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

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

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

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

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

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

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

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

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

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这是为了期末考试整理了一些世界现代史有关的名词解释,可能不算很专业,不过我觉得已经把各个点都包括了,已经用斜线主要内容的各个要点分开,记背时会清楚些。

如果觉得不完善,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补充。

1、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1898年4月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三个月就占领西班牙数个殖民地,西班牙被迫求和。

/12月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事实上把古巴变为美的殖民地。

/从此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2、门户开放政策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且其军事力量也远不及其他列强,所以它决定用经济竞争方式在中国扩张利益。

/1899年美向英、德、俄、意等国发出照会,主要内容为列强之间互相承认在华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不得干涉;同时也应当承认其他列强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的特权。

/1900年美向各国发出第二个照会,声明此政策是“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1922年载入《九国公约》,成为各国侵略中国的保障/它为迟到者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扩张大开方便之门,同时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由追随英国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美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争的主角之一3、大棒政策又称“实力政策”。

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的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

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

遭到拉美人民的反对。

/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独立。

在印度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尼赫鲁的主张具有民主社会主义倾向。

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尼赫鲁主张取消种姓制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同时也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教育与科技,实行科教兴国。

*44、苏加诺主义1941年苏加诺写了《苏加诺谈苏加诺》一文,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

(纳沙贡是印尼文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

1945年6月1日他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第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第二是国际主义或人道;第三是协商制或民主;第四是社会繁荣。

第五个原则应该是: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

”这里面的信仰神道,是包含了宗教宽容思想的。

即,既提倡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允许他们信仰其他宗教。

45、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叙利亚)46、依附理论(拉美学者:普雷维什)47、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48、戴维营会议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

在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

会谈中双方就苏美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的让步。

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应邀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

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49、戴高乐主义 P资26950、哈尔斯坦主义 P资27051、新东方政策 P资27052、波兹南事件 P资27353、匈牙利事件 P资27354、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当年三四月间,他主持召开捷共中央全会,并通过了以改革为基调的《行动纲领》。

该纲领宣布:要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坚持法制;实行经济改革,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执行一种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

随后,捷克的改革运动日益展开,政治生活日趋活跃,民主气氛迅速笼罩全国。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一)】1、泰罗制(泰勒制):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生产管理和工资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实现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实行职能式管理。

泰罗制的普遍推行,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亚洲各国的革命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

3、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

如而起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于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了马其顿的大部。

战争大大计划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人的加入,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

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

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

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

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

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

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

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

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

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

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

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

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

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

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8.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两国投入100多个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

伤亡人数仅次于,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9.索姆河战役: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时间发生在到间,、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北方的区域实施作战。

双方阵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投入实战中。

10.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附近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

这是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德国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上的胜利。

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11.无限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给英国商船和战舰造成重大打击。

为维护海上交通线,英国和协约国采取了“船队护航体系”的紧急措施,抵制德国的海上封锁。

12.布列斯特合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于1918年3月在布列斯特签订的一个苛刻和约。

苏俄在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此条约。

它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13.共产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

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

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

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4.巴黎和会:是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

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

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它们构成了,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以及苏俄,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15.凡尔赛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

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

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

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16.华盛顿会议: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1918年11月,结束后,美、英、日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地区的和势力范围,由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亦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17.华盛顿体系18.《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

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

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

此举表明美国不受约束。

19.《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

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

《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20.《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九国在美国首都举行的国际会议。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地位。

21.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

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

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

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力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及西方国家)。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3.蒙德主义:一战后,英国出现的一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

1926年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1927年,颁布被工人称之为“工贼宪章”的法令。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领袖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

以化学电力工业巨头阿尔弗雷德·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工会右翼领袖呼吁,于1928年7月,与工会签订协定,规定以“调解制度”代替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蒙德主义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经济趋于好转。

24.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

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主动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5.啤酒馆暴动:是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又称希特勒暴动。

1923年,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

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

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1923年鲁尔危机期间,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党魁希特勒发动的一次未遂政变。

1923年,法、比占领鲁尔区,德国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希特勒认为夺权的时刻已经到来,1923年11月8日晚,趁巴伐利亚邦长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集会时,率冲锋队冲进会场,企图推翻政府。

由于纳粹党此时力量薄弱,又未取得大资产阶级和保守派的支持,政变很快被平定,参加暴动的纳粹党领袖希特勒等人相继被捕,政变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