英王在法国境内的领地。

战争初期,英军先后取得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胜利。

法军惨败。

国内赋税重重,导致巴黎市民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后法国改革财政,整饬军队,于1369年向英进攻,收复大部分失地。

英国内爆发瓦特泰勒起义。

至1453年,战争最后以英国失败告终。

除加来港外,法收复了英王在法国全部领地。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断断续续进行的战争。

十四世纪英法因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和英王在法国的领地,矛盾十分尖锐。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法王腓力四世之子)死后没有男性继承人,他的堂兄腓力六世即位。

英王爱德华以腓力四世的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并向法国发动战争。

战争初期英军获胜,继而从1369年开始的几年内,法国大部分失地,但接着发生了封建主内讧,国力削弱。

英军于1415年再度入侵,以后占领法国北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