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合集下载

单细胞藻类规模化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类规模化培养技术要点
陈爱华 , 国兴 姚
( 苏 省 海 洋水 产 研 究 所 , 江 江苏 中 图分 类号 :9 8 ¥6. 4 文献 标 识 码 : B 南通 2 60 ) 2 0 7
文 章 编 号 :04 2 9 (060 —0 0 0 10 — 0 1 0 )5 0 2 — 3 2
随着人 单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5期 7
20 0 6年 9月 1日




Vo .7 No. 12 5
J un l f u c l r o r a o Aq a ut e u
S pe e , 0 6 e tmb r 1 2 0
单 细胞 藻类规模化培养技术要 点
池过 滤 , 暗沉 淀处 理 。 黑

为 同行 业者 提供借 鉴 。 1 培 养 准 备
11 培 养器材 .
级 培 养 用 水 将 煮 沸 冷却 海 水 进 行 二 次 煮 沸
1 . 一 级保 种 培养 .1 1 11 中继扩 大 培养 .. 2
10 0 m 0 L和 50 0mL三 角 0 4 OL或 5 OL的聚丙 烯 塑 料
然后 再用 自来 水 洗净 。盛 11 积的水 , 口盖 上 /0容 瓶 虑纸 或 牛皮纸 煮沸 消毒 。
置 , 在 实际 操 作时 十 分麻 烦 。总 结 多年 规 模 化培 但
养 经 验 ,以 下配 方 适 合 江苏 常 用 藻类 的培 养 :
N N 3:O 1 0m ;维 生素 B2 05 ̄ ; H P 45 a O 8 ~ 0 g l .1 K 2O :~ : . g
培养 水位 一般 为 8 ~ 0 m,用 lO 1 漂 白粉 处 O 10c Ox0
烧瓶 , 其最 大优点 是能 够消 毒彻 底 。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福建饵料动物培育技术讲班讲稿单细胞藻和轮虫是饵料浮游动物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生物饵料。

在水产养殖中,单细胞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为鱼、虾、贝类等水产经济动物提供饵料,还可以作为鱼虾配合饲料的重要添加物,起到营养平衡与强化效果,有利于培育健壮的苗种。

同时,单细胞藻作为培养轮虫的优质饵料,可以提高轮虫的营养价值。

以下是单细胞藻和轮虫培养的实用技术要点:1、单细胞藻培养实用技术要点1.1 选用适当的单细胞藻种类。

不同的水产动物需要不同种类的单细胞藻,如养鱼池水中以适量绿藻为宜,养虾池水中以适量硅藻为宜,而贝类幼体在浮游期以金藻和绿藻为宜,在匍匐期则以底栖硅藻为宜。

1.2 清洁培养器具。

在培养单细胞藻前,必须清洁培养器具,以避免污染和细菌感染。

1.3 分级培养小球藻。

小球藻是最常用的单细胞藻之一,分级培养可以提高单细胞藻的品质和数量。

1.4 营养和接种。

单细胞藻的营养和接种非常重要,充足的养分和适当的接种量可以促进单细胞藻的生长和繁殖。

1.5 管理工作要点。

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管理工作,如控制温度、光照、通风等。

1.6 PVC透明塑袋培养。

PVC透明塑袋培养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单细胞藻培养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生产。

1.7 敌害生物防控。

在单细胞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敌害生物的防控,如藻类寄生虫、藻类食草动物等。

1.8 防治措施。

对于已经感染病菌的单细胞藻,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入抗生素等。

1.9 单细胞藻的浓缩和冷藏。

单细胞藻的浓缩和冷藏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方便后续使用。

2、轮虫培养实用技术要点2.1 轮虫个体的大小。

不同种类的轮虫个体大小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轮虫。

2.2 生态性。

轮虫的生态性对其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了解轮虫的生态性和生长规律。

2.3 繁殖特点。

轮虫的繁殖特点也需要了解,以便控制轮虫的数量和质量。

2.4 食性和食料。

轮虫的食性和食料也是轮虫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饵料。

小球藻培养方法

小球藻培养方法

小球藻培养方法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广泛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中。

它们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快速生长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小球藻的培养方法。

1. 培养基的配制小球藻的培养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制,一般包含以下主要成分:无机盐、有机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其中,无机盐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有机碳源可以选择葡萄糖、乳糖等;氮源可以选择硝酸盐、铵盐等;磷源可以选择磷酸盐等;微量元素可以选择铁、锰、锌、铜等;维生素可以选择硫胺素、核黄素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可以对培养基的成分进行调整。

