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教案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教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课标链接: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5.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复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情况极其历史作用。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2.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复习过程:一、师生互动,归纳整合内容自主复习(课前印制学案,课上发给学生)教师同步点拨(学法指导和解疑答难)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复习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完成表格后用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现出三国的位置,强化记忆历史地图。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点拨:1.参照时间记时间。

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以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

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

蜀国建立的前一年,即220年魏国建立,蜀国建立的下一年,即222年,吴国建立。

2.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重点。

注意把握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在这里还要注意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地理位置。

以少胜多的战役归纳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江南地区开发归纳整理有关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自己学生独立归纳要点,然后小组交流。

(1)背景:(2)原因:(3)表现:(4)影响:根据学习情况,必要时老师点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过程】01 知识管理知识点1 官渡之战____年,____和____在_____进行决战。

_____采取____、____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作用:____。

知识点2 赤壁之战____年,____同____在____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____采纳部下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作用:____。

知识点3 三国鼎立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废掉____帝,在____称帝,国号____。

____年,_____在_____称帝,国号____,史称____。

____年,___称吴王,后于____年在______称帝,国号____。

____年,____派将军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加强了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____,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中考考点】课题内容要求识记理解应用三国鼎立赤壁之战√江南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艺术√【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X备B.曹操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4.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C.专制统治加强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6.以汉语为正音,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语。

做出这些规定的帝王是7.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某某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10.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11.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

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
学习要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建立 316年、司马睿、都城建康
东晋的 政治特点 王与马,共天下 兴亡 北代情况 曾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对江南的影响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稳定 灭亡时间 420年
一方面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为它导致了其 后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出现,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 因为它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实现了魏、蜀、吴三地的局统一,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我们说这 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要点:淝水之战;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也 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我们同出华夏文明, 我们血脉相连,我们是一家人。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共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 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将本课前两个子目整合在一起为 东晋南朝等政权的更迭,以历史时间先后为序,更能帮助学生增强时空 概念,本课讲授建议分为两大子目:即东晋南朝更迭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在东晋南朝更迭的时空背景下,与学生一起探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表现和影响。
金之家。 秦汉时期的江南 ——《史记·货值列传》 方 原因
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表现
经济发达
国家统一、 政策保证、 科技进步。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要点提升】▶要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更迭政权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启示三国魏曹丕220年洛阳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蜀刘备221年成都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吴孙权229年建业西晋司马炎266年洛阳东晋十六国东晋司马睿 317年建康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建康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581年▶要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启示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战略战术及人心向背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383年前秦和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要点三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5世纪后期内容 (1)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共同点 都属于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要点四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实例实质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统治 从形式上看,是汉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民族迁移 和杂居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内迁 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关系的发展以民族交融为主流,民族冲突为少数支流【练习应用】1.[2020·济南]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标链接】(本单元的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5、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知识梳理】(围绕内容标准,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在学生自主梳理、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完善。

)三国鼎立1、背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形成3、三国经济江南地区1、原因的开发2、表现3、影响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民族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大融合3、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三国两晋1、科技(数学、农学、地理学)南北朝文化2、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重难点拨】(对本单元重点难点简要解析、点拨、指导)新课标第一网1、本单元三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重点应放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比较上,可从时间、交战双方、战术、结果及其影响等方面思考其异同点。

2、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重点。

注意把握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在这里还要注意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地理位置。

3、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一个难点。

注意从开发原因和开发表现及影响上去掌握。

在开发的表现上,切记不要把表现情况混淆。

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个重点。

学习时,注意掌握改革的原因、改革的措施、改革产生的作用及对孝文帝的评价,特别要注意认识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树立改革和发展意识。

【学法指导】(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歌谣速记法歌谣速记法是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歌诀形式来加以记忆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的主要特点是:趣味性强、易于诵读、方便记忆。

比如我们可用这种方法来记忆魏蜀吴三国的形成: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绩,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史称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

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3、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4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正却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4、圆周率及推算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

三、学习过程(一)、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XX年,赤壁之战在2XX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2、淝水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3、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2、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3、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人教版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word复习学案

人教版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word复习学案

人教版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word
复习学案
【课题】复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型】复习授课时刻:2011.12.12
【学习目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要紧科技文艺成就。

【学习诊断】
【学习过程】
一、动手画出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
二、知识要点回忆、经历
基础类:
1、东汉末年两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名称?交战双方?结果?作用?
2、三国:建立的时刻分别是?都城?开国之君?经济进展简况?
3、西晋:建立时刻?建立者?都城?
4、从东汉末年以来,连续内迁的内迁的少数民族(五胡)?
5、淝水之战:交战双方?结果?显现的成语?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综合提高类:
1、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4例)
2、都城在洛阳的政权?
3、江南地区开发:缘故?阻碍?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阻碍?
【成效检测】【知者加速】见试卷
【自主建网】【因人作业】将你在本节课中显现的错题整理在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过程】01 知识管理知识点1 官渡之战____年,____和____在_____进行决战。

_____采取____、____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作用:____。

知识点2 赤壁之战____年,____同____在____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____采纳部下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作用:____。

知识点3 三国鼎立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废掉____帝,在____称帝,国号____。

____年,_____在_____称帝,国号____,史称____。

____年,___称吴王,后于____年在______称帝,国号____。

____年,____派将军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加强了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____,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都是以少胜多;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材料二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材料三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你是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直击中考】1.(2015·襄阳)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 刘备C.诸葛亮D.孙权2.(2015·郴州)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A.曹操洛阳B.刘备成都C.孙权建业D.曹丕洛阳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右边的示意图是A.春秋争霸图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D.三国鼎立图5.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8.(2013·云南省昭通市)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学习过程】【直击中考】1—8 C D C D D C A C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01知识管理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三国后期____实力增强,____年,____灭____。

___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为都,史称____。

他就是____。

____年,西晋灭____,统一了全国。

三国建立的顺序____、____、____。

三国灭亡的顺序____、____、____。

知识点2八王之乱___恢复了西周的___制。

____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____,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____”,影响:____、____。

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____、____、____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和____,由西向东迁入____。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和___,由北向南迁到____;而____迁到____、____及____。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____的____,总称为“____”。

4世纪后期,___族苻氏建立的____统一了____,皇帝____任用汉人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还大力____,____。

缓和了前秦境内____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02基础过关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西晋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西晋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2.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3.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B.社会经济的繁荣C.制糖技术的发达D.丝织技术的高超知识点2八王之乱5.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石崇王恺斗富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七国之乱6.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7.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A.回族B.匈奴C.蒙古D.女真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8.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氐族和羌族B.鲜卑族和匈奴族C.匈奴族和羯族D.羌族和鲜卑族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B.匈奴C.氐族D.羯族10.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西晋时期内迁各民族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2)当时的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压迫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03能力提升11.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

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1)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04直击中考14.(烟台中考)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参考答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管理1.司马炎洛阳吴 2.晋惠帝八王之乱迁徙 3.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十六国王猛基础过关1.C 2.B 3.D 4.A 5.C 6.D7.B8.C9.C10.(1)①鲜卑族②匈奴族③羌族④氐族⑤羯族(2)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征收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能力提升11.C12.D13.(1)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曹氏孤立而亡;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八王之乱。

长期战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

直击中考14.A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过程】01 知识管理知识点1 东晋的兴亡建立与统治:____年,内迁的____人灭亡了西晋。

____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____重建晋王朝,建都____,史称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