2. 培养条件的控制小球藻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温度通常控制在20-30摄氏度之间,光照强度通常控制在4000-6000勒克斯。

此外,pH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控制在7.5-9.5之间。

为了保持培养液的通气性,可以通过搅拌或通气装置来提供氧气。

3. 培养容器的选择小球藻的培养可以选择不同的容器,如培养瓶、培养槽等。

培养瓶通常用于小规模培养,而培养槽适用于大规模培养。

无论选择何种容器,都需要保证容器的密封性和光透性。

4. 培养种源的选择小球藻的种源可以选择已经纯化的培养物或者采集自自然环境中的藻细胞。

如果选择采集自自然环境的藻细胞,需要进行预处理,如过滤、清洗等,以去除杂质。

纯化的培养物可以通过分离培养和筛选获得。

5. 培养过程的操作将培养基倒入培养容器中,加入合适浓度的培养物,然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培养液中的生长状况,如细胞密度、生长速率等。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并根据需要进行采样和分析。

6. 培养物的保持和传代为了保持小球藻的纯度和活力,需要定期进行传代。

传代时,可以选择将培养物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中,或者分离出单个细胞进行单细胞培养。

传代后的培养物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可以冷冻保存或制备培养物冻干粉。

小球藻的培养方法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和操作步骤。

海水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海水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海水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海水单细胞藻类是海洋及沿海水域中使用最广泛、生长最迅速的生物群落,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建立海水单细胞藻类稳定培养,对于进一步开发及利用这种有价值的海洋资源,如基因组学研究、海洋药物研究、生物制剂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技术进行详细的论述,首先将介绍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及研究价值;其次,将介绍培养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基本要求、常用培养介质构制、饲料内容及添加方法;再次,重点介绍培养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异种合子和活体突变的技术;最后将介绍培养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应用与展望。

一、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分类海水单细胞藻类是一类代表性的单细胞生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海洋生物,具有单细胞的细胞结构。

按体形大致可分为球形、棒状、螺旋形等三大类。

按其培养条件可分为嗜暖型、嗜凉型及复杂性类型。

按其功能基因及表达产物特征,可以分为高尔基体藻类、响应性藻类、共生性藻类及其他特殊功能藻类。

二、海水单细胞藻类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价值1.物学特性海水单细胞藻类是历史最悠久的海洋单细胞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体形是细长的棒状细胞,其长度可达100微米,是一类可以活在非常低温极端环境的海洋微生物。

2.究价值由于它的生物学特性,海水单细胞藻类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生物模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供研究细胞凋亡、抗病毒、抗污染、互作关系等方面。

此外,海水单细胞藻类还可以作为潜在的医药材料,可以分离和制备有特殊活性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物开发前景。

三、培养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基本要求1.择藻类首先要确定要培养的藻类,根据海水单细胞藻类的分类,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介质构制,以满足不同藻类的培养需要。

2.择培养介质构制在选择培养介质构制时,要根据藻类的嗜温性、抗药物性以及温度要求等不同因素,构建适当的培养介质,以确保藻类的生长及其工作成果。

3.择正确的饲料在培养海水单细胞藻类的过程中,饲料供给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择适当的饲料添加,才能满足藻类的生长需求,使藻类获得良好的生长。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周德山1 胡希亮1 李茂才2(1.连云港市海洋环境检测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42;2.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江苏连云港 222100)单细胞藻类与我们的水产养殖息息相关,不同的单细胞藻类品种及组成使养殖水体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蟹、贝类等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水体中单细胞藻类的优劣决定了鱼、虾、蟹、贝类等生态环境的好坏。

在水体中培养单细胞藻类有多种方法,笔者将其总结如下:1 培养单细胞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式1.1 在自然水域中直接培养单细胞藻 在目前的大部分池塘养成及部分鱼、虾、蟹、贝类等育苗过程中,直接利用自然淡水或海水培养单细胞藻。

经过滤的海水或淡水里有硅藻、绿藻等各种单细胞藻;有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各种浮游动物;有多种小型底栖动物等,利用繁殖自然水体里本身就有的单细胞藻,促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是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方法。

自然繁殖单细胞藻的时间要根据生产需要而定,其标准为鱼、虾、蟹、贝类等动物育苗开始后,或者其苗种投放池塘后,育苗幼体或投放的苗种要有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要有充足的生物饵料吃。

虾、蟹、鱼、贝类等的池塘养成,一般在放养苗种半个月前,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根据水色、透明度调节施肥量及施肥次数,一般将水色调节为黄色或黄褐色,透明度为30~50c m。

水色及透明度不同,单细胞藻的品种组成及密度不同,不同的养殖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水色及透明度的要求不一样。

在虾、蟹、鱼、贝类等的养殖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使虾、蟹、鱼、贝类等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1.2 使用封闭或半封闭方式定向培养单细胞藻 在大部分的海产动物育苗及一些生态高效养成过程中,使用封闭或半封闭的纯种单细胞藻的三级培养。

如近几年,河蟹土池育苗已兴起热潮,海水的鱼类、贝类、虾类等各种土池育苗也已开始,土池育苗的关键,就是在池塘里繁殖优质的充足的单细胞藻,促使以单细胞藻作为饵料的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饵料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实用技术—生物饵料责任编辑 李振龙单细胞藻中含有大量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EPA和DHA,而且多数的单细胞藻具有生长繁殖快、环境适应力强、培养周期短等特点。

可实现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量培养获得高产的目的,是鱼、虾、贝类等海产品的理想鲜活饵料,藻类培养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海产品育苗的成败,因此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技术是育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技术。

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单细胞藻类在贝类、虾蟹类、鱼类人工育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简述一下藻类培养的注意问题:一、培养方式根据藻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单细胞藻的培养方式也有多种。

根据藻的纯度一般分为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

培养方法主要分为保种室培养和生产性培养。

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培养是直接在自然水域中培养单细胞藻。

经过滤的海水或淡水里有硅藻、绿藻等各种单细胞藻;有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各种浮游动物;有多种小型底栖动物等,利用繁殖自然水体里本身就有的单细胞藻,促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

而随着土池育苗的发展以及藻类在毒理学科研的需要,也可使用封闭或半封闭方式定向培养纯种单细胞藻。

二、扩种目前的生产性培养主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培养。

一级是藻种活化培养,一般在单细胞藻的保种室里进行,多采用250mL~5000mL的三角烧瓶,逐渐扩大培养;二级是藻种扩大培养,采用40L或50L的塑料桶、塑料袋充气培养单细胞藻;三级是在土池里投喂饵料的培养。

刚买回来的藻种一般进行一级扩种,扩种过程要求严格的无菌环境,最好每天早上7∶30左右,时间不易过早,待藻种上浮后扩种,取上层活跃藻体转接。

不宜在晚上接种,因为晚上不少藻类沉在底部,而白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趋光上浮,便于观察其运动能力,还可起到选种的作用;刚买回的藻种第一次转接时不易全部转接,转接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即可,并放在温度较低、光线较弱的地方培养,待藻适应光照条件后再调至其生长所需正常温度、光照条件进行培养,20天左右转接一次。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可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物燃料、食品工业和生态保护等。

本文将从单细胞藻类的特点、培养条件、培养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单细胞藻类是一类由单一细胞组成的微型藻类,它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包括海洋、淡水、土壤等。

单细胞藻类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绿藻、蓝藻、硅藻等。

与其他藻类相比,单细胞藻类具有生长快、容易培养、生长周期短等优点,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条件是关键的,它们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营养物质等。

光照是单细胞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它们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通常情况下,单细胞藻类的光照强度应该在10000-20000勒克斯。

温度也是单细胞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种类的单细胞藻类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但通常在20-30℃之间生长最佳。

此外,单细胞藻类还需要适宜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

这些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添加富含这些元素的培养基来提供。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包括传统培养、自然培养和高密度培养等。

传统培养是指将单细胞藻类放置在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通过适当的光照和温度来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的实验室培养。

自然培养是指将单细胞藻类放置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培养,通常用于单细胞藻类的采集和筛选。

高密度培养是指通过增加培养密度来提高单细胞藻类的生产效率。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使用封闭式光合反应器,并控制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等因素。

单细胞藻类的应用领域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生物燃料。

单细胞藻类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可以生产出大量的油脂和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以被用于生产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等。

此外,单细胞藻类还可以被应用于食品工业,如螺旋藻、衣藻等可以被用于制作蛋白粉、饮料和健康食品。

另外,单细胞藻类还可以被用于生态保护,如蓝绿藻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和环境修复。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单细胞藻类培养注意事项

单细胞藻类培养注意事项

单细胞藻类培养注意事项
单细胞藻类是一类微型植物,常用于水质监测、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在进行单细胞藻类培养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单细胞藻类的不同种类需要不同的培养基,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可以提高培养效果。

2. 培养环境应保持稳定。

单细胞藻类对温度、光照、pH值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因此培养环境应保持相对稳定。

3. 注意培养器具的消毒。

在进行单细胞藻类培养前,应对培养器具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病毒等的污染影响培养效果。

4. 控制培养密度。

单细胞藻类培养密度过高易导致养分不足、光照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控制培养密度,避免过量培养。

5. 定期更换培养基。

单细胞藻类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会消耗其中的养分,因此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保证培养条件的稳定。

在进行单细胞藻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事项,才能获得高效、稳定的培养效果。

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完善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技术,为其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好的支持。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技术—生物饵料责任编辑 李振龙
单细胞藻中含有大量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EPA和DHA,而且多数的单细胞藻具有生长繁殖快、环境适应力强、培养周期短等特点。

可实现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量培养获得高产的目的,是鱼、虾、贝类等海产品的理想鲜活饵料,藻类培养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海产品育苗的成败,因此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技术是育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技术。

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单细胞藻类在贝类、虾蟹类、鱼类人工育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简述一下藻类培养的注意问题:
一、培养方式
根据藻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单细胞藻的培养方式也有多种。

根据藻的纯度一般分为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

培养方法主要分为保种室培养和生产性培养。

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培养是直接在自然水域中培养单细胞藻。

经过滤的海水或淡水里有硅藻、绿藻等各种单细胞藻;有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各种浮游动物;有多种小型底栖动物等,利用繁殖自然水体里本身就有的单细胞藻,促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

而随着土池育苗的发展以及藻类在毒理学科研的需要,也可使用封闭或半封闭方式定向培养纯种单细胞藻。

二、扩种
目前的生产性培养主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培养。

一级是藻种活化培养,一般在单细胞藻的保种室里进行,多采用250mL~5000mL的三角烧瓶,逐渐扩大培养;二级是藻种扩大培养,采用40L或50L的塑料桶、塑料袋充气培养单细胞藻;三级是在土池里投喂饵料的培养。

刚买回来的藻种一般进行一级扩种,扩种过程要求严格的无菌环境,最好每天早上7∶30左右,时间不易过早,待藻种上浮后扩种,取上层活跃藻体转接。

不宜在晚上接种,因为晚上不少藻类沉在底部,而白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趋光上浮,便于观察其运动能力,还可起到选种的作用;刚买回的藻种第一次转接时不易全部转接,转接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即可,并放在温度较低、光线较弱的地方培养,待藻适应光照条件后再调至其生长所需正常温度、光照条件进行培养,20天左右转接一次。

陈爱华等对等鞭金藻培养密度和接种时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密度越低,生长速度越快,生长倍率越高。

接种比率也是在藻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一级培养为种源的二级培养接种比例为1∶10,以二级培养为种源的扩种比例为1∶5。

扩种一般选在上午8∶00到10∶00进行。

当二级培养的藻种经5天~6天培养后,临近对数生长期时,可进行生产性扩种。

扩种比例为1∶40左右,扩种时间一般在上午9∶00到10∶00。

三、管理
藻类培养过程中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对藻类生长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接种后加强培养池的管理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

生产性培养要用网捞出池面的污物,保持池水的洁净;为使藻处于悬浮的状态,不沉入池底,使其进行光合、呼吸作用且营养分布均匀,每天搅拌池水6次~8次;一级培养也要每天人工摇动3次~4次,以使藻类生长均匀,防止藻类出现沉淀与附壁现象。

1.对藻类生长状况的日常检查
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全面检查,观察藻类的颜色、透明度、附壁、沉淀和充气状况,必要时可配合显微镜检查。

扩种后的藻种颜色很明显的由浅变深,若颜色变化不明显或出现其他颜色转变,就要及时查找原因;藻类对生长环境变化敏感,当出现环境不适应时就会出现沉淀和附壁现象;藻种一旦出现浑浊现象一般就要考虑是否存在敌害生物的污染,基于以上每天对藻种做日常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2.镜检
显微镜检查是藻类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一般7天~10天需进行一次全面的镜检,主要目的是检查有无敌害生物的污染,鉴定敌害生物的种类,从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当培养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镜检。

3.培养条件控制
不同的单细胞藻类品种有不同的生长最适温度,培养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繁殖速度。

过大的温差对单胞藻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冬季,在向培养池补充水分或接种时,应尽量将水温调至所培养藻种的适温范围之内。

当培养水温达到29℃以上时,对藻类生长不利,藻体老化快、易污染。

在夏季控温的最好办法是将门窗打开,通风降温。

光照是影响单胞藻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夏季,不要把藻类培养物放在直射太阳光下,而要放在凉爽的场所。

在秋、冬季节,如希望藻类保持积极的生活活动状态,就要把培养物移到有人工光照处。

而生产性培养、规模化培养需要较强的光照,可以人工补充光源强度。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田程 崔建升 刘杰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050018
42《中国水产》2011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